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毒性甲型肝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病毒性甲型肝炎
  病毒性甲型肝炎简称甲肝(下同),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流行较广的一种传染病.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及消化道反应等前驱症状.病程中大多有黄疸出现.有关甲肝的症状、韬疗的论述见于中医学.黄疸。、。瘟疫。、。急黄。,.瘟黄”等病证中.

     一、普通型甲肝
  普通型甲肝是指起病较缓、病情较轻.有明显前驱症状、消化道反应和肝功损害,巩膜皮肤黄染,无明显合并症的甲肝患者.甲肝大多数属普通型.
     [临床表现]
  典型甲肝.其病程可分为三期,即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1.黄疸前期
  从自觉症状开始到黄疸出现前的阶段为黄疸前期。此期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一般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有恶寒发热.极少数患者见高热寒战。最常见的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全身疲倦,肝区疼痛。有的有关节痛,有的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还有少数患者急剧腹痛.此后可见尿呈浓茶色,转氨酶升高和肝脾肿大。部分患昔有肝脏触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时间1—21天,平均…周左右。根据起病时突出症:次.分以下几型。
  (1)消化不良型: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上腹部不适,肝区痛等.
  (2)流感型: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消化道症状不突出。
  (3)胆道疾患型:上腹部剧痛, 伴有高热、寒战、尿色加深,白细胞增多等,常被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C4)少见类型:包括风湿型,败血症型,疟疾型及脑炎型等。风湿型有明显的肌肉关节疼痛;败血症型有高热寒战,黄疸迅速出出现且色深;疟疾型力高热寒战、出汗等反复发作;脑炎型为剧烈头痛、呕吐,禹热、仲确脑膜刺激征。此期中,尚有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丘疹及红斑样皮疹。
      2.黄疸期
  从黄疸出现至黄疸消失为黄疸期。此时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恶心消失,食欲稍改善.发热消退.而黄疸日益加深.约1—2周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皮肤搔痒.心跳减慢,大便颜色变浅。如仍持续发热,频繁呕吐, 食欲很差等,提示病情加重.此期肝脏多肿大,质软或中等硬,有触痛或叩击痛,部分患者脾脏轻度肿大.肝功明显异常.白细胞计数升高或稍低。轻型者,黄疸在2周内消退;重型或胆汁郁积型患者, 黄疸可持续1"--2月以上。 本期约2—6周.
      3.恢复期
  从黄疽消退,症状减轻至消失为恢复期。该期患者食欲好转或渐正常.肝脾逐渐回缩,肝区疼痛消失,肝功渐复.本期约2-'--4周.
      [诊断要点]
   ①有与甲肝患者接触或食用不洁食物史。
  ②同时同地有甲肝暴发流行或散在发病情况。
  ⑦有发热及消化道等反应。
  ④巩膜.皮肤、尿色深黄.
  ⑤肝大,有触痛。
  ⑥血清胆红质及转氨酶升高,肝功损害.
  ⑦抗HAV—I gm阳性。
      [病机分析]
  甲肝大多属阳黄范畴.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胆、脾、胃等多个脏器.究其成因,是由外感疫毒与机体内在因素相合而成。其发病机理,由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遏郁,故身目俱黄.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甲肝是由外感疫毒侵袭而致,治当注重祛邪。表闭者发汗.热盛者清热,尿少者利尿.便秘者通腑.旨在使邪有出路。
    1.黄疸前期
  (1)消化不良型。胃肠道症状突出。可见脘痞、恶心.纳呆腹胀、腹痛腹泻、尿色深黄.或有形寒发热,苔白腻,脉濡。
   证属疫毒侵袭,阻遏脾胃,纳运失常。治宜驱毒化湿.调脾和胃,
    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偑兰、防风、苏叶,苍术, 白芷、车前子。
    表湿较重,加羌活、独活:中焦湿著.加半夏,厚朴、白蔻仁后下);
    腹胀嗳气, 有伤食味.加保和丸;
    呕吐频频.加玉枢丹;
    下焦湿盛.加茯苓,泽泻。

  (2)流感型:症状类似流感,消化遭反应不突出。证见畏寒发热,头痛身困.周身不适.鼻塞流涕.或伴n因痛.食减,尿赤.苔白。脉浮。
    证属疫毒侵袭,表气郁遏。治宜疏表陈郁,发汗驱邪。
     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麻黄、连翘、赤小豆、藿香、苡仁、泽兰、泽泻、白花蛇舌草、防风。
     表热较著,加银花、蒲公英、虎杖;
    热甚.加蚤休、黄芩:
    咽痛明显,加蝉衣、白僵蚕;
    脘痞食少加杏仁、全瓜蒌、鸡内金:
    便秘加生军,草央明。

     若毒邪困遏肌表,表寒明显, 宜辛温解袭,发汗驱邪.常用药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杏仁。泽兰:
    表寒甚者,加入小剂量麻黄、桂枝;
    表寒夹湿.加羌活、苍术、苡仁;
    伤食者加焦山楂、神曲。

  (3)胆道疾患型:证见右上腹痛较剧,痛引后背,胸闷恶心,或伴寒热,尿色深黄.大便欠畅,苔黄或黄腻,脉弦,
   证属疫毒侵袭,肝胆郁滞。治宜疏肝利胆.解毒驱邪。
    常闲:柴胡陷胸合二丁半汤加减;
    柴胡、黄芩、半夏、穿心莲、瓜蒌仁、枳实、紫花地丁、蒲公荚、半边莲。
   加减:恶寒等表证明显加荆芥、防风;
      呕吐.加黄连、竹茹;
     疼痛剧烈加郁金,九香虫;
     大便秘结,加生军、芒硝(化冲);
     寒热往来.用大柴胡汤。

     2.黄疸期
  本病黄疸,属于阳黄.系湿热疫毒困阻,影响肝胆疏泄.脾胃运化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尿黄之症.
   因病体有偏阳与偏阴之分,脾胃有积热和湿阻之异,疫毒有夹热夹湿入侵之殊,在临床表现及病理上则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分.

  (1)热重于湿:证见目肤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腹胀,心中懊侬, 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而厚或黄糙,脉弦数。
。    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退黄.常用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
    茵陈,生大黄,生山栀、黄柏、垂盆草、蒲公英,泽兰,泽泻、车前子(包)。
    加减;
    热毒内盛.心烦侬懊.加黄连,龙胆草;
    湿阻中焦,呕恶纳呆,加橘皮、半夏;
    腹胀加木香、砂仁(后下);
    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
    阳明腑实,大便不迩,加枳实,玄明粉(化冲)。

  (2)湿重于热。证见身目俱黄.头重肢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或白,脉濡缓。
   治宜除湿泄热,常用茵陈胃苓汤加减:
    茵陈,苍术、川厚朴,苡仁,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
    表湿较重,加苏叶、羌活,防风:
    中焦湿著,加藿香、草蔻仁、半夏、陈皮;
    下焦湿盛,加滑石、茯苓皮、冬瓜皮;
    寒热往来加柴胡。青嵩;
    素体脾阳虚弱,肠鸣便溏,酌加附子。干姜,桂枝等。

  黄疸期表症尚突出者.仍当发汗退黄.可参黄疸前期流感型处理。

      3.恢复期
  甲肝黄疸退后,即进入恢复期,食欲转为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但亦可见湿热留恋.肝脾下调,肝脾肿大等情况.

  (1)湿热留恋,余毒未净:证见脘痞,胁痛.腹胀纳少,口苦.尿赤,苔白或厚黄.脉数。
   治宜调中化湿,淡渗分利。可用茵陈胃苓汤出入,但小其制:
   茵陈、苍术,猪苓、茯苓、泽泻.川朴,陈皮,鸡内金、苡仁、甘草.

  (2)肝脾不调,疏运失职:证见脘腹胀满,肢倦无力胁肋隐痛.嗳气频频,常因情志刺激发病或加剧,纳谷不香,大便溏,苔白,脉细弦。
   泊宜调和肝脾,偏肝郁者,躏柴胡疏肝散
   兼阴血不足或女性患者,用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如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延胡索,丹参、川芍.当归,甘草.
   加减:
   口苦尿黄、便秘.加丹皮.炒山栀,薄荷(后下);
   肝木乘脾,腹痛即泻.加白术,防风,木香、陈皮;
   痛处固定,状若针刺,舌紫,加郁金、桃仁、九香虫:
   脾气虚弱较重.肝郁未已者。可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肝脾肿大:证见肝脾肿大.胁肋隐隐不舒.或胀或痛如针刺,脘部不舒,食欲不佳,疲劳后加重。苔白,舌质紫,脉弦。
   治宜疏肝利气,活血化瘀。
   常用逍遥散,旋复花汤台.鳖甲煎丸加减。
   常用药如当归。赤白芍。柴胡、泽兰.降香、柏子仁、旋复花、生牡蛎(先煎)、 (先煎)、炙广虫、丹参、炙鳖甲(先煎).
   加减。
   气虚脾弱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阴血不足者,加首乌、北沙参、女贞子、早莲草;
   阳虚怯寒者,加桂枝、鹿角霜;
   肝脾肿大明显者加莪术、三棱.

  临床见少数患者,早已进入恢复期,多次检查肝功正常,体检无特殊发现,有的作肝活体组织检查亦属正常.但自诉症状甚多,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或疼痛,胃肠充气,不耐受脂肪食物,体重减轻,情绪不宁,临床称作。肝炎后综合征”,多属肝郁不舒,肝逆犯脾,治宜疏肝运脾。
   常用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二、无黄疸型甲肝
  甲肝中无黄疸者,约占10"-'2096左右,该型患者,病情甚轻,病程较短.恢复较快,在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上除无黄疸,血清胆红素不高,症状较轻外,余与普通型甲肝基本相同,治疗上可参普通型甲肝处理。本型病员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价值,因临床上无黄疸出现,病情又轻,极易误诊与漏诊,应予警惕与重视。
  三、胆汁郁积型甲肝
  甲肝中部分病例,黄疸持续不退,而肝损害不重,又无其它肝内肝外因素梗阻症征者,.临床上称郁胆型肝炎.据资料分析。甲肝中本型约占2%左右,个别报道达60/o或8%以上。
     [临床表现]
  深度黄疸持续6—8周以上.或黄疸消退后再度回升.临床有一年内3次出现黄疸高峰的病例.本型发热时间较长,皮肤搔痒,大便色浅,腹胀.肝脏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在10--20mg/dl以上,直接胆红素占40-609L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初起较高,随着病程进展逐渐下降,而胆红质却持续在高水平甚至更高,有时可误诊为重症肝炎。患者肝内胆小管和胆小管周围炎的病变显著,而肝细胞变性轻微,故除深度黄疸外.肝坏死与肝损害不重,一般情况良好。
       [诊断要点]
  ①血清HAV-igm阳性。
  ②深度黄疸持续6—8周以上,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大于10mg/dl。
  ③有皮肤瘙痒.且粪色变浅。
  ④排除其他原因的肝内或肝外胆汁郁积。
  ⑤可能时作肝细胞活组织检查。
       [病机分析]
  疫毒入侵,阻遏气机,肝胆郁滞.胆汁不能循行常道.外溢肌肤,下渗膀胱,故目黄.肤黄、尿黄。或因机体肝胆疏泄乖常.或夹痰瘀,与疫毒相搏,郁而难达.故黄疸日深,历久不退。
       [辨证论治]
  胆汁郁积型肝炎,病属阳黄.证见深度黄疸,持续不退,黄色鲜明,口干欲饮,肝大胁痛,大便干结.或虽泻不爽,苔黄而腻,舌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治宜疏肝利胆,活血解毒。常用大剂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如茵陈、生山栀、生大黄,丹皮,大青叶,蒲公英、生甘草等。方中大黄常用量10一15g,茵陈30---45克。热盛者,加连翘、银花.或加青黛l一2克(冲服):腑实便干者,加芒硝化冲;瘀著者重加赤芍、郁金;黄疸深昔,加水蛭粉,每服2克.日二次;寒热往来者.合重剂大柴胡汤。
  验方:
   ①明矾3克,青黛].5克,胶囊装,一日三次分服.连服一周;
   ②甜瓜蒂焙脆研极细末,每包0.15—0.3克,日内吹鼻腔2—3次,如有黄涎流出,可连用一周,至黄涎基本流净为止。凡吹后无黄涎流出.或发现鼻腔有溃疡、出血等病变时,立即停用。
  针灸治疗:取胆俞、太冲、合谷、 阳陵泉、内庭,用泻法。胁痛重加肝俞、内关、足三里:失眠加神门、三阴交。
  对胆汁郁积型顽固病例,可配合西药皮质激素;少数病例中西医渚法均无效果,有条件者可采用血浆置换术.

      四、重症甲型肝炎
  重症肝炎以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生率为高,但甲肝中出现重症者已非罕见.近年还有增多趋势.其发病暴急.来势凶猛,症情重笃,危象叠现,传变迅速,预后险恶。《诸病源候论.急黄候》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毒邪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急.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沈氏尊生书.诸疽源候论》云:。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 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从这些记述看来. 古谓。急黄”、“瘟黄”,很似现代医学所称重症肝炎。其致病因素,为疫疠毒邪侵入。由于湿热疫毒壅盛,弥漫三焦.迅即从火化毒,内陷心营,临床见症以黄疸深重,胸满腹胀,出血耗血,神昏谵语为特征,表现为气血两燔,阴阳俱实,三焦弥漫,表里壅闭等一派正胜邪交争之候。如治不及时.则病情急转直下. 由实转虚。终至正不胜邪,阴竭阳脱而致不救o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病情日益加重; 黄疸迅速加深,腹水及出血,神经系统症状出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肝性脑病;肝脏迅速缩小;肾功能衰竭,严重的代谢障碍,可见高血氨,低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继发感染;肝功能明显损害等。 ‘
       [诊断要点] 。
  以甲肝病程中较快或迅速出现深度黄疸、昏迷和广泛出血为主要特点,病势有急性、亚急性之分.病机有热毒炽盛与热毒内陷之别。
       1。热毒炽盛
  症见黄疸急起,迅即加深,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烦躁不安,苔黄燥,舌边尖红,脉弦数或洪大。
   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退黄。
   方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
   常用药如茵陈,山栀,生大黄(后下)、黄连,黄苓,黄柏,紫花地丁、赤芍,蒲公荚。
   加减;
   口渴欲饮加花粉,石斛、芦根,
   呕逆加姜半夏、竹茹,甚者服用玉枢丹,
   痰湿重加石菖蒲.苍术,若热毒深重,气血两燔。
   见大热烦燥。皮肤发斑。齿龈出血,可参用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之法。

       2.热毒内陷
  热毒内陷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身黄如金.高热尿闭,衄血便血,皮下斑疹,或躁动不安,甚则狂乱抽搐,或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秽浊,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属毒热炽盛,亟宜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用犀角散加味。犀角(磨冲)、黄连、山栀、茵陈、鲜生地,玄参,石斛,丹皮。
   若毒热动血,迫血妄行.吐衄发斑,加参三七粉、大黄、 白芨,
   便血加侧柏炭,槐花炭。
   若舌光红无苔者,配合鲜生地绞汁频饮;
    若神志不清.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一丸,曰2—3次.凉开水化服;气阴不足者以西洋参6—10克煎汤送服;
   惊厥动风.加紫雪散.曰2支.分次冲服或羚羊角粉.每次1克.日三次.
   若痰浊重或喉际痰阻,加猴枣散,每次2支.曰2—3次冲服,
   若呕吐不己,加玉枢丹;
   若肚腹胀大腹水明显.加大腹皮1 5克,楮实子30克,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

  重症肝炎病急势骤.救治成败的关键。在于发现黄疸加深时能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疾病的进展,一俟昏迷失血诸象蜂起. 则极难奏效。黄疸急骤加深.最易发生昏迷失血变之及早投予大剂清热解毒之剂,配合药物吹鼻退黄,黛矾散口服,尤其重用通腑泄浊之品.对控制病情进展实为紧要。通腑之法.有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利胆退黄,排除毒素等综合作用,可借此疏通表里三焦郁阻之气机。如临床见黄疸迅速加深,脾胃症状明显。伴见精神萎顿或心烦少寐.苔黄厚腻.脉滑数者,以生大黄为主,每用15--45克,随证配清热解毒、利湿泄浊之药。多能遏止病情发展。若黄疸急骤加深。出血尚不严重时。辩证方中.加水蛭粉.每服2克,日三次。有化瘀退黄之功, 非一般药物所能及。 (晚期有广泛出血者忌用)。
  重症肝炎在病情骤变之前。常见频频呕吐。或呃逆不止。或便意频繁。呕吐,呃逆之因.是疫毒阻遏.秽浊上逆所致.降气通腑.多可缓解。即见便意频频.甚日数十次,而大便胶粘不爽.欲便不得者,亦属疫邪阻遏气机。毒素内停,下迫大肠.清浊胶结。欲下不得。斯时亦应当机立断,适时攻下, 通因通用。如得大便畅行.毒素外泄。便次反减。患者服药困难时。可予鼻饲,有条件时.配合中药针剂注射或中药煎剂灌肠.
   救治重症肝炎。还当注意扶正.以.留人治病。,西药的支持疗法,如输鲜血或血浆。矫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等措施.都属必要。

   五,关子合并症及肝外损害
   1.妊娠合并甲肝
  在甲肝流行中.一些孕妇患有此疾,临床表现方面有其特点.黄疸与皮肤搔痒比例较非孕者显著增高;晚期妊娠甲肝.腹胀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重症肝炎比例相对为高.从临床看,普通型甲肝孕妇。病程也较顺利,未见更多的其他并发症,预后良好。在治疗上当根据“有故无殒”的原则,大胆用药.但应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治疗.加强对各种并发症的识别和正确处理。从现有资料看,甲肝感染并无母婴传播情况。甲肝产妇所生新~JL24/J',时内检查,血清中尚未有发:ldAv—IgM.故一般不必中止妊娠。

     2.甲乙肝合并或继发感染
  我国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高发地区,根据资料分析,甲肝流行时,甲乙肝双重感染的情况相当普遍,估计可能占甲肝人数的209b以上.如原为无症状的HBsAg携带,患甲肝后,临床表现和病程与单纯性甲肝无明显差异,仅有少数患者恢复较慢。如原为慢性活动性乙肝或慢性乙肝肝硬化,患甲肝后往往病情明显加重.病程延长,可出现腹水和肝功衰 竭而死亡.一些专家认为,甲乙肝病毒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干扰因素,不利于肝病的恢复。甲乙双重肝炎病变,引起混合性肝损害者不少.如何处理,还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对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结核患者、孕妇、幼儿及高龄合并甲肝时.都要考虑到矛盾的特殊性,既要适时果断,大胆用药,又耍注意。清热不可太寒.攻下不可太猛,疏泄不可太过,祛湿不宜太燥,补脾不宜太壅,养阴不可太腻”.务在顾护正气,促进机体较快康复.
     3。关于肝外损害
   1986年.InMan等报道甲肝有肝外表现,现证实甲肝可伴有肝外系统的各种致病性损害。已报道的就有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视神经炎、化脓性胆道感染,败血症、皮疹、关节炎、心脏病、肾功能哀竭、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溶血性贫血、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肝外合并症,或因甲肝病毒的直接作用.或因病中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所致.大多病情重笃,变化甚速.应注意及早明确诊断,根据当时突出矛盾.参照本节有关章节内容.中西结合,采取针对措施,改善预后.
  甲肝传染性很强,发现患者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从早期起.不少于30天;
   ②对患者餐具、排泄物及可能污染环境认真消毒;
   ③接触及易感人员应服预防药.可用卤陈30克.生甘草10克;或决明子15克,贯众15克,生甘草10克;或茵陈15克,板蓝根30克,荆芥防风各10克。任选以上一组药物,煎汤口服。每日一剂,连服5—7日.
   对年幼、体弱或患有严重慢性病变者,应采取特别保护措施.避免与流行患者接触,忌眼可能带毒或不洁食物,必要时服中药预防或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