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释名义第一》 拳为兼体用益智怯之运动。太极其阴阳之母,包罗万象,以之名拳意图深矣。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阳,而刚柔消息之机,无所不消其极焉。 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输赢,以视拳技之高低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全其美,非妙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荏弱胜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拔苗助长,则为占廉价之极也。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 固然,历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自制者,本日学亏损,谁宁为之。要知学吃盈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力量抵抗,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掉,则我稍一放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廉价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奥妙用,无一分歧于太极之道理。 薪火相启,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谛,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尽有以也。 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以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事而欲苏平易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躲,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僧所谓局限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明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而论太极,是为流言蜚语,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论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提高,由电子而进乎原子时期,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吗?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它,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所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究竟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阐明其万一耳。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以后劲。与肢体及部分之动,谓之运动,则截然不同。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消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掌握在我,是为体,则较易耳。以四两拔千斤,是为用。四两何以拔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到。然虽无四两牵而拔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钢,无脆不摧。欲进此一解,则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益,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益于身体莫大矣。曰: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之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则若大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以及洪水与霪雨天之类。在人身为病,大则若收缩、黄疸、湿痹,小则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之湿热熏蒸之类,不乏其人。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通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分,接收阴翳,削减云雨,则不速也。于人身苟能若此,则可谓有夺天之功矣。唯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热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冷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甚至于滚沸,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轮回,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则知哲学,即将来之科学也。曰:然则更不进乎此矣,气敛入骨,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专士之家,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最近几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剖解,而发明腹部肠与肠相连之网膜中囊者,唯运动家则囊之皮独厚,以拳或棒击之,其囊能上下抵挡之。中国人所谓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从尾闾上脊骨,则无此径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语余,余曰:其人之常识为见闻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谓运动家,其囊之皮独厚,能上下抵御,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气耳,积气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于人也。不独上下抵御,前后左右,皆可行也,是气也,而达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击人也。由尾闾上脊骨,若有径路可通,则人尽知之,又何贵乎学哉。气与心相守于丹田,不独水可以化气,精亦可以化气。精能化气,其气之热譬如电然。电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属,莫之能击,况尾闾及脊骨乎。尾闾与脊骨,为多节之区,虽无径路,不无枢机,不无隙缝,不过为筋膜及硬骨所弥缝耳。以精气与心火,锲其关键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气,煽拂而鞭策之,使精气化热,而度尾闾脊骨,而达乎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闭而不出,少顷则精所化之气仍归乎水,既而渐为腻液,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贴乎骨内。犹若镀镍镀金焉。前人所谓功夫日长一纸,下谓此也。久之骨髓逐步挖谦,则骨顽强,所以喻之为纯钢,无坚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离乎阴阳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犹有可以见证者,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凡人不啻十倍,以之击人,未有不摧。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虎之骨,其有以异乎他兽者,亦以其骨髓布满如石,了无余缝,如特强,亦可以验之矣。此不过言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之一斑耳。曹子曰:嘘气,练气补脑而已,更有进乎此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可以通乎灵矣。此余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闻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证于异日可矣。 《专气致柔第三》 太极拳之特父老,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渭荏弱者,生之徒,坚定者,死之徒也。可见养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坎离订交。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南辕北辙,性各坚决,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灭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贫乏水分,则便枯槁。短少火力,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强项。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坎离未济,其本事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问,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火相守之法。丹田者,丹?也,心在烦忙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鄙人,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坎离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各走各路矣。或谓水火既济,则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专气之用莫大焉。姑约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过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则囊不开,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二、心若不与气相依,则迷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极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之类,无一非气沉丹田,而后可以言命运运限行气之功也,此专气作用之一斑耳。曰,专气,则知之矣。对身材裨益之终究,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女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抽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有生生之意,则刚烈矣。若木强而易折,去死不远。以去死不远之人,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则血足,气旺血足,则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点也。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视者.专气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尽,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余是以论其事实,在太极拳开卷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则可以知之矣。鼓荡即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则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矣。神敛更有进乎专气之功矣。专气之至,能达乎练精化气。练精化气,未能达乎浑一纯阳之候。至于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至矣,尽矣。太极拳可达乎浑一纯阳之候矣,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能如是,则延年益寿之说,抑亦末矣。 《变化气质第四》 读圣贤书,而能笃行、鞠问、慎思、明辨。极为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负气质之变化,则余无疑矣。至于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则未之有闻也。余习太极拳,垂三十年矣,接踵无间者,且二十有一载,亦不自知其气质之已变化与否。谨述所自,质诸有道。余之少也,虽有临危不惧之资,然轻躁悍锐,舍命轻生,非所恤也。勤学很有制极之志,然体力不继,精神不逮,以至屡辍屡迁,无所成绩。今者已愈鹏举头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复何道哉。然帝城与繁华,原非希冀,愿惟朝闻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弃也。学拳廿余年以来,能自见之者无他,振敝起衰去病,则余有之矣,可以长久不倦矣。屡辍屡迁,其或可以改矣。至于沉寂温穆之功,非敢谓有所得,然轻躁悍锐,则或将有所去矣。若谓变化气质之说,必欲化波折为兰蕙,变鸱?为风凰,则非余所敢企也。然余以为精神不逮,体力不继者,虽少必衰,壮必病。衰病之侵人,虽欲自爱向上,且不可复得,遑论变化气质乎。不能自爱而向上,为图保养计,营菟裘计,为娇妻美妾弱子计,则汉忠贪吏。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以也,以是余知不为玉碎,宁为瓦全者多矣。体力与精神之不能撑持者,恐亦占其半矣,此余之所谓变化气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正人,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其能变化气质者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 《陆地泅水第五》 运动之最柔者,莫过于游泳,亦本日各国粹术家所公认。以此可知,柔即运动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浊之感染,喉腔及耳鼻注水,乃至发炎,或心脏虚弱,以致溺毙之类,所在多有,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长,其体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为体;二、在乎有长力,是为用。善泅及有长力者,皆为气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则拍浮之能力愈增。有长力亦即宿气所致,宿气愈久,则呼吸量亦随之加强,呼吸之量加强,即力气之上进也。所谓有长力者,即实力之增加耳。故久泅及兼以实力之增进者,其能善浮者无疑矣。然合其体用之特长,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法也。太极拳之有以异乎其他运动者,以其能有专气致柔之专长耳。以能专气致柔而论,则游泳不如太极拳,以其易于增加长力无流弊而论,则太极拳又胜乎游泳远矣。太极拳别名长拳,所谓如长江大海口若悬河者,正描述其绵绵接续之意。绵绵不休者,专气致柔而已矣,此与游泳之作用,无以异也。鱼其善游者也,生乎水而长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气,长乎空气,亦不知空气之作用也。然则,鱼离乎水则死,人离乎空气则不生,此则同也。然水与空气虽不同,则需之者一也。人与鱼虽不同,易地而处则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气,即鱼之有水也。我游乎陆地之上,作游泳不雅,亦无不可。是以我之陆地游泳之说作矣。人在陆地上,游乎空气之中,而却忘其为空气者久矣。空气之作用,更何论矣!大矣哉!空气也,无所不容,包罗万象。至矣哉!空气之作用也,无所不载,无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轩岐以及乎老聃之说,分析至为精详,而人未能加以深究也。无缚鸡之力者人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与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远若此?力之本系乎气,力大者气壮,气壮者,积气之所致也。积气犹积水然,积水浅,则载力微,虽一盂一盘未易浮也。积水深,则万钧之航,犹平常然不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过积气稍深耳。苟能知积气之方,如积水,则其力可达乎无限,扛鼎犹小言之矣。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谓海,则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则亦可以知之矣。是无他,气若能归海,穷年累月而弗辍,三年有成,则必大有可观者矣。然则,此不过夺六合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其积之之方,将从何动手,而可使然也?曰:学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命运之方,则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外相,是为专气致柔矣。专气致柔之运动,最符合太极拳之原则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则见一分之力。勤奋一刻,则见一刻之功。其进也一日千里,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于太极拳,欲学者可以方物,易于贯通。空气非空,正犹水然。每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则已非凡人所能到也。初学着手,可随时顶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为至也,则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空气重于铁,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天下科学家之新得,告于余曰:空气可使重于铁之实验,其法以一铁匣,将空气用极大之压力拆入,旋行将此匣以作炸弹之用,则炸力远胜于炸弹。余疑之,至今未释。近自原枪弹创造试用后,则空气重于铁之说,何足怪哉?太极拳之运动,为积气而成,其力量较之积水载重为尤甚。此即专气致柔,而能禁止至刚之真谛。作陆地泅水观,思过半矣。 《心膂并重第六》 内经以任督同举,书亦常以心膂并称,而尤以道家对于心膂与教养之关系言之详矣。太极拳乃内家拳也,宋末张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有为然后无为之说,合周易理景象形象之义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经八脉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属于肾,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膂为体。心为用,合而言之,则心肾交,而体用全矣。太极拳之所以超乎别的拳术及运动者,亦以之所以致也。心为一身之主,圣贤之学之要,日,求其放心。禅者日,主人翁在家否,仆人翁者,心也。皆与道家所谓心肾订交者,大同而小异耳。然殊途同归,亦能各得其所,唯太极拳却有进乎是焉。正犹所谓,不如见诸行事之为深切者明矣。吾以是,而故意膂并重之论作,欲以明乎有体斯有效之实者矣。心者,非谓肉团之心也,乃心灵之心也,心灵之心,与肉团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团之心能有作用,而灵乎统统者,乃心灵之心也。膂脊骨也,膂有廿四节,为人身最多节之主骨。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好以支撑,此犹余事耳。谈修养与卫生之道,舍此皆末事也。太极拳之务本之功,亦在于斯而已。初学入门者,即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谓求其放心,乃主人翁在家也。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肾交矣。然此非一晨一夕之故,尤不可牵强,纯乎自然。苟能臻此,则不独太极拳之有无以复加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永生祛病更无论矣。固然,心难言之矣,有学问及修养者,固不累人,如前哲所谓心传,及正心,与不动心之说。诚若日月经天,自能取法,何待赘述。唯膂之一字,意犹未尽,约而言之。前人所谓态度严肃者,此修养之事也。危字之解纷歧,皆未敢作伤害之危字解,余谓危坐者,确有危险之实存乎其间,脊多节若串珠然,累叠而起,略不将意,则倾侧,或曲凸而倒矣,则不复有力,得能支撑其躯体矣。其为病,小则为骨疽骨痨,大则即如天柱之折矣,岂不危哉。善建养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渐为不振,由委靡而致为病也,故有临深履薄之戒日。正襻危坐,正则不病矣,危则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余乃为寄望太极拳者告,曰,竖起脊梁。竖起者,正若串珠垒叠,弗令其倾侧而已。若慌张自持,过犹不及,皆病也,只要知其为危可矣,无以加矣。 《劲与物理第七》 太极拳气与劲之使用,在意源源不绝,循环往复,圆而神通,靡有贫际。宇宙之间,大若行星之运转,微如雨露之降整,厥形皆圆,此自然之现象也。引而伸之,其体与用,及其内容精蕴,实与吾拳有心心相印者,今试阐发其事实于后。 妇止星可谓大莫能容,以其体圆,则积气能够载之,而能运转。倘其体没有圆,虽积气之力无所不载,亦不克不及浮无量数之星球于上空,而能运转才也。因球形乃一容积最年夜,里积最小之体积也。至雨露虽微,而一滴中,露有没有量数水份子,个个极力向外成长,其成果各得均匀,相互牵引,其概况虽有张力,然其内仍有散力,故不掉为圆,此即圆之成果。太极拳之所谓圆者,以其师法太极,其缘由及体用,适与上述天然界之妙蕴相符合,特举图如左。以上图视之,圆周内各点,与中心间隔皆为分歧,朱子所谓"一中同少"者是也。更有进乎此者,圆周各点,所背荷之力,强强亦各相等,不然不成其为圆球矣。但是皮球之圆,圆也,铁球之圆,亦圆也,不管其沉重分歧,然以力触其,可知其面面皆同,面面皆动也。触其一点,则万点皆同,万面皆应也。此即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乃不知得力之地点也。球体中之份子力,一经运转,便相互牵引,即所谓向心力取离心力者也。以上图,由一中央向外开展之力,曰离心力,由圆周各点向中间牵引之力,曰向心力,两力得能相称,否则则不得成圆形矣。比方以石或铁,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间,铁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为向内,曰向古道热肠力。此时绳虽弱量,则别见有严重之气魄,其气焰之强弱,视其运转之早速为推移。此即太极拳推脚,所谓似推锯式之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背心力虽大,却得运而往之,此我得体圆之功效也。但借之以离心力,则彼不克不及运而来之,必弹出于觅丈以外。此单于向心力、离心力,两点而言,亦仅见圆力作用之一斑耳。别的圆中又有圆之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三角形,三角者,真为组成圆形之根基形体,圆之作用,与其所包含之三角形,极有干系。正在物理,如圆锥体,螺旋钉之是也,于此可见圆之物体,不但坚忍,不容易被中力摧誉之悲观攻势感化罢了,且能以其所包罗之无量数三角形体,到处可以与积极之守势之才能。如令其旋转向前进犯,则无一分一厘之面积,非主动攻击之作用。譬之拍乒乓球,对方如以扭转之球势打击,应之者不如其法,则攻势如破竹也,必致失利。以其攻势之间隔最稀且速,即包括无量数三角形之感化故也。太极拳与上述之圆形,所包含无量数三角形之做用最多,而其功效最为隐箸,以其师法于圆,非实在如球体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而且无一分一里非三角形扭转式之攻势也。以之进击于敌体,则万易遁遁者,以此故也。进而言之,其取打击者,偶然尤可以跨越圆形之作用者,忽一变而为等腰三角形者,其作用之转变尤广,攻势尤猛。然独不出其圆范畴之外也。 于此可见太极拳,无施非攻,无处非守。即所谓走即是发,发即是走,寓积极于消极之中。彼不知我,我独知人,豪杰所向披靡,此之谓乎! 以上所述者,圆体以包含无量数三角形,向外取攻势之作用,倘有时遇正面之外力攻陷者,成向内凸之三角形者,其作用何如,图如左。如图,适受无左右上下侧重之外力正面攻下时,余姑不言以左右上下而躲避之法,婉言受其攻陷,在太极拳正哄骗其猛袭霸占,此即易所谓坎陷,为最险之卦,亦即以太极名拳之第一义也。其意将攻陷之外力,使其落空,敌知已落空陷中,非即反身逃遁不可。际其欲抽身时,即以我腹部之吸力,一变而为攻发之力,此即拳论所谓提放。放即发也,而复为圆形,则敌不及措手,已弹出于寻丈之外矣。太极拳之拿手即在此,所谓发劲是也。反是则为走,又谓之化。走者,急转,化者,缓转。其转则一也。将受攻之点,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滑脱而化去矣。同时将对方之力绕一化去。则无量数之三角轮转,角角即为攻击,即所谓化等于打,走即是打也。打即发劲之发也,反此,则用劲以攻人发人何如?发劲,则必于人身全部重心中,寻得一线之劲,即如球体之物理上用力方面,须经由过程中心之直线进步,则球体不及旋转,必将如放箭及枪弹之能穿过之类,此即太极拳发劲之原则。若令下跃或平跃而出,以及下跌,皆视其直线之地点,应心而发,未有不到手者。吾师澄甫,常常告余日:"发劲须找到一向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惟此直线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参透及经历者,未易得心。学者须于此处出力,勉之。 或谓,以上所述各点之道理,既知之矣,设有人力大如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者,其一发攻势,悍然不顾,如闪电似的,一飚而至,则迅雷不及掩耳,其将何如?曰:此问诚为切要,余以上述各点,正所以击贪猛如此者,比击鼠首狐瞅者尤易易耳,其法皆已具有于上,不赘。其理余再从而申说之。 球形之体积,其所占之空间,比任何划一面积之形体为大,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间,一立即间。其速度与效能,若不能掌控时候与空间者,其慢袭者,正如所谓:"送肉中计",其所欲得者,拔苗助长,自取其速亡也。曰,何也,曰: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此空间之限定,亦即工夫之耽误也,此圆形独有面积及空间之广且大,即令其速度与以空间实时间之耽误,其效能因之而丧失,此即太极拳之大旨。不予抵御,而予以让步,不与之正冲,而予以偏偏躲。使其速度与本领稍为摧挫,则以顺势击之,不费吹毛之力,则其自取摧毁,不及一瞬也。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正所以也。此固一证耳,却尤有进者,箭何能发百步而穿七扎,先由强力开弓而箭发,此为原动力,箭行速,发生速力,以速力与动力较,则能够相等。甚或大概超乎动力也。譬如动力为一百斤,所发生之速力,则其巨细或可得为二百斤矣。设以得二百斤论,则知其力与速而可得其能矣,系以物理之定律公式力*速*时=能。太极拳之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即以四两之劲,牵动其千斤之原动能力耳,所谓以力乘速乘时,所得者能也。能既能被人牵转而操纵之,何复有力与速之可言哉!可见唯一贪与猛,不敷恃也。太极拳之力,比如薄于一纸片,其对方打击之力,譬如长江大河滔滔而来,何故御之?若以正面御之,虽千寻铁锁,缺乏为用也。然以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能伤也?固然,纸片可谓亏弱矣,苟助之以速,譬置揭于马达那轴,使其同转,迨其速率,删至每分钟二三千转,此时如纸片俄然离轴而去,劲木逢之则合。太极拳以有力,而至于有力,即此意,亦即此理,殊未可轻忽也。其作用,即丹田之气,得以饱荡,若长江大河之火然,又助之球体活动,其本力虽微,其速度弗成限量。是以其效能超越于常理以外,实不可测也。 于以上之等腰三角形作用外,圆体攻势,摆布上下旋转,无一非杠杆之作用。太极拳于杠杆,以支力为要点。收力者,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也。除支力之点外,别的皆可阁下上下前后八方动弹。譬如击其右一端,则左一端可以向后旋转,将被击之一端,空间放长,时间亦复延伸,将对方攻击之气力,完全分化即是零。然杠之右端所受之力量,譬如千斤,则千斤之力量,完全递交于杠之左端矣,杠之右端向后急转正方急转,则杠之左端之气力,亦急向前正方旋转,则正借对方之气力还击之,则对方每不及措手,已跌出寻丈之外矣。此即太极拳之发劲,皆如是而已。此外太极拳,善用分化对方之力气,及兼用合二力之作用。譬如对方以两手正面按来,接于我两小臂上,则我合两手臂作尖劈形,而分化对方之正面按力归于零,则我同时合手臂,作尖劈形之攻势,完整借对方之猛钝力量,反扑其关键。此拳论所谓"引进失?合即出",此亦一法也。此外,太极拳善用提劲,将对方之根力拔起,然后一发可以两足离地跌出。即拳论所谓欲将物掀起,必加上以挫之之力,使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此即物理学上之起重机,及千斤顶等之杠杆作用。 以上图之支点与力点,距离愈远则用力愈少,而见效愈大,在太极拳用提劲发劲时,即以对方为重点,手或腕接触对方的地方,为支点,以脚与腿为力点。此即太极拳发劲时,动力之点在乎脚,所谓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所以对方虽有鼎力,及躯干高峻者,皆不足恃。一经接办,即可跌出寻丈外者,全凭杠杆之作用。虽接之以手,而发劲之力点却在乎脚。可谓精巧绝伦矣。不独事半功倍而已,极端至者,虽百千倍,尤未可限量也。 总以上各节,太极拳运劲与物理这说,皆丝丝入扣,发乎自然。可见太极拳,虽导源于哲学,且可证乎科学。从来太极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致尽人产生疑义,兹以物理注释运劲,则太极拳虽根于哲学,则亦可思过半矣。然运劲与物理学说,在太极拳学术上,乃深邃之研究。不过太极拳有体斯有效,如不能用,则体亦不足言矣。欲求体用兼全,则不可不将此理加以穷究,而前方能领会运劲之妙用。且此篇之作,对于向来太极拳家所谓秘传,则已泄露无遗,幸学者三请安焉。 《摄生全真第八》 一言兴邦,人在政举,国家安危之所系,人材已耳。孟子言人材,大任将降,谓劳苦为什么如,独具才气。而体魄不足以副之,又为什么如?有体魄足以副其才能者,得称一时之强,稍事考验,年未周甲,已呈阑珊,获居高位,以昏庸误尽百姓,又何如耶?以余不雅之,天赋犹为易得,教养最难堪言,颜回早矢,孔明寿促,国度之损失,孰有大乎是与?众所周知为惋惜。而未究其所觉得过也。单瓢屡空,食少事繁,而犹孜孜兀兀,不稍调理之所致也。孟子则不然,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之过人也,所以。颜子诸葛之急促,不逮乎孟子,亦以是也。太极拳之运动,以养气为主,气沉丹田。曰:气以直养而无害,盖宗孟子之言。今者欲学孟子,不知养气而习太极拳者,必不能逮乎孟子。然而学太极拳,不知孟子之所谓放其心而不知求者,恐亦徒劳其气无益。拳论谓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此即求宁神,止于至善,直养无害,勿助勿记,使浩然气,情不自禁。能是,建功德言三不朽,可以操券,从事他业无虑矣。其法简且易行,约言之,时间不使华侈。氛围知所去取,行坐处卧,谈笑饮食之际,皆可应用养气之功,此三者,人生平常之所不能斯须离者,兹分述如次。行路或船车中,或亲友堆积,或听讲奕棋之类,皆可乘发时,而收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之效或旦夕遇清爽空气,便勤吸收,闻秽浊之气,便闭气避过。行坐处卧时,命运运限同上,唯行须注重足分虚实,实则足心贴地,向后往之手,亦实,气行手指。坐则随时端坐,竖起脊梁。处站立也,一足实,足心贴地,疲则易之。卧必身向右边睡,伸右腿,以左足背贴右膝盖下,左手落于左胯上,右手托右颐,全身筋肉松沉贴席而已,说笑勿太高声,气要由丹田发,有津液时,须吐下。饮食以时,量有限制,不急忙,不思虑,不谈笑,沉气端坐,托碗近口。此皆支发时,养气之功,即求定心已耳。能如此,则整天无一时不在太极拳当中。此余廿年履历所得,其服从匪言可喻。单瓢屡空,食少事繁,何足虑也,我故曰,摄生以气为主,惟无恒心者,不足与语耳。 《益净腑第九》 拳术有表里二家之分,曰少林,曰武当,武立即张三丰之太极拳内家拳也。谚云,内练一口吻,外练筋骨皮,此谓内家尚气耳。练气以能沉丹田为先。气能沉丹田则气壮,气壮则血衰,气血鼎盛,则有裨益于脏腑大矣。何也,人之脏腑,有以异乎兽也,兽之脊骨梁横,不强人立,则五脏六俯同系于脊梁,然前后次序递次平悬,稍一腾跃,则各脏腑皆能前后动乱,可以使脏腑系于脊梁之宗筋,易于鼎盛,故强于人。以此,人能立,而脊梁横起,则浑浊分,聪明足,而灵乎兽矣。亦以此,然刚猛之力退化殆尽,亦是故也。何也,脊梁能竖起,则脏腑直系,高低壁立,垒叠拥堵于一团,乃至各脏腑之皮与皮黏连,湿热以熏蒸之,则脾胃先受其害,继之,则肺肠及脏腑矣。而人莫知其然,犹觉得足善行,可致健,抑亦末矣。足善行,比懒动较佳,然多行则伤筋,而各脏腑虽稍受震惊,而仍垒叠黏连,不能作松灵摩荡,则直系下垂之宗筋,无运动之可能,必日见虚弱无疑矣。唯气沉丹田,则不然,丹田居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脏腑均在丹田以上,气能沉丹田,每呼吸,则脏腑具能松动,随呼吸而闭合。助之以运动之方,稍一转腰舒臂,含胸迈步,则脏腑具能空灵动荡,不独宗筋日见其强,则湿热皆能透达,而不足为病,且膂力心力脑力,亦皆随之而长。其所获益可概言焉,是即气沉丹田,可使脏腑能各固自为运动之而至,此太极拳之裨益于脏腑,无他,不于外之是务,而唯内之是求,尚气已耳。 《起肺疾第十》 余幼虚赢多病,弱冠任北京郁文艺术两大学传授,旋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传授,不十载,即患肺病,其原由于吸粉笔屑过多所致。嗣余创设中国文艺学院于上海,其粉版以毛面玻璃砖为之,衬以绿呢,以濡湿毛巾揩粉笔字,揩已,岂论干湿便可用。此专为同事及诸生设置,以避免蹈余之故辙。抗战军兴,及成功以还,各黉舍学子,营养不足,患肺病者,日趋寡,余怜之。余认为营养不足之学子,加以汲取粉笔屑,抑易致成肺病之一因也。希从事教诲者,幸留意焉。余之肺病,乃习太极拳不数月而愈。然以余一人犹未足为例也,吾师杨澄甫氏,及吾党黄生景华,授此拳与抱病者得愈,指不堪屈。约述其病理与病原及治法,数点如左。 1、肺,医经吸为娇脏。娇者坚弱也,然知其为懦弱,却未有畏其病若今西医所谓之可骇也。何者,以肺位居各脏腑之上,亦曰华盖,与肠胃相隔。西医之针药不能中转,除割疗及疗养外,还没有闻有其他妙法。吾国医药,以气化为主,尤以肺病,非从气化不能达治,是以较西医之治为易耳。然西医之汗青,不外三百年,其前进可谓神速,以其自外而内,从物资与人体之研讨,佐以东西之精巧而已。至于气化,迄古已识其眉目,是以中西医教,未能互相为用,至为可惜。 肺病,断无殊效药,若言有之,欺人之谈也。何哉,肺之间接得病者,仅占百分之三四之可能,肺之外有四脏六腑,皆可致肺病也。风冷寒干燥火,和七情六欲,毁伤之类,皆可致肺病也。恶能以一药,而可以治这样之病,非讹诈是何?譬如胃病而致病者,乃其根在胃,纵从肺治之愈,根未去,必重发。各脏腑之能致肺病者,亦皆然也。且各脏腑,又有恶马恶人骑之能,非循乎生克之理治之,不可得也。生克者,即气化也,不及备述。 肺病,必需抗之以精神,抵之以胆量,则不致速坏。如陈果夫氏,支撑数十年,犹自如也。害怕者,告之以肺病,则精神必大为损失,病虽轻,而必减轻。或有告余者曰,余照X光,谓有肺病,则予即躺地,不能起矣。如斯将何故治之。余邑有病者二,之医所,医诊毕,嘱护士给药。曰甲,肺病,嘱其擅休养。乙,感冒,服此药可愈。护士将甲乙错与,亦告之如此。不贰月,医遇甲于途,见其容光焕发,曰,病孰愈?曰,君护士告予感冒,服药便愈,医惊而不语。回嘱人询乙,则乙已逝矣。医者与吾同窗马孟容氏和睦,告之曰:偶哉,精力之作用也。此马氏于十七年秋,举以告余者。十九年头冬,有刘生慎者,以其郎舅程君,肺徐逾二年甚厉,乞余为之治,余许之,程君为居巢首富之独子也,中西医已遍治之矣。刘死告之曰,予师神医也,不轻为人治病,今予以恳切之,已诺,及去扈救治。比至寓庐,余诊毕,饰辞以告之曰,人以君为肺病,误矣,君实热咳吐血,服药三剂,血即止,血止后,调度十日可矣,果如所言。此仅言肺病与肉体及胆量有关者而言之,犹在症与治之外者也。 肺病者,曲告之以肺病,除精力与胆子不道外,与病者不独了裨益,且有促其速死之理。因告其有肺病,坐嘱其静卧,多事疗养,凡是有心者,惟其心不能歇息,虽卧而戚养,其心之愁闷,恐比死而有减焉,是则体愈劳,而心愈劳。心劳则火炽,而灼肺矣,其中医所谓心火也。水能熔金者,即以心克肺也,不转眼可以燎本矣,此西医所不知也。并且告之第一期二期三期者,是亦玉楼促召而已,可慨言乎。 肺病,不可以多卧。西医常常见肺病者,便令其卧而不动,大错也。肺昔人喻之为悬钟,是以击之能发声,声可杨运而清,如卧钟于地,击之则声哑,可知其生效用矣。今使病肺者,多卧勿动,则肺之呼吸,不能全数肆意开合,必日渐衰弱,安可治也。且多卧,则消化之力减,纵有营养,无所施为。多卧则督脉之用弛,督脉者,脊骨也,人之躯干,此骨主之。消化力减,则脾脏就衰,督脉用张,则肾脏致损,脾肾两伤,其将何以救药?非余所知也。 X光镜之效能,竟有百分之几之靠得住,正待斟酌,未可尽疑也。肺有痰湿涌滞而咳嗽,经照X光镜,以为肺病者,余治之愈屡矣,不足怪也。又有气块所隔绝,X光镜所误认者。交际部吴国桢为部长时,有人事室主任,郑震宇,余旧友也,其左肋时发痛,已逾十载,乞余治之,余断为气块,逾时太久,须一月方可以消之。震宇以时间太长,未暇就诊,三十二年因公赴好,即而病发,在华盛顿某大病院诊察,经三度X光镜照摄,断为肺结核,径大及寸,又经美之医学权势巨子研究,谓非割治不可,乃割治,从左肋开刀寻至腰至背,横截半腹,终不获结核之点,几至不治,旋经大量输血,卧治六月始起。震宇广交,可以询其详也。余如听筒更可知矣。 所谓第一期肺病者,气血未伤,正可放胆攻其病,而拔其根,指日可愈。今计不出此,不问肺病者之热热真假,抑或有风正燥湿,夹于个中,遂予之以鱼肝油,及贝母精,杏仁精,维他命等,将病原封闭于肺,永不得治。是为关门杀贼,多所耽搁,殊堪怜惜,看病者于余言再思可也。 . 余谓肺症无特效药,而独太极拳对付肺病有特效者,人未有不疑为宣扬及欺人也,请从而述之。太极拳于肺病有特效者,非谓对垂毫不能动作之肺病而言,是关于能饮食及能步履者,习之皆有殊效也。敢言殊效者,正非论任何一种肺病,均得有用用,且无涓滴流弊。兹述其尤显箸者,数点如左。 太极拳运动,所谓运而后动,运尔后动者,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由内以达乎外,即先由脏脏,而达乎肢体之运动也,此即是气沉丹田为主,其法上各节言之详矣。总之,轻灵致柔,绝不吃力,以养气用血,舒筋节劳运动,且时间每迟早最多不过七分钟,尤以勿求速进为佳。 肺病十之六七,是肾亏原由,少日妙手淫,或遗精,及性欲不遂,失其常度,及壮者好色,不能自节之而至者为多,妇女多经水不调,或好忧郁愤怒所致。余于二十九年及三二年,担当百姓商报医药参谋一栏,而问治肺病之方,及述其病根者,不替数千人,是以得实在证与医理。所谓肾为肺之子,以肺之津液与肾,肾亏则精水干涸,而肺亦致益,则求过于供矣,且以肾虚,虚火愈炽,则灼肺,而使肺亦死板,或致萎矣。又谓肺为标,肾为本,犹树木然,木将坏,而枝叶先枯,或致陨落,况肺最为脆弱,其先肾而见病无疑。太极拳以气沉丹田,为水火既济之功,原为固肾之不二法门,肾气既固,则肺气渐复,此之谓特效,谁曰不宜。 脾虚,便可致肺病者,脾虚则胃纳加,或消化不良,脾为肺之母,肺之气尽仰食于脾,如胃中有食,得脾磨而食化,食化则气旺,脾先得而受之,而后传乎肺,故为肺之母。譬如腹中饿饥,即脾胃先馁,而肺接踵馁矣,言语无音,萎靡不振,此肺之失其所养,明矣。气沉丹田,即积气于腹中,如不得食,可以四十九日不死,余曾见之苏老师矣。人谓不得食七日,必死,余昔客秣陵,季平家,曾试不食八日是,言笑动作自如,唯形容瘦削耳,此即补脾之一证也。气沉丹田,则脾强胃纳有加,消化良矣,是有裨益于肺者,无可讳言,此亦特效之一也。 肺病成痨者,即咳嗽不已,肺气大亏,津液枯,而潮热作矣,以致肺萎成痨,吐血者其犹次之,肺萎则肺中无气,可以知,气沉丹田,则气积,而肺气亦布满矣,佐之以至柔至缓至轻至微之运动,而使肺部渐开渐合,则肺不得而为萎。肺不萎,即有朝气存焉,犹可以推陈而生新,肺不萎,虽云腐败,则营养或药饵,可以发作其效用也,肺不萎,则可以垂垂转弱为强,自有更新之能力,可以有鞭策腐朽之作用,是谓之有特效,乃万古不磨之确论。急举以告病者,言长楮短,乞恕不周。 《别程序第十一》 太极拳之纲领,有三,分六合报酬三阶。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次目有九,每阶下各系三级。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自胯至涌泉,三级,自尾闾至泥丸。二阶一级,为气沉丹田,二级,气达涌泉,三级,气达泥丸。三阶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是为三阶九级。 一、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则自然血活,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绝不用力,由至柔而渐进,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点有凹凸亦不可,终以舒筋至中指尖为止。此为一阶一级。 二、为自胯至踵,其致亦然,其不同者,有轻重虚实之别。足为能载全身重量,与手之行为简便异。常人之足,从不留意虚实,通俗拳枝家,亦听便而已,唯太极拳者,将体重付于一足,两足时互易之,又不准用力,自胯至膝至踵,俱要松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足要分虚实,手亦然,其不同者,如右足实,左手要实,为一贯之劲。左足实亦然,反此为两重,此为一阶二级。 三、为自尾闾至顶,其致亦然,惟脊为多节之主骨,所谓腰百折若无骨者,脊之要柔可以见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闾中正,及顶头悬耳。此为一阶三级。 一、气沉丹田,为练气之初基。丹田位于腹中,低于脐一寸三分,近脐去脊较远。气以颀长静缓为主,徐徐吸进丹田,与心相守,稍使停留,暂之渐能宿气,日散月乏,直养有害,未可量也。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初学沉气不易,肩稍沉,肘稍垂,则气可引至胃脘,胸微陷,背微弓,则气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必骤进即顺上,必将耸肩掀肺,易致病,此为三阶一级。 二、气达乎四肢,气沉丹田后,似可由心驱遣,便负气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谓至人之息以踵。复至肩至肘至腕,四肢枢纽具开,然后下可达乎涌泉,上可行乎劳宫,以行于中指尖,则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可以处置矣,此为二阶两级。 3、越尾闾达乎泥丸。此谓通三闭,亦即河车倒运之谓。然越尾闾,为最难,余较易耳。气沉丹田,待功杂,火候到,不期但是然,天然超出尾闾,不行涓滴委曲,不然便降虚妄,致病,慎之慎之,须证诸师友,为妥。超出尾闾,复冲开夹脊,度玉枕,达泥丸,亦如果,此为进门,则进乎道矣。延年祛病末事矣。此为二阶三级。 一、听劲。何谓听劲,又何能听,须细审之。劲与力大同,秘传谓劲由于筋,力由于骨,至哉言乎。晚世学者,顺从至死,而终不知劲之为用,可为浩。劲之为劲,气由于筋致柔,有弹力已耳,唯柔乃能与敌手黏连相随,能黏连,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打仗,欲测其气消息,故曰听,则拳论所谓,彼微动,我先动之机,亦在于此。此为三阶一级。 二、懂劲。懂劲与听劲,有深浅精之别。彼微动,我可听而得之,我先动,则懂而后能之,得机得势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浅入深矣,至于精难言矣。秘传谓彼微动,我听而知之,然微动易测,未动难知,苟能于未动,听而知之,其庶乎阶及神明矣。曰,无他,气由乎筋脉膜膈,其劲有四,曰防御,曰躲藏,曰将发,曰撤击之不同。能膨胀骨节,曰筋,得轮回血液,曰脉。膜,在肌肉间,裹筋与骨,及脏腑皆有之。膈,肝膈也,气由于筋,不变态态,知其欲防备,由于脉,知其欲躲藏,而生变化,由于膜,将充满于表。知其将发劲也。由于膈,知其敛气,欲退而撤击矣,此为懂劲之极致,精矣。至矣,无以加矣,是为三阶二组级。 三、为阶及神明,难言之矣。拳论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此言甚奇。似视气,犹若未足重耶,实在不然,气能得化境,而进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已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动心,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物理学,以速乘力,其效能未可限量,故神力即神速也。学者类多舍本逐末,不知丹田积气之妙用,气犹风与水与云之类,风与水与云,皆能有积力,与天地之积气一是,孟子所谓养浩然气,至大至刚,则塞乎天地之间,即是也,风与水之积力易见,亦易知,唯云与气之积力莫非见,亦难知,有飞机后,始知乌云中有雷电,触之必成几粉,无幸免也,可知矣。至积气能载寰宇,更何论矣,神力神速,诚有雷电之意,存乎其间,此之谓阶及神明,是为三阶三级。 此为习太极拳之步伐,学者不可蹴等,拾级而上,至高无上,无难矣。余乃心三歉宗岳之心,竟二公未竟之志,强平易近族,兴国度之术,舍此末由。愿学者其勉。 《明生克第十二》 十三式,为八门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即坤坤坎离巽震艮兑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克者,即恶马恶人骑之理,与拳之体用,互相为证也。金,在手艺上指刀而言。木,为棍。水,为枪。土,为拳也。万物皆由土中生,是即谓刀棍剑枪皆由拳生也。刀之用在刚,善劈,棍遇之则折,此金克木。棍之用在达,善冲,拳为徒手之称,遇棍则伤,此木克土。拳为有定力之技能,剑遇有定力炎手艺,乃被制,犹徒手之夺剑也,此土克水。剑之用在柔,枪遇之则失其烈,此水克火。枪之用在烈,善扎,刀遇之则失其刚,此火克金。此为武术家之术语,相传久矣,约其意不出于此。然武术器械,但主相克,唯五步兼有生克之理。譬如进,进为前进,性烈,为火,定,有定力,为土,进而有定力稳定,易取胜,此火生土。顾,为左顾,性刚,为金,谓步如左顾,右拳随发,加以定力而发,此土生金。退,以柔为用,为水,顾刚,济之以柔,此金生水。盼,右盼,性强,为木,退柔,不可以终柔,故继之以强,此水生木。进为火,性烈,木强为助之,而弘其用,此木生火。故谓五步,有五行相生之用,其相克,亦即水克火,火进以烈,水退以柔,火愈热,而水愈寒,与物理相克类也。其余刀枪剑棍说参看。八卦则不然,必合阴阳五行而言,即易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匪之理。乾天为金,坤地为土,坎水,离火,此即棚捋挤按,四正方也,亦即阳刚阴柔之道,此为十三式之总手。虽有四动,其实只有阴阳二式之作用。二式中,尤以捋之一式,为最险峻,易以坎陷,谓习险,以个中刚而外柔也。兵家之机,不出乎是。夫兵诡道,兵不厌诈之说,皆未尽坎陷习险之妙用,故余谓太极拳之用,得一式,曰捋。震雷为木,风为木,艮山亦土也。兑泽金也,此即采咧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为宓羲天赋卦位。采乃震雷为阳,其表即有阴阳,为虚实不定之象,故震虽属木,亦能生火也,此言采之初意。但欲牵动对方之根劲而已,是为摸索虚实之作用,彼如真实,则我采之,未有不跌。如彼能虚受,必生变化,则我便抛却,而移转之,此谓八卦相荡。倘彼因我之采,而反击我以靠,我如真采,必被一靠而翻仰,无疑。但我之采,本为虚采,彼即还之以靠,则扑空矣,扑空矣,扑空未有不倒,此谓刚柔相摩也,亦即震木之火,而能克兑金也。巽为风木,肘艮为山土,木克土,其用亦然,故不赘。此不过五行各有阴阳,阴阳虚实又互有变化而已,犹为易得。唯变易不易之道殊为难能。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彼此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于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独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作甚中定定力?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不易者,掉臂对方以何式取攻势,棚捋吾知其为棚为捋,阴阳虚实,吾知其为阴阳虚实耳,然我总以我之中定,不受牵,亦不牵人,不发人,亦不受发,此为不易之定理。能是,牵也可,发也可,互为变易,无施而不可。所谓黑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定之难矣。余故曰,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捋,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为太极,此亦不易之定论,亦即以是作十三篇之主论,不亦宜乎。 《述口诀第十三附序及案语》 从来技击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一定皆肖而贤,以致频频失其真传。倘或有自得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意外。诚如是,欲求吾国技击之发杨,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于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泄,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于书,以广撒播,此心萌动,而复弃捐,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等闲传人者。每一语出,辄丁宁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受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薄望,忸捏无已。尚稀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而泛博之,使尽大家皆能延年益寿,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逐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便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之一字,最难堪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耳。余将澄师常日口传辅导之粗心,附于下,使学者易于融会。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重要,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2、曰沉。如能松透,便是沉。筋络紧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原是一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到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承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管,便是比重。其改变时,要留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改变一语,即是变更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专心贯通,不易得也。 4、曰虚灵顶劲,便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譬若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与气不期但是相遇于顶焉。 5、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按:磨转心不转者,此祖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尤其显赫。余得意此意后,自发功夫日见进境。 6、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即棚捋挤按之推手也。来去相推,喻之以拉锯,拉锯者,相互用力平均,则往复可以通顺无阻。如一方稍欲变革,则锯齿到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收之,即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逆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去时,则我亦先之以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 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辟之至,此真祖传妙诀,余于此豁然开朗。于彼微动,己先动之着手功夫,苟能于此纯熟,则把持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7、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何挂在我身上。 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呆板。若如肉架上挂肉,就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断交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言。此亦祖传中决,意图深入,幸细玩之。 8、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工夫,不容易办到。 按:不倒翁之重心,在意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两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拔便倒无疑,周身稍有呆板,一拨便倒无疑。要之满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单足心,其他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9、曰能发劲。劲与力差别,劲因为筋,力因为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的就是力。作甚发劲?放箭似的。 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子耳,于作用上犹未详实。余又将澄师常日,不时解说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失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好一气。谓健候老师长教师,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明白,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完备一气,一则,是力聚,可致使远;一则,身不狼藉,方可射中。发劲之妙用,尽于此矣,学者勉之。 10、曰盘架子,要平正均匀。 按:平正匀称四字,最为平平,却极难能。平允方能安舒,可以支持八面。平均方能贯穿,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淮,及运动如抽丝等语,非今后四字动手不为功。 11、曰须卖力。打手歌曰,棚捋挤按须当真,若认不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棚若棚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本人身上来,都是错认。棚不要棚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本身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 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式,非经口授指导,不易认识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法门,学者其由此体验之,即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12、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从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按:此节,牵拨二字,分隔诠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比方牛重千斤,脱鼻之绳,不外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阁下快意,其欲奔跑弗成得也。盖牵者,牵其鼻淮,若牵其角,其腿,不可也。是牵以其讲,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之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时,其来有标的目的,比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终,顺其势而斜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以后,彼之力已失?,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以外者。然牵之之劲,只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成太重,重则彼知之,可以转变脱逃也,或则籍牵之之劲,换其所向,得以攻击之也。可则彼知我牵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该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各种,皆澄师口传指导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传播。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最初,有作者之古诗一尾,抄以作结。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绪论三篇 释大旨 太极拳全套,计百二十余动,此中以复式为多,反复不已,颇耗心神。无神裨于体用,余甚疑之。意其作用,不过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当时日,聊资善诱。一以此拳式中,有基要行动,欲其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一或以十三式拳套太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目者。若以此三点言之,亦皆未得方法,倘无恒者,欲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久之中断,同也。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嘱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太短,多练一套可也。余谓反复过量,既偶然义,又操心神,无益。余故每欲将此拳,删繁就简,由易而难,旋因人事烦复,久未得偿是愿。二十六年,中日战役,余主湖北省国术馆事,因以练习军警学民之国术课程,太极拳为占主要地位。不能不手为删削,以资广为奉行也。庶可收强种强国,振敝起衰之效,旋复甚得同仁及学者之赞成,故是书之作之有自也,是诚因时而制宜,非敢矜奇以创新也。尚希国内贤哲鉴原,有以教诲之也。 窥本末 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以下: 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授曰:练太极拳者,不脱手,入手非太极拳。且戒之曰,健候老师长教师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全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需要相随,不可主动。于此可以见本末之不相离也。且行功心解,首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以证手之不得主动明矣。太极拳之所认为太极拳者,内外合一,云云而已,离乎此而论太极拳者,非我之所知也。 二、沉肩垂肘坐腕。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松。能自然,便自沉自垂。唯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佳丽手,如是始可矣。手指非并亦非撑,非直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手指尖。 3、含胸拔背。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须要松胸,方为正当。拔痛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 四、气沉丹田。丹田在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近脐去脊命门稍远。沉气,是要气逐步积于丹田,非实腹也,慎之。 5、虚灵顶劲。要头部不行前后俯俯,摆布摆动,须若顶头悬,辅以尾闾中正神贯顶,达乎泥丸而已。 6、膝盖。起势时,自然立定,不可挺直,亦不可屈。搂膝拗步,及单鞭等,膝盖不可越过脚背。足须软如绵,足心涌泉穴方能松沉塌地。以上各点,攸关心要,特于此标出,希学者意焉。 尊教授 此书继杨师澄甫所箸太极拳体用全书而作,盖一本其遗训,唯以是拳功架过于冗杂,陈恒者学完不易,况能久乎。欲顺手推舟,不能不削繁就简,由易而难,乃去其复式十之七,名之曰简略单纯太极拳。同门陈子微明,极称道之。且鼓动排印。念不致有背师旨也,杨氏以是拳,传授于逊清皇族,曾历三世,故官方未之有闻。逮至民国初年,始垂垂撒布于江浙。曼青以病肺甚,始得努力因而,以光阴久,乃能获其真传。今本善与人同之旨,乃悉以口诀,笔诸与书,不独欲以强种强国而已。倘以其利,而被及世界人类,尤所厚望,是拳原论,学理精巧绝伦,不独涉世处世有所取法,而且常常切中兵家机势之言。不揣翦陋,穷二十年之心力,得述其要略,都十三篇,即以定名,盖有自也。尚希学者,守之以诚,弗以体强病已而遂辍。涵养及永生之道,亦由是而之焉而已,与药物之以偏求偏则大异,较默坐之以劳气逸体则无弊。蔡子民氏所谓,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国学,为四百兆同胞之典范,可为知言矣。 太极拳论疑义答门生问四节 问一: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意者与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不是有表里响应,动静合一之机,在乎其间,叨教其详。 答:所举甚当,行气运身,为本,为内,鼓荡为末,为外,内敛为静,鼓荡为动,俱能响应,而能合一。然鼓荡,不独本身之气鼓荡已耳,要使以我之气,与寰宇之气,能相鼓荡,方为到达。 问二:无使有断绝处,此论与师箸太极拳之运劲与物理篇,所谓绵绵不息。循环往复。圆而神通,匪有穷际,意者正相符合,未悉然否? 答:所举比较甚是,未若拳论所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尤其便利。 问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其理固已详于师箸太极拳顺序篇,人阶二三级章矣,唯脚与手同时运转,其法又何如耶? 答:此问粗当,所谓根于脚,行乎手指,是一向之劲,其体用亦明显见矣。可见收人,气到即是,其根决不成动摇,然需要左脚开左手,左足合右手,为一向。 问四:得机得势,此为懂劲之极致,其说见师箸太极拳程序篇,天阶二级章,固言之详矣,唯熟习其用,难言之矣。乞举例以明之。 答:余所箸杨澄师口诀篇,九曰:能发劲下之按语,参阅便自了然。 题目五: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此读师箸运劲与物理篇,杠杆之应用说,得之矣,另外抑有他说否: 答:彼此易天而思,体用莫不皆然。 问六:若将物掀起,而加上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此即所谓提劲乎? 答:掀起原是提劲,然力不足以提之,故加之以挫,乃欲取先予之意,亦犹欲跃先蹲,而得力。与物理,力乘速乘时而得能,一意也。 问七: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合与屈张开合,何以异也? 答:太极拳本体静合动分,至于开合,以形与气而言,故形开则气合,形合则气开,屈伸即犹开合之意耳 问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刚柔妙用,既知之矣,唯顺背与黏,为何如? 答:舍己从人,谓之顺,即彼不动,我不动,人莫能测,与人以隙,谓之背。彼微动,我先动,知彼有隙可乘,我反得先,而彼掉队,谓之背,皆由听劲而得,非黏不可。 问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熟而阶及神明,固已与师箸法式篇,天阶二三级章言之详矣,此外未知另有说否? 答:不错,此外无他说。 问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保以言之? 答:此用法也,人以重按我左,则左虚,右如之。杳,即实也,若以体言则否则。 问四: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何谓也? 答:挨手时,于黏连外,彼欲以劲加于我,虽一蝇一羽之重量与静态,不受也。 《十三式行功心解疑义》 问一:以心行气,务令冷静,乃能收敛入骨。此与神宜内敛,及敛入脊骨,何以异? 答:敛虽同,而神与气则不同,神敛则志稳定,气敛入骨,及与无气纯刚,运劲如百练钢等之初基耳。 问二:发劲须冷静松静,何以于发劲时,复供松静? 答:镇静是体在我,松静是用与人。此即发人如箭离弦,不致牵丝攀藤也。 问三:力由脊发。步随身换者,脊发之力,是不是与师箸心膂并重论之任督通说相合?步随身换者,其主宰于腰之谓乎? 答:所举是力由脊发之力字,应是劲字之误。由脊发即凭体力,所谓蓄劲如张弓也,步随身换,腰不主,不错。 问四:收即是放,断而复连,收者已露提放之意,至断而复连,何也? 答:断是形体,连是意,难舍难分,笔断意不竭之类耳。 问五: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请示其详。 答:折叠法,闻杨家秘传妙用,在肩肘腕三节之折叠,佐以进退转换,变化往复,遂为无量。 问六: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读此节,初甚疑之,旋读师之程序篇,天阶三级,则涣然冰释矣,抑复有他说否? 答:即是此意。 《十三式歌疑义》 问一:静中震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此即以静待动,既动犹静乎,何以言示奇异? 答:非静莫测其变化,任其变化,犹能以静造之,是为示奇异也。 问二:背内松净气腾然者,即师之法式篇,地阶三级,丹田命运之道乎? 答:非也,此发劲时之吐气作用,故发劲时,不可闭气,闭气,必受内伤。须大呼一声,气随劲腾然耳。 《打手歌疑义》 问一:烦忙捋挤按须当真。究怎样始谓之卖力? 问:睹心诀篇,十一则案语,已详行之。 问二: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师箸口诀篇,十二则按语,阐发甚详,未知另有何说? 答:是无他说。 问三: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拾顶。合即出者,能否劲蓄而复发,丢顶又何如? 答:是亦提放之意。丢是真断,顶是抗劲,皆与黏随相背,此即有我见,不能舍已从人之故。 《散手》 散手即集打,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生功夫。着熟等于学听劲,由听劲而渐悟懂劲。既懂劲,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于不散,黏下不黏,随于不随。此皆费辞,不得中肯綮。散手之方在五行,所谓进退睥睨定也。苟能懂劲且知方,则用齐矣。余从澄师游七年,为之所苦而而难到者,只要一劲,曰接劲。能接劲,即是懂劲之极致,功候至此,余劲皆可弗论矣。接劲者,若如对方以球击我,稍一项撞或截碰,皆弹出矣。此皆撞劲,非接劲也。球体轻,是以易于撞出,譬如球体重数百斤,亦能一碰而弹出乎?以是撞劲非如法,必需球来似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缓速轻重皆能如法,则黏提听放,已在此中。合吞吐之意于霎那间,其劲正在分寸之际。嫡乎阶及神明矣。散手又复何论,我故曰,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 《体用歌》 太极拳,十三式,妙在二气分阴阳,化生千亿归抱一。归抱一,太极拳,两仪四象浑无边,御风何以项头悬,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病笃末无补。体用相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睥睨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满身是手手非手,但须方寸随时守所守。 跋文 习太极拳者,必先明体用之要义,论致用,必先于体上出力,体为本,用为末,体全则用备。养真而欲卫生者,更不管矣。本书,劲与物理参证一篇,取便于新学者之深究,他皆按照太极拳原理而言。恐学者未易窥其奥窍,复援用生理学数点,证之如后。 1、太极拳所谓丹田,即道家之不贰秘诀。丹田在腹中,去脐远,去脊稍近,位于脐下一寸三分。心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腰腺间,其职位及意义,正与丹田不异,重心,亦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不时留意在腰际。又云主宰于腰,腰为轴,皆是也。换言之,太极拳亦可谓之为重视人体重心之活动。拳论所谓立如仄准,及支持八面,中正安舒,中庸之道等语,皆言力图平允,不得重心已也。 二、太极拳最重视之要点,于丹田外,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和虚灵顶劲。此二语,为一大关头。尾闾中正神贯顶,此指尾闾与顶之泥丸而言,又谓虚灵顶劲。能使顶劲虚灵者,是在头项当中间,所谓玉枕骨是也,此即申明道家所谓通三关。三关者,即尾闾、玉枕、泥丸,心理学对此三关,总名之曰副交感神经,即与尾闾玉枕泥丸统一部位。其所谓正交感神经,即脊椎膂骨是也。正交感神经,谓主损耗,副交感神经,谓主恢复,究若何能使耗损得以规复,其说约谓横膈膜缩短胸腔向下扩大,榨取腹腔内脏,刺激副交感神经之镇静时,可使吸吸及脉搏从缓,唾液增添,血糖削减及血压下降,以及利尿退热等之作用。此即气丹田以致于尾闾中正神贯顶而已矣。以此二节而言,其能明生理学者,庶几可与语涵养之道矣。 次则生理之变化,如妇女,亦略论之。吾国五十年之前之女性,糊口以家室为规模,礼节复多羁绊,如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外言不入于闰,内言不出于闰,缠足束胸,尤贼身体。晚世妇女,不独已放足松胸,即体操、跳高、游泳、球戏,以及寒暄舞蹈,或为国家社会效劳,而无一有异乎男人。二者相形,不可以原理计,利弊相较,后者为胜。唯非绝对有得耳,妇女之体质以血为主,血宜静以为养,与气不同。前者主和婉忍受,深闰烦闷,而血寒,甚致固结,而为病,后者过于纵容,血易消费,且犹水然,煎至滚沸,以致月事衍期,甚致干涸而成痨,真所谓矫枉过正也。余谓国家民族之强弱,皆系乎妇女体力之有余与不足。妇女体力不足,则可使母旺而子强,不足则母衰而子弱。譬如播种,土肥则歉收,土沃则丰收,以此观之,妇女不可无运动,亦不可过于劳动。无论老幼,欲健身而祛病者,莫过于太极拳之运动。太极拳以柔静轻妙为主,其合适于妇女体质,较任何运动为劣。曼青本医者创股之心,任相者匡扶之责,以成此著,正有待识者自取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