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周文泉(6)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三诊:上方连进3剂,心悸胸闷大减,咽中异物感亦减轻,心率80次/分,律齐。6剂后,病情大为改善,唯痰少而粘,此为温阳育阴之药用量应适当调整之兆。遂于上方中略加育阴之品,以监制温阳之药的燥性,又进12剂后,胸闷心悸、咽中异物感等均消失,心率70次/分,心电图检查正常,痊愈出院。
 
[评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显然,麦门冬汤是针对肺胃津液亏损,虚火上炎,肺气上逆之咽喉不利而设,它的主要功效是止逆下气。方中人参、甘草、粳米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津液充肺则虚火自敛,咳逆气喘、咽喉不利诸症亦随之而消。本案中运用麦门冬汤,即考虑病人平素心烦易怒,木郁化火,一方面木火刑金,耗伤肺气;另一方面,热邪煎烁津液而为痰,痰气互结,上逆咽喉而作梅核气,故仿麦门冬汤法,以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益气养阴;以半夏、川贝、桔梗、枇杷叶下气化痰散结,共奏养阴润肺、化痰散结之功。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用麻黄之义在于温经宣肺,且有“咽喉干燥,不可以汗”之禁,故临床上一般肺胃津液不足,不宜用麻黄。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兴奋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增快心率的作用。同时受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方法的启示,阳虚外感可在附子温阳的基础上,用麻黄发散表寒,不拘于阳虚不宜用麻黄之禁。同理,肺胃津液不足者,亦可在滋养津液的基础上用麻黄,不取其发汗,而用其温阳通脉,发挥肺主治节,协助心君通调血脉之作用,与附子、细辛一起共同振奋心阳。这样,既从理论上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又从临床上扩大了“经方”的运用范围。
 
二、尿崩症案患者王某某,男,54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渴多饮,尿量多,饮食大减,日渐消瘦,并伴有心慌,乏力,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尿崩症”,经用氯磺丙脲治疗,因发生一次水中毒而停用,遂来我院求助于中医治疗。患者入院时症见面容憔悴,语音低微,身体消瘦,神疲第五卷484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每天饮水量约达6000ml,小便量约5500ml。查体:T:365℃,P:95次/分,R:25次/分,BP:110/80kPa。口唇干裂,全身皮肤干燥,心肺肝脾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K+308mmol/L,Na+93mmol/L,Cl-91mmol/L,Ca2+207mmol/L,尿比重1001,血Cr142μmol/L,CO2CP206mmol/L,血糖48mmol/L。禁水试验阳性,血、尿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消渴,属肾元亏虚,气阴两伤。西医诊断:尿崩症。治以温补脾肾,气阴双补,方用青娥丸、肾气丸合缩泉丸化裁:补骨脂15克、杜仲15克、胡桃肉10克、熟地1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制附子(先煎)12克、肉桂6克、乌药10克、益智仁15克、玉竹10克、炙甘草6克。
 
再诊:上方连服12剂,口渴、多饮、尿多、怕冷等症减轻,精神好转,每天饮水量约为3000ml,小便量约为2500ml,尿比重1008,舌苔薄白少津,脉沉细。仍守上方继服。
 
三诊:上方服用30剂,口已不渴,尿量基本恢复正常,每天饮水量约2000ml,小便量每天约1700ml,纳食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上方加炒白术12克、陈皮10克。继服12剂,尿量正常,尿比重1015,临床基本治愈。
 
[评析]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所致的疾病,临床以口渴、多尿为主要症状。目前虽有尿崩停、氯磺丙脲等药物治疗,但可发生水中毒或肝损害等副作用。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的病名,《金匮要略》中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与尿崩症之症状相近,故一向把尿崩症归属“消渴”的范畴。
 
本病症状以尿频、尿多为主,为肾开合之权失衡,关门不利,水液直趋于下所致。肾为阴阳水火之脏,肾阴肾阳互根互用。本案患者症见皮肤干燥,身体消瘦,口干喜饮,口唇干裂,舌苔少津,乃为无阳则阴无以生之故,且临床所见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语音低微,皆为一派肾阳虚之象。方以青娥丸之补骨脂、胡桃肉,以补肾阳、壮命门之火,而以金匮肾气丸之“三补三泻”,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辅以缩泉丸温阳收涩,共成补肾阳、止消渴之剂。火能生土,脾阳赖肾阳之温煦,若肾阳虚久,可致脾阳亦虚,运化失职,故出现纳食不佳,后加炒白术、陈皮,在温补肾阳的同时,温运脾阳,则诸症悉除。
 
三、血管性痴呆案患者万某某,男62岁,工程师。5年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左侧肢体麻木,继之活动不利。遂由家人送至某医院就诊,查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脑梗塞。经治疗,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有所改善,生活能自理。但近半年来,逐渐神情呆滞,面容呆钝,记忆力锐减,常与家人争吵,思维迟钝,言语謇涩,行动迟缓,步履不稳,经常木呆枯坐,懒于动作,间或二便失禁。
 
曾服用都可喜、喜得镇等药,效果不佳,遂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BP:2201/120kPa。神志清楚,表情呆钝,记忆力差,计算力下降,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得18分,简易智力量表(MMSE)测定得18分,情绪表现为孤僻,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口唇左偏,左下肢肌力约为Ⅲ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腱反射活跃,未引出病理征。舌淡黯,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1)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2)痴呆,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
 
第五卷485西医诊断:(1)脑梗塞后遗症期。(2)血管性痴呆。治以益气化瘀,涤痰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黄芪2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川牛膝10克、石菖蒲15克、郁金10克、远志10克、丹参30克、全蝎10克、竹茹10克、胆星10克、炙甘草6克。
 
以上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连服2月余,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逐渐有表情,主动与人交谈,喜欢散步、聊天,二便能自控,记忆力和计算力均有恢复,HDS得24分,MMSE得23分,后出院巩固疗效。
 
[评析]血管性痴呆是指继发于中风之后而出现的以精神呆钝,遇事善忘,定向不清,计算不能,判断理解多误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智能障碍病,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年迈之人,阴气至半,气血渐衰,若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肝阳化风,气血上逆,夹痰夹火,直冲于脑,蒙蔽清窍,遂成卒中。卒中之表现除中脏腑不省人事外,多为中经络,仅表现为肢体功能活动障碍,一般不会立即出现痴呆之证。若中风日久,病久入络,风痰瘀阻于清窍,阻碍神明,才会出现神情呆钝,精神抑郁,行为孤僻等痴呆表现。因此,痰瘀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涤痰开窍是其主要治法。本病案患者系中风之后,肢体活动不利,为气虚血瘀所致。气虚日久,又可导致痰瘀同病,痰瘀阻滞脑窍,神明失用,则发为痴呆。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用菖蒲郁金汤涤痰开窍,全蝎搜风逐络,远志益智健脑,共奏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之功。
 
四、老年慢性膀胱炎案患者陈某某,女,61岁,8年前在夏末秋初之时,下到鱼塘中打捞水草后,即出现发热,下腹疼痛,伴有尿急,尿频,在当地乡卫生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膀胱炎”,经给予庆大霉素、吡哌酸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但从此以后,经常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腰酸痛,下腹阵发性疼痛,曾服用氟哌酸、环丙沙星和清热利湿中药,效果不明显,病情缠绵难愈,痛苦万状。入院时症见时有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隐隐作痛,口舌干燥,心慌易汗,纳呆乏力,精神倦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查体:T:365℃,P:92次/分,R:20次/分,BP:180/90kPa。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表情焦虑,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脐下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正常,尿检: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炎。
 
中医诊断:淋证,属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西医诊断:慢性膀胱炎。治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方以清心莲子饮化裁:石莲子15克、茯苓10克、车前子(包)15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黄芪10克、地骨皮15克、滑石10克、太子参10克、生甘草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