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燥咳嗽
症见头微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咽干,甚至咽痛音哑,咳而痰稀,或干咳无痰,口中津液干燥。舌苔薄白。脉浮数而细。治法当于辛凉中佐以解热润燥之品,止嗽散加麦冬、知母、贝母。
伤风为最常见之病,如护理不当,亦能由轻转重,变生他病,除服药治疗外,应谨避风邪,禁饮或少饮酒,并少食肉类、油脂,以及刺激性食品。服药后喝热粥,蒙被而睡,助取微汗,则病从汗解矣。
方解:
(一)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桔梗 茯苓 甘草 杏仁 半夏 木通 竹茹
荆防败毒散原方无牛、杏、夏、木、竹,而有二胡、二活,川芍、积壳,用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鼻塞声重,风痰咳嗽。现将原方加减治伤风咳嗽,或因伤风而化热之风热咳嗽,极为有效。本方防风能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故《神农本草》云:“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荆芥、牛蒡均能发表祛风,配合防风,使邪之从皮毛而入者,亦从皮毛而出。风邪最先犯皮毛,以入于肺,风为阳邪,随即化热,故用竹茹以通经络而散热止痛。木通能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兼清肺热。桔梗味辛微温,有升提之功,可散风热,用治感冒咳嗽,有化痰消炎之效。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淡渗利窍,色白入肺,泻肺热而下通膀胧。杏仁疏散肺脏风寒而利肺气,止咳定喘。半夏以降逆止呕,化痰宁咳。甘草不但能润肺止咳,又协和诸药。如心烦呕吐,则加麦冬、生姜。如口干喉痒,则加黄芩、紫苏。此方治初期或中期伤风咳嗽,风热咳嗽,疗效极为可靠,为个人常用之经验方。
(二)香苏饮加减:
香附 紫苏 橘络 防风 甘草
香苏饮原方无橘、防,而有陈皮,用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暖气恶食。紫苏辛温,疏表气而外散风寒,消痰利肺。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去陈皮而以橘络代之,通经络滞气,治卫气逆于肺,驱皮里膜外之痰,兼以活血。防风能治一切风邪,为治风病之主药。甘草和中,兼以润肺止咳。咳甚,加杏仁、桑皮。痰多,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如气虚气滞者,则去苏、防;加茯苓、党参、半夏。
(三)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本方乃《伤寒论》之首方,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配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和营中有调胃之功。生姜味辛,能助桂解肌泄邪。大枣味甘,能佐芍和营益阴。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安内攘外,配伍最佳,故取效大。《神农本草》谓:“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生姜主咳逆。”陶弘景《名医别录》谓:“甘草主伤脏咳嗽。”故用以治伤风咳嗽,收效极佳。其阴凝寒气特甚者,咳痰清稀多泡沫,或更兼小便短涩,则去枣、芍之滋敛,加干姜、半夏、茯苓以温寒逐水,祛痰利尿。近代医家诋毁本方者,咸谓古方不能治今病。本方之能治今病,已为临床所证实。兹举恽铁樵对用本方之标准,以供参考。其谓:“太阳病发热,形寒,头痛,项强,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汤。口中和就是舌面润,舌质不绛,唇不干绛,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枝是禁药。”故桂枝汤之可用不可用,在辨证之确切与否,诚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四)止嗽散加味:
紫苑 百部 白前 桔梗 橘红 甘草 荆芥 紫苏 防风 半夏 生姜
本方为程钟龄所订,原方仅前七味,其自注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紫苑、百部、白前、桔梗都入肺经,能润肺,降气化痰,宣肺止咳。桔梗又能升提,散风热,用治感冒咳嗽,有化痰消炎之效。橘红、甘草亦能利气化痰,以润咽喉而宁咳。加入苏、防,配合荆芥以发表祛风。入姜、夏以温肺散寒,燥湿化痰。故用治风寒咳嗽为有效。上方去姜、夏,加知母补水泻火以润燥,贝母润肺化热痰而止咳,麦冬滋阴液而润燥,故合之以治风燥咳嗽最为有效。原方加菖蒲、白寇化湿浊,茯苓、半夏渗湿降逆,以治风寒兼湿之咳嗽为宜。
(五)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芍药 大枣 生姜 甘草 麻黄 杏仁
桂枝汤为协和营卫之剂,用治伤风咳嗽有特效(见方解三)。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用之得当,以治伤寒咳嗽,效如俘鼓(见下节伤寒咳嗽方解一)。风寒同时并伤营卫之咳嗽,则必合二方治之,肌表两解,便当汗出而愈。
(六)桑菊饮加减:
桑叶 菊花 连翘 杏仁 薄荷 桔梗 甘草 知母 贝母
桑菊饮原方无知、贝,而有芦根。此方为温病学派治风温初起,辛凉解表法也。风为阳邪,最易化热,故用治风热咳嗽。桑、菊微辛清散,桑走脉络而宣肺气,菊清风热,益肺肾二脏。薄荷辛凉以透上解表,宽胸畅膈。连翘轻宣散结,以清心经之热。杏仁治咳逆,利肺气。桔梗宣通气血,散风泻火,知母补水泻火,复能润燥。贝母散结清火,润肺化痰以止咳。甘草协和诸药。合之则成祛风清热,畅行肺气之良方,用于风温,风热初起,感邪轻而偏重在肺之咳最为有效。
(七)白虎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即一以泄阳邪,一以顾阴液。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清肺润肺。甘草、粳米调和中宫,俾胃气得滋,则化源不枯竭,而后肺金清肃。且甘、粳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胃。庶大苦大寒之品,无损伤脾胃之虞。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热得除,而咳嗽自愈。
(八)羌活除湿汤加味:
羌活 防风 苍术 藳本 茯苓 泽泻 桔梗
羌活除湿汤原方有升麻,而无苓、泽、桔梗。用治风湿两伤,一身都疼的症状为有效。现将原方加减,用治风湿咳嗽。羌、防、藳本,辛温升阳,皆祛风解表发汗药味,使湿气随汗而解,表邪解除,气化正常,阳气上升,里湿自降。复用苓、泽、苍术从内祛湿,俾湿邪由溺而出。桔梗升提,散风热,有化痰消炎之功,合之以治外感风湿咳嗽,最为适当。
治 验:
(一)陈xx ,男,54 岁,农民。
患者身体素弱,随时伤风感冒而咳嗽,多未及时治疗。此次,在田间刈小麦受大风,回家后,即感到头痛,怕风,咳嗽。时隔一日,病势转重,头痛特甚,颈项强痛,发热自汗,咳嗽加剧,吐泡沫痰,小便黄。舌苔红润而滑。脉浮缓而现洪大。此为外感风邪,入于经络,风属阳邪,随即化热。法当调和营卫,兼以清热。
桂枝6克 白芍9克 生姜15克 大枣15克 甘草12克 杏仁15克 麦冬9克 连翘9克 尽剂后,头痛、怕风、咳嗽均减轻,痰亦少,热退,小便由黄变为清白,舌苔白腻而滑。脉浮缓。用桂枝汤祛经络之风邪。
桂枝6克 白芍9克 生姜15克 大枣15克 甘草15克
又尽一剂,头仍痛,咳嗽,口不渴。舌苔微黄。脉浮紧。出现感寒症状,以麻黄汤加半夏生姜散寒降逆而止咳。
麻黄9克 杏仁15克 桂枝6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生姜30克
服药一剂,即告痊愈。
(二)刘x x,男,42岁,农民。
患者在田间劳动,收工后,即感觉头痛,发热、怕风、咳嗽。但认为是小病,没有治疗。次日,仍坚持出工,晚上头痛更厉害,加以项背强痛,发热愈重,微出汗,咳嗽亦甚,吐风泡沫痰。舌苔灰白。脉浮缓。此为外感风邪,入于经络。
法当调和营卫以祛风,桂枝汤加葛根治之。
桂枝9克 白芍12克 生姜30克 大枣30克 甘草18克 葛根15克
服药后,头痛、项背强痛,发热、怕风均大大减轻,汗已收敛。但仍频发咳嗽,吐风泡沫痰多。舌苔薄白。脉浮滑。此风邪未尽,水湿特重之征,以桂枝汤去枣、芍之滋敛,加半夏降逆止咳,干姜化水湿而利咳。
桂枝9克 生姜30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干姜18克
尽剂后,头仍痛,腰背酸痛,咳嗽,吐清泡沫痰。舌苔白中带黄。脉浮紧。此风寒两感之证,桂枝麻黄各半汤祛风散寒而止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