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吸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引起机体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泄泻”, 病久虚弱者.则属。虚劳”范畴。
  [临床表现]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发生于各个不同年龄段,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虚实寒热都会出现.多由饮食不当而诱发。
  1.发作期
  腹泻.是多数患者的共有表现.其粪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样,常漂浮于水面,且多有恶臭味,即所谓的脂肪泻。每日便次从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多数患者有经常性或间歇性腹泻.腹部账痛,常在便前出现。食欲正常或亢进.或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或夜尿增多,舌苔腻或白或黄,脉濡缓或濡数。
  2.营养缺乏期
  倦怠乏力,体重减轻,甚则大肉尽脱,呈恶病质形体,食欲减退。或叽骨疼痛,或手足抽搐,或口舌糜烂,或夜盲,或水肿,面色苍白.舌淡少苔,脉细或散大无力。
  3.恢复期
食欲增加,腹泻次数减少或停止,神疲乏力,舌淡面白,脉缓。
  [诊断要点]
  ①肘长期腹泻,尤其是脂肪泻,即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
  ②K期腹泻又出现全身性营养缺乏.体重减轻,即可考虑为本病。
  ③胃肠钡餐检查,肝胰功能检查,粪常规化验和细菌培养,粪脂定性及定量测定.脂肪吸收试验,碘一甘油三脂与碘一油酸吸收试验等,对诊断本病都很有帮助。
  ④进行各项小肠吸收功能试验,纤维内镜检查以及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对诊断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更有价值.
  ⑤本病需与八他肠道疾病以及胰腺疾病等所致的继发性吸收不良相鉴别。
  [病机分析]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基本病理变化形式是因病致虚,因虚生变。其病变脏腑主要是小肠,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调,清浊不得各行具道,营养物质不能顺利吸收而随大便泄出.但从中医学整体观来讲,病变脏腑与脾,胃,大肠、肾、肝等均有关.根据历代经验.尤重脾,胃与肾脏.外邪的入侵.饮食的不当,禀赋不足.元气亏乏等是其病理变化的基本因素。
  1.外邪入侵:外邪侵犯人体,可通过经络而侵犯脾胃,亦可直犯中焦.外邪以寒、暑,热、湿为常见.其中尤以因湿致泄者为多。盖腹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腹泻之因,最多伤于湿邪.湿邪可以困脾,致脾失健运,脾虚又可生湿,湿又困阻脾阳,如此则脾不运湿,湿注肠道,遂成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不结,皆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水谷内停而为滞,精徽注下而为泄。据现代研究.此病在我国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发病高于南方.大麦,小麦、黑麦、燕麦中的麦胶(俗称的面筋)有一种溶于乙醇的蛋白,可能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之。主耍是毒性麦素损伤小肠粘膜所致。
  3.禀赋不足.元气亏乏:先天性遗传缺陷可能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此即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因病而虚,皆可导致脾胃运化无权,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如《景岳全书》中所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仍致合污下降,……脾强者.滞去即愈。脾虚者,因虚致泻,因泻愈虚。”由于脾胃虚而元气弱.元气弱而诸病生。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本病因外邪及饮食所伤,损及脾胃小肠.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小肠泌别清浊失司,故见腹泻、腹痛及恶心呕吐的病证, 由于出现上述病变.营养物质不能经胃肠而吸收.脾气亦不能散精微于全身.因病致虚的病理变化势在必然,这一过程多在本病的发作期发生.
  人体全身的营养全赖脾胃小肠吸收运化来供给,先天不足,肾不助脾而致脾运无能,或因病而损伤脾胃而致小肠不能吸收泌别清浊,脾脏不能散精.厂全身,致其他脏腑无以滋养,则变证丛生。肌肉失于滋养而消瘦, 甚或大肉尽脱;筋骨失于滋养则疼痛抽搐;心神失养则神疲乏力;肝失所养则夜盲.肾失所养则水肿,凡此种种,皆由虚而致,此即营养缺乏期的基本病理变化。
  总之,本病因病致虚.虚在脾胃,因虚生变,变在全身,故其治疗当分其有邪无邪,用药当责其虚在何脏。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分为发病期,营养缺乏期和恢复期,临床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1.发作期
  一般从发病开始至出现全身营养不良前这一。段时间称为发病期。其时间长短不一,可因年龄、体质及是否及时治疗等而不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丧现是腹泻,往往可伴腹胀痛及恶心呕吐或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等.此阶段的丧现虽以邪实为主.但脾虚的机理已在其中。
  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止泻为主。
  针灸:选用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小肠俞,用补法。或用灸法,以起到健脾祛湿,扶助正气的作用。
  成方及单验方:初起者若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者,可用藿香正气散(丸、水)。经常腹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长期服用,效果良好。
  辨证用方;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连理汤加味,药如党参、白术、炮干姜,炙甘草、白蔻仁,鸡内金、炒苡仁,黄连,茯苓、厚朴,砂仁.恶心呕吐加半夏.藿香;发热加葛根,柴胡;腹胀加青皮、陈皮;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神曲;若便稀量多者加粟壳;腹痛加木香。
  饮食疗法:
  ①高蛋白饮食,可多食豆制品。②高热量,如瘦肉、排骨。鸡汤之类。③低脂肪.少食或不食肥肉等油腻制品。④生冷及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勿过食。⑤对麦胶敏感者,尽可能食用无麦胶的食物。
  2.营养缺乏期
  因长期腹泻而致全身营养缺乏,为营养缺乏期。此期主要表现是虚弱,治疗重在补虚,其虚以脾气虚为土。
  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补虚为大法。
  针灸治疗:选用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小肠俞等穴位,针刺用补法或用灸法,以达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之目的。同时。当根据脏腑虚证的不同,可增加一些咕腑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肝郁、肾俞等)来治疗。
  成方及单验方:倦怠乏力,常易感冒者,用补肺汤或玉屏风散。平日可常服参苓白术散或人参健脾丸。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丸。食疗方可用猪胃一具,洗净,加肉豆蔻煮烂食之。
  辨证用方;常用四君子汤加味,药如:黄芪,人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鸡内金、蔻仁、山茱萸、炙甘草、大枣。若消瘦乏力,形气俱不足者,加热地、枸杞,当归.饮食疗法:除与发作期相同外,可根据何脏之虚,多食相应之动物内脏(如猪、羊,牛等)以脏补脏。
  3。恢复期
  上述症状缓解后,但患者仍未完全恢复则这一段时间称为恢复期。本期重在护理和食疗,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补益作用。进食富于营养又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其基本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但又不能求之过急,补之太峻,以免壅滞脾胃,反碍运化.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并可适当做一些气功.太极拳之类的活动,但不能过劳。
  本期能不服药者尽量不服药.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但若不服药又不足以除病,或为了加快恢复进程,可服一些健脾、和胃、补肾的平和之品,如参苓白术散,龟灵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