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山县地名志》关于“广戚”与“戚县”之地理位置考证记载 [资料上传/喜上眉梢]

 hfscb 2013-01-17

《微山县地名志》关于“广戚”与“戚县”之地理位置考证记载 [资料上传/喜上眉梢]  

2012-10-17 22:02:19|  分类: 薛国篇----鲁栆滕 |字号 订阅

《微山县地名志》关于“广戚”与“戚县”之地理位置考证记载  [资料上传/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文字资料来源于《微山县地名志》,以下“标题”与“黑字”皆是引自原文,唯部分小号“蓝字”为“喜上眉梢”标注《微山县地名志》关于“广戚”与“戚县”之地理位置考证记载  [资料上传/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

(凡是上传资料,除“喜上眉梢”特定注解外,其历史观点,或是或非,皆代表原文。)

探索古“戚城”  [喜上眉梢/2012 9 22] - 喜上眉梢 - 。
探索古“戚城”  [喜上眉梢/2012 9 22] - 喜上眉梢 - 。

 

 

对历史古城“广戚”与“戚县”地理位置的考证

 

           微山县驻地夏镇的西北部分,是古“戚城”遗址。这座古城在十年动乱前,尚遗存南门(通济门) [戚城南门面临古泗水河道(也即明清之际的运河故道),所以得此名。-----喜上眉梢注]和西部、北部的部分城垣残迹。根据遗址中发现的陶片、汉砖、汉瓦和附近汉墓群判断,此城乃秦、汉古城无疑。

          “戚城”虽然事实上存在,但史书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却无“戚城”其名,只有“广戚”和“戚”县两个名称的记述和图示, [其实,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滕县行政舆地图”中,在薛城西南已经绘制名有“戚城”,古城西南临新漕河,与事实相符合。唯此志并认为其是“戚县”,而不是“广戚”。-----喜上眉梢注]并且地理位置其说各异,混淆不清,问题的中心在于:有的把戚城当作“广戚”,有的作为“戚县”,还有的无视“戚城”的存在,而把广戚和戚县各另作一地。这是一个混淆了一两千年的问题了。为此,我们在地名普查和考证中,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考证,以便澄清这个问题。

 

 

一、关于广戚、戚的一些历史记载:

 

    (一)、《史记 高祖本纪》载:“泗州守壮败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未战。”

 

       文中所指的“”,是当时沛郡的“广戚”,还是东海郡的“戚”县?语焉不详。我们认为这是问题的开始。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沂州临沂县有汉戚,属东海郡。”司马贞《史记索隐》:“晋灼云:戚,东海县也。”他们的解释是“走至戚”的“戚”是东海郡的戚,今在临沂境。

 

     (二)、 《汉书 高帝纪》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汉书(颜师古注)》:“戚,东海之县也。”他的注与《史记正义》、《史记索隐》的解释相同。《汉书 地理志》沛郡三十七县列有广戚,东海郡三十八县列有戚县。

 

      (三)、 《水经注》:“泗水南迳小沛县南,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一统志》“广戚故城在江南沛县东北四十里。” 《续山东考古录 兖州府》:“广戚故城在滕县南五十里,旧以城为东海县,非也。”

 

      (四)、 《续山东考古录 沂州府》:“戚县故城当县西。《括地志》临沂县有戚县故城。”《山东通志 疆域》:“戚县属东海郡,建安十一年属琅琊,寻旧复。”并改《一统志》表中的“”县为“广戚”县,移戚县于兰山(临沂县)。《三国志 魏书》:“建安十一年,割东海郡之襄贲、郯、戚以益琅琊。”又《临沂县志 疆域沿革考》中也提到“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分东海置兰陵郡,治承、兰陵、戚三县。

 

 

 

二、地名查证

 

     (一)根据戚城中发现的陶片、陶豆、鬲,以及城外汉墓的随葬品,结合1982年济宁地区文物普查队对该城普查的结果,可以确定戚城是座秦、汉古城。

 

    (二)夏镇(古戚城)有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八大景”,其中一景:“姜肱故里戚城外。”姜肱这个历史人物,在此世代被人传颂,他的故居在戚城南门外,“大王庙”东侧,十年动乱前尚有“姜肱故里”的石碑。经查《后汉书 姜肱传》:“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事实与记载相符。

 

    (三)夏镇西北;六公里“前马寨”,刘氏元大德四年碑碑文中有“曾祖考妣礼葬于沛县广戚乡次河村”之句。(“前马寨”原名“次河村”)

 

    (四)夏镇北八里“大官口”村,有元大德九年重修三清玉皇庙碑,赐牒诸人名上有:“戚城”字样。

 

     (五)夏镇东八里“洛房”村,周姓(元勋)家谱载:“七十四代祖柏,由徐州北象山迁来沛邑城东广戚乡。”

 

     (六)夏镇西北十里“三河口”村《傅氏族谱》舒有:“大明成化十一年祖居沛邑东北三十五里广戚乡三河口西北三里余傅村庄。”

 

 

 

三、对广戚、戚县地理位置的论断

 

   (一)根据本文“一”中历史资料的记载确定,秦、汉广戚城在沛郡(秦泗川郡),戚县在东海郡。其方位广戚在今微山境,戚县在今临沂境。

      另需说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秦汉图,把戚县绘于今微山县驻地戚城处,并把东海郡界限西移,以使符合戚县属东海郡的历史记载。又秦图无广戚,汉图把广戚绘于今沛东约十余公里处。我们不能认为这是符合事实的。

 

  (二)根据本文“二”的查证资料,可以证明广戚即今夏镇“戚城”。《山东通志》:广戚在秦汉为县,至东晋亦废,省入留县。我们设想:县废而城址尚存,人们为了区别前县治,便把“广戚”呼为“戚”了。对此,虽史无明确记载,但犹如古薛县今名薛城、[此指的是古薛城,相对于今“薛城”而言。该古薛城原为古薛国,秦汉之后至隋初省入滕县前,一直为薛县治所。今“薛城”为1952年前后借闻名的古“薛城”之名而改称,原名为“临城”。-----喜上眉梢注]前峄县今名峄城、原鱼台县今名鱼城,是同一个原因。

     [此据或为悖论,作为论据牵强附会。故薛县城名“薛城”,前峄县城名“峄城”,故戚县城为何就不能言之“戚城”?难道一定如鱼台县城名“鱼城”,“故广戚县城”肯定缩字呼为“戚城”吗?-----喜上眉梢注]

 

   (三)《山东通志》、《续山东考古录》中,叶圭绶虽然提出:壮兵败于薛,走至“戚”的“戚”是当时泗川郡的“广戚”,他根据“沛公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这个行军路线,否定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颜师古的《汉书注》等所作东海郡戚县的注释,但遗憾的他对广戚的确切位置仍然模糊,没有肯定夏镇的戚城即广戚,而在图上把广戚绘于夏镇以东的另一个位置上。

 

       微山未建县前,夏镇分属沛、滕两县。《沛县志》把戚城作为广戚,《滕县志》却把戚城作为戚县。具有直接关系的历史资料尚且如此,其他史料的分歧自不待言。我们以为现在经过地名工作的查证,可以澄清这一历史问题了,即:广戚即戚城,戚县在临沂。

 

 

    (四)另外还须澄清两个问题:

       1、《续山东考古录》说:汉曹参曾为“戚”令,可能广戚在秦代本戚?我们的意见:按《汉书 萧何曹参传》:“曹参攻辕戚,及亢父,先登。”又说:“于是封参执帛,号曰建成君,迁为戚公,属砀郡。”查当时砀郡无广戚,亦无“戚”,而有“辕戚”,这自然是古“爰”、“辕”二字通用,戚公的戚是“爰戚”(今嘉祥境),并非广戚。

 

      2夏镇一带,世代相传戚城是汉高帝戚姬的封地,城中并有梳妆台等语。即便清代文人顾大申也在他的《戚城》诗中写到:“悲歌抢幼子,饮泣诀爱妾,羽翼彼已成,恩宠中道歇。......”等句。其实按《史记》、《汉书》的记载,戚姬定陶人,无封戚之说,戚姬与戚城不相关联,恐系讹传。

           [ 《魏书地 形志》:“魏 彭城郡 留县:留属彭城郡。注:有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墓、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魏书 地理志》所载的“戚夫人庙”,应在当时故广戚城内。-----喜上眉梢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