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
概 述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小腿的急性炎性皮下结节。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多见。其病因尚未明确。患者多伴有风湿病、结核病或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辨证分型 本病中医辨证,主要基于湿热之表征和血瘀之病理。依据已有文献资料,结合各家报道,本病大体可分为下列三型: 1.湿热蕴结发病急骤,初有头痛咽痛,发热,关节酸痛,继之小腿肿胀,于下腿踝部有结节隆起,舨红灼痛,伴有口渴便干,小溲色黄。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濡数。此证常见于本病早期及湿热偏重者。 2.血热内盛两腿胫前突发多个对称性指甲大小结节,皮色鲜红,硬肿,灼热而有触痛,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伴身热口干。舌质红,脉滑数。此证多见于素体血热偏盛者。 3.气虚血瘀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小腿肿胀,朝轻暮重,结节色紫红或暗红,新旧相兼,稍劳即有新疹发生,伴神疲力乏,面色萎黄。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涩或沉迟。 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治法:清利湿热,疏通经络。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茯苓12克,木瓜8克,独活8克,蓁艽8克,车前子15克,苡仁20克,萆薢15克,赤苓15克。 加减:发热恶寒加麻黄、杏仁;咽痛不适加射干、山豆根;足踝浮肿加防己、泽泻;小溲黄加滑石、金钱草;关节疼痛加威灵仙、鬼箭羽。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当归拈痛汤、三妙散、麻杏苡甘汤、四妙丸。
(2)血热内盛
治法:清热凉血,行气活血。
处方:生地20克,丹皮8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大青叶10克,连翘10克,忍冬藤12克,丝瓜络10克,石斛12克,枸杞15克,益母草15克,香附8克,牛膝8克。 加减:发热咽痛者加芦根、牛蒡子;潮热明显者加白薇、玄参;斑疹嫩红者重用赤芍,加茜草、泽兰;结节发痒者加白鲜皮、蚤休;足踝肿胀者加五加皮、鸡血藤;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小便短黄者加萆薢、茯苓;关节酸痛者加木瓜、威灵仙;结节硬结者加山慈姑、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常用成方:凉血解毒汤、知柏地黄丸、四妙勇安汤。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散结。
处方:炙黄芪30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2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炮甲片15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土茯苓15克。
加减:气虚神疲者加党参,肉桂易桂枝;血液瘀滞者加王不留行、茜草;结节硬坚者加炮山甲、贝母、山慈姑;色红不褪者加丹皮、玄参;脉络失利者加路路通、威灵仙;结节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兼有热象者加连翘、大青叶;兼有湿蕴者加赤茯苓、泽泻;足踝屈伸不利者加牛膝、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防己黄芪汤、黄芪赤风汤、当归芍药汤、血府逐瘀汤。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及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的计174例,其效果为:痊愈97例,占55.7%;显效19例,占10.9%;好转43例,占24.7%;无效15例,占8.6%,总有效率为91.4%。
专方治疗 (1)结节红斑汤 组成:当归6克,防风6克,杭芍6克,党参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黄芪10克,枳壳5克,桔梗6克,乌药5克,官桂2克,苏叶6克,木通3克,槟榔2克,厚朴2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2次口服。
疗效:治疗41例,痊愈20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
(2)活血利湿汤
组成:当归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0克,车前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牛膝10克,皂角刺10克,地肤子15克,苦参20克,土茯苓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结节初起,锨红赤肿,溲黄便秘者,加生大黄、忍冬藤;发热恶寒,咽痛者,加牛蒡子、麻黄;结节融合或较大斑块,色紫暗者加三棱、莪术;结节坚实久而不散者加昆布、山慈姑;足踝肿盛者加防己、茯苓;关节疼痛者加豨莶草、秦艽、木瓜。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疗效:治疗40例,痊愈20例,显效6例,无效14例。
老中医经验 刘淑琴医案 杨××,女,25岁。于1982年10月10日来诊。主诉:左小腿内踝上起硬币大之红斑结节,疼痛已7个月。近期加重,双手肿胀,伴有心悸、脉缓。舌质淡,苔薄白。诊断为结节性红斑,辨证为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治宜祛风利湿,化瘀散结。
处方:萆薜20克,防己15克,秦艽20克,丹皮15克,当归15克,木瓜15克,薏苡仁30克,牛膝15克,红花15克,茜草20克,茯苓20克。连服9剂后,左踝肿块缩小,色淡,痛已大减。仍有口干,唇干,尿短赤,舌红。上方去米仁,加黄柏15克。
服6剂硬块转软,奇痒,其周围小结节消失,两腿小关节酸痛,口不渴,脉缓无力。按上方中去红花、黄柏、茯苓,加威灵仙15克,川芎10克,赤芍20克。
前后治疗5周,再诊时小结节已消散,疗效判定为治愈。
按:本例病经7月,反复发作,近期加重,据其症状及病史,符合结节性红斑的诊断,中医辨证以红斑、结节、疼痛为主,是为血瘀,其腿肿、手胀为湿郁之象,然患者舌淡、苔薄、脉缓、心悸,显示尚有气虚之质。刘老以活血利湿为主治之,药后肿消色褪,即去清化之剂,主从活血通络进治而瘥。
用药规律 根据临床报道,以治疗10例以上的7份资料统计,共计治疗249例,共用药91味,兹将有2份资料以上(含2份)、应用超过40例次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80 5~7 当归、赤芍。120~179 5~6 红花、牛膝、丹参。
80~119 2~5 川芎、桃仁、鸡血藤、穿山甲、木瓜、黄芪。40~79 2~4 丹皮、忍冬藤、羌活、苍术、威灵仙、防己、泽泻、茯苓、生地、银花、黄柏、牛蒡子、萆薢、秦艽、大黄、昆布、山慈姑。 从上表可明显看到,治疗本病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活血化瘀类药物。其中赤芍是治疗红斑的主用药物;其次是通络之牛膝、木瓜及益气的黄芪,这说明医者已认识到本病气虚为潜在因素;至于利湿、清热药物均相对仅居其次,由此的改变和深化。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配穴:病变延及膝上加伏兔、血海,足背显著者加解溪、太谷、昆仑。
操作:以主穴为主,配穴酌加。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8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1例,均有显著进步,病损部位少者则痊愈。
(2)单方验方
①芙蓉膏
组成:紫荆皮、天南星、芙蓉叶、独活、白芷、赤芍、生姜汁。
用法:上药为末,用生姜汁、茶叶调敷患处。适用于局部红肿热痛者。
②四妙丸
组成:黄柏、薏苡仁、苍术、怀牛膝。
用法:上药各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服6克,分2次服。
其他措施 追查病因,予以相应治疗。如有结核者应用抗痨治疗。 急性期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及强劳动。有明显感染灶者,可配合抗菌素。
归白消斑汤 【来源】王安泰,《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当归、防风、白芍各6克,黄芪、党参、白芷、桔梗、苏叶各10克,川芎、枳壳、乌药各5克,厚朴、官桂、槟榔各2克,木通、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理气通络,祛风利湿。
【方解】方中以黄芪、党参补气;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枳壳、乌药、厚朴、官桂理气;防风、白芷、桔梗、苏叶祛风;加之槟榔、木通利湿消肿。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理气通络、祛风利湿之功。本方作用全面,标本兼顾,故其效非凡。
【主治】结节性红斑。
【加减】恶寒发热,加菊花、桑叶;五心烦热,加玄参、麦冬、地骨皮;结节暗红,加紫草、鸡血藤。
【疗效】治疗41例,结果痊愈20例,基本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2%。
14.2 桃红银地汤
【来源】王安泰,《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生地各10克,桃仁、红花、防风、泽泻、赤芍、牛膝、当归尾各6克,生牡蛎、丹参各9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清热,祛风利湿。
【方解】方中以红花、桃仁、赤芍、归尾活血化瘀;牛膝利湿散瘀通络;丹参活血;生地凉血清热。7味药合用其活血化瘀之功尤著。辅以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防风祛风止痒;泽泻利湿;生牡蛎软坚消肿。本方配伍严谨,主次分明,作用全面,其效不凡。
【主治】结节性红斑。
【加减】恶寒发热,加菊花、桑叶;五心烦热,加玄参、麦冬、地骨皮;结节暗红,加紫草、鸡血藤;痛甚,加白芷。
【疗效】治疗15例,痊愈11例,基本痊愈4例,治愈率达100%。
14.3 活血通络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牛膝各9克。一方去桃仁、赤芍、青皮,加地龙、生苡仁、黄芩各9克,鸡血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方解】治疗本病,应多从血分考虑用药。既已成瘀,不论初期已久,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方中以青皮、香附行气,气行则血亦行;归尾、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王不留行通经活血;茜草凉血清热;泽兰活血破瘀;牛膝利湿散瘀,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活血之功。
【主治】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下肢结节病。可用于风湿阻于经络,气滞血瘀,结聚成核,红肿疼痛之证。
【加减】结节性红斑,先用加减方,以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待红斑退,大便不畅,脉滑,舌苔黄腻已化,再用本方。
【疗效】临床屡用,颇见效验。一般服药10剂即收全功。
14.4 凉血五根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白茅根30~60克,瓜蒌根15~30克,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各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茜草根、紫草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因为根性下沉,故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最为合拍。
【主治】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14.5 加味利湿化瘀饮
【来源】赵炳南,《千家妙方·下》
【组成】当归、丹参、土贝母、白芍、赤芍、夏枯草、紫草、白术、黄柏、牛膝、茜草各9克,元参、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佐以养阴。
【方解】湿热凝聚,经络阻隔,又日久不愈,必致阴伤。方中取“二妙丸”健脾燥湿,不用苍术而用白术;生地、元参、麦冬清热养阴而不滋腻;紫草、茜草、当归、丹参、赤芍凉血而又活血;土贝母、夏枯草清热软坚散结。本方突出清热利湿以治其因,活血化瘀以治其果。利湿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缠邪,故而能收到较为理想之效果。
【主治】结节性红斑。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14.6 消毒灵
【来源】韩百灵,《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20克,赤芍、丹皮、怀牛膝、苦参各15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天花粉、当归、连翘、黄芩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文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
【方解】方中用药多偏苦寒,此为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之意,故方中以生地、赤芍、丹皮凉血中之热以治标;当归、牛膝活血逐瘀,引血下行;苦参、连翘清心泻火以断热之源;蒲公英、紫花地丁解已成之热毒;天花粉、甘草生津泻火以润燥;黄芩清热。合而用之,共奏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之功效。
【主治】红斑狼疮。此由肝郁化热,心火内炽,血热成瘀而致。症见皮损为水肿性鲜红色斑片,或有瘀点、瘀斑、血疱、指甲下及眼结膜出血点,甚或伴高热、烦躁,热度持续不退,神昏谵语、抽搐、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舌质红绛或紫暗,脉洪滑或洪数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30剂左右可愈。
【附记】又有名医邓铁涛、陈照龙用治红斑狼疮之秘方,效果很好。特介绍如下,供临床选用。
(1)治皮肤炎方(邓铁涛):药用青蒿10克,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克,知母、丹皮、红条紫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滋阴清热。用治皮肤炎、红斑狼疮。效佳。
(2)消结汤(陈照龙):药用黄芩10克,连翘15克,羌活、独活各10克,丹参16克,赤芍12克,丝瓜络、木通、云苓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用治结节性红斑,效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