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胡勤贵 人称“故事篓子”的宋大爷常常在微山湖畔面对沉没于湖中的夕阳发呆。我也常常到微山湖边来。有时候陪宋大爷一起看夕阳染红的湖水。发呆。湖风轻轻的吹过,留下的万籁之音涤荡着心灵。静悄悄的湖好美啊!有时问询一些问题,寻求故事。有些事情一直在那里,对抗时间。有人讲述,有人用笔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是件有意义的事吧。故事总能让人联想产生吸引力。有故事的地方,是多姿多彩的地方。宋大爷说有些美好,只能属于过去。微山湖的往事,都淹没湖水之中了。沉淀的是历史,流动的是文化。世上本没有微山湖的。这里原本有山,有村庄,有树木,有庄稼……滔滔泗水穿过,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宋大爷说:靠着泗水,就像现在靠着高速公路。方便了运输,生活也是更方便了。处于鲁南的留城繁荣发展了起来。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取得了胜利。留城便迎来了又一次的历史发展机遇--由于当时留城是离汉高祖刘邦家乡沛县最近的城市。大批功臣,亲友,勋将被封官加爵于此地。其中最显赫者便是留侯张良。显官名臣的到来及经营使得留城进入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大爷说一个故事便让留城陷入水里了,为它画上了句号。时间到了明朝。留城里住着一户姓刘名伯通的人家。某天祖上显灵托梦于他“留城要陷”。让他抓紧时间造一只木船备用。如果哪天他大门口两旁的石狮子眼睛变红了,要他带全家人到船上躲避。遇到有火光的地方才能将船停下来上岸。果不其然。在一个秋雨交加的夜晚,近在咫尺的黄河决口了。黄河水呼啸而来。摧毁了房屋,催倒了树木,淹没了庄稼;所向披靡。刘伯通一家老小还有赶巧回娘家的闺女和儿子,你拉我拽的爬上了早已造好的木船,任其漂摇。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漂到了那里!当他们感到船晃荡的不那么厉害了,水流似乎小了的时候,船上的小孩忽然喊道:“你们看,哪里一灭一明的好像有火”?小孩眼尖。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大人们看到远处似乎真有闪亮的东西一明一灭、一灭一明的在召唤他们呢!一家人齐力将船向着火光闪亮的地方划去。近了才发现树下一位老汉在吸旱烟。呼吸之间,烟锅里发出一灭一明的光亮。“陷留城”“遇火地”的故事至今还在韩庄流传着。前些年一些热心人还塑起了一尊“遇火仙翁”铜像。一团火在湖畔闪烁,照耀着前程,点亮了生活。留城没了,微山湖却诞生了。沧海桑田便是瞬间的事情。一种事物的消失,便是以另一种形式的呈现。不变的是物质,变得是人的视角世界。宋大爷说:刘伯通逃生的故事告诉人们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机遇便抓住了成功。岁月以相同的方式经过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却经历不同的岁月。说到动情时,宋大爷拍拍我的肩膀,感叹的说:要说世上高人呢,张良得算上一个。张良成为世上高人,是因为他明白生命为自己而存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汉六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不敢也不愿意接受刘邦三万户的分封。说:“我与皇上相见于留,就封我留城吧”!刘邦觉得留城有些小,也有些远,犹豫不决。张良一再要求。刘邦听着也合情合理便封张良为留侯了。许多人认为张良拿得起,放得下。进退有度。宋大爷认为只有经历之后,才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留县成了张良的封邑后,快速发展起来。那时候的留城,市井俨然,车水马龙,人来熙往,买卖兴隆。成为鲁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可惜一场洪水没入微山湖里,连个影儿也没了。还有湖陵县。湖陵在张楼镇还能找到丝丝痕迹。明崇祯年间举人,先贤阎尔梅在康熙五年写了一首《游湖陵城》的诗。其中写道:“春来踏雪湖陵寺,遥见凫山接峄山”。“嘉靖末年沙塞后,鸡鸣寂寂剩荒台”。不久前,阎尔梅后人将其诗作八首勒石纪念。村人介绍,他们这个村先叫城子庙村,后演变为程子庙村。最近,在乡贤们的呼吁运作下,改为湖陵村了。以纪念曾经存在过的湖陵城。地名是乡愁的寄托,告诉远行的人家乡所在。只要记忆的景物仍在,人便顿时安心了。宋大爷说,他查过资料。湖陵县城是建在泗河两岸上的一座城池。水自东向西流去。岸南侧的是南城(子),岸北侧的是北城(子)。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渔火十里,繁忙繁荣。庙堂鳞次栉比。古柏参天的寺庙里香烟缭绕,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因为黄河的泛滥,湖陵城淹没了。黄河,多事的黄河啊,又让一座城池消失了。只有城东北的高地鸡鸣台及其上建造的湖陵寺还在,成了湖陵城的记忆。更为奇特的是1953年成立微山县时,把后城子划归了微山,而前城子则留在了江苏沛县。从此,一个村成了两个村分属两省两县了。古人说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此看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不定那天两个村又合并一起了。在微山县城夏镇曾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的流传。据说镇中街西属江苏沛县,东属山东滕县。清代诗人沈德潜在《晚泊夏镇康阜楼下》写道:“舟泊一湾分两省,楼高百尺记三层。故宫魂魄常思沛,经界公私尚忆滕”。一九五三年后便都属于微山县了。宋大爷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一座古寺一座城。一座城池看月明。明月不关兴废事,夜深还照湖陵城”。湖陵虽不是两千年的湖陵,而明月依然还是两千年前的明月啊!时过境迁,什么都回不去了。怀恋只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一丝慰籍罢了!明月依旧照着微山岛还有凤凰台。微山湖是一马平川的原野时,这个岛不是岛只是一座山丘。远看是一处隆起的土堆。传说有凤凰曾在此栖息,便叫凤凰台了。不知道因为什么,殷微子、也就是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子启,宋国的国君,死后葬在了凤凰台上。这里离商丘一百多公里。殷微子选墓地怎么选在这里呢?宋大爷说是微子来留城视察不幸染病身亡便葬在了有凤凰落过的地方了。这像个让人相信的理由。本来一座无名的小山丘,因埋葬了殷微子,便有了名字——微山。微子的后裔以殷为姓,依墓而居。逐渐形成了村庄。当黄河的水滚滚而来淹没了微山周围的田野村庄,久久不愿退去一片汪洋形成湖后,湖便叫微山湖了。后来为了管理微山湖而成立的县,便叫微山县了。微山、微山湖、微山县皆因微子而得名。微山不微啊!见微知著应是微山精神的内核。《论语·微子篇》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宋大爷解释说: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子见纣王无道,劝说不听,便离开了纣王。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去劝纣王,纣王还是我行我素,箕子便披发装疯,被降为了奴隶。比干也是纣王的叔叔,屡次强谏,惹恼了纣王便杀了他。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大义笃忠,仁德仁爱”贯穿了微子的一生。滔滔湖水的汇聚,正是仁的积聚,德的汇合啊!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水在时间里漂浮,时间改变着微山湖的格局。兼容并蓄是微山湖活力所在。岁月抹不去历史的创痕。往事淹没了还是往事。顺其自然的抓住今天才能不负明天。
作者简介:
胡勤贵,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微山湖散记》《看绿色成长》《乡言村语》。现在微山县委机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