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是由中枢神经失调而致植物神经系统汗腺分泌纤维过度活动的结果。以对称地见于身体两侧比较局限的部位,如面颊、手足,在紧张兴奋、受热、吃刺激饮食物后更为显著为临床特点.与中医学文献中的。漏风”(食则汗出)“漏泄”(其汗或出于面,或出于身半)“酒风”等病症基本一致. [临床表现] 多汗症并不是以出汗量的多少来作判断的,如炎炎夏日,铄石流金,或厚衣重裘,或通风不好,或剧烈运动后,人体大量流汗,。乃为正常生理现象.而在相同条件下,正常人无明显出汗,而患者却汗出淋漓,则称为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之汗,为局部多汗,通常对称地发生于面颊、手掌、足底等处。 原发性多汗症为间歇性多汗,多以兴奋,紧张、恐惧,激动时,或进食刺激性饮食如咖啡、浓茶、姜、葱、辣椒或含有香料的辣汤等为发作诱因. [诊断要点] ①有上述局限性出汗的临床表现。 ②神经系统其他功能完全正常。在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例如震颤麻痹、脊髓空洞症和灼性神经痛等虽可见到多汗现象,但均具有原发疾病的主要表现,可资鉴别。 [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局部出汗的成因,除了营卫不和,概由痰饮、水湿、食滞、瘀血等有形实邪,壅塞以中焦为主的某一一’脏腑经络,以致身之上下、内外阳阳痞隔不通,津液旁达或上蒸而成种种的局部汗出。这种汗出和自汗、盗汗的成因或由阴虚、或由阳衰而致者. 自然截然不同。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以对称性局部汗出为其主要症状的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根本不能盲L-t套用治疗自汗.盗汗的补虚方法,而是有它自身的辨证施治规律。今介绍如次: 1.营卫不调 局部汗多,伴有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而滑,为风邪入干,“风气通于肝”,肝得风助而疏泄太过,以致营卫不和之证。治:宜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冬桑叶30克。由情绪兴奋诱发的,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由精神紧张诱发的,加淮小麦30克;由进食热物或刺激性物诱发的,加知母10克. 2.湿困三焦 见症同上而舌苔浊腻, 是风袭肝亢,困脾生湿,湿阻三焦,营卫失和所致。由于三焦不仅是水湿代谢的通道,且兼为营卫。出”与“行”的通道。所以,当其为湿邪所困,共同通道受阻,营卫的。出”、“行”障碍,以致两者失和,证情较上条深入一层,必兼见头额昏重,身困肢楚、泛恶纳呆、胸脘痞闷等症。此证如治以桂枝汤,往往无效,即或暂时汗收,但余症难解,停药即汗。常用术泻汤(白术、泽泻,桑叶、藿香、半夏、厚朴.苡仁(笔者经验方)。桑叶,《本经》称其:。除……出汗”,加藿,朴、苡、、夏等药,以加强燥湿化湿之力,助术、泽以成功。苍术长于运脾化湿,对湿证之~I-Wtl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表湿不宣者,得之可令汗出;倦阻汗多者,得之则能止汗。故不必拘于。白术止汗,苍术发汗”那样议药不议病的机械说法,放胆用之,自有效验。 上证而舌质红,舌苔白腻或微黄,小便淡黄或浑浊,脉濡带数,是湿已化热,湿重于热之候。湿与热合,。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亟宜清热利湿,双管齐下。可以上方为基础,视湿浊轻重,酌减或除去苍术,加入滑石、通草、竹叶、芦根等甘淡微寒之品;胸闷甚者,加白蔻、菖蒲、.杏仁。贝母之类,以宣畅肺气,俾气化则湿亦化。 若舌质较红,舌苔腻而且黄,口苦口干,尿赤脉数的,是热重于湿,可酌加山栀、龙胆草、川连之类,以侧重清热, 3。永湿内蕴,聚为痰饮 痰饮内阻,阴阳痞隔,上下、内外不通,津液运行不畅,也可从局部渗出而为汗多之症,一般以头部出冷汗者为多,手足等其他局部出汗,亦往往而有。内有痰饮停蓄,可兼见胸脘痞闷,甚者满痛,头目昏眩,心悸易惊,呕吐痰涎等症。此证也有寒热之分:如局部冷汗,呕吐清稀涎沫背部寒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属寒饮内停,宜温化之。常用蠲饮六神汤加味:石菖蒲,旋覆花,胆星、半夏、茯神、橘红、苍术.桂枝。局部冷汗或热汗如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口苦心烦,呕吐浓浊痰,属痰热内阻,宜清化之,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枳实、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蒌皮、薤白、贝母。 4。里热亢盛,迫津外出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中焦胃热郁蒸,则腠理大开.以致局部汗出。一般可分两种类型: (1)胃热郁蒸,头部或手足等处蒸蒸汗出,进热物或刺激性物后更为显著,并伴见烦躁渴饮,口气臭秽.小便黄赤,脉洪大或滑数.舌质红。苔黄。可用白虎汤去粳米,重用知母,并加桑叶,竹叶.芦根,山药等味,以清胃泄热。如舌红苔少,是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麦冬滋阴生津,乌梅,白芍泄肝、制肝. (2)症如.上述而兼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欠润的,是胃腑燥热,迫津而出,可用凉膈散加减,常用药如大黄,芒硝,甘草、山栀、黄芩、连翘、淡竹叶,以通腑泄热,釜底抽薪。 食积头汗与此症极为相似,以兼有嗳腐吞酸,及暴饮暴食史为异,但不属原发性多汗范围. 5.瘀血内阻 瘀血停著,亦可致阴阳升降失调,津行受阻,旁达上渗而为局部出汗。一般以脉涩,舌边显青筋,瘀斑,舌面隐隐有青纹,唇色微呈青紫,两目黠黑,或胸腹某一局部有固定不移的针刺样疼痛等,为内有瘀血之指征。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行瘀,疏通郁滞。 疾病的发展,在内外界环境影响下,错综复杂,飞:虫万化,故临床之际,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特别霭要指出的是,原发性多汗症虽然和继发性多污献实殊途,治法不一。但临床上,两心的混合类型也并不少见;而且,原发性多汗症虽很少有虚证,但实际上有部分患者素体虚弱,患有此症后.如果不照N~-IJ本虚的一面‘而徒事怯邪,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其标实的一面.也有些病例因长期汗多,使阳气阴津蒙受巨大损失,反过来使汗出更甚,形成虚实夹杂的局面.在这些情况下.如tb$1,泻兼施,很堆取得满意疗效,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38.神经与精神系统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