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 个关键场合,别说蠢话!

 yagi1 2013-01-18

作者:黄采薇





走进电梯,赫然发现老板在内,该找什么话题跟他聊天呢?我们都会说话,但也常常在重要时刻「说蠢话」!事后搥胸顿足已经于事无补,3个关键场景告诉你如何应对。

说错一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有天接到一通陌生人的来电:「刘先生,『听说』您对国际事务『略有研究』,能否请您帮个忙……」原来,是他校一位学生要写作业,打探到他这位国内谈判学及国际关系研究专家。

「他犯了几个错误,」刘必荣笑着说,第1,如果是学生对老师,称呼「教授」,会比先生、小姐来得妥切;其次,明明有求于人,却用「听说」,代表对他的研究根本不熟;最后,讲到别人的专长,用「略有研究」,更是不尊重。

「不好意思,我没什么研究耶!」刘必荣决定要给这位不做功课的学生一记软钉子吃,当场诙谐地幽了对方一默。

现在知道说话艺术的微妙了吧!

常常在关键时刻,我们因为不熟悉、太紧张或准备不足,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小则失态,闹大的话,还可能丢掉即将成交的大案子,事后骂自己100次笨蛋,也于事无补。

说话之前,站在对方位置想

说话的学问很多,但通则就是,尊重对方,适时站在对方立场看事情,包括称谓上的尊重,和把发问的目的讲清楚,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刘必荣举例,在口语中,某些职等可以自动向上升一级,遇到「副教授」,口头上直接称「教授」就好,不必太拘泥;但如果是书信往来,对方的头衔就一字错不得。

发问时就把目的说清楚,也可省去愣头愣脑的对话。看到同事身上衣服漂亮,若贸然问:「哇?你这新衣服哪儿买的?」不熟的人可能会莫名其妙,不如把目的先讲清楚:「你这新衣服好漂亮喔,在哪买的?我也想去逛逛!」对方马上就明白你说话的目的。

其实,不同场合的说话技巧,还不胜枚举:

关键场合1:在电梯、出租车和大老板相遇

处在这种密闭的空间,尴尬的气氛下,彷彿流动的空气都要肃然起敬。

但是,国泰人寿公关室主任廖昶超就很懂得找话题。

「同办公室,光电脑桌面就可看出端倪,」他分析,多数人桌面背景不外乎两个:孩子照片和风景照。以小孩照片当桌面的主管最爱心肝宝贝,碰到他就多聊聊育儿经或教改的看法,对方也会兴致大发,不说上10分钟不会住口。

至于以风景照片为桌面的人,不是热爱旅行就是喜欢摄影,从这两方面切入,就天南地北聊不完了。

除此之外,留意办公室的摆设,这个人个性是有条不紊,还是随性一派,大概可以摸个7、8成。真的有欠观察,「聊时事」还是可以成为开场万用的法宝。

面对不熟的人,可以先谈谈自己,不要不停地以封闭式问句「你家住哪?怎么回家?」像审问犯人一样,让对方有太大心理压力。

关键场合2:公开场合,不问私事!

在人多的社交场合,例如吃饭、跟客户简报前的寒暄,对害怕临场说蠢话的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例如有时在餐桌上谈政治,是票房毒药,但换了一批人,政治却成为搏感情、套交情,打开话匣子的好物。

但有个原则是共通的:公开场合别问私人问题,尤其是不熟的人。

宝侨家品客户业务发展部区域经理林厚志就曾遇见这种尴尬经验。有次在某个饭局里,一位同事问主管:「最近孩子怎么样?」气氛顿时降到冰点,因为这位女性主管不仅没有小孩,连婚都还没结。

贸然开口,容易踩到地雷,林厚志认为,在这种半生不熟的公开场合,「还是聊business最好!」不仅避免触犯禁忌,还能从同行交流中学到更多,视野和见识就要靠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但若真的不慎说错话,马上诚实道歉往往能得到谅解。一对一的沟通,有任何不了解,也要随时反应,普遍来说,主管对犯错的年轻人会多点包容,比起不懂却硬要装懂,更讨人喜欢。

关键场合3:主持大型活动先搞清楚,这是谁的场子

不少上班族都有被拱上台,充任大型活动主持人的经验,不管是尾牙或是K歌大赛,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好差事,对于天生木讷口拙的人,更是苦不堪言。但事实上,这些表现机会可遇不可求,可让你练习快速掌握大场面,和拿捏公众面前说话的分寸。

如果问广播人吕如中,是个「会说话」的人吗?他会害羞地跟你摇摇头。但事实上,他不仅把节目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常常担任各大企业记者会主持人。

「他很用功,很会看场合说话,」万事达卡资深总监杨雅婷对这位长期合作伙伴,赞誉有加。

和吕如中有合作经验的公关公司都知道,他不只活动从不迟到,还会提早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来到会场,一定在事前详读合作对象资料,连暖场功夫,都做得彻底。

这些小地方,就是他能够在每场大型活动完美演出的关键,吕如中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该随时将「今天是谁的场子?」这个问题放在心上,适时发话,但绝不喧宾夺主。

认清主持人的「陪衬」角色,包括说话不要过于冗长(观众是为了活动而来,不是为了看你的个人秀),双人搭档主持,最好协调出一个人负责带话、另一个配合演出,避免双方互抢风头。

台上自然最好,保持自我风格

主持人应该详尽记住每段流程,但不要硬背稿,或是为了消弭紧张,把底下的人都当成石头、西瓜,面部表情僵硬,不会有好表现。

「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吕如中不因为人在主持台上,就改变说话方式,他也从来不在口袋里准备笑话用来充场面,「那不适合我,」他的特色是条理分明、反应快,而不是3句话就有1个笑点。

同样,在台上的你,也该保有平日气质,端庄稳重或是幽默逗趣都是个人风范,不须勉强搞笑或装成熟。

3个Tips,表达功力大增(刘必荣口述)

1.避免虚字:

几个同事朋友一组,互相观察对方说话的样子,包括手势、表情,并抓出对方说话中的虚词,我们常无所觉地在谈话中插入「然后」、「这样子」、「就是说」等不必要的字句,都会影响专业表现。

2.练习说重点:

看一篇新闻报导,然后花3分钟时间把重点转述给对方。看似简单,但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多半会说得七零八落,这个练习能帮助你快速吸收信息,提纲挈领且明晰地表达出来。

3.用双语口述:

同样方式,改成看英文报纸,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口述,久了之后,不只阅读速度变快,英文也溜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建立起一套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方法。

刘必荣推荐延伸阅读:

《赢在说服力》(The 5 Paths to Persuasion)

作者:RobertMiller、GaryWilliams

根据新的商业研究显示,要让重要决策人士同意你的建议,关键在于当时报告的方式,而非报告的内容。

本书就是依据1,700位重要商业主管做出的研究。作者总结,每个决策者都可归类为5种类型:魅力型、思想家型、怀疑论者型、追随者型,或控制者型。

只要抓到对方的类型,掌握决策者的喜好,采取对应的说服方式,就能让对方欣然同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