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个消化道综合征。它的名称在国内有过几次改变,有的称为.急性胃肠炎”或。肠炎”,有的称为。腹泻”或。婴幼儿腹泻”,有的称为。消化不良”。本病起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习惯地诊断为。消化不良”;如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则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 本病在《内经》就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等名.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以后则统称为。泄泻。.对小儿的消化不良,古人有。疳积”,“慢惊风”,。慢脾风”之称,其中慢惊风,慢脾风相当于中毒性消化不良、结核性脑膜炎等病. 本病男女老幼都可发生.但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因此患本病者最多,且容易产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中毒症状,死亡率较高.建国以来对中毒性消化不良,各地采川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单以中药或西药效果明显提高.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小儿饮食喂养过量或嗜食冷饮,因此饮食所伤的消化不良大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宜宣传小儿的饮食调护,对防治小儿消化不良有着重;耍的意义。 、
[临床表现] 1.单纯性消化不良 起病可缓可急,患者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排便5—6次,多的可达10余次。大便稀薄带水,呈黄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有酸味,其中常见白色或黄色小块。偶有呕吐,小儿有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体重不增.或轻度下降。体液丢失在50毫升/公斤以下,故临床不显脱水症状。佝偻病或营养不良者.腹泻虽轻,但常呈迁延性,患者显著乏力、苍白、食欲低下。 2.中毒性消化不良 可由单纯性消化不良发展而成,大便次数加多到每天10次以上。开始时大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混有粘液,呈黄绿色,有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大便的臭味减轻,粪块消失,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颜色变浅,主要成分是粘液和肠道分泌物。患者食欲低下,并常伴有呕吐.多有不规则发热,有时有高热。体重很快下降.逐渐出现脱水和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脱水症状,表现为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或发灰、弹性不好,眼窝和小儿前囟下陷,腹部凹陷,脉数,血压降低,尿量减少;酸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重者昏迷;低钾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低,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低钙低镁症状.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烦躁不安。更甚者,可出现呼吸、肠。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进而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 ①有腹泻、消瘦。饮食不佳.营养障碍,甚则脱水、酸中毒等表现。 ②有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的病史. ③了解饮食情况和冷暖情况。 ④大便检查可见多数脂肪滴、粘液。偶有少量白细胞。 ⑤如有条件应作大便细菌培养:如发现大肠杆菌、肠道病毒,则为特异性肠道感染性消化不良;如未发现,则为非感染性消化不良. [病机分析] 、 消化不良,其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发生泄泻的因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五种。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者,较为多见。风寒湿邪侵袭肠胃.使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暑湿热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以致肝气郁结,横连乘脾.运化失常。症见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因抑郁恼怒受惊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脾胃虚弱: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病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症见泄泻多在黎明,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这些病因,往往互为因果。外邪与湿邪关系最大,脾主湿,因此湿盛与脾虚是相互影响的。脾主运化.饮食所伤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脾脏又受肝气疏泄和肾阳温煦,因此脾虚者肝木易乘,脾虚日久又可影响及肾.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可分为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性消化不良.病后调理三种情况,分别辨证施治。 1。单纯性消化不良 单纯性消化不良,以腹泻。食少为主要表现,根据其病因病机分别治疗。 (1)寒湿内盛:以泄泻清稀如水、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濡缓为其特点。治疗原则,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以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散加减。药如藿香、半夏、陈皮,厚朴、苍术、大腹皮、猪苓、茯苓、泽泻、甘草、生姜。一日一剂。 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为本方主药;半夏、厚朴、苍术,甘草健脾燥湿;陈皮、大腹皮、猪苓、茯苓、泽泻理气利水,使湿邪从小便分利;生姜解表散寒。如表邪较重,加紫苏、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之力;如兼夹食滞,可加神曲、山楂、麦芽。 (2)湿热内盛: 以泄泻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其特点。治疗原则,宜清热利湿。方以葛根芩连汤合黄芩滑石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滑石、大腹皮、猪苓。茯苓,白蔻仁、通草。一日一剂。 方中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大腹皮、猪茯苓、通草与滑石合用,使湿从小便分利;蔻仁化湿宽中.因其辛温,又可防芩、连苦寒太过。如兼夹食滞,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湿邪偏重.可加厚朴,藿香,陈皮;如因夏令感受暑邪.加香薷.青蒿. (3)食滞肠胃:以腹痛肠鸣、泄泻臭如败卵,并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为其特点.治疗原则,宜消食导滞。方以保和丸加减。药如: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枳实、茯苓、全瓜蒌。一日一剂。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为其主药;枳实、全瓜蒌、陈皮宽中除满,协助导滞;半夏、茯苓和胃除湿;连翘祛食积之郁热。如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爽,可加大黄.通因通用.…泻而愈。如因食瓜果而伤,可加丁香;如因食冷饮而伤.可加木香6克,干姜3克。 (4)肝气乘脾:以抑郁恼怒受惊受病。以腹痛腹泻、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脉弦为其特点。治疗原则,宜抑肝扶脾。方以痛泻要方合小柴胡汤加减,蓟如:柴胡、枳壳、半夏、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茯苓、谷麦芽,炙甘草。一日..剂。 方中柴胡、陈皮、枳壳疏肝理气、白术,谷麦芽、炙H‘草健脾补中,白芍柔肝缓中,半夏燥湿和胃,防风升清止泻,茯苓利湿益脾。如郁热较重,便下不爽,加黄芩9克,银花9克;如脾胃虚寒、肝气疏泄失常,症见泻利绿色稀溏气腥,加草果仁,山药、木香、煨姜。 (5)脾肾虚弱: 以泄泻水谷不化,稍进 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或黎明肠吗即泻,饮食减少,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其特点。治疗原则,宜健脾益胃、温肾固涩。方以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减,常用基本方:党参、白术:、炮姜、熟附片、吴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炙甘草。一日一剂。 方中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炮姜、附片、吴萸、肉豆蔻、补骨脂温中散寒补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大便滑脱不禁,可加赤石脂、禹余粮。如兼有脱肛,可加炙黄芪、炙升麻。柴胡。 (6)虚实夹杂:以泄泻。呕吐为主,而虚实寒热症状并不明显者。治宜虚实寒热兼顾。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白芍、泽泻,木香、炙甘草、大枣。一日一剂。 方中半夏、泽泻降逆祛湿,黄芩、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党参;大枣健脾,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木香理气。 2.中毒性消化不良 中毒性消化不良,除有单纯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外,还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甚至有休克表现,根据其病因病机分别治疗. (1)阴阳俱虚、寒热夹杂:症见泄泻、身热、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手足发冷、倦卧嗜睡、或躁动不安、脉细数而弱或沉伏、舌红少津、苔薄腻等。此际人体阴阳俱虚,而邪热尚未清彻,形成正虚邪盛的危候,随时都有生俞危险。治宜补益阴阳、清温并进、扶正祛邪。方以乌梅丸加减:红人参、干姜、川椒.桂枝、熟附片、黄连、黄柏,当归、白芍、乌梅、炙甘草。水煎频频灌服。另用艾条薰灸关元、天枢穴。方中乌梅、人参、白芍、当归、炙甘草补养气阴.附片、干姜、川淑、桂枝温阳散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另用艾条熏灸,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如有高热烦燥神迷者,可加紫雪丹。如脱水严茎,可川麦冬.阿胶、五味子.配合西医抢救,如补液并加入调正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及升压药物。 (2)脾肾阳虚、气阴亦衰: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大便清稀,四肢欠温,时作抽搐,舌苔白、质淡等。这时脾肾阳虚已甚,气阴亦已虚衰,阴阳两虚,但无邪热。治宜温运脾阳、滋补肾阴。方用《福幼编》理中地黄汤,蓟如:熟地,山萸肉、当归、枸杞子,白术、炮姜、熟附片、党参、肉桂、枣仁,补骨脂.炙黄芪、炙甘草、生姜,大枣.核桃仁。先以灶心黄土00克煎汤代水.再入诸药浓煎服。方中党参、白术、黄芪、炮姜、附片、肉桂温补脾阳,配以大灶:心土温脾胃之力更强;熟地、萸肉、当归、枸杞、补.补骨脂、核桃仁,枣仁等滋养肝肾之阴,滋水涵水宁风;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如阳衰欲脱,急用艾条蒸灸关元、天枢,病情危急者.呕需中西结合予以抢救。 3.病后调理 消化不良经治后腹泻已止,这时需要根据病情调理治其根本。 脾胃虚弱者,常以四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调治。 虚实并见者,当以万氏肥儿丸(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青皮,陈皮、山药、莲子,当归、川芎、神曲、使君子肉)合集圣丸(芦荟、夜明砂、砂仁、木香、陈皮、莪术,使君子、黄连、川芎、干蟾皮、当归、青皮)调治。佝偻病患者,宜兼服龙牡壮骨冲剂。小儿还可用捏脊法,点刺四缝穴、割掌脂疗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