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因病毒类型不同而有甲、乙、丙、丁、戊等型,有急性、慢性之分,其发病原理、病理变化、临床经过和转归各不相同,病机复杂,治疗棘手。笔者跟随伤寒学家,著名肝病专家李昌源教授多年,根据李老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运用仲最方辨证治疗急慢性肝炎,毎可得心应手,兹述于下。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本病多属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常不够明显,或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临证多见为肝胆郁热和肝郁睥虚两型。 (一)肝胆郁热型: 证见胸胁闷痛,腹胀不适,发热呕吐,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 便秘。舌质稍红,苔黄少津,脉弦或滑.尤以左关或两关为著。多因肝胆疏泄失司,气郁化热所致,治宜和解少阳,解郁泄热,拟用小柴胡汤加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 本型辨证要点在脉弦、胸胁闷痛,口苦咽干、呕而发热,或寒热往来。方中柴胡用量宜重于黄芩,否則疗效将受影响。 验案:张某,男,28岁?协痛一月,伴发热,呕恶腹胀,饮食不化,口苦咽干,心烦失眠。谷丙转氨酶200单位,黄疸指数5单位, HB-sAg、HBeAg抗HBc-IgM均为阳性?诊见舌质稍红,苔左半侧黄燥稍厚而右半侧淡黄稍薄,脉两关弦劲而左寸不足。肝肋下1.5cm,质中, 边稍钝,压痛明显。脾未扪及,证属肝胆郁热,予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5克,黄芩10克,蛇舌草2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法夏10克,党参15克,丹参20克,郁金15克,生山楂20克,生麦芽15克,生姜10克,大枣五枚,炙甘荜5克。 连服15剂而诸证尽除,肝脾均未能扪及,肝功能、两对半均正常。追访1年,未见复发。 (二)肝郁脾虚型 证见胁腹胀满,郁闷心烦,呕恶厌食,便溏不爽。舌胖淡或有齿痕,苔少,脉左关弦盛而右关不足。多因气郁不舒、肝木乘脾所致。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胄,拟四逆散与四君子汤合方,苒加板蓝根、山豆根。 本型辨证要点在左关弦而右关不足或弦细、胁腹胀满,郁闷心烦,便溏不爽。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用量大致相当,若便溏而无下重坠胀,则枳实减半且用麸炒,或换用麸炒枳壳。 验案:吴某,女,32岁,右胁胀痛20天,伴纳谷不香,烦闷太息, 大便稀塘,常有解之不尽感,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黄疸指数8单位, HBsAg、HBeAg、坑HBc三项检査阳性。诊见舌胖质淡,苔薄,脉左关弦劲,右寸、关细弱。肝脾未扪及。证属肝郁陴虚,予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 柴胡10克,炒枳实5克,赤白芍各10克,郁金15克,丹參、党参各20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板篮根20克,山豆根10克,谷、麦芽各12克,炙甘草5克。 连服5剂,诸证尽除,肝功能正常,乙肝抗原检査抗HBsAg(+),余皆阴转,4年来多次健康检査结果均正常。 请关注伤寒杂病论微信公众号:shanghan01 本人微信号:hsl706409699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 此型多属急性甲型肝炎,学龄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以湿热黄疸(阳黄)为主,根据湿与热各占比重的多寡,可分为热重湿轻、湿重热轻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 (一)热重湿轻型 证见目、身鲜黄,发热烦燥,胁腹胀痛,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多因热蒸湿郁,肝胆失疏所致。治宜清热泄火,利湿退黄,拟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板蓝根、天肯地白、车前草。 本型辨证要点在身黄胁捕、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方中天青地白为菊科植物日本鼠曲草的全草,甘淡微寒,入肝、脾、肺、小肠四经,清热解毒,利尿袪湿,与车前草均以鲜品为佳。 验案:张某,14岁。全身发黄、右胁胀痛1周,伴发热口苦。呕恶厌油,尿少如浓茶,谷丙转氨酶180单位,黄疸指数2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6单位。诊见巩膜、皮肤黄如橘子色,舌红苔黄微膩,脉弦数有力。肝肋下2厘米,质尚软,边钝,有压痛,脾末扪及,证属湿热蕴蒸而以热偏重,予栀子柏皮汤加味: 栀子、黄柏各10克。茵陈、板蓝根各20克,鲜天青地白、鲜车前草各30克,生谷芽、生麦芽各10克,生甘草5克。 5剂而黄疸消退,胁痛解除,小便量多,饮食大增。肝肋下刚可触及,质软边锐,无压痛。遂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茵陈,板蓝根各10克以善其后。服20剂后复査,精神、试食均佳,肝脾均未扪及,肝功能各项检验结果正常。随访3年,未见复发。 (二)湿重热轻型 证见身目微黄,小便不利,胁痛腹胀,呕恶厌食,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细濡。多因湿郁化热、困阻脾胃听致。治宜利湿清热,醒脾疏肝。当遵《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用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陈)加佩兰、白蔻、厚朴、陈皮。 本型辨证要点在身黄不甚、小便不利、胁痛腹胀,呕恶厌食、苔腻脉濡。方中择泻与白术、茯苓、猪芩以及桂枝二组药物用量之比以5:3:2为佳。桂枝虽有辛温助热之虞,但为通阳化气行水的关键药物,虽有热象亦不可轻易舍弃,佐黄芩以制之即可。 验案:李某,男,8岁。面目发黄、右胁胀痛10天,伴呕恶厌食, 小便黄少,大便溏泻。谷丙转氨酶160单位,黄疸指数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0单位,HBsAg ( + )。诊见巩膜黄染,舌淡有齿痕,苔腻微黄,脉细濡,两关有弦象。肝胁下1.5cm,质软,边稍钝,有轻压痛。证属湿热郁遏而以湿偏重,予菌陈五苓散加味: 茵陈15克,泽泻10克,苍术、白木、茯苓、猪苓、佩兰(后下)、厚朴、陈皮各6克,挂枝4克、生山楂、生谷芽、生麦芽各10克,炙甘草4克。 5剂而小便通畅,黄疸尽退,胁痛、呕恶解除,食欲旺盛,肝未能触及。遂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茵陈、板蓝根、川楝子各6克以善其后。连服15剂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检验结杲正常,HBsAg (—)。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三)湿热并重型 证见一身尽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懊侬,胁痛腹满,呕恶厌食,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膩,脉弦数或滑数。皆因湿遏热伏,蘊蒸肝胆所致。治宜泄热解毒,利湿通便,用茵陈蒿汤加鲜车前草、鲜酢浆萆,鲜天青地白、郁金。 本型辨证要点在身黄、发热均重,懊恼腹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方屮茵陈、鲜车前草、鲜酢浆草、鲜天青地白均宜重用,以奏泄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若热入血分、舌绛衄血者,可加丹皮、赤芍以凉血止血。值得注意的是:湿为阴邪,遇寒则凝,得热则化,最易损伤脾阳,阻遏气机;故一待热势减退,就要及时减用苦寒清泄药物,加用徤脾理气之品。若过用苦寒,再损脾阳,势必从阴化寒,衍成慢性迁延性病变,过莫大焉。 验案:周某,女,38岁。面目鲜黄、右胁胀痛5天,伴身热煩躁, 口苦咽干,腹胀便秘,闻食则欲呕,小便黄少,谷丙转氨酶380单位, 黄疸指数32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0单位,HBsAg(-)。诊见舌质红,苔黄腻少律,脉弦数,尤以两关为盛。肝肋下3cm,质中,边钝,压痛明显。脾未扪及,证属湿热交蒸,肝胆失疏,予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鲜车前草、鲜酢浆草、鲜天青地白各30克,栀子、大黄 (后下)、柴胡、枳实、竹茹各10克,郁金12克,滑石18克,生甘草3克。 3剂而大便通调,小便量多,黄疽渐退,胁痛、腹胀、呕恶减轻, 饮食增加。上方大黄、枳实减半,加白术、茯苓各10克,再进10剂而黄疸退尽,诸证皆除,肝大平复,惟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黄疸指数8单位,麋香草酚浊度10单位。改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虎杖20克,茵陈、板蓝根各15克,生山楂20克,生谷芽、生麦芽各12克,连服10剂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检验结果正常。随访5年,未见复发。 三、慢性肝炎 本病由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不一,复杂多变。 现代医学主要分之为馒性迁延性肝炎和馒性活动性肝炎,两者的相互鉴别,以及它们与早期肝硬化的相互鉴别,临床上有时相当困难,常须根据肝穿刺活组织检査才能确诊。中医临证常见者可分为瘀热留滞、肝肾亏虚、脾虚肝乘、睥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瘀阻六种类型。 (一)瘀热留滞型 证见胁痛较重,持续不止,心烦失眠,口苦咽干,时有衄血,或长期低热,或日哺潮热,舌尖红赤,苔黄少津,脉弦细数。多因正虚邪恋, 菸热留滞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育阴,用黄连阿胶汤加青蒿、板蓝根、大青叶。 本型多属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病情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其辨证要点在于热象明显、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细数,黄连阿胶汤乃仲景专为少阴病阴虚火旺证而设,吴鞠通《温病条辨》谓之“真阴欲竭, 壮火复炽”,可见仍以瘀热内盛为主,正虚阴伤为次,凡邪少虚多者不宜采用,可于下述肝肾阴虚型中求之。 验案:黄某,男,32岁。胁痛时轻时重3年。心烦易怒,辗转难眠,口苦咽干,刷牙则齿衄。谷丙转氨酶250单位,黄疸指数12单位, 麝香草酚浊度18单位,硫酸锌浊度20单位,HBsAg、HBeAt、抗HBc 三项阳性。诊见舌尖红,舌底周边绛,红丝明显,苔黄少。脉两寸细滑, 两关、两尺弦细滑。肝胁下1.5cm,质中,边尚锐,有压痛。脾未扪及。 证属瘀热伤肝,心肾不交,予黄连阿晈汤加味: 黄连5克,阿胶4克(烊),黄芩10克,赤芍12克,白芍12 克, 鸡子黄(冲)一枚*。青蒿、板蓝拫、大青叶、郁金各20克,丹参30克, 丹皮10克。 服5剂后胁痛、心烦缓解,夜能安睡,咽干口苦减轻,齿衄停止。 上方去鸡子黄,加生三七粉吞服,每日5克,连进15剂后复査,谷丙转氨酶60单位,黄疸指数5单位,麝香草酚浊度6单位,硫酸锌浊度12单位,HBeAg转阴而抗HBe出现,HBsAg、抗HBc仍为阳性。肝、脾未及。至今仍在继续服药治疗。 (二)肝肾亏虛型 证见胁痛隐隐,郁郁寡欢,头晕目眩,夜卧不安,目涩耳鸣,腰膝虚软,多为新病,多属实证,治宜疏肝解郁佐以健脾;脾虚肝乘是因,睥气本虚,肝气相对偏旺而乘睥,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陴虚是因,肝乘是果,多为久病,多属虚证,治宜健脾益气佐以疏肝。其辨证要点在胁痛不甚、食少便溏、泛吐 淸涎、口淡不渴,舌胖淡、苔薄腻,脉左关弦细而右关细弱。方中柴胡配枳实,功能疏肝理脾、升清降浊,但枳实沉降破气,不利脾虚之本, 故当以麸炒枳壳5克代之,方可无虞。若有黄疸,可加茵陈;若水谷不化,可加生麦芽、生神曲、土山楂,既可健脾开胃,又能舒肝行气。 验案:李某,女,31岁,右胁隐痛不适2年余,每于心惰舒畅时缓解,郁闷不乐时加重,伴食欲不振,饮食不化,长期便溏,稍食油腻则腹泻腹痛,口淡,时泛淸涎,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黄痕指数6单位, 麝香草酚浊度10单位,硫酸锌浊度14单位。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诊见面色萎黄,舌胖淡嫩,苔薄腻水滑,脉左关弦细而右关沉细无力,余脉细缓。肝脾均未扪及。证属聛阳不振,土虚木乘,予理中汤合四逆散加味: 党参20克,苍术、白木、茯苓各12克,干姜、柴胡、白芍各10克,炒枳壳5克,生三仙各12克,虎杖20克,炙甘草5克。 连服10剂后胁痛、泛恶解除,大便转实,饮食、精神好转。遂以上方加白花蛇舌草、板篮根、郁金、丹参、益智仁,蜜和为丸,续服1月后复査,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均佳,各项检验结果正常。追访1年余,未见复发。 (四)脾肾阳虚型 证见胁痈隐隐,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乏力,泛恶少食,腹胀便溏,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胖淡或淡紫,苔白腻,脉沉细缓,尤以右关尺为弱。多因病久不愈,穷必归肾,釜底无薪,阴寒内盛所致。 治宜扶阳抑阴,温肾健聛,用附子理中汤化裁。 本型辨证要点在胁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泛恶少食、便溏尿清, 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缓。若阳虚不能温化,寒湿中阻而发黄者,其黄晦暗如烟薫(阴黄),苔厚腻或水滑,脉沉迟或濡缓,则当温阳化湿退黄。其中,睥肾皆虚而以脾阳虚为主者,用茵陈附子理中汤;以肾阳虚为主者,用四逆汤加茵陈、白术、肉桂。 验案:谢某,女,26岁,胁痛、发黄1年,伴纳谷不香,腹胀便溏,萎靡嗜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谷丙转氨酶280单位,黄疸指数3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0单位,硫酸锌浊度32单位,白蛋白2.8克%,球蛋白5.2克%,白球倒置,HBsAg、HBeAg、坑HBc三项阳性。诊见面色晦暗转黄,舌淡紫暗,苔厚腻灰黄,脉沉细缓弱,右关尺尤为无力。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发黄,予菌陈附子理中汤加味: 菌陈、党参、茯苓各20克,制附片(先煎),干姜、乌药各1G克, 苍术、白术、陈皮、香橼片、佛手片、郁金各12克,炙甘草5克。 服10剂后,黄疸减退,胁痛、腹胀缓解,精神、食欲渐好,四肢转温,夜尿减少、上方加丹参、五味子、益智_仁、虎杖、焦山楂、焦麦芽、神曲,蜜和为丸,续服1月后复查,气色颇佳,精神饱满,食欲旺盛,二便正常,各项检验结果无异常。追访2年,未见复发。 (五)寒热错杂型 证见胃脘痞满连胁,口苦心烦,呕逆食少,甚则食入即吐,肠鸣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舌质稍红,苔黄白相间,脉滑数。多因睥胃素虚、邪陷于屮,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冶宜辛开苦降,温中清热,拟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加减。 本型以慢性迁延性肝炎所占比例较大,病情虽纷繁不一,却多以长期消化道功能紊乱为共同表现。其中,以脘胁胀满、呕逆肠鸣为主者, 可用半夏泻心汤化裁;以食入即吐、泻利不爽为主者,可用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化裁;以食少腹胀,泻利粘液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者,可用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茯芩)化裁。要在凭证以辨,审因而治,依其寒热虚实之轻重,定其溫清补泄之主次,方能随机应变,施治得宜。 验案:髙某,女,40岁,脘胀连胁、肠鸣腹痛2年,伴食难消化, 时欲呕恶,便溏不爽,时带粘液。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黄疸指数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硫酸锌浊度14单位,HBsAg、抗tlBe、抗 HBc三项阳性。诊见舌稍红,苔右半黄厚而左半白少,脉细滑稍数,左关微带弦象。肝睥均未扪及。证属睥虚邪陷,寒热夹杂,于连理汤合四逆散加味: 黄连5克,黄芩10克,干姜5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赤芍、 白芍各I2克,柴胡、炒枳壳各10克,郁金15克,生三仙各12克,炙甘萆5克。 连服10剂,腹胀、肠鸣、腹痛、呕恶明显缓解,饮食增加,大便转实,再以上方为基础,热偏重时加茵陈、板蓝根各20克,寒偏重时加干姜10克,或再加制附片5?10克(先煎),续服20剂后复査,诸证背除,精神、食欲旺盛,大便正常,肝功能各項指标正常,HBsAg转阴,吭HBs出现。随访1年,未见复发, (六)气血瘀阻型 证觅胁痛如剌,固定不移,昼轻夜重,心烦失眠,腹胀纳减,舌质紫暗,舌下红丝或舌边瘀斑,脉细涩,或沉细弦。多因久病入络,气血瘀滞所致。治宜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本型辨证要点在胁痛不移、夜间加重,病程较长,舌有红丝或瘀斑, 脉细涩。治疗关键在理气以行血。同属气血瘀阻,其因气滞而血凝者, 多伴胀闷不适,时作太息,宜行气活血,用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合方化裁;其因气虚而血停者,多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宜补气行血,用旋覆花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化裁;其因血虚寒凝而致瘀者,多伴手足不温,脉细欲绝,宜养血溫经,用当归四逆汤化裁。 验案:刘某,男,43岁。胁下硬满剌痛5年,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时痛,不能坚持工作,半休已1年。谷丙转氨酶180单位,黄疽指数12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0单位,硫酸锌浊度26单位,白蛋白3.2g%.球蛋白4.6g%,白球倒置,HfeAft、HBeAg,抗 HBc均为阳性。诊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 苔粘腻而不厚,脉沉细涩、两关有弦象。肝剑下3. 5cm,肋下2cm,质中,边稍純,有压痛,脾肋下有饱满紧张感。证属肝郁气滞, 瘀血内停,予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柴胡、炒枳壳、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旋覆花(包煎)各10克,丝瓜络、川芎各12克,郁金、生地各20克,丹参、生山楂各30克,炙甘草5克。 连进15剂后,胁痛、腹胀解除,饮食大增,睡眠安稳,心侑舒畅。 上方去桃仁、红花,加生三七粉5克:(吞服),鸡血藤、党参各20克, 白术、茯苓各15克,再进30剂后复査,精神、食欲旺盛,肝功能恢复正常。追访2年,未见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