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福” “福”是汉字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之一,尤其在一些重大节日中表现更为突出。“福”通俗点来说,就是幸福、福气。古往今来,对“福”内涵的诠释,可谓林林总总,很难言尽。 如果对“福”进行解释,最权威的莫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卷一】【示部】“福 ”,祐也。从示畐聲。方六切 。 我们不妨对“福”进行探源解义:“福”在甲骨文中,左上角是酉,即酒樽。其下是一双手,右上角是“示”,即古代放祭品的灵石台。可见“福”是由“示”和“酉”为主体构成的会意字,意思是将一坛酒供在神主面前以祈求保佑,这就是“福”的本义。如《左传》中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后来金文中的“福”字省略了托酒坛的双手,将“示”移到左边,右边为“畐”,“畐”的本义是“满”,即酒满。又由于“畐”是个大肚酒壶,其中斟满了酒,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很丰满的人,有福相的人,从而将“福”字引申为富贵、福相。 “福”字的小篆和楷体,形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少了一些圆润,多了一些棱角。但是在字义上,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再是“酒肉上的满足”,而是右边有了“一口田”,有了田就不愁吃穿,事事顺心,当然就有了福。近年来,民间盛行“福”字倒贴,无非是应“福到了”的谐音,借个好口彩,以图吉利。 《礼记》上说“福”:“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即“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尚书 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多层面的“福”概念,以贯串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欧阳修有诗云:“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他认为五福的核心是长寿,健康。 中国古代的青花瓷,上面就有很多“福”字。我的家乡江苏淮安楚州,在宋元明清时,非常繁华,地下有大量的青花瓷片。现以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用具“碗”为例,我收藏了一百多个带“福”字的明清瓷片,发现单个的“福”字,字体较大的多出现在碗心,字体较小的多出现在碗底,多个“福”字连用,常出现在碗的外沿。“福”字的书写,有小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晚明时期的青花瓷碗底还出现了“万福攸同”款,到了清初青花瓷碗心又出现了“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环绕寿字飞舞。这一切很能说明“福”字在青花瓷中的分量有多重,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的人们对“福”字的渴求和期盼的感情有多深。 如果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就会发现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们对“福”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在战争或灾荒年头,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对于商人,算盘一响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对于文人学士,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才是“福”;对于帝王,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海清河晏,四夷宾服才是“福”。 “福”在现代汉语中,构词非常活跃。拿双音节词为例,以“福”为词头的词有:福地、福分、副将、福利、福气、福相、福星、福音、福祉等;以“福”为词尾的词有赐福、发福、洪福、鸿福、后福、口福、纳福、托福、万福、享福、幸福、眼福、造福、折福、祝福等。 今天,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播,“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福”寄托着人们的憧憬,承载着人们的祝愿。“福”也必将成为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它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人们的思想与愿望,祈福的观念也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民俗活动,特别是对神灵的崇拜之中。 愿“福”常伴每一个中国人。 (施维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