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石香的竹刻扇骨

 苏迷 2013-01-18
   一
  □杨君康

  这是晚清著名竹刻家王石香阴刻行草扇骨(见图):
  一、湖南结屋水云间,十里平湖抱岸还。左刻上款:静山二兄属;
  二、日落沙明开玉镜,芙容倒浸郭公山。落款:石香·云。椭圆章:云印。
  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超尘脱俗,清幽雅致,这是王石香自书自刻作品。作品书写规范,运笔流畅,笔划粗细,顿挫提按掌控十分到位,有很强节奏感,可以看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运刀疾缓有度,刚柔相济,刀味、笔意互现,刀功可称一流。《清风擬影》竹扇骨拓本还刊有他两件作品,一件是钟鼎文,拙朴雄健,古意盎然;一件是行楷,秀雅超逸,风神精妙,也是他自书自刻。
  王石香又号石芗,名云,以号行,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史料记载他活动在同治、光绪年间。笔者推断他生于道光年间,成长于咸丰年间。
  王石香生于书香门第,与大多数读书人家一样,上私塾,读经书,是他小时候的必修课。与别的孩子不同,他还学古琴、篆刻,这就养成了他内敛的性格。
  咸丰年间(1863),太平军兵败苏州。城破之日,李鸿章疯狂报复,下令大索十日,并杀掉所有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清军抢、杀、烧,无恶不作,几十万人丧命于屠刀之下,几千间民房被烧毁。同治《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府九县一厅原有人口三百四十余万,后锐减为一百二十八万。四处逃难走了一部分,大量无辜被杀是不容抹杀的事实。李鸿章在奏折中也承认“田亩抛荒,著名市镇全成焦土”(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65页)。王石香的亲人,包括“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全部遇害,剩下他孑然一身,房子成瓦砾一堆。幸得近处一道观道长心慈,收留了他。从此他生活在道观。
  除了在道观打打杂,他每天刻苦临池,学习历代优秀法帖,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悲痛。
  到了及冠之年,他意识到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将毁了一生。他相信父母在天之灵不会忍心看他不能自拔。必须振作起来,有所作为。然而他无意博取功名。李鸿章的屠城,使他对官府彻底丧失信心,他不愿为暴政效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艺术上进取。他广收浙、皖两派印存,远追秦汉,近摹宋元,揣摩、研习,融入己意,在篆刻领域独树一帜。《广印人传》称他“袅娜宛转,别具标格”。他又触类旁通,涉足竹刻。“钝刀且作耕田计,犀锋只为刓竹肌”。(昔将篆刻喻为“石上耕田”)。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几年后,苏州慢慢恢复了生机。鉴赏、收藏也活跃起来,王石香的竹刻、印章名闻遐迩,订单不断。
  寄居道观的他,熟知道家“张弛有度”的养生精髓,意念所至,立即放下刻刀,沐手焚香,抚琴弹奏“平沙落雁”或“广陵散”,舒缓节奏,释放感情。
  南宋诗人林逋(和靖)终身不娶,人称“梅妻鹤子”。王石香也终身不娶,唯古琴、竹子、石章最亲近,称他是“琴妻竹子”,或者“琴妻石子”较为贴切。
  王石香以阴刻扇骨为主,也有陷地深刻的臂搁、笔筒。笔者曾在香港出版的文物杂志上见到他的“踏雪探梅”臂搁的拍卖介绍。图片上,孟浩然披风兜头,裹住身子,手执缰绳,毛驴踯躅,四蹄陷雪中,松树上堆满雪,松针隐约可见……孟夫子寻梅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竹人续录》称他“刻竹尤精,所刻扇边秘阁,不亚张辛”(张辛为清中晚期刻竹高手),钱定一说,“他所刻竹扇骨精擅阴文深刻,有金石味,称吴中名手。”
  王石香的竹扇骨苏州有几位藏家都有收藏,已故著名书画家江洛一先生鉴赏后赞不绝口,大家可从上图得到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