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 仁9g 上4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味,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服法如下: 1.麻黄去节。历代医家对麻黄去节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 。节”指麻黄根,其根茎部生长得像节一样(此说不准一一作者 注);一种认为“节”指茎间之节。麻黄根有止汗之功,而麻黄 茎间之“节”,古人认为与根同功,故宜去之。现代药理研究, 节中麻黄素含量只有茎的1/3,但假麻黄素在节中的含量却较 高。麻黄素有发汗作用,假麻黄素有显著利尿、扩张支气管平滑 肌作用。因此,去麻黄茎间之节,可以增强麻黄发汗之力,符合 麻黄汤为发汗重剂作用。然而,现在之制药厂家,麻黄大都不 去节。 2.杏仁去皮尖。,历代亦有不同意见,王昂认为皮能“涩”, 尖能“发”;左季云认为“连皮尖生用,取其发汗”。现在制药厂 亦有不去皮尖者。 3。先煎麻黄,去上沫。陶弘景说;“沫令人烦”;张锡纯说: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 猛力,去之所缓麻黄发表之性也。”现在煎药多不去沫,未见 人烦。 : 4。用量.本方麻黄之剂量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不能 起到发汗解表作用。尤在泾:“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 之”,说明桂枝、甘草有监制麻黄发汗作用。所以,若麻黄量小 而桂枝、甘草量大,就失去了它的发汗解表之意义。[医方发挥.辽 宁科技出版社,1984]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烦痛,无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临证加减) 1.不喘者,去杏仁;若不喘因痰而呕者,加半夏;呕水者, 加生姜;呕宿食者,加神曲;胸闷者,加枳壳;腹胀者,加厚 朴、枳壳。 2.风寒袭肺所致之喘急胸闷,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初 起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者,酌加紫 苏子、白芥子、化橘红、桔梗,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效。 3.风寒袭肺,症见恶寒身痛,喘满心烦,口干,舌苔黄白 兼有,此为寒热夹杂之证,本方加石膏、黄芩、连翘、苏叶之 类,以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医方发探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4.麻黄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分两部分对麻黄汤的作 用进行了综述。 (1)实验研究:麻黄汤具有抗病毒、解热、促进汗腺分泌、 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作用,并能对抗抗癌药顺铂的毒性 作用。 (2)临床应用:麻黄汤可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五 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新疆中医药,1992,cz,:40-44] 5.麻黄汤治疗杂病的临证:麻黄汤是辛温峻剂的代表方,凡 属感受寒邪而致的病症,投用本方均能收到异病同治之效。如肩 凝:本方加薏苡仁、秦艽、半夏、川乌等,以通经活络,散寒利 湿,荨麻疹,本方加黄芪、荆芥、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助以益气; 失音,本方加荆芥、前胡、桔梗、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宣肺利 窍;鼻渊,本方加黄芪、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品,以宣肺散 寒通窍;冻疮,本方加附子、黄芪、红花、细辛、干姜等,以温 阳散寒活血;大便难,本方加黄芪、半夏、桔梗、五味子等,以 温寒肃降,佐以化痰;癃闭,本方加怀牛膝、葱白,以辛温宣肺, 开上窍以启下闭;痛经,本方加白芍、当归、黄芪、吴茱萸、干 姜等,以温经散寒,补气益血。 6.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上感或扁桃体炎):3岁以下 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g,4—7岁各8g,8岁以上各 lOg。均每日一剂,水煎100~140ml,分3次服,药后加衣被发 汗。 7.麻黄加减治疗普通感冒(风寒表实证):仿麻黄汤之方 义,用麻黄素30~45ml,复方阿司匹林0.42g,复方甘草浸膏片 0.9g组成方药,治愈太阳伤寒证患者。患者服药后,全身常有 微汗,恶寒头痛等自觉症状改善最快,体温随之恢复正常;也有 全身不出汗而治愈的。一般服药1一2次即愈,未发现该药有明 显副作用。认为复方阿司匹林与麻黄素配合有协同作用,凡上 感、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具有麻黄汤适应证者,都可用本方治 疗。 8。麻黄汤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在急性鼻炎,慢性鼻炎 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投 药指征。尤以小儿疗效为最佳,但对虚弱患儿,应注意药量或加 味用之。治疗外耳道疖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 头痛者。[经方的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9.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小儿遗尿乃临床常见病,中 医多从肾治。该病患儿多伴有睡眠过熟,即使尿液积满膀胱后的 刺激亦不能促其从沉睡中醒来,遗尿亦由此所致。方药及加减: 麻黄5g,桂枝、桑螵蛸、金樱子各3g,甘草2g。麻黄同煎,夏 季减至4g;冬季增至6g;气虚者加党参6g;阳虚者加巴戟、益 智仁各3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四川中医,1996,《3,:38] 10.本方加知母。治间有汗出不解者,实因余热未清也,佐 以知母于发表剂中兼寓清热之意,名麻黄加知母汤。 11.本方合桂枝汤。用以和解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名桂枝 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12。本方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 寒热,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13.本方去桂枝。治邪在太阳,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 奏效,而皆不温复取汗,名还魂汤。 14.本方加白术。治外感风寒湿邪,身体烦疼,寒热无汗 者,名麻黄加术汤。 15。本方去桂枝,加薏苡仁。治外感风湿,一身尽痛,发 热,午后较甚者,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16.本方去桂枝。治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痰多者,名 三拗汤。[和剂局方] 17。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治外感 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以致咳嗽上气,痰吐不利,呀呷有 声者,名华盖散。 18。本方去杏仁,加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 子。治内虚外感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当归、陈皮、生姜。治伤寒瘟疫,阴暑 疟疾等,名麻黄饮。 20.本方去桂枝、杏仁,加旋覆花、前胡、荆芥穗、半夏、 赤芍。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舌苔白 腻,脉浮者,名金沸草散。 2L本方去麻黄、桂枝,加苏叶、制半夏、前胡、桔梗、枳 壳、橘皮、茯苓、生姜、大枣.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 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口干,苔白,脉弦,名杏苏散。 22。本方加桔梗,治同麻黄汤,名麻黄加桔梗汤。 23.同名药异之麻黄汤:除《伤寒论》外,尚有四方同名药 异,现摘录如下.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黄汤:麻黄一两,大枣十二 枚,茯苓三两,杏仁三枚,防风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二两,升 麻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桂心二两,麦冬二 两,.甘草二两。为粗末,加清酒,水煎,分四次(日三夜一) 服,夏令小汗,莫令见风。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 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 (2)《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麻黄汤:麻黄、升麻、葛根各 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3)《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麻黄汤:麻黄、升麻、牛蒡 子、蝉蜕、甘草各一钱。加腊茶叶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发热六 七日后,麻疹伏而未出者。若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4)《证治准绳。妇科》卷三引《古今录验》麻黄汤:麻黄、 黄连、蛇床子各二两,艾叶一两半,乌梅十个。为粗末,水煎外 洗,避风冷。治妇女阴肿,或疮烂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