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麻黄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62克,苏叶12克,防风12克,半夏15克,细辛3克,杏仁8克
连服二剂。据患者云:“咳喘大减,已能平卧,两月来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为外感寒邪己去。脉转沉细而弦。从吸气困难,所吐为白泡沫水样之痰来看,为肾阳虚水泛,肾不纳气,用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扶肾阳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蒌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厚朴18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上桂9克,细辛3克
尽二剂后,胸中开朗,痰量减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动。舌苔转白滑。上方去厚朴细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剂,咳喘更有所减轻,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肾,扶肾阳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小茴31克,上桂9克,炙甘草62克,菟丝31克,橘络12克
服二剂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从前怕冷,有如未发病前一样,能行走三里去学校开会学习,距初诊时间仅半月。为巩固疗效,除大力扶肾阳外,兼纳气归肾,为之处二方,服药时间差错开。
1.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蒌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吴茱萸9克,上桂9克,龙骨31克,牡蛎31克
2.制附片31克,砂仁31克,炙甘草15克,龟板4克
上方各服二剂,已不怕冷,两脚暖和。偶而咳一、二声,痰随声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数口。本病痰饮者,温药和之,兼缓姜桂附之大热,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
茯苓31克,桂枝15克,白术24克,甘草15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远志15克,琥珀12克
连尽二剂,饮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缓解阶段治疗,本应扶正培本,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当归补血加味为丸,缓缓服之。
制附片124克,炮姜62克,干姜62克,茯苓62克,炙甘草124克,当归62克,黄芪124克,白术62克,血余炭62克,远志62克,琥珀31克,枸杞124克,稣龟板31克,杜仲124克,菟丝62克,砂仁124克,桑椹子62克,上桂62克,韭子124克,鹿茸31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温开水送下。
半年后往访,据患者云:病愈后虽冬季亦没有发病,精神很好,睡眠饮食俱佳。
(八)邵XX,女,62岁,家务。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气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疗,并服过碧桃仙药片亦无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发病。初仅每年热天发病,虽多方设法治疗,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热天则又复发。最近几年来,则一年四季都发病,严重时缺氧紫绀,送至医院输氧平喘,并配合药物治疗,久久始能逐渐减轻,但不久又复发,循环不己。
患者面容微肿,而色苍黄,虚怯无神,心累心跳,两足软弱无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气,坐下体息一段时间,才能平下气来。胸中憋气,自觉有物压在胸部。喉管发痒即咳嗽,一咳连续十数声,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样之痰,稍觉舒适,晚上睡觉,喉中有齁鼾之声。恶寒,两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热茶水。嘴唇乌黯,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浮紧而细。此由病者多年反复发病,以致肺肾俱阳虚,复外感风寒之邪,遂与沉寒两相感召而为病。法当扶阳以散寒,兼清阴分之风,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麻黄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31克,紫苏9克,防风9克,细辛3克,薤白18克,杏仁18克
为预防虚火上冲,服第一剂入童便引。
服二剂,喉管已不发痒,咳嗽大大减轻,气喘与胸中憋气亦好转。舌苔中黄腻减薄。脉沉细。此正胜邪却,当进而治其里寒,兼宽胸理气,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茯苓18克,厚朴18克,炙甘草31克,薤白24克,白术24克,五味6克
又尽二剂,自觉胸中开朗,不再憋气,咳喘随之更减,一咳即吐痰。药既对证,故重用剂量,并加龙牡滋阴潜阳,化痰行水,祛其阴霾,则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龙骨31克,牡蛎31克,炙甘草62克,瓜蒌24克,薤白31克,茯苓24克,白术18克,杏仁18克
尽二剂,口苦咽干告愈,不复如前畏寒,仅微咳,痰随吐出,气虽喘,但已无声,为加强疗效,用四逆合潜阳丹治之。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砂仁12克,茯苓24克,炙甘草62克,杏仁18克,稣龟板6克
又尽二剂,基本上不咳嗽,已无痰,晚上睡时安静,无喘息之声,面容浮肿消而微现红润,饮食增多,踩缝纫机缝衣服而不气喘,继续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为31克,龟板增为12克治之。
连服三剂,自觉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剂,气平喘止而愈。
患者长期患病,年老体衰,正气不足,必须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当归补血汤加味为丸药,缓缓服之,培补身体。
制附片124克,炮姜124克,当归31克,黄芪62克,炙甘草124克,茯苓62克,远志62克,枸杞62克,血余炭124克,砂仁124克,龟板31克,白术62克,菟丝62克,鹿茸18克
共为细末,炼红糖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温开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随访,见其精神健旺,面容丰满红润,病从未发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