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向

 雪峰读书 2013-01-18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态势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增长切实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内需消费上来,着力夯实生态经济基础,推进绿色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运动,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系统之中。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践方向;生态经济基础;绿色发展;民生幸福

  正当我国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却遭遇着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引发的种种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化危为机,既能立足当前“稳中求进”,又能着眼未来保持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方向、原则,面临新的选择。

  一、新时期应对新挑战的“顶层设计”

  从生产力演进大趋势看,我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我国经济仍处于长波增长周期内,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放松,全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从近期看,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今天正在发酵膨胀的欧债危机,使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本来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遭到重创。人们忧心可能引发国际金融新动荡和全球实体经济二次衰退,进而,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下滑,加上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逐月回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二季度增长7.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小微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在这种态势下,如何把握“稳中求进”的总节拍?是重走“高投入、高消耗”的主要靠投资及出口拉动的增长老路,还是化危为机,把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提振内需消费上来?在这种关口,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胡锦涛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全面贯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正是立足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着眼未来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五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主要从夯实生态经济基础,推动绿色发展角度展开探讨。

  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目标和实践的革命性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内涵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关于人地系统的基本理念,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人和谐包容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人首先是自然人的基本理念

  人首先是自然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要求。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1]P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P374-375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383-384。这就昭示我们,自然环境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类虽然具有超常智慧,可以把握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把人与自然界的能量与物质变换,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自然界就要惩罚我们。

  (二)关于人类社会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子系统的基本理念

  人类社会系统仅仅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又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而且,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影响是有耐受阀限的。当人类生态足迹的影响没有超过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耐受限度(生态阀限)时,自然生态系统便会在各因子的相互反馈调节下恢复自组织能力,恢复各子系统的平衡运动;而一旦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超过了这个阀限,系统将失去补偿功能,决定人类生态命运的生态危机就会接踵而来。所以,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就是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已。我们在进行任何经济社会活动时,都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生态铁律。

  (三)关于“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最终推动力。在当代,任何发展中国家,发展都是硬道理。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决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就要牢牢确立“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社会理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包容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消除两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刻应该遵循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指人类能够自觉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的价值追求、发展观念,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制度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包容了优化生态、民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包容了工业文明转型的根本方向。一句话,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即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

  三、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原则

  以上我们从战略思维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进而我们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任务,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和实践原则。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

  从实际层面考察,生态文明既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也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既有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和战略目标、路径选择的统领关系,是“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导航仪和方向标;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5] 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应成为新时期发展战略选择的总方向、总原则。

  (二)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既涉及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文明制度、生产关系,更涉及现实的经济基础。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就是着眼于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之所以说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生态经济是一种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利用原理,构建生态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变废为宝,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显然,这体现了生文明建设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同时,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生态经济生产力,又客观地要求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必须随之而进行生态化变革,直至构建起适应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态文明大厦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生态经济基础之上,它才能巍峨挺拔、生机勃勃,承载起人类可持续幸福繁荣的梦想。

  1.按循环经济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夯实生态经济基础,发展绿色生产力,首先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它是生态经济最重要的生产力布局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是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控制消费、节约资源的方法,旨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废物通过反馈或封闭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价值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显然,以循环经济原则布局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微观层次上来说,它包括在企业建立小循环模式,使每个企业在寻找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的替代上,在工艺流程、技术支撑、人员与设备配置,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上,都要立足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和严格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构建企业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生产方式。从系统中观层次上说,它包括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中循环模式即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种植养殖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把一定地域内的不同工业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上下游关联,建立起产业系统内的闭路循环链条,实现废物资源化、废品产业化、废热废气能源化,达到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向系统外实现零排放的目标。生态农业园区在中国农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例如,在中国北方推广的“大棚、猪(畜禽)、沼、菜”模式和在中国南方推广的“猪(畜禽)——沼——粮(菜、茶)农业模式”,“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稻鸭共生”模式,“猪——沼——鱼——鸭(鹅)——草”模式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有机食品生产模式。饲养畜禽产生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成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沼气供农村居民照明、烧饭,而沼气池中的废渣废水,成为大棚蔬菜种殖、大田粮食生产、旱地茶果种植的有机肥料。这种通过农业生产系统中把各种废弃物重新投入系统内变成营养物质的循环运动,把人、土地、动植物和农户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绿色经济循环体系。在当今中国,以生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种植养殖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成为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从系统宏观层次上说,即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建立资源再生系统,废物分类、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只有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上都协调行动起来,生态经济生产方式才能在全社会确立和运行。

  2.以产业生态化、高级化为方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光耀全球。然而,透过辉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十分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既没有近现代工业基础,又没有资本积累,再加上遭受长期的国际封锁,所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向重化工业的高投入。很长一段时间把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重速度、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即以低技术水平和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以传统耕作方式与高化肥、高农药支撑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以及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廉价劳动力或各种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很长时间仍然以代工者的角色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制造加工环节。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部分,如纺织印染,有色冶金、金属材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建材、化工、汽车、造船、机电设备、电子电器、IT产业的硬件制造等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大多数仍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环境污染大的劳动密切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显然,这种“低端锁定”的“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正是我国当今高能源、资源消耗以及高排放、高污染的结构性根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的结构性根源。因此,,以产业生态化、高级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的根本性战略性措施。

  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寻求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平衡发展,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绿色发展。产业高级化的本质是突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通过人力资本开发和科技创新,挺进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研发设计、材料采购、创造品牌和销售终端等高端环节,改变国际经济分工格局,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状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的70%在工业企业,所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高级化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工业,在于坚定不移走绿色工业化道路。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看,关键是加速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环节的绿色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同时着力夯实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看,应抓住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有利时机,抓紧对现有工业存量进行生态化改造,推进清洁设计、清洁生产、清洁管理、清洁消费和循环经济模式,全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同时大力改造传统的交通、物流等第三产业和传统农业,使之转型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我国生态经济基础,一方面要对国民经济的存量结构进行大规模生态化、高级化改造升级;另一个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生态化新兴产业。新世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节能环保,成长潜力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并对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质。结合中国国情,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关键是高新技术、生态技术体系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要通过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市场环境培育,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21世纪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我国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

  4.强本固基生态农业,加速构建“天然碳汇”生态屏障。中国地域辽阔,13亿人口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必须立足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和海洋。所以,强本固基生态大农业(含林业),切实增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江河的碳汇功能和食物产出功能,从宏观上构建起我国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碳汇生态屏障”,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下力气推动传统农业的生态化、高效化转型。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还是依靠高强度地施用化肥、农药加上良种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维持了粮食的“九连增”,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农药、化肥的大规模超量施用,不仅造成了粮食污染物残留,土地生产力下降,还造成土地、水质的面源污染,加上农村工业化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所以,全力推动农业的生态化、高效化转型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开发和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无害化肥料、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体系,建立起包括生态化农、林、牧、鱼、加工、贸易在内的大农业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减轻污染,保持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产品安全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第二,我国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潜力巨大。它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增加我国人民的海产品供给和发挥海洋的碳汇功能,意义十分重大。第三,应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坚持全民植树造林,继续增加森林碳汇。第四,继续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的碳汇功能,蓄水功能和其他生态功能。

  (三)以消费生态化引领生产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需要重新认识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所以,生产与消费就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人们的长期认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日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资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的日益加深,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分工协作已成为常态,市场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有什么样的消费市场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生产动力,消费越来越成为引领生产的决定性力量。当今蔓延于全球的贪欲性、炫耀性、挥霍性高消费方式正是造成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所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仅仅从生产环节上节能减排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治理高消耗、高污染从生产过程前移到治理异化消费上来,从最终消费上促进消费生态化变革。

  消费生态化的本质,是消费模式、消费文化的生态化定向改变。是指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协调基础上的健康、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在消费观念上,认识到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情,而是事关自然生态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所以,其消费结构必须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的需要相适应,必须倡导正当需求消费,反对浪费性过度消费,既要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又要符合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要求。因此,促进消费生态化变革,需要转变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消费文化;需要加强促进消费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全社会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生态提升,不断引领全社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生态化进步,进而建立起支撑生态消费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全力引导产业生态化改造,不断丰富与生态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打造绿色政府、责任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生态良好、公平正义、民生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新凸现的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政府是否具有明确坚定的绿色发展、执政为民理念,是否制定和执行了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政策,是否具备了推动绿色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提高现代政府的绿色服务与保障公平正义水平的必要条件。

  当前,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高效、廉洁、绿色的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目标,首先,要通过政府的绿色发展战略,绿色技术与产业等政策,绿色采购与消费政策,绿色GDP核算制度改革,绿色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以及绿色金融,绿色税赋,绿色市场准入等等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通过公务员自身的绿色消费方式,引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同时,要通过完善国家企业与个人的自主创新机制,激活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绿色发展提源源不尽的绿色技术支持。第二,大力加强保障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制建设。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确实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财产权利等等。同时要确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法律规制,要确立底线公平,实行最低标准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当前要重点推进:(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益。(2)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3)加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增进全民福利,让社会全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4)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5)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6)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等。(7)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通过上述努力,维护公平正义,调动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人与人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廖才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