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弘治太仓州志》看太仓的由来

 苏迷 2013-01-18
太仓真正行政意义上的首部志书是《弘治太仓州志》,从这部州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太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本志卷一“沿革”称:“太仓州在苏州府昆山县治东南三十六里,即古娄县之惠安乡。按旧志云: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又曰东仓。”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已经有“太仓”的名称了,只是作为吴王的仓库名存在。
  到了明朝初年,这里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建置太仓卫。本志卷十桑悦撰《新建苏州府太仓州治碑》称:“太仓一名东仓,在元时宣慰朱清、张瑄于此开创海漕,市民漕户云集,雾滃烟火数里,久而外夷珍货棋置,户满万室。延祐元年,遂徙昆山州治于此。十有六年,张士诚据吴,始筑城凿池,以御海寇。州治复移昆山。我朝吴元年,立太仓卫。洪武十有二年,分卫、镇海,并治一城。众议薄城内外,兵民糅居,岁久,脆劲莫埒,当设鐍键以为之防。又兵累岁荷戈,时屡乏饷,……弘治十年,巡抚右副都御史朱公瑄,遂以立州事奏闻。”这将元代创海漕至设州前的历史脉络勾勒得很清晰。元代延祐年间,太仓还曾是昆山州治所在地。明代吴元年,才设立太仓卫。弘治十年,正式有太仓州。
  太仓号称“六国码头”,那么这个称号始于何时呢?本志“沿革”也给出了答案:“元至元十九年,宣慰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创开海道漕运,而海外诸番因得于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阎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凑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可见,因为海上漕运的开通,带动了海外贸易,从而形成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在元代已有“六国码头”的称谓了。
  看来,要挖掘和探寻太仓的历史文化,这部志书是当之无愧的源头。《弘治太仓州志》十卷,李端修,桑悦纂。李端,字表正,湖广枣阳县人,弘治十年,以御史出任太仓知州,任职五年后,升任广南府知府。桑悦,字民怿,常熟县人,成化元年举人,官柳州府通判,著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书。弘治十年,巡抚朱瑄奏准,割昆山、常熟、嘉定3县部分地区立太仓州,辖崇明县。李端为首任知州。弘治十三年,李端聘桑悦主纂州志,即《弘治太仓州志》。此志传世最初刻本是明弘治十三刻本,北京图书馆有藏。
  从这部志书中,我们还能了解一些古代典章制度,桑悦在《太仓州志序》中说:“古者,史以纪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二十五家为闾。生子,则闾史书之。闾亦有史,况一国乎?秦易封建为郡县,史亦随废。后世郡县有志,亦史之流裔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有一个自上(周天子)而下(庶人)的“史官”队伍,当时有个基层组织称为“闾”,由25户人家为组建单位,不论哪家生了孩子,“闾史”都要及时记载,相当于今天到户籍所在地报户口。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了郡县制,每郡各县都要修志,作者认为是古代“闾史”制度的遗韵,鲜明地提出了编史修志的源头是古代的闾史制度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