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三年内,礼尚往来频繁,端午节娘家给女儿送端午节棕,中秋节女婿回送中秋月饼及黄瓜鱼2条,意为富贵有余,到年边送贺岁礼,双方谦恭好客。各亲戚盼新娘有喜作母,新郎生儿为父,从而延伸着千古不变的血缘关系。 (吴凤山 搜集整理)
寿 庆 寿庆,俗称做寿。人生五十岁开始办寿庆,随后逢十都有祝寿、拜寿礼仪,故也称做寿为“做十”。以五十为初寿,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夫妻同寿称“双寿”。周宁有“做九”的习俗,即担心“十关”难过,先在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时先做“过九”预庆,至十再庆。 寿庆大体可分为贺寿、拜寿与寿宴几个环节。贺寿,又叫“祝寿”、“过寿”、“送十”和“送年”。从腊月十五日至除夕前,知情亲友给寿者送“点心蛋”等礼品,视亲缘关系而定送礼轻重。亲戚来“送十”,一定要有猪蹄一个、寿联一幅、红烛一合,线面和蛋、糕果等。其中以女婿礼品为最,除送寿匾、寿联外,还得送给岳父(母)衣、裤、鞋、帽、袜等全套礼品;女婿送的匾、联要挂在中堂,其余亲朋的联分挂两旁壁上。寿者对亲戚送来的礼物,只收对联、红烛和面蛋,并要回礼红板糖(后改为白沙糖)、米糕、桔和红包(俗称“送年工”)以答谢。左邻右舍等朋友来“送十”,是没有猪蹄、寿联、红烛,一般只有一块大猪肉、面干若干和蛋几个。寿者只收面和蛋。 拜寿与寿宴。正月初一,寿者厅堂挂寿星图、寿幛、寿联(按辈份从大到小悬挂),悬红灯或宫灯,摆茶点酒桌,接受子女和亲族晚辈拜寿。亲人拜寿时,晚辈给寿者叩头、鞠躬,寿者则分别发给红包,也称“拜寿包”。村内门头亲友一般聚集数人,提一果盆、一瓶红酒、一团鞭炮至大门前鸣炮拜寿,寿者以糖茶、糖果、桔、面蛋招待,给每人发红包。凡村中儿童来家门口喊“拜年”的都发一个“小红包”。咸村有风俗,正月初一一大早,就有左邻右舍甚至全村十六岁以下的小孩前往拜寿,俗称“跪寿”,寿者均要发红包。 中午,寿者要办“寿宴”,宴请送寿礼者及亲朋好友。若只请自己家族内的亲人就不发请柬,若办丰盛隆重并请亲朋好友则在腊月就要发出请柬。寿宴时,长女婿坐大位,大盘寿面上桌时,女婿从容不迫站起端碗拿箸夹取寿面,并说祝寿话:“寿面长长浪滔滔,一浪更比一浪高,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并且不可把寿面剪断。席间发拜寿红包给各位在桌者。有钱者择正月吉日设寿宴请宾客时,在祠堂或住屋厅堂悬挂寿匾,署男孩或女婿拜立,并请唢呐班吹唱作热闹。 由于做寿耗资较大,贫穷人家无力操办寿庆,往往隐瞒岁数过关,或直告亲友免送贺礼。改革开放后,农村老人会提倡寿庆简办,春节组织70岁以上寿者互相祝福,很受欢迎,县、乡镇党政领导对百岁寿星进行慰问,树尊老爱幼新风。 (吴凤山 搜集整理) 丧葬 周宁习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地,都得抬回家,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亲人须如数侍立床前送终,探问遗言,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5 ~' T) Z+ i& o+ h5 ^; H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哀哭,家属在大门前鸣放单响炮一声,邻里或宗亲听到炮声都会聚拢来,帮助安排后事。子孙随即烧溪荽汤“石菖蒲”为亡者洗脸、揩身、梳头,然后换上寿衣(寿衣要单数5~13件不等。平民百姓多着清代服装,有职者身穿本职礼服。并在“寿衣”角用香火烧个小洞,称为“做记”)、寿鞋、寿帽,托抱到厅堂安放在坐椅上,亡者双脚踏在兰花草盆上(亡者年满50岁才能坐在寿椅上,未满50岁者只能平卧在床架板上。有的地方一律平放在床板上)。立即安排人去择日子,日子单就贴在厅堂壁上,让众人知道送葬时间等。咸村风俗入葬与做墓是分开,做墓也许是几十年之后的事;而狮城风俗入葬与做墓同时进行,所以择日子包括择定入殓、开山、安葬时日和坟墓坐向,并请堪舆先生寻找墓地,亲友劳力上山帮助造坟。 治丧时,家属披麻戴孝、拆红挂白。用白纸或绿纸写上“严制”(父亡)或“慈制”(母亡)贴在大门上,如果长子已死,由长孙主祭者,大门则写“承重”;家中柱子要贴上白联,并在厅堂设灵堂,安放灵牌,联题“灵前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供人吊唁,随即开始报丧。孝男跪拜接客守灵,后为坐着烧纸钱守灵。 报丧就是通知亲戚。不论晴雨,前去报丧的人都要带一把雨伞,到达对方家要把伞横放于桌上不能落地,用一小黄纸条写上亡者逝世日期,贴在饭桌脚下。亲戚一看便知,要请来者吃点心蛋,这个点心蛋要全部吃光。然后,告诉送葬的日子。 凡有来吊唁者都要鸣鞭炮迎接,并奉上一杯红糖茶。“后头”(也有称“后家”,即娘家人舅舅等)到来时的迎接很隆重,要举行跪拜仪式。即在巷道村口摆上香案烛台,孝男媳妇披麻戴孝朝着娘家人来的方向跪拜放鞭炮迎接,娘家人到了把跪着的人一一扶起再到家。若平常儿媳待亡者不孝,则舅、姈有意不及时接礼,让其久跪,以示惩罚。 亲戚奔丧吊唁,要送挽联一幅、厚纸三刀、白烛一合、香、百子炮、盘仪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送花圈)。咸村风俗在出殡之后再挂挽联;狮城一带挂联守灵,女婿联挂在灵牌左右,意为守灵,其余亲戚按辈份从小到大排列。 治丧期间,咸村的风俗是孝男要戴稻杆帽、穿麻衫和草鞋,谓之披麻戴孝;孙辈男要戴麻角帽,穿麻衫;女性头戴麻花、身穿麻衫,鞋尖面上缝一块麻布;其余晚辈男亲友都要戴白帽、穿白衫,女亲友穿白衫。期间禁忌穿红色衣着。如遇未过门的媳妇或未婚女婿吊孝,要身先披红布,向遗属行活人礼,拜两拜后,再穿白衫向亡人拜三拜。媳妇则要穿红鞋,意为媳妇红鞋随火把照亮亡者,顺利走向极乐世界。狮城的风俗是孝男戴白帽,穿白长衫;女的披麻衫,发扎白布条;其他男女亲友都穿白衫。 咸村一带,入殓前进行祭奠,俗称“吊礼”。先是请司仪赞礼,孝男着孝服匍匐苫上,候亲友吊唁。然后在司仪的指挥下,所有来吊唁的人行跪拜礼。一般是按血缘的亲疏顺序进行跪拜。由于吊唁者多,一般以五六人为一组行跪拜礼,都是三拜九叩。 入殓时,孝子跪尸旁,口含少许酒,衔箸端对尸口滴下,旋折箸为二,一半纳入棺内,一半由子女收存。盖棺前,孝男要手持竹篾火把绕棺三七匝,行跪叩礼,谓之“巡棺”。盖棺之后,在棺首上放盏油灯,彻夜耀,意即长明灯,直至出殡为止。 狮城一带在入殓后进行祭奠、送殡与安葬。周宁有句俗话:“冬好看落仓,命好看做丧”。这就是民间丧葬习俗中的场面体现,家境不一样,丧事也不一样,穷者从简,富者讲排场。这场面就是在祭奠与送殡时体现出来。先在村中较空阔的场地(该场地到墓地的路必须不走回头路) 举行祭奠仪式,挂“奠”字黑布帷幕和怀念对联,摆设香案烛台,以亲戚盘担(有猪头、棕、粉扣、果糖、蛏干、红枣等六盘)为祭礼,奉献香、茶、花、酒、果、肉、 菜、饭等供品。并请吹班弹奏,气氛肃穆庄严。主祭孝男要举行三献礼,再由礼生朗读祭文,致祭亡灵灵,谓之“上寿”。然后在礼生的指挥下,参加送葬的众人分别向死者灵柩(遗像)行三跪九叩礼,女儿或媳哭祭酒词。 咸村风俗在入殓的翌日出殡。狮城在祭奠仪式结束后,立即撤去灵堂,出棺安葬。礼门一带,出殡时,棺木一抬起,家里灵桌就要掀掉,其桌四脚朝天,桌面朝地,挽联全部拿出去烧掉,家中不留任何“丧孝”痕迹。出殡时,先鸣炮起柩出殡,以金鼓锣开道,五色龙旗引路,幡幛、花圈、挽联,此时白旗在前红旗在后,中间八人抬棺,孝男必须持哭丧棒葡伏于棺木两侧扶棺慢步而行,乐队伴奏,家族亲友随后送葬。一般亲友和女眷送至半路,领一束红毛线和一条小毛巾、一小袋糖果(20世纪90年代改发代酒席红包)返回。当抬棺的停下来休息时,孝男必须跪在地上,沿途孝男的汗水、泪水与鼻涕都不得用手去擦拭。灵柩所经的村落路口须贴“路贴”,过桥、过神庙要“参神”,焚化纸钱,沿途鸣炮,散发暝钱(“发路钱”,也称“买路钱”),浩浩荡荡把棺材送上山。 葬是丧葬礼俗中最后环节。狮城风俗入葬与做墓同时进行。灵柩安葬前须将火砵放置墓圹内烘焙除湿,棺木进圹时,有相冲克者回避。咸村风俗入葬与做墓分开进行。原先是土葬,先做好墓,凿土为穴放入棺木,死后一举进墓穴,经若干年后剖棺拾骨,装入金瓮(陶瓮)迁入墓穴合葬。民间墓葬重堪舆,择地卜吉,寻找风水,讲究龙脉、砂钳、水法、朝向等。 葬毕,孝男给封圹师傅、堪舆先生披挂红布,行三跪拜礼,以表谢意。然后,孝子手提马灯,身披红布,肩挑火砵按长幼次序行走回家,其余亲友统发红毛线披挂尾随,俗称“回虞”。此时,红旗在前白旗拆卸。回到村口宗亲摆香案饯桌等迎接,孝子孝孙在香案前行礼,并象征性饮一下桔饼酒。抵家后,由司仪主持在大厅摆香案拜祖宗,同时拜风水先生与司仪。然后孝子将马灯放置灶台,将火钵的炭火部份进到灶堂,并用该火把锅烧红,倒入糯谷搅炒让爆裂的谷花四散,挑水进缸,取意大发,余火部分进入谷仓。所有送葬的人,都要回到丧家喝一杯红糖茶,祝愿众人生活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当午(或晚),孝子设酒宴酬谢送葬的亲族朋友。客人回去,凡娘舅亲属礼仪一律不收,并重礼回谢,其余亲戚回猪肉仪、红毛线、毛巾、春面等。 之后,还要设灵位供奉七七四十九天,以示对亡者的感恩,将亲戚的挽联挂上,待农历七月十五才拿下焚烧。在人死后第七日直至四十九日,每隔七日,家人在死者灵位前摆供品致祭哀哭,俗称“过七”,以悼念死者。富裕人家还请僧尼念经或请巫师做法事为死者超度亡灵。死后百日及在一、二、三周年,亲属均设祭悼念,第三周年由女儿回家举办酒宴酬谢家族亲友。 上述丧葬礼俗一般就正常死亡而言。对男未婚女未嫁及未成年或无子弟者,殡葬均从速从简。 2005年12月,县火葬场建成后,推行遗体火化安葬。 (吴凤山 搜集整理) 宴席
以前,周宁的宴席分为两种,第一种叫“便饭”,是不收红包的,也不用发帖(请柬),只用口头吩咐。第二种叫“讨酒”,即正式的酒席是要发帖(请柬)。帖分为“全本”(大帖)和“便帖”(小帖)两种,全本帖送给亲戚,便帖发给族人和朋友。 帖子都是手写,竖排右起,如张三的大儿子结婚,帖文可写为
如果是全本帖,应在恕呼之后另写“附全”两字。红白喜事请帖的格式基本相同,但内中用词十分讲究,故以此就能推知主人的文化水平和修养造诣。如请柬邀请人具名,应要写上家中辈份最大的那个人,因为收帖人就是以此推知具名者为家中健在的辈份最大者,或者猜测家中可能发生了某种变故;而且尊卑不能用同拜,晚辈不用写姓。喜筵用“早晚”,“ 早”是炆肉餐,用一块四小两熟肉染红,谓之“红肉”,外加三碗菜(目鱼、笋干、魔芋),吃白米饭;“晚”才是正酒,第一碗菜为“海参”(古时的山珍海味分为三等,上珍是“猩唇”,为宫廷筵;中珍为“鲍鱼”,为官筵;下珍为“海参”,是民间喜筵)。喜宴的菜,全席以双数,即好事成双之意。丧饭的菜,全席以单数,肉为“白肉”,谓之“生毛肉”,桌上菜多不可叠放。"
以前办酒席很繁琐,一般都要十来天。如新婚酒(男家)从“做糍”开始就要用简单饭招待客人与帮忙者,然后做卫生、请题联先生写对联(题联先生送来的红包不能收,这是周宁尊重文人的礼节)和布置洞房等。结婚酒宴分为“起轿饭”和“正酒”,“起轿饭”就是结婚吉日前一天早晨的饭,由媒人和大礼伯挑着迎亲礼品并率领吹唱班和花轿到女家接亲;在“正酒”之前的第一餐是“三碗菜”(即目鱼、魔芋、笋干)、饮两瓶酒、大块肉配饭,即帖中所称的“早”。“正酒”是第二餐,就是迎娶新娘当晚的酒宴,也就请帖中所称的“晚”,一般有二十几碗菜,山珍海味、荤素搭配,第一碗菜为海参,从傍晚一直喝到深夜十二点后。正酒都是男人上桌,女人绝对不能上桌。只有第三餐(即次日中午)“妇人宴”才专门招待妇女,其标准简单多了,好多农家菜都可上桌。当晚第四餐为“谢厨倌”(正酒桌上倒酒、和帮厨的人)。第五餐(第三日早)为“猪脚宴”,这餐饭的意思是用猪脚酬谢亲戚,吃了这餐,客人一定要回去了。盖房酒,也要这么多餐。 于归酒(即女出嫁酒)的正酒分为两餐,即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和出嫁当天早上。晚餐的红包是女方父母收受,次日早餐的红包是给女儿收。同样要办“妇女宴”和“谢厨餐酒”、“猪脚早餐”。
宴席时,赴宴人要送红包,金额、署名和祝福语就是沿着对角线从右到左竖写在包钱的方块红纸上,俗称写“包底”。例如结婚的包底是: , 虽然包底的格式写法大同小异,但红白喜事不同的筵席,祝语用词完全不同,与请帖内容一样也能看出当事人的文化涵养。祝贺结婚的可写“贺仪”、“微仪”、“ 菲仪”和“花烛之庆”、“新婚之庆”;贺出嫁写“粉仪”、“ 指仪”和“于归之庆”;祝寿庆写“光仪”,或按寿纪写上“花甲之敬”、“古稀之敬”等;贺生子三朝为“笔仪”和“汤饼之敬”, 男满月为“弄璋之喜”,女满月为“弄瓦之喜”,周岁为“晬盘之敬”;贺建房写“上梁之敬”和“华堂之庆”、“华构之庆”,搬家写“乔迁之庆”等。 做墓和悼亡的则不能用红纸包,只能用白纸,相应俗称“白包”。悼人死亡写“奠仪”、“香仪”、“吊仪”;贺做墓写“挽仪”和“荣葬之庆”、“牛眠之庆”等等。 具名一般是×××拜,如果是长辈对晚辈就不写拜,如母舅则写×××书贺。
红包金额要用双数;白包只许单数,多加一元钱即可,忌成双。 封包也有讲究。贺做墓的白包要用浆糊把“包”口封紧,外贴一小块红纸条,一小块绿纸条,右下角写送包人姓名,因为做墓酒席的“白包”是没有收的。婚寿诞类红包都是要照收的,故用红纸折起包好,不用糊封口;主人把“包底”收藏起来,或记入账簿中,日后交往时如数送礼。盖房子红包也是没有收的,同样要封紧。 酒宴上,以前十分讲究礼俗。桌子全是方桌(俗称“八仙桌”),每桌坐12人,按中堂方向左边“中位”为最大,是首席。坐位时一定要“拘礼”好长时间(即推让首位)。结婚酒母舅坐首席;建房酒泥师傅坐首席;做墓酒风水先生坐首席;祝寿酒女婿坐首席,俗称坐大位。其余座位依辈份大小而坐。其他每桌的座次也要论资排辈。 在宴席上,吃相要文雅,喝酒、挟菜都要听从“呼官”(音,即呼叫全桌人喝酒吃菜的斟酒人)指挥,不能大口喝酒和大筷夹菜,吃喝均要礼让,青年人要让老年人先夹,晚辈要让长辈先夹,夹一下就要放下筷子,忌筷子一直拿在手上,而且筷子放在桌上要整齐,忌把筷子露出桌沿。席间不能中途退席,否则视为失礼。 结婚酒敬酒时,第一个要敬母舅,由房族中知书达礼者引新郎、新娘共同捧着精制圆木盘,盘上盛放着装红酒的锡酒瓶和十二个杯子,去敬酒。到敬酒桌旁由引者说些贺婚佳话后,将当场斟满酒的杯子递到客人面前,客人双手接过酒杯,但不能把酒喝下,要伸手去拿酒瓶,把敬酒杯子的酒倒一些到自己原先用的杯子里,然后将剩余的酒倒入酒瓶中,边倒边说,如“金酒倒金瓶,天赐玉麒麟,来年生贵子,代代状元郎”之类的“佳话”。 主人敬过酒后,才可以猜拳行酒令(俗称“猜枚”)以助兴,第一种酒令必须是“大发”。“上桌”和“下桌”(散席)都以放鞭炮为号。 (陈凤禧 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