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神经官能症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其要临床表现在胃部或肠道.常伴有神志和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失眠、焦虑、精神涣散、健忘、眩晕、怔忡等。在各种脏腑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神经官能症发病率最高.多见于青壮年。年龄以20岁---40岁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多发于脑力劳动者.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多经年累月.呈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临床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胃部表现以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厌食,食后饱胀,咽部异物感为常见症;肠道表现为不规则的腹部胀痛、便秘或腹泻等。同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倦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心悸、胸闷、盗汗,忧虑等.
  [诊断要点]
  ①有上述胃肠功能失常的症状及伴有的全身性宫能症状。
  ②患者的症状常随情绪而变化,
  ③全消化道X线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乙状结肠检查,胃液分析等无明显异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病机分析]
  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肝郁.气虚,气逆三者为主要病理机转。
  1.肝郁:肝气不能条达舒畅,情志郁结,疏泄失司。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不恩饮食。
  2.气虚:脾胃气虚,运化功能活动减退,饮食水谷精微物质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表现为倦怠无力,厌食,脘腹胀满、矢气频作,大便溏泄或便秘等.
  3.气逆:气机运行障碍.升降失调,疏泄太过,逆而犯胃.表现为急躁、善怒、焦虑,脘腹胀痛、嗳气.呕吐等。
  总之.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气机受阻.功能紊乱.肝,脾、胃三脏失和所致。脾胃居中焦,得肝气则纳谷运化正常。肝疏泄太过或不及,太过者多横逆犯胃,致胃气不降,脾胃失和.病症多局限于胃;不及者,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下趋于肠道,病症多局限于肠。但两者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胃神经官能症
  临床症状;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脘腹胀痛,呕吐暖气厌食,咽有异物感(梅核气).兼见神志不宁,吞酸.便秘。脉弦滑,舌苔薄白或薄黄,微腻。以疏肝和胃为大法。
  (1)针灸:主穴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选心俞、脾俞、厥阴俞、胆俞、太冲、太溪。每日针刺一次.每次选主穴1—2个,配穴2—3个。如脘腹胀痛较甚,取中脘、公孙、肝俞.心俞,用泻法:呕吐较剧,针刺内关、脾俞、太冲、心俞,用补法;厌食嗳气.针刺足三里、公孙、脾俞、胆俞、太溪.深刺久留针,行针补泻兼施;咽有异物感明显者,针刺天突、涌泉、太冲、神门,用泻法。
  耳针:选穴神门、心,脑、胃.每日一次,每次取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15分钟。梅核气加咽喉、食道。
  电针:按照针刺辨证选穴。采用较密波通过电15--20分钟, 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表现在精神.感觉,运动方面的抑制症状.

 (2)辨证用方:本症的临床症状多且不固定,治疗一般根据主要症状辨证选方.
  ①呕吐:在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并不费力且量不多,不影响食欲和摄入量,往往吐后即可进食,因此多无明显的营养障碍.神经性呕吐可伴精神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等.此外.外界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种特定的情景也能引起恶心、呕吐.伴见头目昏眩,心悸,痞满,属胃虚停饮证。治以和胃止呕法,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方,、常用药如半夏,生姜、茯苓、橘皮。如见胃痛、头痛、痛时欲呕、口淡、吐泡沫样痰涎,舌淡苔白滑.脉迟弦,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味.药如;吴茱萸、人参。茯苓。半夏、生姜、大枣。舌淡苔白腻加藿香、佩兰:胁腹胀.加香附、沉香曲;舌红心烦.加川连、竹茹,口干,加沙参、麦冬。脘腹痞满.自觉有包块,但检查无发现.属痞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如半夏、生姜,党参、黄芩、黄连.甘草、大枣。如反酸加瓦楞子;口淡、唾液粘腻,舌苔厚.加滑石、佩兰;矢气频作加厚朴、炒枳壳;腹痛加木香。
  ②嗳气:是气从胃中向上出于咽喉而发出的声音,属肝气犯胃.表现为反复连续性嗳气,声响亮,呃出后或矢气后。则脘腹宽舒,常随情绪变化而减轻或加剧.患者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胃脘部不适或饱胀,实际上嗳气是不自觉地频繁地吞入大量空气的结果。治宜理气降逆.方用匀气散加减,药如:沉香、丁香、檀香、木香、砂仁、白蔻仁,藿香、生姜。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嘘气不除者,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代赭石、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③纳呆。食少纳呆.甚至完全不能进食.严重者可见体重减轻和闭经.临床治疗应辨别属脾胃虚弱或属湿邪困脾。凡食少纳呆,食后腹胀、舌淡脉缓,属脾胃虚弱。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本方亦兼治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体倦等症。凡食少纨呆.食后胀满,苔腻脉濡.属湿邪困脾,治宜燥湿醒脾和胃,方用平胃散加味,药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白蔻、茯苓、鸡内金。本方亦治疗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懒,大便稀溏等证
  ④咽郎异物感:病人自觉有异物或球状团块,于咽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阻塞不适。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少数见于青年男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咯吐动作以求解除症状.进食时症状自动消失,检查亦无咽喉部的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此属肝郁气滞,痰气上逆于咽喉,以致病人自觉咽中梗阻.若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宜散结化痰、顺气降逆。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药如:半夏、厚朴、茯苓、 紫苏叶,旋覆花,代赭石,柿蒂 生姜。
  2肠神经官能症
  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有腹痛或不适.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以健脾理气为大法。
  (1)针灸:主穴选脾俞、章门,中脘、天枢、足三里;配穴选上巨虚、阴陵泉.关元.命门。手法运用: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每日一次,每次选主穴2—2个.配穴l一2个.
  (2)拔火罐:常用穴天枢、关元、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按俞穴部位选不同口径大小的火罐施行拔罐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腹泻。
  (3)辨证用方
  ①腹泻:本症临状表现为水样腹泻,伴有脐周不适或阵痛.肠鸣音亢进,可因情绪波动而激发.属肝木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下趋小肠所致。治宜除湿健脾.方用实肠散加味.药如。苍术、诃子,砂仁、陈皮、茯苓,木香、厚朴、甘草。也可用益脾饼.白术、干姜、鸡内金各50克.为细末.熟枣肉250克,同捣如泥,作小饼,炭火烤干.空腹时作点心.细嚼咽之(张锡纯方)。
  ②左下腹绞痛。 腹痛, 腹泻,便秘.常呈慢性或反复发作性.思想紧张和情绪异常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左下腹阵发性绞痛.阵痛时可以扪及痉挛的肠曲.钡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时感疼痛.腹痛的发作时间不规则,但熟睡时少见.一般可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结肠痉挛时因缺少推进性蠕动.故多引起便秘,同时伴有腹胀感或矢气频作.有的病人肠胃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肠蠕动亢进.出现肠鸣.腹泻。治宜调胃承气汤加味,药如;大黄,芒硝、甘草、槟榔、佛手.以推荡积滞,通其腑气。得畅泻后改用小分清饮加味,药如陈皮、茯苓。山楂。白术,苡米、炙甘草、生姜。待腹痛.腹泻消失后,用怀山药粉.生车前子,生苡米.作粥常服以善其后。
  结肠分泌功能障碍的患者经常或间歇性地腹泻.伴有里急后重.多在早晚餐后发生.夜间少见。粪便呈糊状,粪中有大量粘液,也有排便后连续多次只排出粘液而无粪便质,粪便镜检无病理发现。此属寒湿滞于大.肠, 治用理中汤加味,药如干姜、制附子,党参、茯苓、白术,草蔻、厚朴,陈皮,升麻。如泻下为泡沫状的粘液而无里急后重,属风湿侵袭肠道,治宜苍术防风汤加味,药如苍术、防风,麻黄、茯苓、白术,草蔻、陈皮、甘草.
  ③便秘与腹泻交替。肠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便秘与腹泻不规则地间歇交替, 因腹痛腹泻而影响正常生活。但病人无体重轻或消瘦现象.常伴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暖气恶心.时有气短、心跳、胸闷,手足多汗等气血阴阳不平衡的表现.此属气滞血瘀,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所致.应理气化瘀,调整阴阳。方用大和中饮加味,.药如:陈皮、枳实、砂仁,山楂、炒麦芽,厚朴、泽泻、延胡、五灵脂。待主症消失后用益脾饼.山药车前苡米粥调理胃肠.
  本病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针灸、理疗,药物,暗示)。其中解除其精神因素和神经症状.医患配合.避免因病情多次反复而造成的思想顾虑.至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