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作文屋1(收藏)

 雁南飞香 2013-01-20

目录

第一册

第1章 作文就是这么好写 ……………………………………………………………………1

第2章  开头就是这么简单 ……………………………………………………………………4

第3章  分段就是这个分法 ……………………………………………………………………6

第4章 过渡就是这个办法 ……………………………………………………………………10

第5章 构思就是这个做法 ……………………………………………………………………14

第6章  描写就是这个写法 ……………………………………………………………………19

第7章 这样一下就写多了 ……………………………………………………………………28

第8章 这样一理就通顺了 ……………………………………………………………………31

第9章  这样一练就写好了 ……………………………………………………………………38

第1章 作文就是这么好写

育英老师盖了座房子,取名为“轻松作文屋”。每隔十多天,他都要挑选三名学生到这里来,谈一些很机密的话。据说,谁要是偷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能很轻松地写出作文。不知这话是真是假。

这次,毛毛、晓雪和小博这三位同学被他挑中了。趁着他们刚进去这个机会,咱们偷听一下吧?

嘘——,他们开始说话了!

毛毛:育英老师,您能不能教给我们一种非常特殊的办法,让我们很轻松地写出作文?作文快把我们愁死了,我狠不能从课程表上把“作文”那俩字抠下来,扔到窗外去。

育英:作文还能把你们愁成这样?

小博:作文太难写了!我宁可打扫三天教室,也不写一篇作文。

育英:这话可新鲜!我虽然没有毛毛说的那种特殊办法,但可以帮你们做到不再为写作文犯愁。

晓雪:那您快帮帮我们吧!

育英:不要着急,我先向你们介绍一位不为作文犯愁同学。

毛毛:您要介绍的这位同学是谁?

育英:她叫陈悦,只比你高一个年级。她不但不愁作文,而且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晓雪:人家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育英:我先给你们看她的一篇作文,看完你们就知道了——

我的减肥故事

我的身体有点胖,每次看电视,我都十分羡慕那些明星魔鬼般的身材,为了能拥有那样的身材,我决定——减肥!

中午爸爸叫我吃饭,我盛了不到半碗,夹了一点素菜,像古代千金小姐用餐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往嘴里送。桌子上的肥肉、大扁鱼、仔鸡,全是我喜欢吃的,可为了苗条,我必须忍痛割爱。妈妈奇怪地问:“陈悦,今天这么多好吃的菜,你怎么一筷子不动?”我支吾着说:“可能我肚子有点受凉,没胃口。”其实我的胃口好得很,馋虫在肚子里正闹得凶着呢。

上学路上,肚子不争气地“咕咕”直叫,我实在是饿,饿得眼睛发花,饿得脚步发虚,饿得胃里酸水直往上冒。这减肥的滋味可真不好受。但是,为了美丽,我一定要撑下去!

天哪,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诱惑:烤鸭店、烤羊肉店、炸串房、面包屋……金灿灿的色泽、香喷喷的气味、老板们的热情吆喝,这不要人命吗!

我一溜烟冲进学校,到了班里,饥饿狂想曲还在演奏着,我对肚子说:“不要再叫啦,你以为我好受吗?忍着点吧!”我灌了几口矿泉水,算是对肚子有个交代。

吃晚饭时,我照例吃了小半碗,爸爸沉不住气了,问:“陈悦,你到底哪儿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

“我没病,我是……在减肥。”我小声答道。

全家人都笑了,爸爸说:“小孩子减什么肥,现在能吃能喝,多吸收营养,长大才会变得又健康又漂亮。”

唉,算了,这肥我是减不下去了,还是敞开肚皮先吃个痛快吧!

你们看完这篇作文有什么感觉?

小博:我觉得很有意思。

毛毛:我觉得人家写得真好!

育英:除了“有意思”和“好”之外,就看不出点别的?

晓雪:我觉得人家写得非常随便,就像是在和好朋友兴致勃勃地聊天,无拘无束地向朋友谈自己的事。

育英:对了!这就是陈悦同学和你们的不同之处。人家之所以能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就是因为人家的作文是用笔“聊”出来的。你们之所以把写作文看成是受苦受难,是因为你们的作文是硬着头皮一句一句地“憋”出来的,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出来的。

毛毛: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人家那样写呢?

育英:那是因为你们把写作文看得太神秘,不知道写作文和说话一样是一种表达。——你们知道“表达”这个词的意思吗?

小博:我知道。表达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或者是写出来。说出来,叫口头表达;写出来,叫文字表达。

毛毛:另外,用手势、用眼神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也叫表达。

育英:你们都说得非常对。那么你们就记住这句话——写作文就是用文字来表达。

晓雪:哦,写作文就是用文字来表达。

毛毛:对,把这句话记住,你们就知道写作文完全可以像和朋友说事那样,无拘无束地写。

毛毛:听您这样一说,我好像不觉得作文有多难了。

育英:作文本来就不难。我曾经在一本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写作文。”事实上,我们平时说过的话,有好多写出来就是作文。

小博:这不可能吧?我们平时还能“说”出作文?您给我们举个例子行吗?

育英:这例子太多了。比如你小时候,看到外面的小朋友玩得挺热闹,你也想出去玩,可你妈妈却不放心,怕你跑丢了,总是不让你出去。有一回,你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了出去。妈妈发现后,把你找回来,打了你的屁股。你正哭着,爸爸回来了。你扑到爸爸怀里,一边哭,一边一五一十地向爸爸述说了这一切。假如有人把你当时说的那些话录下来,你现在听一听,会发现,那就是一篇作文。

小博:我五岁那年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我对爸爸说的那些话,现在还能想起来。

育英:你如果想写,把那些话写出来,再加这样一个题目——《我向爸爸诉委屈》,看看是不是一篇作文?

小博:我想会是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

毛毛:我也想起一件事。我四岁那年,爸爸带我去了他们单位一次,那位司机叔叔给我讲了许多故事。我回去后,就对妈妈说,爸爸单位有一位司机叔叔特别会讲故事,他用指头一敲脑袋,就能敲出个故事来。开始他把我抱在腿上,问我听过什么故事,我说听过好多呢,有《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他又问我最爱听什么故事,我说最爱听鬼故事。他说:“那好,叔叔给你讲一个鬼故事。”他就讲了个《二鬼拉磨子》,讲完后问我好不好听,我说:“一点也不害怕,不好听。”他拍拍我的脸说:“小孩子不要听害怕的故事,不然夜里会做噩梦的。我给你讲阿凡提的故事吧。”他没每讲完一个故事就问我好听不好听,我说好听,他就用指头敲一敲脑袋说:“那好,我再给你想一个。”他一连给我讲了五六个,都是阿凡提的故事,直到有人喊他出车,他才把我放下来,说:“下次再给你讲吧!”我问他会讲多少故事,他说会讲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的故事。

育英:把这些话写出来,也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就叫《会讲故事的叔叔》。

晓雪:我也说一件事吧。前几天我和同学们讲起了我们班刘园园她妈妈。我对同学们说:我和毛毛、李亮、王起高每天都到刘园园家写作业。你们不知道刘园园的妈妈有多好!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她就搬一把椅子坐在我们身边,发现谁做错了题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帮着纠正过来。有一回,王起高算错了得数,她就指着那个得数说:“你这是咋算出来的?96个苹果,分成3份,能等于31?你咋把苹果分少了,是不是偷着吃了?”说得我们都笑了。还有一回,李亮做语文题,把“高低不平”写成了“高底不平”,她笑着问李亮:“高底不平是啥意思,底子高就不平啦?底子高不平那只能是高跟鞋。”这回更是把我们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啦。她说话就是这么有意思,所以,她纠正过的题,我们永远也不会再错。我把这些话写出来也是一篇作文吧?

毛毛:你说的时候,我就觉得是篇好作文,我把题目也想好了,就叫《我们的业余老师》。

育英:这个题目取得好!我刚才说的会说话就会写作文,你们现在相信了吧?

小博:相信了!

育英:那好,你们以后写作文就像说话这样大胆地写。这次,我们就谈到这儿吧。你们回去把今天说出来“作文”写出来,实际练习一下,遇到困难咱们下次谈,好吗?

第2章 开头就是这么简单

晓雪:育英老师,今天给我们讲讲作文的开头吧。那天我回到家就准备写《我们的业余老师》,一开始觉得几下就能把这篇作文写出来。可拿起笔之后,半天开不了头,直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来。

毛毛:我也是。原来还想着把《会讲故事的叔叔》写出来,让爸爸拿给那位叔叔看,可是不知道怎样开头,一件美事没做成。

育英:看来你们还是不够大胆,还是考虑得太多。上次咱们不是讲了吗?就像说的那样写。

晓雪:开头不得像个开头的样吗?

育英:“开头的样”是什么样?

小博:我听人们说,写作文要有精彩的开头。

育英:“精彩的开头”又是什么样?

小博:这我就说不上来了。

育英:你当然说不上来,向你说这话的“人们”我想也说不上来。就是这种谁都“说不上来”的说法,弄得你们要么写不出开头,要么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写出一个很别扭的开头。

其实,最好的开头就是最自然的开头。你们要知道,所有的好文章,开头都是非常自然的。

小博: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都是这样的吗?

育英 :哟,还来了个“古今中外”!是的,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都是这样。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古代散文名篇《岳阳楼记》的开头: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降职当了巴陵郡的知府)。

现代散文名篇《背影》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法国小说名篇《最后一课》的开头:

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学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小博:这三个名篇的开头真的都很普通、很自然。

育英:你回去再翻开你们的语文课本,好好地看一下每一篇课文的开头。你会发现,那些课文的开头,也都是普普通通、自自然然的,肯定不会有哪一篇课文弄出一个和下文不相配的所谓的“精彩”或者是“美丽”的“头”。你要知道,被选进课本的文章,也都是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之一,就是全文浑然一体,从头至尾顺顺当当。

小博:我知道了。

育英:写开头也和说话一样,你觉得从哪儿说起比较顺当,就从哪儿开始写就行了。开头的全部“学问”就是5个字:怎样顺手怎样来。

小博:怎样顺手怎样来?您写文章就是这样开头吗?

育英:是呀,我为什么不这样呢?如何不顺手如何来,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况且,你写起来不顺手,别人读起来就不顺口,会说你写得臭。

晓雪:那怎么能知道是不是顺手呢?

育英:我告诉你们一个好办法:你觉得不好开头时,就这样想:“假如我对人们说这件事,开头应该怎样说呢?”然后就试着把开头的几句话说出来。说出来之后,你觉得顺着往下说很好说,那么,你就把这几句话写出来当作文的开头。这就做到了“顺手”。

毛毛:我回去试一试。

育英:现在咱们就“操练”一下。我来问你:假如你要向同学们讲那位会讲故事的叔叔,你开头会怎样说?

毛毛:我就这样说:“爸爸单位有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叔叔,他用指头一敲脑袋,就能敲出个故事来。我四岁那年……”

育英 :好了,你把这几句话写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晓雪:育英老师,让我也试试。

育英 :好,我来问你:假如你要向同学们说,刘圆圆的妈妈是你们的业余老师,你开头会怎样说?

晓雪:我会这样说:“我和毛毛他们总爱到刘圆圆家写作业,是因为刘圆圆的妈妈特别好。我们写作业的时候……”

育英 :好,这就开了头了。这样写就很顺手。

毛毛:这真是个好办法!我以后写作文就这样开头,不再考虑别的了。

育英:对,只考虑如何能把内容表达好,别的都不要考虑。因为写文章就是以表达内容为目的的。

第3章 分段就是这个分法

晓雪:育英老师,前几天我写了两篇作文,开头都是按您说的,怎样顺手怎样来,都写得很顺利。今天我拿来一篇,您看我写得好不好——

三个好朋友

三只小兔子如今都已经长大了,他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以兄弟相称。这天,外面飞起了雪花,老二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他就赶紧出去找食物。他找呀找,忽然发现了三个大萝卜,他高兴地把三个大萝卜抱回了家。这时,他想到老大和老三肯定也没有食物了,就决定给它们各送一个。他到了老三家,见家里没人,就把一个萝卜放在了桌子上。他又到了老大家,见老大也不在,就把另一个萝卜给老大放在了桌子上。他送完了萝卜,就哼着小曲儿往回走。走到家门口时,他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就去开门。他推开门一看,见老大和老三在凳子上坐着,桌子上放了好几棵白菜。从此,这三个好朋友更加亲密了。

育英:这篇作文可以说是写得非常好,只可惜没有分段。

晓雪:我不知道怎么分段。

毛毛:我也不会分段,不过我的作文没有不分段的。

育英:你不会分,你的作文怎么又都分了段?

毛毛: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每篇作文都分三段:两头两小段,中间一大段。不知道分得对不对,反正看起来也挺好看的。

小博:我见大人们写的文章都分好多段,我也就三四行一段,五六行一段,把一篇作文分成大大小小的段。

育英:看来我得给你们讲一讲如何分段了。

毛毛:文章为什么要分段呢?

育英: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你分了段,就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别人读起来就省劲一些,看起来也眉清目秀比较舒服。

毛毛:要学会分段很难吧?

育英:一点儿也不难。我教给你们几种办法,你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参照这些办法去分段,用不了多久,就能合理分段了。

第一种办法:按照层次分段。比如晓雪这篇作文就适合用这种办法。这篇作文很明显是五个层次:

一、 交代三只兔子的关系;

二、 老二出去找食物;

三、 老二给老大和老三送食物;

四、 老二见老大和老三也给自己送来了食物;

五、 点明他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那么,这篇作文就应该按照这五个层次分五段,写成这样——

三个好朋友

三只小兔子如今都已经长大了,他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以兄弟相称。

这天,外面飞起了雪花,老二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他就赶紧出去找食物。他找呀找,忽然发现了三个大萝卜,他高兴地把三个大萝卜抱回了家。这时,他想到老大和老三肯定也没有食物了,就决定给它们各送一个。

他到了老三家,见家里没人,就把一个萝卜放在了桌子上。他又到了老大家,见老大也不在,就把另一个萝卜给老大放在了桌子上。

他送完了萝卜,就哼着小曲儿往回走。走到家门口时,他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就去开门。他推开门一看,见老大和老三在凳子上坐着,桌子上放了好几棵白菜。

从此,这三个好朋友更加亲密了。

晓雪:我的作文一下子变美了!

育英:最主要的是读起来省劲了。

第二种办法:按照时间分段。有的作文是按时间顺序写出来的,这样的作文,按照时间变换来分段,就比较合理。比如有一位同学写的《家乡的四季》,就分了六段: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春天的景色;

第三段:夏天的景色;

第四段:秋天的景色;

第五段:冬天的景色;

第六段:结尾。

再比如一位同学写的《牵牛花》,分了五段:

第一段:春光明媚的一天,我把几粒花籽播种在屋前……

第二段:过了一个星期,一棵棵嫩嫩的芽儿就钻出了地面……

第三段:几个星期后,花蔓爬到了窗户上……

第四段:到了7月份,牵牛花每天伴着阳光开放……

第五段:中秋时节,牵牛花逐渐开完了,叶子也有些发黄了……

第三种办法:按照观察点分段。这种分段办法很像我们拿着几张图片给人看,每翻一张为一段。比如有一位同学写《我的卧室》,分了六段: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一进卧室门,看见窗台上的……;

第三段:窗户前摆着……;

第四段:靠北墙摆着……;

第五段:靠东墙摆着……;

第六段:结尾。

还有一位同学写的《参观军营》,分了五段: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东面,是战士的宿舍楼……;

第三段:西面,是一个很大的训练场……;

第四段:北面,是停车场……;

第五段:结尾。

第四种办法:按照事件中出现的地点分段。事件的发展常常出现地点的转移。写这样的事时,每转移一个地点分一段,文章的层次也会很分明。如有一位同学写的《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地点分了四段:

第一段:我们在校门前集合……

第二段:我们到余家峪找向导……

第三段:我们由向导带领来到一个叫五峰山的地方……

第四段:我们到达了这次活动的终点——南山林区……

第五种办法:为便于阅读分段。一般地讲,文章分段主要就是便于读者阅读。但现在讲的这种和以上讲的那几种相比,情况比较特殊。它不考虑是几层意思,也不考虑时间、地点等等,仅仅是考虑阅读的方便。这种办法常用于对话较多的文章中。如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心小学黄灵燕的—这篇作文—

标点符号的对话

丁丁匆匆忙忙写完作文,就和小伙伴玩去了。这时,作文里的标点符号们开始埋怨起来了。

句号首先发言:“本来一篇文章中应该有我的几个座位,可现在倒好,我的好多座位都让逗号老弟给占领了。”

逗号忙说:“是呀,我本来不该占这么多的座位,可小主人硬拉我坐下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时,感叹号也发起了牢骚:“我本来是个天才的演员,人们表达喜怒哀乐和喊口号时都要用我,而小主人却让我呆在了一边,我成了‘无用之号’了。”

问号也哭丧着脸说:“我还不是一样?小主人很少把属于我的座位给我。”

这时,引号拖着半截身躯出来了:“你们还好,最可怜的要数我了。小主人常常只用我的前半截,我都成残废了。”

这时,句号想了个办法说:“兄弟们,咱们都罢工吧,给小主人一个教训,让他以后不敢随便给我们安排座位。”大家都同意了。他们离开之前,还各自在丁丁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句话——

一句话说完,要用我(。)——句号。

中间要停顿,再找我(,)——逗号。

有什么疑问,我来帮(?)——问号。

喜怒哀乐时,带上我(!)——感叹号。

人们要对话,别忘了我(“”)——引号。

丁丁回来见作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没有了,看了他们留的话,脸也红了,连忙认认真真给他们安排了座位。以后,丁丁再也不滥用标点符号了,标点符号们也很乐意为丁丁服务了。

这篇作文分了十多段,每一个标点说的话都是单独的一段,就是为了处理得醒目些,让读者一眼就看明白。

第六种办法:根据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分段。这种情况比较难掌握,大家多看几个例子: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是要倒的么?

活该!

(摘自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老爷爷站在院心,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雨从他的旱烟管梢上流下来。年青的姑娘,顾不得淋湿自己的花衣裳,在雨中唱着歌。她们看见了雨后的彩虹,绿茵茵的小苗……雨从她们的辫子上流下来。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它轻轻地轻轻地流过人们的心田。

像醇酒一样浓烈。

像甘露一样清凉。

(摘自刘秋湛《雨天的歌》)

我们不在乎别人的说三道四,我们沿着自己的双手开劈的路,朝着既定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困难是暂时的,艰辛也是暂时的。路最终会畅通,我们的理想定会实现!

一定的!

(摘自张千里《让我们携手前行》)

你们看这三段话,第一段的作者把两个字作为一个自然段;第二段的作者把最后的四句话作为四个自然段;第三段的作者把三个字作为一个自然段。仔细琢磨一下这些用几个字和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的,你会发现,都是从表达情感的需要出发的。

小博:这六种分段办法都挺好掌握,我以后就这样分段。

晓雪:这些方法真是太重要了,我都要牢牢地记住。

育英:用不着去死记硬背,这些办法只能是参考,不能像用数学公式那样去用它们。我给你们讲这些办法,是考虑到你们现在不会分段,用这些东西做个引导。你们在参考这些办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作文的实际,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分段。

毛毛:育英老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作文都必须分段?

育英:这可不一定。绝大多数作文是要分段的,就如咱们前面说过的,你不分段,别人阅读时会感到费劲。如果是很短的文章,说的又只是一层意思,也可以不分段。比如一则寓言故事,全篇也就是十来句话,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般就无须分段。

第4章 过渡就是这个办法

毛毛:育英老师,我学会分段了!昨天我写了一篇作文,分了6段,是按照层次分的,爸爸妈妈都说我分得很合理。我把这篇作文拿来了,您看一下——

我有好多爱

你们要是问我有多少种爱,我的答案是有好多:爱说、爱笑、爱玩、爱唱歌、爱跳舞……总之是多了去了。

说起爱玩,我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和男生玩,因为男生不爱赌气不爱哭,和他们玩我觉得非常痛快。

电视里一唱歌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学。我的嗓子也不错,随便哼几句,人们都说挺好听。有一次我正忘乎所以地唱着,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隔壁的老太太。我以为我影响了人家,正要说对不起,结果老太太先向我说了声对不起。她说:“我正偷听你唱歌呢,没想到把门铃摁响了。你唱得真好听!”

听姥姥说,我半岁时一听见音乐就手舞足蹈。人们一让我跳舞,我就转转手蹬蹬脚。后来更是越来越爱了,蒙古舞、傣族舞、街舞我都爱。特别是街舞,那音乐一响,简直让人控制不住。

我还爱演小品,爱弹琴、爱……好多好多。我就是一个有好多爱的人。

育英:这样分段的确是很合理,可见你真的是学会分段了。

晓雪:可是我看了毛毛这篇作文,觉得乱糟糟的。

晓雪:我也有这种感觉,可是又不知道毛病在什么地方。

育英:你们能看出有毛病就很了不起了,说明你们的水平已提高了。毛毛这篇作文之所以让你们觉得有点乱,是因为缺少一样东西

毛毛:缺少一样什么东西呢?

育英:缺少一块“扳子”。

毛毛:缺少一块扳子?

育英:我这是打了个比方。我们在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挖的那些小沟沟上面都搭着一块板子。有了那块板子,从这面到那面就能像走平路那样走过去。作文段与段之间,有时也有一条“小沟沟”,也需要搭一块“板子”来过渡一下。

小博:这种“板子”怎么搭呢?

育英:就是用少量的文字把两段话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这种做法叫做过渡。比如毛毛这篇作文,第一段说自己“爱说、爱笑、爱玩……”可是第二段没有提“说”和“笑”,直接就写“说起爱玩,我还有个特点……”这就有了“小沟沟”了。为了消除这个“小沟沟”,就需要过渡一下。比如在“说起爱玩”前面加这样一句话:“爱说爱笑我就不说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就相当于那块板子,把两段话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也有“小沟沟”,你们能看出来吗?

晓雪:我看出来了。第二段是写爱玩,第三段是写爱唱。可她在第三段没有提“爱唱”,一开始就写“电视里一唱歌我就……”有一种“跳”的感觉。

育英:晓雪说得很好!因为有“小沟沟”却没有“板子”,所以让人感觉从第二段到第三段是跳过去的。如果在第三段前面加上“因为爱唱歌,所以”这几个字,就没有“跳”的感觉了。

毛毛:后面的毛病我自己也出来了。第三段是写爱唱歌,第四段是写爱跳舞。这两段之间也缺少一句过渡的话。应该在第四段前面加这样一句:“我对跳舞的爱超过了唱歌。”这又符合实际情况,又搭起了一块“板子”。

育英:这句过渡的话想得非常好。这篇作文如果把这些“板子”都搭上,就不会有乱的感觉了。来,我们把过渡的话都加上去,再从头至尾看一遍——

我有好多爱

你们要是问我有多少种爱,我的答案是有好多:爱说、爱笑、爱玩、爱唱歌、爱跳舞……总之是多了去了。

爱说爱笑我就不说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说起爱玩,我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和男生玩,因为男生不爱赌气不爱哭,和他们玩我觉得非常痛快。

因为爱唱歌,所以电视里一唱歌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学。我的嗓子也不错,随便哼几句,人们都说挺好听。有一次我正忘乎所以地唱着,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隔壁的老太太。我以为我影响了人家,正要说对不起,结果老太太先向我说了声对不起。她说:“我正偷听你唱歌呢,没想到把门铃摁响了。你唱得真好听!”

我对跳舞的爱超过了唱歌。听姥姥说,我半岁时一听见音乐就手舞足蹈。人们一让我跳舞,我就转转手蹬蹬脚。后来更是越来越爱了,蒙古舞、傣族舞、街舞我都爱。特别是街舞,那音乐一响,简直让人控制不住。

我还爱演小品,爱弹琴、爱……好多好多。我就是一个有好多爱的人。

晓雪:过渡原来怎么重要,几句话加上去,就使一篇作文大变了样。育英老师,过渡有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呢?

育英: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只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下面我给你们提供几种可以参考的办法。

办法一:用时间来过渡。你写的事如果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的,那么,标明每段内容发生的时间,就是一种过渡。如下面这段话:

为了给我过生日,爸爸和妈妈忙了一天。

天刚放亮,爸爸和妈妈就起了床。爸爸说要到早市上去采购中午的菜,妈妈说:“我去吧,我更知道孩爱吃什么,你就在家里陪孩子,顺便给孩子弄点早饭。”

中午,很少下橱的爸爸也和妈吗一同忙了起来,我也要去帮忙,妈妈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看书就看书,想玩就去玩,不用你帮忙……”

方法二:用地点过渡。如果你写的事情,有地点转移,把地点标明,也是过渡。如:

星期天,我正要出去玩,听爸爸说,有好多单位利用星期天排练节目,迎接本市举办的首届全国轻工业产品交流会,问我想不想跟他出去看一看,我说:“那当然想了!”

没想到,这一天真让我开了眼界——

在服装厂,我看到那里的青年女工正在排练服装表演,那一招一势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模一样,赢得了前来观看的人们阵阵掌声。

在旅游工艺品制作公司,我看到了一位中年师傅的木雕表演,看了一位青年女工的草编表演,还看了一位师傅的泥塑表演。在这里,我看得走都不想走了。真没想到,我们市里还有这样的人才!他们制作出来的东西,我早就在商店里见过,一直以为它们是哪个大城市制作出来的,没想到,竟都是本市的产品!

在毛织厂,我看到的是……

方法三:关联过渡。关联过渡就是用含有关联词的句子来过渡。常用的关联词有:但是、然而、可是、继而、于是、由此、以后、从此、此外、除此而外、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还……等等。下面举两个例子:

我和我的同学杨尚军本是“铁”哥们儿,可转眼间几乎要“短兵相接”了。

是因为这么一回事:一次考试,他只比我高一分,这下他不高兴了,因为过去他的成绩至少比我高十几分。他到处对同学说,要不是在考试时他对我的“友谊”,我连格也及不了。天那,真是奇耻大辱!我的肺都快气炸了。

从此以后,我俩闹翻了脸,互不理睬,课桌上出现了“国界线”……

我是一支“随你说”牌香烟,和19位兄弟住在一起,这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我们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每天都要失去几个兄弟。

不光这样,人们还拿我们当礼物送来送去。有一天……

方法四: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需要单独写几件事或几个人,如用句子来过渡,会让人感到牵强,用小标题来过渡,读起来感觉就好多了。其方法是,先写一个总的开头,然后再给所写的每件事或每个人加一个小标题。这样,尽管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相对独立,但综观全篇,仍不会有杂乱的感觉。我们看下面这篇文章,就是用小标题来过渡的。这种方法很好掌握,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了。

写作文的喜怒哀乐

写了作文,给老师批一下,老师觉得好,就会说:“哦!这回作文写得不错,打到软盘里,我帮你改一下,去投稿。”有时候,中了稿,稿费就轻而易举地拿到了。这样,既可以让我的作文发表,还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和称赞,而且还能拿到爸爸妈妈给我的“稿费”,多爽!

如果一不小心,作文没写好,老师的脸立即晴转多云,眼睛向我一瞪,撅着嘴说:“咦!沈佳丽,这次作文写得这么不好,重写!”这下,我真是乌云盖顶。回到家,爸爸妈妈肯定少不了唠唠叨叨,还得罚我重写。

有时候,作文的题目想不出来,爸爸妈妈还在一旁看着我写。如果写得不好就……我想你们应该知道后果是什么吧。如果写得太慢,横眉立目我看是免不了,有时委屈的我只能一边哭一边写作业。这种情景,真是惨不忍睹。

其实,仔细一想,写作文也是一大乐趣呢!作文是记住童年往事的好办法,作文能把你带进想像中,写作文也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这就是我写作文的喜怒哀乐!

关于过渡的方法,我们就介绍这几种。如果细总结,还能总结出几种来。不过我觉得,不必总结得太细。因为过渡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才对,不能死板硬套,应视情况而定。

第5章 构思就是这个做法

小博:育英老师,上次您讲完“过渡”,我回去就想写篇作文练一练,可是,写了一半写不去了。我写作文常常有这种情况,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晓雪:我也有过这种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育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你们习惯于想一点写一点,事先没有总体构思。

毛毛:您说得太对了,我们写作文常是这样,想出几句就往上写几句。

育英:要想把作文顺顺利利地写出来,必须在动笔前,先进行总体构思。

毛毛:可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构思。

育英:你们初学构思,最好是分步骤来进行。一般的步骤是:

第一步,拉材料;

第二步,定内容;

第三步,列提纲。

毛毛:听起来有点难。

育英:做起来并不难。我给你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你就知道这种方法是很容易学会的。

咱们一步一步来。先讲第一步——拉材料。

拉材料,就是把你掌握的相关材料,一条一条地拉出来,先不考虑有没有用。如有位同学曾遇到过一位让她感触很深的小女孩,她写这位小女孩的时候,就拉出了下面这些材料——

题目:给我教育的小女孩

材料:

一、一天傍晚,我因考试失败而心情不好,一个人在街上走,这时看见一位失去了左腿拄着双拐的小女孩摔倒了,它挣扎着往起爬,我去扶她,她却说要自己站起来。

二、她爬起来后,竟然笑了笑,很乐观的样子,还对我表示感谢。

三、小女孩走远了,我仍然站在那里想了很多。我在猜想,她的左腿困难是因为车祸失去的,肇事者跑了呢,还是把她送到了医院?但愿那肇事者没有跑,赔了她许多钱。不然,她以后怎么办呀!我又想,她那么乐观,那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呢?

四、这个小女孩改变了我的心情,我不再怕挫折,我要有战胜挫折的毅力和勇气。

五、后来,我经常在街谁留意她,可直到现在也没再见到她,我很想再见到她,跟她说几句话。

把这些内容拉出来,第一步就完成了。现在就要进行第二步——定内容。

根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有两点要些:第一点,小女孩通过什么给了“我”教育;第二点,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现在我们就可以分析材料了。先看看哪些材料是可以给“我”教育的?

小博:我觉得,能给“我”教育的材料,只有第一条和第二条。

育英:小博看的很准。这个小女孩就是通过她的行为给了“我”教育。她的行为就表现在:她失去了左腿,但摔倒后,要坚持自己站起来,而且还很乐观。那么写这个小女孩,只能写第一条和第二条,要把这两条写详细。因为越详细越能打动人,越详细给人的印象越深刻,“给我教育”的说服力也越强。

接下来,我们再从拉出来的材料中找一找,这个小女孩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

毛毛:我找出来了,第四条就是这个内容。

育英:到此,咱们就把要写的内容定下来了。其余的材料,就全部删去。

下面就该进行第三步了——列提纲。

定下来要写的内容后,列提纲就水到渠成,非常简单了。看看我们留下来的几条材料,需不需要调整顺序,如不需要,那么把它们一条一条写出来,就是提纲。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列的提纲——

题目:给我教育的小女孩

内容:

一、一天傍晚,我因考试失败而心情不好,一个人在街上走,这时看见一位失去了左腿拄着双拐的小女孩摔倒了,它挣扎着往起爬,我去扶她,她却说要自己站起来。

二、她爬起来后,竟然笑了笑,很乐观的样子。

三、小女孩给我的教育:我不再怕挫折,要拿出小女孩那样的毅力和勇气战胜挫折。

把提纲列出来后,就有了一篇作文的全部构思。这时候再去写作文,就不会出现写出上句无下句的情况了。只要把提纲上的内容再写得详细一些,再丰满一些,一篇作文就出来了。你们读一下她的作文,看看是不是这样——

给我教育的小女孩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傍晚,我独自在一条幽静的小巷子里走。那天,我的心情很不好,妈妈的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耳边:“你这两次考试,一次比一次差。现在已是知识时代,我看你将来怎么办!”学习上的压力,妈妈的批评,使我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

我低头走着想着,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哎呦!”我抬头看去,视线中出现了一个摔倒在地的小女孩,她的双拐压在身下一根,躺在身边一根。怎么……我上前仔细一打量,原来她的左腿……小女孩的手指划破了,流出了鲜红的血。但她似乎没有在意这些,只是用两只小手撑着身子,想爬起来。身体刚起来一些,又摔倒了。我紧跑两步去扶她,她却说:“谢谢你,小姐姐,你别扶,让我自己起来。”接着,她又将两只小手放在地上,撑着身体。她咬着下嘴唇,摇摇晃晃地去抓她的双拐,终于,在双拐的帮助下站了起来。她头上渗着汗,眼里噙着泪。但她笑了,那泪,是成功者的泪。

我面对着她,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她却笑着说:“小姐姐,你看我不是自己站起来了吗?可是,我要谢谢你,你的热心给了我力量。”说完,她又朝我笑了笑。没想到,她竟这样乐观,这样坚强。

小女孩渐渐地走远了,我却在那里站了很久。对照小女孩,我遇到的挫折算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拿小女孩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一切,面对一切,战胜一切?想到这里,我挺直了腰,昂起了头,迈着坚定的步子向前走去。

晓雪:看来构思好了再动笔,就是省事,而且也能把作文写好。

育英:所以作家们写文章也特别注重构思。他们认为,没有成功的构思,就没有成功的作品。

毛毛:育英老师,您再给我们举个例子吧。多举个例子,我们就能掌握得好一些。

育英:我给你们准备了两个例子。下面这个例子用到的材料是一位叫李虎的同学的。咱们还是一步一步来,先看他拉出来的材料——

题目:李老师的眼睛

材料:

一、一次,我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李老师用眼睛暗示我不要做小动作。

二、在自学课上,李老师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有几个同学说起话来,李老师盯着那几个同学,他们就停止了说话。

三、有一次,老师提问我,我一时回答不上来,李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我回答出来了。

四、期中考试我的语文考出了好成绩,李老师的眼睛似乎在说:“加油,下次会更好。”

五、在一次班会上,轮到我发言了,我站起来很紧张,一时不知说什么,李老师向我头来鼓励的目光,我大胆地发了言。

六、有一回,我因病在家休息了三天,到校后,李老师向我投来关切的目光,好像在问:“病好了吗?”

七、有一回,学校举行书法比赛,我获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李老师的眼睛似乎对我说:“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是第二步——定内容。在定内容之前,我们先看看他列出来的材料,是不是全和李老师的眼睛有关?

小博:全部和李老师的眼睛有关。这怎么办呢?是不是这些材料全部要写进去?

育英:你仔细看一下,发现有的材料意思差不多,就应该选择一下。

晓雪:第三条和第五条内容基本一样。

育英:你瞧,这不是发现问题了吗?这两条怎么选择呢?

毛毛:应该删去第五条,留下第三条。

育英:为什么呢?

毛毛: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要是回答错了,容易弄的脸红脖子粗,非常需要鼓励;而在班会上发言,是能说几句算几句,说得不好也无所谓。所以比较这两条,选择第三条更好一些。

育英:讲得好。大家看看还有没有意思差不多的材料?

晓雪:第四条和第七条的意思也差不多。我觉得应该留下第四条。因为老师更希望学生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育英:晓雪分析的也很有道理。现在就可以进行第三步了——列提纲。

小博:这篇作文的提纲最好列了。把第五条和第七条删去就行了。

育英:对,可以这么做。但李虎同学把开头和结尾也写进了提纲中。他列出来的提纲是这样

题目:李老师的眼睛

内容:

开头:李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同学们都能读懂那双眼睛里的话。

一、一次,我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李老师用眼睛暗示我,好像在说:“你怎么做小动作呀?”我赶紧认真听讲。

二、在一次自学课上,李老师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说话,李老师盯着他们,好像在说“怎么说话了!”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

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提问我课文中第二段的段意是什么,我心里很慌,李老师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大胆些,答错也没关系。”我胆子大了,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段意。

四、本学期期中考试。我的语文考出了好成绩,李老师的眼睛似乎在说:“加油,下次会更好。”

六、有一回,我因病在家休息了三天才去上课,上课时,李老师看见了我,那双眼睛似乎在询问:“病好了吗?”我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了。

结尾:我不管是在上课时,还是在平时,只要见到李老师,总是要看看她的眼睛对我要说些什么。

小博:这基本上就是一篇作文了,照着这个提纲去写,肯定很快就写出来了。

育英:这就是整体构思的好处:动笔前,内容已经很齐备,绝不会出现写出上句无下句的情况。

毛毛:我还想问一写,列提纲是不是最好把开头和结尾也列出来?

育英: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比如《给我教育的小女孩》把列进去的材料,从头写到尾,就是一篇作文,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列出开头和结尾。

毛毛:我明白了。

育英:下面,我们把李虎同学的作文读一下——

李老师的眼睛

李老师的眼睛并不是那种很好看的眼睛,可你仔细一瞧呀,嘿,那双眼睛会说话!我和我的同学都能读懂那双眼睛里的话。

语文课上,我看着书桌里那块漂亮的新橡皮,手痒痒,想摸摸,正巧被李老师看见了,那双眼睛送过来一个暗示:“你怎么做小动作呀?”我赶紧把手放写,认真地听讲。

在一次自学课上,李老师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有几个同学便讲起话来。这时,她抬起头来,用那双眼睛盯着那几个同学,,好像在说“怎么说话了!”那几个同学立即停止了说话,教室安静了下来。

我性格内向,向来怕老师提问。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提问课文中一段话的段意,我赶紧低下了头,可老师偏偏喊了我的名字。我站在那里,心慌得很,一个字也答不上来,李老师的眼睛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大胆些,答错了也没关系。”我立刻放开了胆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段意。

本学期期中考试,我的语文考出了好成绩,李老师见我进步很大,那双眼睛笑得弯弯的,好像在说:“加油,下次会更好。”

前几天,我因病在家休息了三天才去上课,上课时,李老师的眼睛亲切地看着我,仿佛在询问:“病好了吗?”我的病刚好,身体还有些虚弱,但看到李老师的眼睛,精神一下子就振作起来了。

现在,我不管是在上课时,还是平时,只要见到李老师,总是要看看她的眼睛对我要说些什么。

小博:作文只是比提纲细一些,我想他一定写得很省劲儿。

育英:写得很省劲儿就达到了目的。

第六章 描写就是这个写法

毛毛:育英老师,描写是不是很难呀?

小博:这还用问吗?描写当然难了!

育英:我上小学时也和你们一样,总是觉得描写不是自己这枝笔能干得了的。

毛毛: 原来您小时候也是这样呀?

晓雪:您后来是怎么学会的呢?

育英:是我们老师的一句话把我教会了。

小博:您快告诉我们,是一句什么话?

育英:是这样的一句话——描写并不难。

小博:就是这句话呀!这句话对我说一百次,我也学不会描写。

育英:你别小看这句话,这句话可重要着呢!我们老师当时向我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我为什么说描写并不难呢?因为在你刚能把一句话说完整的时候,就开始用描写了。比如你妈妈把你带到了玩具店,你指着一只玩具猫说:‘妈妈,我要那个圆眼睛,花尾巴的猫。’这句话就是描写。再比如,你爸爸要带你去看戏,你说:‘我不去,我怕看见那个黑脸大胡子的人。’这也是描写。”我听了老师的这些话,一下子对描写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我查了一下词典,知道了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从此以后,我就不再认为描写有多难了,逐渐就学会了描写。

晓雪:是这样啊,听了您这番话,我也有信心了。

毛毛:不过描写的种类太多,光人物描写就有什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听起来就头疼。

育英:尽管分的种类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像画画儿一样,你能画好鼻子、眼睛,就能画好眉毛、耳朵。

小博:行动描写就是写人的动作,这一种比较简单,您给我们讲一讲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吧,这几种我觉得比较难。尤其是肖像描写更难,我不管描写谁都描写不像。

育英: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仅仅是为了表现人物,并不是用文字给人物画像,谁都不能用文字画出像来。

小博:很会写的人也能用文字画出像来,比如《三国演义》里对张飞的描写,人们一看那段文字就知道张飞长得什么样。

育英: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小博:没读过。

育英:那你就是凭想当然下断言了,你脑子里的张飞可能就是电视里的张飞。《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没有用文字给张飞画出像来,一万个人读那段描写,会想象出一万个不同的张飞来。那段描写共20个字:“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你找两位画家根据这20个字分别给张飞画张像,他们画出来的绝对不一样。更何况,张飞长得什么样,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张飞是三国时期的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的人,两人生活的时代相差1000多年呢!

小博:我是听别人说的,原来他们是在瞎说。

育英:以后你们就不要试图用文字给人物画像了,因为你们是永远也不可能画“像”的,而且越想画像越画不像。有位同学写她的一个小伙伴:她的眉毛像什么,眼睛像什么,鼻子像什么,嘴巴像什么,走路像什么,写了一大堆“像”,结果把小伙伴写成了四不像。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能把特征写出来就可以了。

晓雪:我们老师也经常说抓住特征写,可我一直也不知道怎样抓特征。

毛毛:关于抓特征,我倒是知道一点。比如一个人的嘴巴特别大,我们写他的时候,就写他有一张特别大的嘴。

育英:这不是抓特征,是找缺陷。你们这样写,写谁,谁不高兴。我刚才已经说了,进行肖像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

小博:您说的“表现人物”是什么意思呢?

育英:简单地说,表现人物就是你想写出一个什么样的人。

晓雪:假如我想写一个特别节俭的人,怎样抓特征呢?

育英:你最好说一个具体的人。

晓雪:那就说说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吧,她就特别节俭。

育英:你把她大体描述一下,让我先对她有个印象。

晓雪:她长着两颗大虎牙,皮肤不太白,中等个子,不胖不瘦。她穿的衣服,有的是别人送给她的旧衣服,不过她修改得很合身,看上去很整洁。她从来不烫发,也不化妆,就是这些。

育英:你要是写她,把后面的这句话写出来,就是抓住了特征:穿修改过的衣服,不烫发也不化妆。因为这些都能表现出她的节俭。至于大虎牙、皮肤、个子、胖瘦,这些都和她的节俭没关系,写上去就多余,就不是抓特征了,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小博:我也说一个人吧,这个人是教过我的一位老师。他对人非常好,又特别幽默。他那双小眼睛要是看你,你常会认为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他人长得有点像虾米,两条细胳膊好象天生伸不直,看他做扩胸运动,你能笑得倒下去。他穿衣服也不讲究,常常是一身低档西服。他的皮鞋也好象从来没有过亮的时候。如果我要写他,抓住哪一点来写,才算是抓住了特征呢?

育英:你说了他的两个方面:第一,他是一个对人非常好的人。第二,他是一个特别幽默的人。这就要看你写他的哪一个方面。如果你写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抓住哪一点写,也不能算抓住了特征。因为那些与他怎样对人毫无关系。如果你写他是一个特别幽默的人,那么,他的小眼睛看人、他的虾米身子、他的伸不直的细胳膊及做操都应该写上去。你把这些写上去,人们就说你抓住了特征。尽管这些不见得与他的幽默有关,但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搞笑,和他的幽默可以相互印衬。他的衣服、鞋子之类,就不必写上去了。

小博:我也知道了,把衣服、鞋子写上去对表现他的幽默不仅没帮助,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

育英:说得很对。

晓雪:对肖像描写,我们比较清楚了。您给我们讲语言描写吧。

育英:语言描写,比较容易,就是写人们说话。但要注意这种现象:不少同学的作文中尽管有“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某某同学说”之类,可写出来的话都是自己的话。顶多大致意思是妈妈、爸爸、老师和某某同学的,而语气、腔调、用词仍是自己的。这样写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们”说话,仍然是属于自己说话。

毛毛:那怎样写人们说话呢?

育英: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写人们说话就知道怎样写了。我们写人们说话,并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一个意思,最主要的是为了表现人物。如果仅仅是为了传达一个意思,我们就没必要浪费笔墨把张三李四的话都写出来,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传达出来。比如这段话:“重点!重点!满脑子全是重点-----重点中学,重点科目,重点知识,重点题,还有妈妈的重点关照:黄瓜一截,西红柿半个,鸡蛋两个,牛奶一碗,面包一个……‘宝贝,吃吧,全吃下,吃好才能学好。’噢,妈妈,您饶了我吧!”这段话中妈妈的话完全可以不写,可以直接写成这样:“妈妈为了让我考上重点中学,整天想尽办法给我补营养。”但如果写成这样,那仅仅是表达了一个意思,人物就表现不出来了,文章也不生动了。

毛毛:我好像明白了点。

晓雪:我还是不明白,主要是不明白什么叫“把人物表现出来”。

小博:这还不明白吗?把人物表现出来就是让人物出现在文章中。

育英:错了。把人物表现出来,主要是指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晓雪:把人物的话写出来,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吗?

育英:当然能。当你听到一位母亲对儿子说“宝贝,吃吧,全吃下,吃好才能学好”时,你不会想到这是一位极疼爱儿子,极有耐心,又望子成龙极其心切的母亲吗?

晓雪:这肯定能想到。

育英:所以你们要记住两点:

第一、平时要注意观察不同性格的人怎样说话,说什么样的话。

第二、在写的时候要考虑人物性格。

你们经常有意识地这样做,就一定能写到这样的程度。下面我们谈心理描写吧。

毛毛:我早就知道写人的内心活动就是心理描写,可是给我一本书,让我找一下哪一段是心理描写,有的我就找不出来。

小博:这有什么难的?心理描写前面都有“我想”或“他想”这样的字。

丽丽:也不全是这样,有的就不写“我想”或“他想”。

毛毛:育英老师,您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吧,让我们认识一下。这样就便于我们在看书时学一学人家是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

育英:毛毛说得对,这很有必要。我就一边讲一边给你们举例子吧。心理描写一般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虚构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这是一种最自由的心理描写。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就可以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想让谁想什么、怎么想都行。这一种心理描写在同学们作文中很少见到,就从我的小说里找两段给你们看一下。我的一篇小说叫《山路弯呀那个弯》,这篇小说写的是几位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民。其中的一位叫孙二娃,是个光棍儿。一次,有个外地人说要给他领个媳妇来。到了预定的日期,他到村外等了一上午也没等着,下午他又去等,等了好长时间还是连个人影儿也没见着。接下来我就写了这样一段话:

孙二娃站到土墩子上朝山那边望了一会儿,就冷得吃架不住了,抱着腰跑下来,寻了个窝风弯弯,圪蹴下抽了枝烟,心里思谋:要么甭等了,等也是个白等。人家要来,前晌就来了。孙二娃思谋着,就站起来往回走。走了没几步,又不歇心,怕自己前脚走,人家后脚来。人家见这儿没人迎,一扭头返回去,这辈子就没指望了。孙二娃就又返到了土墩子上。

这段话就是对孙二娃下午等媳妇时的心理描写。你们能看出我写得很自由,我觉得他们的心理应该是这样,就写成了这样。

第二种是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描写。因为是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描写,所以也非常自由,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这一种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常能见到。下面这两段心理描写就是我从同学们的作文里摘出来的:

望着眼前这番奇异景象,我忽然灵机一动:能有葡萄、柿子,是不是也能培育出结有一串串黄瓜的黄瓜树呢?它像苹果树那样粗大结实,根系发达,就是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雨,也不用担心它夭折或倾倒。树上接满了黄瓜,就像垂吊了一条条脆绿的棒槌,散发着独有的醉人清香。

哦,我长大后假如成了一名科学家,一定要培育出这种黄瓜树,来像我一样钟爱黄瓜的人的愿望。

唉,谁让我们不太懂得珍惜啊,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同桌,原来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可我们把老师的好心当成了福气,借此机会在课堂上大聊特聊,太不理解老师的苦心了。也罢,吃一堑长一智吧。              

毛毛:那第三种是什么呢?

育英:第三种是对他人的心理进行描写。这一种在你们写真人真事的作文里就能找到。

晓雪:我拿着毛毛的一篇作文,她这篇作文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您看看她写得怎么样:

她想:“我前几天还告诉丽丽别让同学们知道我爸爸是给人擦皮鞋的,妈妈是残疾人。可现在该怎么办呢?我要是不说,就得不到免费名额,就得向爸爸要那么多钱,爸爸哪有那么多钱呢?可是我太想参加夏令营了!”她想到这里看了我一眼,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想让我替她说。

育英:对真实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一般不能用肯定的说法,因为别人心里怎么想,我们不可能知道得清清楚楚。毛毛的这段话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毛毛:我写的是我的同桌,当时我从她的眼神中就看出了她的想法,而且她后来跟我说过,所以我才这样写。

育英:不管是什么情况,你必须记住一点: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必须是让人看上去就觉得非常合情理。你不能让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再去听你说明情况吧?

毛毛:那应该怎么写呢?

育英:你就按实际情况写,比如可以写成这样:

从她当时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她心里是极其矛盾的。她非常想得到那个免费名额,和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夏令营,可又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爸爸是给人擦皮鞋的,妈妈是残疾人。我见她望着老师像口渴似的咽了口唾沫,然后又看了看我。似乎是希望我替她说。

也可以写成这样:

过后她跟我说,她当时是这样想的:她非常不想让同学们知道爸爸是给人擦皮鞋的,妈妈是残疾人。可是要是不说这些,她就得不到那个免费名额,就不能去参加夏令营。她当时矛盾极了,最终还是抵不住夏令营的诱惑,想让我帮她说出来。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写法。但不管如何写,必须写得合情合理。

毛毛:我明白了,我以后就知道怎么写了。

晓雪:育英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一讲景物描写吧。我觉得景物描写太难了,我总是写不好。

小博:景物描写最主要的就是观察,只要你观察得细就能写好。

晓雪:这话听起来有点像老师的口气,看来你一定能写得非常好,那就写一篇让我们见识见识?

小博:我还正拿着一篇呢,题目是《农村秋景》,你们拿去学一学吧——

农村秋景

为了看农村秋景,开学前我专门去家在农村的姥姥家住了几天。

姥姥所在的村是大同县清泉村。我去时正好赶上人们在秋收,我就进行了认真观察。从远处看,收割过的地都已变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些野草。没收割过的地有各种各样的庄稼,有谷子,有豆子,有玉米,还有高粱等等。

谷子地远看一片金黄,走近了看,那些谷子都像死了似的,叶子都干了,风一吹就沙沙响。谷穗有长的也有短的,最长的有30多厘米,最短的不到20厘米。玉米地远看还是绿色的,可走近了看才知道,所有的玉米下半部的叶子都枯黄了,只有上半部的叶子是绿的。有不少玉米长着两个棒子,不过多数是长着一个。玉米棒子的顶部都长着棕色的毛毛,像染过了的头发。

地里的人特别多,男女老少都有。有的在掰玉米,有的在割谷子,有的在拔豆子,还有的用马车拉,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啊,农村秋景真美!

毛毛:写得还可以嘛,怪不得敢拿出来。

晓雪:我觉得不怎么样,和我的水平也差不多。育英老师您说这叫好作文吗?

育英:小博这篇作文写得文通字顺,不算很差。但没有美感,不能算好作文。类似的描写景物的作文你们实际上练过不少,如写公园、写山川、写雨景、雪景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许多同学写的这类作文和小博一样存在着这样的缺陷:景和情不能交织在一起,只是干巴巴地交代。一本正经地在那里写山是什么样子的,树是什么样子的,草是什么样子的,把写“景物”简单成了写“物”。

毛毛:那如何才能把景和情不能交织在一起呢?

育英:你们要知道,“景物”这两个字的重点不是“物”字,而是“景”字。我们知道,“景”是能让人生情的:景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悲伤,可以让人感叹……我们产生了这些情,写景的时候就把景和情交织在一起了。这样写出来的景就不是“死”景,而是有生命的景,美感也就产生了。

我这里有清泉村小学柴志欣同学写的《农村秋景》,和小博写的是同一个地方,人家就把景和情结合起来了,你们看看人家写出来的是什么样——

农村秋景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秋天的景色。

我的家乡——大同县清泉村,这里万亩良田,一马平川。秋天,当你走进那一排排整齐的大豆地里,你会看到黑里透黄的豆角足有二寸长。掰开豆角,几颗金黄的豆粒,闪闪发光,个个饱满,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它们似乎等着农民伯伯把它们抱回家。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黄的叶子,金黄的谷穗,连茎也是金黄的。微风一吹,它那沉甸甸的穗子微微点头,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走过一片又一片的高粱地,你会看到那一株株骄傲的高粱都昂着头,好像喝醉了酒,涨红了脸。它那宽大的叶子随风摆动,像是向你招手,也像是在向你炫耀自己的美。你再看那粗壮的玉米秆上,竟长出了双胞胎,谁见了能不喜爱?

三春不如一秋忙,整个田野人欢马叫。老爷爷手拿镰刀,技术多么熟练。那位大妈也不示弱,三下两下就把割倒的谷子打成了捆。你看那个小伙子,赶着一辆大马车,满满的装了一车玉米棒,唱着山歌,鞭子甩出那么清脆的响声。马儿欢快地跑着,脖子上的串铃叮叮当当地响着,奏出了一曲曲欢快的丰收交响曲。

丰收了,丰收了!农民伯伯把一座座“金山”交给了国家,让全国各行各业的人共享丰收的喜悦!

丽丽:这才叫真正的好作文!

小博:看完人家的作文,我的作文简直就不能看。

育英:你们要记住,写这类作文的过程,既是一个把景物在头脑中清晰起来的过程,又是一个酝酿感情的过程。把感情酝酿出来了,写出来的文字肯定就不一样。

小博:我要重写一遍,肯定会变个样子的。

育英:好,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学生!

毛毛:您今天专门给我们讲描写,索性把如何描写动物也给我们讲一讲吧。这次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文写一种动物,我还没写呢。我准备写鸽子,我特别喜欢鸽子。

育英:你养过鸽子吗?

毛毛:没养过。

育英:那你仔细观察过鸽子吗?

毛毛:也没有。

育英:这让我怎么教你呢?

毛毛:您就告诉给我如何写,我回去慢慢写。

育英: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写。我和你一样,既没有养过鸽子,也没有仔细观察过鸽子。

晓雪:您是在和她开玩笑吧?您怎么能不知道如何写呢?

育英:我不是开玩笑。我对鸽子不是很了解,怎么能知道如何写呢?你们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小博:我知道。它的意思就是,给人做衣服时,必须根据人的身材来裁剪布料。

育英:说得很对。如果你是裁缝,不知道一个人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男是女,你怎么能知道这个人的衣服该如何做?你要做也是瞎做。同样的道理,你对某种动物不了解,你怎么就敢说应该如何写?

毛毛:那怎么办呢?要不我不写鸽子了,您熟悉哪种动物就教我写哪种动物,这可以吧?

育英:这也不可以。我没有办法把我脑子里的东西输入到你的脑子里。你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老老实实地按照这句话去做——蹲下身子写动物。

毛毛:蹲下身子写动物?这是什么意思呢?

育英:有两层意思,我先说第一层。第一层意思是,蹲下身子好好地观察。我说的蹲下身子观察,当然不是说观察动物时必须蹲下来,而是指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观察。不但要认认真真地观察,而且要一边观察,一边在心里用语言描述它,什么时候你把它的样子以及它的一举一动都能很形象地描述出来了,你就可以动笔写作文了。你下了这样的工夫,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好。有一位叫吴月芳的同学写了一篇《小松鼠》,写得非常好,她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你们看一下——

小 松 鼠

妈妈知道我爱养小动物,特意给我买了一只小松鼠。

这只小松鼠身穿棕褐色皮衣,背上嵌着几道黑色条纹,玲珑的小面孔上镶着一双黑宝石一样的眼睛,那双眼睛一闪一闪地透着灵气。两片瓜子皮似的耳朵机警地竖着,给人以既顽皮又机灵的感觉。那条蓬松的大尾巴总是翘着,显得格外神气。

它似乎什么都吃,吃什么都香。吃瓜子、花生这些带皮的食物时,它用那两只小爪子捧到嘴边,很利索地就把皮去掉,把仁儿塞到嘴里,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嚼得津津有味。吃完后还用小爪子擦擦嘴,它还挺懂得讲卫生的呢。

这小家伙有点喜怒无常。高兴时,跳上跳下和你玩儿;不高兴时,你动它一下,它就回转过头来咬你。

这只小松鼠现在还在,它已经和我很熟了,一见到我就跑上跑下,很兴奋的样子。

晓雪:这篇作文真正把一只小松鼠写活了,这才叫惟妙惟肖呢!

育英:这样的作文没有经过认真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现在你们就清楚了,要写好哪种动物,必须“照”着哪种动物写,而不能照别人说的“如何写”去写,也不能照着别人写的去写。

小博:您说的“蹲下身子写动物”的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

育英:第二层意思就是不要居高临下。要把动物看成朋友,要用欣赏的、友好的眼光看它们。这样,尽管你写的是动物,也能打人动。上面那篇《小松鼠》就有这样的效果,下面这篇《鹅》更是这样——

我家养的那几只小白鹅,漂亮极了。洁白的衣裳,又扁又宽的嘴巴,额头上还明显地突出来一个小小的黄包包,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着实惹人喜爱。

小白鹅刚满月就到院子里开辟游戏场所了,草丛、水坑儿、树下都是它们爱玩的地方。它们用那两只扁扁的鲜红的的脚掌支撑着它那胖胖的身子,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又十分从容,真是神气极了!要是你惹怒了它们,它们就会瞪着两只圆溜溜的眼睛,张开两扇洁白的翅膀猛地向你扑来,非要啄你几下不可。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骆宾王写的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不是,那天我正在写作业,发现鹅不在院子里了,我便出去寻找。跑到门外,发现那几只小白鹅正张开翅膀,欢快地歌唱着向小河里扑去。你瞧,它们到了水里就做起了各种游戏:有的往自己背上洒水,有的在水里畅快地翻着跟头,有的弯着脖颈对天歌唱,玩得多欢啊!……玩了一阵就把头扎进水里找鱼虾吃。直到吃饱了,玩够了,才跟着我摇摇摆摆地回家来。

长大了的小白鹅每天还献给主人一个又大又热的鹅蛋。听妈妈说,鹅蛋营养丰富,一个鹅蛋的营养能顶两三个鸡蛋呢。因此,我更喜欢我家的那几只小白鹅了。

这篇作文是一位叫孟晓丽的同学写的。你们看她写这几只鹅完全像写她的小弟弟、小妹妹。

毛毛:我今天虽然没有写出自己的作文,但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不“量体”是裁不好衣的。明天我就到动物园去,选一种动物好好观察一番,然后认认真真地写,我想我也能写好。

育英:我相信你!今天咱们就谈到这儿吧,下次见!

第七 章 这样一下就写多了

小博:育英老师,我真是无药可救了!上次听您讲完描写,觉得学到了好多东西,一回去就拿出纸和笔,准备漂漂亮亮写一篇作文,结果只写了半页。

育英:你没用到咱们以前讲的“总体构思”吗?

小博:用了,我先拉材料、定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可写出来就是这样几句——

我和爸爸开玩笑

前几天,爸爸从古玩市场买回一个花瓶,他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端详那个花瓶。我见他那么爱那个花瓶,就想,何不跟他开个玩笑呢?

说干就干。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就把那个花瓶藏了起来。爸爸回来后见花瓶不在了,问我动没动那个花瓶,我说没动。他以为妈妈给放起来了,就满屋子找。结果妈妈回来后说她没放。爸爸又问我到底动没动,我这才装作很害怕的样子说,我拿出去想找人看看它是不是一件真古董,结果下楼时给摔烂了。爸爸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二话没说就要打我。我一看要挨打,就全招了。

育英:你觉得把事情的经过全写出来了吗?

小博:全写出来了。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育英:你没有全写出来,你写的是一个简单经过,事情的经过肯定要比这复杂得多。下面这篇作文是一位叫韩苗的同学写的,也写了一件和爸爸妈妈开玩笑的事情,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穿衣镜打破了吗

暑假里的一天上午,我在《你知道吗?》这本小册子上看到了一个小常识:用肥皂在穿衣镜上画一条细线,看起来镜子就像被打破一样。我半信半疑,觉得挺有趣,就决定试一试,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

我拿来妈妈洗衣服后剩下的肥皂薄片儿,用它的边缘在穿衣镜上斜斜地划了一条线。哈!果然如此,穿衣镜真的像破了似的。我准备拿抹布擦掉,但又一想,不能擦,等会儿爸爸妈妈回家后,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这个小知识。

快到12点时,爸爸和妈妈回来了。妈妈一进屋就问:“韩苗,上午你写作业了吗?”“写了。”我回答道,并故意收起了往日的笑容,装出害怕的样子。妈妈问:“你怎么了?”“没什么妈妈,看您满脸是汗,我给您打洗脸水去。”“你真懂事。”妈妈笑着对我说。妈妈洗完脸后,说:“我得换一下衣服。”话音刚落就走进卧室去了。不一会儿,妈妈就怒气冲冲地对我说:“韩苗,你上午到底干什么了,好好的穿衣镜怎么打破了?”

我故意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但心里暗暗高兴:妈妈上当了!“不是故意的,你莫非还要故意打?我今天非揍你不可!”妈妈说着就要打我,我跺到了爸爸身边,爸爸说:“先别打他,让我来看看。”说着就来到穿衣镜前。“我还以为是被打碎了呢,原来是破了一道。——你是怎么搞的?”我又暗暗高兴:爸爸也上当了!妈妈又急又气,不停地骂我。而爸爸呢,他对着穿衣镜左看右看,还用手指在镜面上摸了又摸,笑着对妈妈说:“娃儿她吗,咱俩被韩苗骗了。镜子没打破,你用湿毛巾擦一下就知道了。”爸爸对我说:“你用这小把戏骗不了我。”我说:“你刚才不也说是打破了吗?”爸爸说:“那是我没细看。你要知道真正破裂的镜子,人照上去是错开的,用手摸有点割手。你是不是从哪本书里学了点鬼把戏?”    

妈妈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好啊你,才读了几天书,就敢耍我们了!”我得意地笑了。心想在今后我还应该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

小博:写的事情差不多,人家怎么写了这么多?

育英:拿你的作文和韩苗的作文对比一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小博:人家写得细,我写得粗。

育英:准确地说是,人家写得具体,你写得笼统。写作文最怕笼统,一笼统就会漏掉好多东西。你的作文至少漏掉了下面这些东西——

1、你藏那个花瓶时,想了些什么?

2、看到爸爸回来了,你是什么样的表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3、爸爸见花瓶不在了,最初表现是什么?他问你动没动那个花瓶,是怎么问的?你是怎么回答的?回答之后,心里怎么想?

4、爸爸满屋子找那个花瓶时,你在干什么?在想什么?

5、爸爸得知妈妈没动那个花瓶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说了什么话?妈妈又是什么样的表现?说了什么话?这时候的你是如何看这个“热闹”的?

6、爸爸第二次问你动没动那个花瓶时,是怎么问的?是什么表情,什么口气?

7、你所说的“全招了”,是怎么“招”的?“招”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

你要是把这些全写上去,字数就多了,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全有了,文章也就有读头了。

小博:原来是“笼统”在作怪!

晓雪:不少同学说过这样的话:有时候觉得有好多东西可写,但一写,几句话就把“好多东西”写完了。现在我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了。

毛毛:过去我看到作文后面有“内容不具体”这样的批语,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今天算是彻底弄清楚了。

育英:会不会写作文,有时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具体内容写出来这一点上。能把具体内容写出来,你的作文就像模像样,有了读头,就叫“会写了”;不能把具体内容写出来,你的作文就是干巴巴的几句,读着乏味,就叫“不会写”。

晓雪:要练习把具体内容写出来,是不是写每篇作文时,都尽量把事情写详细?

育英:说得没错,尽量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毛毛:如果原原本本地写,有人说我们写的是流水帐怎么办?

育英:你们是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先不要考虑流水帐不流水帐,能写出东西总比写不出东西好。写到一定的程度,自然知道那些话是多余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流水帐了。

毛毛:对,那我们以后就放开胆子写!

育英:我一直强调的就是放开胆子写,可你们总是放不开。

小博:这次下决心放开!

育英:那好,我们下次见!

第8章 这样一理就通顺了

晓雪:育英老师,我们都能写出字数比较多的作文了,可是老师又说我们的作文不通顺。您再给我们讲一讲如何能把作文写通顺吧。

育英:我也正准备给你们讲这个问题呢。

毛毛:您说多做些造句练习,就能把作文写通顺了?

育英:造句练习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会特别有效。因为造句练习主要是为了达到把词用对的目的。再说,作文不通顺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不通,二是内容不通。造句练习解决不了内容问题。

小博:我们只听说过句子不通,还没听说过内容不通呢。

育英:其实呀,文章不通顺,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我给你们从句子到内容详细讲讲吧。

我们先说句子。我曾经为找到同学们写不通句子的根源,从100篇小学生作文中摘抄出300个不通顺的句子,经过归类、统计,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因句子长而造成不通的最多,有147句;因滥用词语造成不通的,排在第二位,有99句;因滥用逗号造成不通的,排在第三位,有43句;因其他原因造成不通的,只有11句。由此看来,我们只要改掉三个毛病,就基本能把语句不通的问题解决好。

小博:是哪三个毛病呢?

育英:一是滥写长句的毛病;二是滥用词语的毛病;三是滥用逗号的毛病。

我们先说第一个。有一位同学写的《我们的校园》,有三个不通的句子,全是长句子。我们来一句一句地分析:

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一座四层教学楼呈现在你的眼前。

这句话中,又有“我就看见”,又有“你的眼前”,这就把两种说法混在了一起。

毛毛:是哪两种说法呢?

育英:是这样两种说法:一、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一座四层教学楼。二、一进大门,一座四层教学楼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晓雪:句子一长,写混了还真不容易看出来呢!

育英:所以说,滥写长句子是一种毛病。我们再来看下一句:

三、四楼是四、五、六年级的教室、校长办公室和会议室。

晓雪:这句话也不通吗?我就看不出哪儿不通。

毛毛:我也看不出来。

育英:就是因为句子太长,所以你们看不出来。把句子拆开看,就容易看出来了。

晓雪:怎么拆呢?

育英:可以拆成这样三句:

三、四楼是四、五、六年级的教室。

三、四楼是校长办公室。

三、四楼是会议室。

晓雪:这就能看出毛病来了。第一句没毛病,因为三个年级的教室可以分布在两层楼上。第二、第三句就有毛病了,因为校长办公室和会议室都不可能既在三楼又在四楼。

育英:说得对。

小博:这句话怎么改呢?

毛毛:我觉得这句话无法改。因为他是把两层楼合起来介绍的,我们不知道校长办公室在几楼,会议室在几楼。

育英:毛毛说得对,因为作者没介绍清楚,我们也不了解这所学校。不过,我们为了学习改句子,就假设四、五年级的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在三楼,其余的在四楼吧。

毛毛:这样就能改了。可以把这句话改成两句:四、五年级的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在三楼,六年级的教室和会议室在四楼。

育英:这样改,就通顺了。再看这一句:

我们教室窗台上摆放着几个花盆开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小博:我还是看不出这句话有啥毛病。

育英:我们先把这句话用逗号分开,然后来分析:

我们教室窗台上,摆放着几个花盆,开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小博:这就能看出来了,把“几个花盆”改成“几盆花”就能说通了,因为花盆不能开得五颜六色。

育英:这样改,比原来好一些了,但还是不通。

小博:还有哪儿不通呢?

育英:你仔细看,就能看出来。这句话实际上是两个层次,你们如果学了语法的话,就知道这是两个单句。我们暂且把单句叫做层次。“我们教室窗台上,摆放着几个花盆”是一个层次,“开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又是一个层次。单拿出第二个层次,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半句话。

晓雪:是呀,在“开得五颜六色”前面,应该家上加上“花盆里的花”。

育英:对了,加上这几个字就通顺了。还有一种改法,是把两个层次变成一个层次。把“摆放着几个花盆”改成“摆放着几盆花,”就由两个层次边成一个层次了。你们好好地比较一下:

我们教室窗台上,摆放着几个花盆,盆里的花开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我们教室窗台上放着几盆花,那几盆花开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晓雪:用第二种方法改出来的句子,确实变成一个层次了。

育英:用这两种改法,都可以把句子改通,不过,具体到这篇文章,用第一种改法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改法改出来的,是强调教室里的摆设;用第二种方法改出来的,是强调那几盆花,把强调的重点变了。

毛毛:细细一看,真的是这样。

小博:这些话要让我们自己改,三天也改不通。

育英:你知道这一点,就要记住,以后写作文,千万别滥用长句子。初学写作,最好写短句子,只要将事情说清楚就行。

下面我们来谈滥用词语的毛病。滥用词语的毛病主要是习惯性的。

毛毛:什么叫习惯性的呢?

育英:就是某些词你已经用习惯了,往往在不该用它的地方,把它用上了。这种情况表现在口语中就是语病。我们举个便于大家印证的例子:你今晚留意一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就会发现,某些明显讲话时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个“然后”。如这几句:“本打算7月份出自己的第三张专辑,然后因为接了这部戏,然后这段时间会很忙啦,然后出专辑的事只好推到10月份,然后对专辑的发行不会影响太大,然后会很高兴的。”这段话里的“然后”全部多余。在我们的作文中,类似这样的词,有这么几个:“忽然”、“突然”、“可是”、“在”、“而”。我们来看下面这几句话——

一、 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正要过马路,我忽然过去问:“您是不是要过马路?”

二、 天上突然出现了白云,有的像马,有的像人。

三、 我走出门,可是妈妈对我说:“路上小心点。”

四、 在学校门口,有一个卖雪糕的老大爷。

五、 在我们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六、 我有不会做的题,而老师就耐心地给我讲。

“忽然”和“突然”都是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的、意外的事情。如:我俩正低头说话,忽然发现老师在身后站着。而上面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这里的“忽然”和“突然”不仅多余,而且还会让人误解。第一句,会让人误以为“我”是想吓唬老奶奶;第二句,会让人误以为有什么奇迹出现了。因为白云不是一下子出现的,它由淡到浓是个很慢的过程。如果说天上突然掉下颗流星,这是可以的。

“可是”要用在意思有转折的句子里,如:本打算下午出去玩,可是因为下雨没有出去。而第三句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用“可是”就不对了。

第四、第五句话中的“在”字都多余,你们要是学了语法的话,会知道,这两句话用上“在”字,就成了语法错误。

“而”字有好多种用法,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连接词语,如: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另一种也是用在意思有转折的句子里。如:我想出去玩,而妈妈不让我出去。而第六句中的“而”,只起着破坏句子通顺的作用。

小博:您讲到的这几个词,我们是不是在作文中尽量别用?

育英:该用时还得用,不用怎么行呢?这使我想起一个笑话来:说是有一位同学习惯于滥用“而”字,常常是在该用“而”字的地方不用,在不该用“而”字的地方却滥用。老师就给他的作文写了这样的批语:“当而不而,不当而而而。”意思是说他,在应当用“而”时不用“而”,在不应当用“而”时而要用“而”。这位老师在九个字的批语里用了五个“而”,每个“而”字都用得极为巧妙。这位同学认真琢磨了老师的批语,以后的作文就不再有滥用“而”字的现象了。

晓雪:这位老师可真有意思,竟然能想出这样的批语。

育英:这九个字的批语,既指出了这位学生的毛病,又教会了这位学生如何正确用这个“而”字,。你们听了也很有收获吧?

小博:这个学生也聪明,如果是我,可能还弄不清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

育英: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看一下,觉得不能删去的,就是该用的;可以删去的,都是不该用的。

小博:您给我们写几个句子,看我们能不能看出来哪个词是可删的。

育英:好。我这里有几组句子,每组句子都有两句存在滥用词语的情况,看你们能不能看出来——

A组:

1、 在家里,在学校,我都感到很自由。

2、 在一个月前他转到了我们班。

3、 在小时候我特别淘气。

B组:

1、 老师提了个问题,可是同学们都没答上来。

2、 李慧今天没来,可是谁也不知道她干什么去了。

3、 我一直在努力,可是总赶不上他。

C组:

1、 玩了一整天,而早把作业忘到九宵云外了。

2、 那时候他不要,而这时候来抢我的。

3、 有的摆桌子,而有的擦黑板,大家都在干。

毛毛:A组的很容易看出来,第一句虽然有两个“在”字,但都不能删,删去就觉得很别扭。第二和第三句的“在”字都是可以删去的。

小博:B组的也能看出来,第一和第二句的“可是”可以删去,第三句的“可是”则不能删去,删去就不通了。

晓雪:C组第二句的“而”字不能删,其余两句的“而”字都可以删去。

小博:看来我们以后用这个办法就可以克服滥用词语的毛病。

育英:这个问题咱们就说到这,下面再说滥用逗号的毛病。

在所以的标点符号中,逗号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也是最不被同学们看重的一种,在作文中被随意点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一随意,就把句子“随意”得不通了。你们看下面这段话——

一进公园我就看见了,小汽车、小火车,和蹦蹦床。先玩哪个呢?就先玩小汽车吧!我把布娃娃,往小汽车里一放,就开始开车了。

这段话中,顿号、问号、句号、叹号都用对了,惟有逗号,四个只用对了一个,结果造成了语句不通。逗号其实是最好用的,它表示句子内的一般性停顿。一句话较长,读起来比较费劲,就在可停顿的地方,加上逗号。注意好“可停顿的地方”这六个字,你们把这六个字记住,一般来说不会加错。这句话中的前三个逗号,都加在了不可停顿的地方。

小博:这下我明白了!不可停顿的地方就不能加。过去我也背过逗号的用法,只知道它是加在句中表示停顿的,可一直没真正弄明白该在什么地方加。

育英:现在会加了吗?

小博:我想会加了。

育英:那你就把前面这段话中的逗号给它变动一下位置。

小博:好吧,我试一试:

一进公园,我就看见了小汽车、小火车,和蹦蹦床。先玩哪个呢?就先玩小汽车吧!我把布娃娃往小汽车里一放,就开始开车了。

育英:大家看看小博改的对不对呀?

毛毛:我看是对了,因为读起来通顺了。 

育英:这个问题就谈这么一点吧,因为这不是个难事情,只要把句子反复读一读,把它加在“可停顿的地方”,问题就解决了。

关于语句不通的问题,我们就讲到这儿。下面我跟大家谈谈如何解决内容不通的问题。

毛毛:您先给我们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什么叫内容不通。

育英:你们看这段话——

我们学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多年来,有许多同学从这里升入了初中,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为我们的学校增光添彩。

晓雪:我看这段话挺通顺的。

育英:这段话从字面上来看,是通顺的,但从内容上一分析,就说不通了。

毛毛:您给我们分析一下。

育英:你们看这两句:“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为我们的学校增光添彩。”“他们”指谁呢?是指升入初中的同学。我们知道,学习的对象必须是具有榜样作用的,而升入初中,并不具备榜样作用。因为每位小学生都可以——而且必须——升入初中,否则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晓雪:哦,确实是这样!仅仅是升入初中也不能为学校增光添彩。这就叫内容不通呀?

育英:对。内容不通就是指文中表达出来的意思经不住推敲,或者表达混乱。

毛毛:那这段话怎么改呢?

育英:我刚才说了,学习的对象必须是具有榜样作用的。你们想一想什么样的人具有榜样作用呢?

晓雪:我觉得具有榜样作用的,应该是成长为某方面的人才,或者做出了某种突出的成绩的同学。

育英:明确了这一点,这段话就好改了,比如改就成这样——

我们学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多年来,有许多同学从这里升入了中学,又升入大学。其中的一部分,已成为组国建设的人才。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为我们的学校增光添彩。

小博:这就看起来很通顺了。

育英:上面讲的是一种:因内容经不住推敲而造成的不通。再说另一种:因表达混乱而造成的不通。

下面这篇作文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写的。这篇作文我们读起来感觉很不通畅,原因就是表达混乱。

给老师的礼物

教师节就要到了,给老师送点什么礼物呢?

课间,大家在一起讨论起来。我说要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贺卡上画上我们的老师,她抱着一颗心,在教我们学习。曹伟第一个发言,说:“我要送给老师一个保温杯,让她在讲得口渴时喝点水。”刘佳伟说要做一个非常大的贺卡送给老师,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杨磊送给老师的是半支铅笔,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他在铅笔上削了个平面,上面写着字呢!写的是《半枝铅笔》。——这是老师的一首诗的题目。

老师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要在我的贺卡上写上:“老师,您好!”

这篇作文,从开头以下,就开始出现混乱了。混乱的原因一个是没注意叙事的顺序,说的是“曹伟第一个发言”,结果把“我”说的话放在了前面。另一个是没把议论送礼物和实际送礼物区分开。如这两句:

刘佳伟说要做一个非常大的贺卡送给老师,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

前一句是说要准备做贺卡,后一句却说:“上面写着……”做还没做出来,怎么能把字写上去呢?

接下来写:“杨磊送给老师的是……”这已完全是送礼物时的情形了。

晓雪:作文写成这样,改起来是不是很难呀?

育英:改起来也不难。把有些话的说法变一变,变回到“讨论”上,再调整一下顺序,就可以了。下面是修改后的作文,你们看一下——

给老师的礼物(修改稿)

教师节就要到了,给老师送点什么礼物呢?

课间,大家在一起讨论起来。曹伟第一个发言,说:“我要送给老师一个保温杯,让她在讲得口干时喝点水。”刘佳伟说要做一个非常大的贺卡送给老师,在上面写上:“老师,您辛苦了!”杨磊拿出半枝铅笔,说:“我早已准备好了,就送给老师这个。”同学们都笑了,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杨磊就把他的铅笔拿给同学们看,原来他在铅笔上削了个平面,上面写着字呢!写的是《半枝铅笔》。——这是老师的一首诗的题目。同学们又都说杨磊的主意高明。

我送给老师什么呢?我也送一张贺卡吧。我要亲手做一张精美的贺卡,画上我们的老师,她手里抱着一颗心,她就用那颗心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还要在贺卡上写上:“老师,您好!”

毛毛:修改后的作文基本上还是原来的那些话,可读起来觉得大变样儿了。

育英:原稿的语言还算自然,只是没有把内容理通。把内容理通就变成了一篇挺不错的作文。

小博:看来以后写作文时,先得把内容理通。

育英:说得对,事先理清头绪,写出来就不会乱了。

晓雪:您能不能给我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克服叙述混乱的毛病呢?

育英:下一次我给你们提供两种办法。不过这两种办法也不是一说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们愿意下一点工夫吗?

毛毛:愿意,真的能把作文写好就行。

育英:只要你们照着练就一定能写好。

第九章 这样一练就写好了

育英:上次晓雪问有什么办法能克服叙述混乱的毛病,今天我就把办法告诉你们。有两个办法:一是要真正做到像平时说话那样写;二是要下工夫训练好叙述能力。

小博:像平时说话那样写,为什么就能写通顺呢?

育英:因为说话是我们从小练就的功夫,在上学前,我们就可以把一件事说得清清楚楚。

毛毛:平时说一件事话,几乎不用想就能说出来。可是写的时候很难达到那种程度。

育英:这还是因为你太看重这个“写”字了。如果你把“写”和“说”放在同一个地位上,在写的时候忘掉那个“写”字,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说事”上,就能达到说话那种程度了。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

我在家庭时报社担任执行总编期间,发过一篇特殊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许多赞扬这篇文章的信,说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文风清新,值得记者们学习。你们绝对不会想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

晓雪:真有这事吗?

育英:你等我把事情的经过说完,你就知道是真是假了:有一年,我收到一封信,是山西省大同市大白登乡中学一位叫孙秀平的同学寄来的,信中说,他们班定了我主编的报纸,她非常喜欢我和同学们聊天那个栏目,可是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读那个栏目了,因为她母亲已告诉她,家里再也无力供她上学了,让她把这个学期的最后几天上完就退学。我看了她的信,就到大同市中兴商场找王和平总经理,请他拿点钱资助一下这位同学。王总当即就答应了,说等下学期开了学和我一起去大白登中学,索性多资助几位。新学期开学后,王总因暂时抽不开身,我先去了学校,一问,她已退学了。我告诉校长先通知她来上学,过几天我和王总来替她缴学费和书费。几天后,我就和王总到了该校,资助了包括孙秀平在内的几位贫困生。这件事过后没几天,编辑部收到了孙秀平母亲寄来的几页纸,上面是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内容是感谢我和王总的。因为错别字太多,读起来十分好笑。但我发现,只要把其中成群的错别字改了之后,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于是,我加了个题目,改掉了错别字,就把它发表在了报纸上。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感谢你们

我要谢谢育英老师,谢谢王和平总经理,不是你们的帮助,我女儿就只能回村去种地了。

上学期,我跟女儿说:“你上完这个学期就甭上了,你不见咱家一年能收入几个钱?别人家点电灯,咱家连煤油灯也舍不得多点一会儿。妈妈病得不能劳动,实在没法儿再供你了,学校又不叫你白去念书。听妈妈的话,甭上了。”她听了我的话,坐在那儿没动,也没说话。我看着她,心里很难过,可是没办法。

今年9月1号,学校开学了,我女儿孙秀平见别的同学背着书包走了,她转进来转进去,拿起书又放下,跟没了魂似的。我知道她心里难受,啥话也不敢跟她说,我怕她哭。

万万没想到的是,开学四五天,她的两个同学来说:“秀平,你能上学了!就是在报纸上教咱们学作文的那个育英老师昨天专门到咱们学校说,有个商场的总经理答应资助你。校长让我们来叫你,快拿上书包走吧。”她一听就哭了。我说:“这么大的喜事儿,你不高高兴兴的,哭啥呢?”我这样说着,也不由地直落泪。

后来她才跟我说,上学期快放假那会儿,她给育英老师去了一封信,她说她并没提出过让育英老师帮助她,只是她经常看育英老师在报纸上办的那个栏目,她说那个栏目太好了,离开学校就再也看不上了。就给育英老师去了封信,说说她就要失学的痛苦,想得到育英老师的一封回信。看不上那个栏目,就常看看那封信。没想到育英老师会去找商场的总经理资助她。

就在她去学校没几天,回来高兴地说:“妈,您猜我见到谁啦?我见到育英老师啦!他是和中兴商场的王和平总经理一起来的。王总经理亲手把一个红包送到我的手了,他让我用这些钱缴学费和书费,再买点文具。育英老师鼓励我好好学习。”

我和我女儿孙秀平万辈也忘不了你们啊!你们以后有空儿,就到我们家坐坐吧,你们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呀!

毛毛:真的是一篇好文章,我已经感动得流泪了。

育英:这位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之所以能写出如此通畅的好文章,是因为她写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是在写文章,只想着把心里话都说出来。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就可以明白,在写时忘掉“写”字多么重要。

小博:这次我可要真下决心这样做了!

晓雪:我记得这话你已说过无数次了!

育英:只要彻底明白这个道理,会真下决心的。

毛毛:您刚才说要训练好叙述能力。这怎么训练呢?

育英:训练这种能力,有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故事,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叙述一遍。第一次可能叙述不好,这不要紧,多叙述几次就会越来越好。

晓雪:这很有效吗?

育英:非常有效。

晓雪:那我以后就经常讲故事给人们听。

育英:我的话只说了一半。口头叙述完后,就将它们写出来。

小博:这也不难。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写别的,而要写故事呢?

育英:这是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具有三大特点:语言通俗,叙事明了,情节完整。这三大特点,就是故事的三大优势。我们写记叙文,正需要这些优势。经常默写故事,这些优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你的叙述能力。默写时,先从简单的故事开始,如《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等,慢慢地向较长、较复杂一点的故事过渡。

最初默写,要尽量做到“原样照搬”,逐渐地就可以有所发挥,也可以说是“添油加醋”。你觉得这些已很容易了,可以练习扩写故事,也就是把短故事写成长故事。下面,是我扩写的一个故事,你们参考一下——

原故事:

懒虫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懒虫,懒得连吃饭都不吃动一下手。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娘家去,妻子临走时,给他烙了一张很大的饼,在饼子中间套了一个洞,把饼子套在了他的脖子上。然后就到娘家去了。

几天后,妻子一进门,见懒虫歪倒在被子上,脖子上还套着那张饼子。她喊了懒虫几声,懒虫没答应。原来懒虫已经饿死了。她再看那张饼子,见懒虫只把嘴能够着的地方吃了。

扩写后的故事:

懒虫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懒虫,这个懒虫有一句“名言”:“有吃的今天吃,有做的明天做。”因为吃饭也得动手,既想今天吃,又不想今天动手,所以这个懒虫常常挨饿。

后来这个懒虫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顿顿饭都由妻子做,再喂他吃。

有一天,妻子要回娘家去,她娘家在很远的一个村子里,来回得走好几天。妻子知道自己这一走,懒虫肯定不想做饭,等她回来,懒虫怕是已经饿死了。所以,临走时,她给懒虫烙了一个比草帽还大、比脚板还厚的饼子,放在了懒虫一伸手就能拿到的饭桌上,然后向懒虫说了十八遍饿了千万要自己动手的话,才挎了个小包裹出了门。

妻子走后几小时,懒虫就饿了。看着桌子上的饼子,怎么也不想动手去拿。正在这时,妻子回来了。原来呀,妻子走出几公里路,就越走越不放心了。她想,万一懒虫真的连一下手也不想动,饿死了咋办?不如返回去,在饼子中间掏一个洞,把饼子套在懒虫的脖子上,这样,懒虫一低头就能吃到饼子了,不至于饿死了。想出这个妙招之后,她就急急忙忙返回来了。

她进门一看,懒虫正死死地盯着那张饼子,一个劲儿地咽唾沫,手在床边软软地垂着。妻子见此情景,连忙在饼子的中间掏了头那么大的一个洞,把掏出来的那一块喂懒虫吃了,然后,把饼子套在了懒虫的脖子上,这才放心地走了。

妻子走后不久,懒虫就想,有吃的今天就吃吧,于是就过一会儿低头吃一口,过一会儿又一口,没等太阳落山,懒虫就把嘴能够着的地方吃完了。本来还想吃,但再吃非得动手把那张饼子转动一下才成。“动手的事明天再说吧。”懒虫这样想着,就呼呼地睡去了。

第二天,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懒虫被饿醒了。饼子的香味引诱得懒虫无数次低头去吃,但一口也没吃到。看来,非得动手转动一下了。“动手的事明天再说吧。”懒虫这样想着,又呼呼地睡去了。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天天都有明天,懒虫始终懒得动手转动那张饼子。在妻子回来的前一天,懒虫已经饿死了。

小博:我们扩写的时候,也要写这么多吗?

育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原则是能多尽量多。——这段时间大家都学得很用心,我和你们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咱们休息一段时间后,我还要给你们讲好多好东西,保你们听了特高兴。

毛毛:真的吗?这太好了!

育英:同学们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