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气 肿
肺气肿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气短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为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支气管哮喘、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尘肺或广泛性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部疾病延久失治.亦均可引起。 本病属中医文献中的“痰饮”。“喘证”范畴,现代学者多认为与《金匮要略》中的。肺胀。更为近似.
[临床表现] 肺气肿的发生往往是在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既有气急、呼吸困难等肺气肿的临床表现.又有咳嗽、咯痰等症状,并每因外邪侵袭而诱发。在标有表证,痰浊、饮邪、瘀阻、气壅等区别.在本有肺虚、脾虚、肾虚等差异。现分述如下. 1.气急。呼吸困难 气急、呼吸困难是肺气肿的主症.肺气肿发生的初期,可有轻度的气急.随着病情发展,气急、呼吸困难可逐步加重。根据气急、呼吸困难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4级。工级:劳动和上楼时气急;Ⅱ级:走平地时气急;Ⅲ级:穿衣.洗脸、说话时气急;Ⅵ级:休息、平静时气急,劳动力完全丧失.在气候变化时或寒冬季节触冒外邪,则症状明显加重。 2.胸闷、胸痛 胸闷是肺气肿的主症之一,这是由于缺氧,通气障碍,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由于氧分压下降,亦可引起起心肌缺血、缺氧,加重胸闷;肺气肿基础上继发支气管肺部感染,可使已有阻塞和半阻塞的支气管痉挛,缺氧程度加重.产生胸痛的症状.感染控制.胸痛可以消失。 3。发热、恶寒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的患者,常常容易在秋冬季节.气候骤变时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出现体温升高、形寒怕冷、咽痛鼻塞、头痛身痛等表卫症状.亦有些患者因年高体虚.机体反应性差,表症亦会显得不甚严重. 4。咳嗽,咯痰 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即可伴随咳嗽之症;感染逐渐向下深入,咳嗽,咯痰加甚。急性期痰黄粘稠、难以咯出.反复发作,常年不断,咳嗽可渐渐频繁,咯痰清稀量多呈泡沫状或呈透明胶汁状。及至肺气肿严重.由于支气管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纤毛发生粘连、倒伏、脱失,痰液积聚于细支管腔不易被排出.咳嗽、咯痰的症状反而减轻,但并不说明本病的好转.咳嗽常以清晨和夜间为主。这是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分泌增多,管腔内狭窄加重。 5.体征 肺气肿形成之后,可见胸部呈桶状。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活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高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可闻及罗音。支气管痉挛寸可同时闻哮鸣音.缺氧明显时。可见口唇、指(趾)甲紫绀,时间长了可出现杵状指. ‘ [诊断要点] ①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史,或者有支气管哮喘、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尘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史.或可见于老年瘦弱者。 ②气急、胸闷、呼吸困难。呼气延长逐渐发生.伴发上呼吸道感染寸病情可加重. ③有杵状指.唇甲紫绀及肺气肿的体征。 ④X线透视、摄片,可见肺容积增大.肺透亮度增强,肋骨平行间隙增宽,横膈活动度减弱,位置低平.心影缩小.常呈垂直位. ⑤EKG检查:肺型P波,电轴右偏.直位心、顺钟向转位等等。 ⑥肺功能检查.残气量增多,最大通气量降低;第一秒时间肺活量降低.气体分布不均. ⑦痰涂片或痰菌培养可见异常. 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或压积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继发感染可见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病机分析] 肺气肿是逐渐发生的.好发于四十岁以上的有肺部疾患的人及老年体弱者.气候异常时常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随之咳嗽、气急、胸闷、咯痰、紫绀等症状复作或出现.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故本病常与风,痰、瘀.气、血,虚等因素有关. 风:主要指的是外风.即所谓的。非时之气”.风邪侵袭肺卫,肺卫之气失于宣通.卫表可见恶寒发热的症状,肺系可出现咳嗽咯痰,气急胸闷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可与寒邪,热邪、燥邪等相兼为病.脉象常可兼浮.痰:即所谓。膈有胶固之痰、.也即所谓的痰饮,亦是肺气肿病的病根之一,常常容易被外邪所引动,上千于肺而引起起肺气宣肃异常,外邪袭肺,津失布敷,亦可成痰,饮痰相结。阻遏气道,又可引起肺气的升降出纳异常.以致呼多吸少、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痰与气相搏则出现喉间的痰鸣漉漉声.听诊可闻哮鸣音、干湿罗音等等病理呼吸音,脉象可兼滑或弦。 气:即所谓。肺有壅滞之气。.常可因气壅而呼吸急促、气短,清气不易吸入,浊气不易呼出,严重的气促加甚.胸闷异常.张口抬肩.此病态之气不仅包括肺气,还包括脾气和肾气在内。因为痰浊胶固,困阻脾气.脾气失于健运.以致缓解期痰浊不尽,不断滋生.临床出现食欲不振、痰多乏力之征.由于肺气肿的起病缓慢.时间较长.病势由肺传肾,津液失于肾气蒸化,痰浊不断,肺气失于肾气的摄纳而上迫,临床则出现气短,动则益甚、痰浊清稀、形寒、腰酸,胸廓和肋骨出现病态变 异。 瘀:即朱丹溪所谓的宿根之一。发作期,在标期.可见瘀血的症状.缓解期,在本期亦可见瘀血阻络的症状。因为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血可以相互转化.津之为病成痰成饮,同样血之为病可郁滞成瘀,痰瘀两者为同源异流的病理性产物.痰饮之物阻于血络可致瘀血之病;血郁不畅,影响新血形成,津液无以变化而赤,终乃成为痰饮之属.故痰瘀可以相互致病.肺主气,朝百脉。肺气壅滞可影响百脉的运行畅达.久病肺气渐衰,以致气不帅血。寒邪可致血液凝聚,热邪可使营血煎熬固结。所以引起瘀血的原因无非是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痰饮,病因不除.瘀血不尽。临床常可见唇舌紫绀.舌下青筋紫。实验室检查.红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滞度异常,脉象细而涩. 虚:即本虚,也即肺气肿发生的根本之一.本虚包括脾虚、肾虚、肺虚。肺气肿的发.生年龄为中老年,全身的元气有所耗损;亦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患,久病伤正。肺脏娇嫩 又称为气、阴之脏,疾病的影响。终可使肺气肺阴虚亏.根据在虚脏腑的区别.在脾可见纳呆、乏力、痰多白粘;在肾可见动则气急尤甚,甚至平静的情况下仍气急异常,不能平卧;在肺可见容易感冒.咳嗽、气短声怯之症,倘在发作期.气短、呼吸困难更严重.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实证 肺气肿发生初期.气急症状不甚明显.常可因为气候异常,或冬季风寒外袭而加重.可伴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闷,头痛,怕冷、发热等症,脉象浮紧.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此系风寒之邪.束于肺卫,肺气失于宣降之故。治疗当以辛温解表尸宣降肺气为宜。选方可以三拗汤为主。常用水炙麻黄、杏仁、甘草、炙苏子.有气急症,可加前胡,金沸草(包);胸闷甚,加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表症明显可加桂枝.即麻黄汤之意。 肺气肿发生日久.慢性咳嗽持续不解,痰液甚多,气急症状加重.感受外邪之后呼吸益加困难,喉中常可闻及水鸣声.发则不能平卧,平时形寒肢冷、背冷,苔白腻、质淡红,脉弦,为饮邪留伏肺俞.外邪引动阻肺.气机升降失于常度。治当疏散外邪.化除痰饮,调节气机升降。常用小青龙汤:水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气急甚可加白果(打),椒目;痰多可加射干.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胸闷甚,可加苏梗、薤白头:痰液由白转黄、由稀转稠、成块难咯.可酌加瓜蒌皮、海蛤壳、葶苈子。倘表证不甚明显.可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风寒之邪入里引动伏饮化热,可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如属风热之邪犯肺而致气急加重,气粗息涌.兼见发热恶寒、咽痛而干、痰黄量多,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黄或白,粘稠厚浊,排吐不利,口渴喜饮,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数.治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取定喘汤为主加减,蜜炙麻黄、桑白皮、杏仁、炙款冬,黄芩,半夏、银杏5枚(打)。痰多息涌,气急不已.加葶苈子,广地龙、平地木、泽漆;黄痰稠粘成块不畅,加海浮石、象贝母、鱼腥草;大便不畅痰涎壅盛加礞石滚痰丸.或汤剂中加青礞石,生大黄通腑降气。 如喘而胸满闷窒、痰多粘腻而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为中阳不运,积湿成痰,肺气为痰浊壅阻,肃降无权。治宜和中化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基本方为:半夏.茯苓、陈皮、白芥子、莱菔子、苏子、桔梗、枳实、瓜蒌皮、杏仁、细辛、桂枝.痰郁化热,去细辛、桂枝,加黄芩、陈胆星.桑白皮;痰粘难以咯出加海蛤壳。
若病发于燥热偏盛的秋天.症见喘咳痰少.咯吐不易、胸膺疼痛,口干鼻干咽燥.苔薄黄而干、舌尖红、脉浮数.久病肺阴已亏.燥热之邪复伤肺阴.清肃之令不行.治宜清肺润燥、宣肺平喘之法.可取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化裁。基本方为;桑叶9克、杏仁9克,炙杷叶(去毛,包)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太子参9克.麦门冬9克。随症加减。 2.虚证 大病之后,或久喘不愈,常易导致形神虚怯,语音低微。气急喘促、绵绵不已、咯痰稀薄、无力咳吐.苔白滑或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细滑。证属元气亏损,痰湿内生。治疗可予补益元气、敛肺平喘法.方可取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为主化裁.基本方为;党参、炙黄芪、白术、陈皮、五味子,当归.炙甘草、紫菀.如见痰稀呈泡沫状.形寒、口不渴者.酌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咳喘日久。痰多伤津.发作时反见痰少无力咯出.形瘦虚怯.苔剥或光.舌质嫩红,脉细而数,此系病久阴津损伤.无津作痰,当与痰郁化热及燥热伤肺相鉴别。治宜滋养肺阴,化痰降气平喘.代表方可取沙参麦门冬汤为主。基本方为:北沙参,麦冬。桑皮,杏仁,知母,前胡、五味子、川贝。 倘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b。气急不得续,此系金水相传,久病及肾.肾气亏损.宜补肾纳气平喘.如兼见形瘦神惫,浮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质淡白或黑润.则属肾阳不足;喘咳而兼见面红烦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肾阴亏损。肾阳虚而喘者.方宜金匮肾气丸或参蛤散加减。基本方可予;熟地,淮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熟附块、桂枝、沉香。如气上冲胸.可酌加紫石英、龟版、磁石以镇纳之.肾阴虚而喘者,方宜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基本方可予;党参、熟地、当归、甘草、天麦冬、淮山药、山萸肉。五味子.气急甚可酌加龟版、紫石英、胡桃肉纳气平喘。 如见。上实下虚。之候,痰多咳嗽、气促不已,苔腻.脉细缓.尺部极弱,治宜温肾以纳气、化痰以降气.方用苏子降气汤:炙苏子9克.沉香末(后下)6克,上肉桂(后下)3克,当归9克,前胡9克,半夏9克,川朴9克,陈皮6克、生姜三片、大枣七枚。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而见气喘、咳嗽,心悸、足肿、尿少、唇甲紫绀,舌质淡胖、脉象沉细.宜予温阳利水,以真武汤为主,常用熟附块,磁石。苍白术.赤白芍。干姜,炙黄芪,汉防己、桂枝、葶苈子、万年青根.丹参。 上海陈苏生医师治疗肺气肿.曾拟有二麻四仁汤一方。在此基础上,按照疾病的寒热虚实进行加减,药用炙麻黄4.5克、麻黄根4.5克,桃杏仁各9克、白果仁(打)9克、郁李仁9克。其中麻黄蜜炙.与麻黄根同用一升一降.桃仁,杏仁一气一血.白果,郁李仁一滑一涩。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和血祛瘀平喘之功。痰多色黄而喘者可加葶苈子(包)15---30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连翘9克、白薇9克.咳嗽可加车前草24克、百部9克.痰不多而咳者还可再加炙冬花9克,痉挛性咳嗽者可加玉蝴蝶.以利气止咳.咯痰不利成块可加蛤壳15克、桔梗6克.胸闷加郁金9克、菖蒲6克,气急甚,有心阳耗散上越之兆可加熟附块(先煎)9克。磁石(先煎)30克.不寐可加夜交藤15克、合欢皮24克,纳呆者可加川朴6克、苍术9克,有气阴两亏之象可加明党参9克,太子参9克、北沙参9克、麦门冬9克等.见有过敏可酌加地龙6克、僵蚕9克、蝉衣6克等.其效颇著.录之以供临床者参考. 一般说来,肺气肿初起.病情较轻,如及时治疗,措施得当,预后较好.但如果早期失治,肺气肿会逐渐加重.并向肺心病方向发展,预后就很难乐观。中医治法包括疏散外邪、化痰利气,活血祛瘀.扶正补虚.常可收到缓解症状,阻遏病势发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效果. 患者须适寒暖,慎起居.调劳逸、节恼怒、忌吸烟。另外,可适当开展一些腹式呼吸锻炼.以加深横膈的活动度,增加肺部通气量。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横膈活动度仅1厘米左右,深呼吸时可达5---6厘米.甚至达l0厘米.而肺气肿的病人深呼吸仅2—3厘米。横膈活动度增加l厘米.可使肺通气量增加300毫升.随着腹肌张力的锻炼,患者气短的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一般操作时.可取坐位或站位.一手按腹.一手抚胸.叹时快而深.呼时慢而松.吸时气经鼻,呼时气从口出.这对于肺气肿病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