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瘀血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下瘀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  桃仁20枚  廑虫20枚
    上3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和为4丸,以酒15g,煎工
丸,取8ml,顿服之;或用酒送之。每次l丸,日2—3次。
  (攻效)活血逐瘀.
  (主治]
  主证:产后恶露不下,或下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痛处不
移,身热烦闷,口燥舌干,舌质暗有瘀点,苔黄少津,脉沉结或
沉涩。
    副证:呼吸气促,大便燥结。
    (临证加减)
    1.闭经未气虚,本方酌加泽兰、当归、川芎、赤芍、红花
等;体已虚者酌加党参、黄芪,以扶正祛邪。
    2.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脾肿大者,本方酌加丹参、赤芍、
鸡血藤、王不留行、红花、柴胡、鳖甲等软坚化瘀,舒肝理气
之味。
    3。产后恶露不下,子宫收缩不佳,正虚邪实者,本方合人
参汤、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以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4.本方证兼寒冷者,症见小腹冷痛、绞痛,得热痛减,脉
沉紧或沉弦者,加小茴香、莱菔子、荔枝核、橘核、吴茱萸,以
温经散寒止痛。
    5.本方证痛甚者,合《傅青主女科》散结定痛汤(当归、
川芎、丹皮、益母草、黑荆芥、乳香、山楂、桃仁),或加元胡、
刘寄奴。以增强活血化瘀,散结定痛之力。

    6.下瘀血汤的临床应用:丁氏通过本方化裁,治疗盆腔炎、
低热、肠粘连、肝病、肥胖症等。病例分析,认为瘀阻气滞,有
碍清浊之升降,用祛瘀方法是着而行之,使脏邪以腑为出路,肠
腑为瘀血排泄的一个通道,因而取效。认为本方对经脉损伤,瘀
血留着,闭塞络道,影响循环,阻碍升降之病情,有逆转病变的
作用。文中认为瘀阻低热,瘀在心肾者,以本方配合补心丹;病
在肝肾者,以本方配合青蒿鳖甲汤;肝病瘀阻者,在重用活血化
瘀药获效后,要及时益气,可仿王清任补阳还五汤;若肠粘连因
营虚络痹,配合芍药甘草附子汤;肥胖症因痰瘀交阻,配合平胃
二陈汤;盆腔炎因为症块,配合桂枝茯苓丸等,有参考价值。
  7。桃仁八钱,大黄五钱,廑虫三个,甘遂五分或八分,为
细末冲服或水煎服。治血瘀腹大,腹皮上有青筋者,名下瘀血
汤。[医林改错]
    8.本方加干漆二两,荞麦糊为丸。治小儿疳疾,痞块诸药
无效,羸瘦胀满不欲饮食,面身萎黄浮肿,唇舌淡白或殷红,肌
肤元泽,巨里(即心脏部)跳动,如黄胖兼有蛔虫者,名尾台氏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9.三棱、莪术各9g,藏红花、穿山甲、陈皮各15g,生大黄
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大如梧子,晨午各服工次,每次3—6g,
以大便微利为度。治肝脾肿大,名下瘀血丸。
    阳旦汤
    (方组)考阳旦汤,注家认识不一,有认为桂枝汤加黄芩,
亦有认为桂枝汤加附子。但大多数认为阳旦汤即桂枝汤。本书拟
从后者,故此款将方组略。
  (功效)解肌和营卫。
  (主治)详参桂枝汤之“主治”项。

    (临证加减)
    1.阳旦汤即桂枝汤,产后体虚外感,但阳旦证仍然存在,
还可以用阳旦汤治之。
    2.产后外感见本方证者加法半夏或黄芩,以燥湿化痰清热。
    竹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竹叶6g  葛根9g  防风3g  桔梗3g
桂枝3g  人参3g  甘草3g  制附子3g  大枣5g  生姜log
    上10味,以水1000ml,煮取250ml,分3次温服。
    (功效)扶正祛邪,表里兼治。
    (主治)
    主证:产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而喘,面赤,舌质
淡红,苔白薄,脉浮而无力。
  副证:或四肢欠温。
  (临证加减)
  工。如邪犯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作呕,舌苔薄白,脉弦或弦数,合小柴胡汤或三合散加减。
    2.三合散:白术、当归、芍药、黄芪、茯苓、熟地、柴胡、
人参、法夏、黄芩、甘草、川芎。
    3.如属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微恶风,头痛,口干咽痛,
或咳嗽,微汗,苔薄黄,脉浮数,合银翘散加减。
    4.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外感暑邪,气津两伤,症见
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倦怠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合清暑益
气汤加减: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
草、粳米、西瓜翠衣。
  本方证若兼血虚,可加当归、生地、阿胶,以补血生血。
  5.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茯苓、生姜各三两,小
麦五合,大枣十四枚。为粗末,先煮竹叶、小麦,后入诸药再煎,

分三次服。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若心中虚悸者,加人参二两;
食少加粳米五合;气逆者,加半夏二两,名竹叶汤。
    6.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芩、
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天花粉、半夏、甘草各
一两。先煎竹叶、小麦去滓,内诸药再煎,分三次服,老幼五次
服。治五心烦热,手足烦疼,口于唇燥,胸中热,名竹叶汤(又
名千金竹叶汤)。[千金要方]
    7.竹叶(细切)一握,小麦二合,生姜(切)一两,白马
通(新者,绞取汁)一合,用水三盏,先煮小麦,煮取二盏,去
麦下竹叶、生姜,煎至一盏半,去滓,人白马通汁和匀,分二次
服.治走马黄,病人眼黄面赤,狂言骂詈,怒目高声,起卧不
安,发即狂走,名竹叶汤。
  8.生干地黄五两,芍药四两,黄芪、茯苓、泽泻、炙甘草、
麦门冬各三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淡竹叶十片,水
煎,不拘时服。治目睛实极,眼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通
身虚热,甚则胸中?痛,烦闷,泄精,名竹叶汤。
  9.妇人36病小考:  《金匮》妇人病三篇,包括妊娠篇9方
证,产后篇8方证,杂病工9方证,共36方证,可视为36病。若
按病名统计,凡能单独成病名的为一病,有的一个方证可分为3
种病,正好也是36病,即妊娠期8病,产后9病和杂病工9病。认
为张仲景所指36病可能是这两者之一。LN南中医,1985,c3,:10]
    竹皮大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竹茹9g  生石膏工5—39g(先
煎)  桂枝5g  白薇8g  甘草lOg  红枣5枚
  上6味,共为细末,日3次,每次3.-~5g,白开水冲服。或
共为细末泛水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日2—3次,每次3—5g,
白开水送服.或以水600ml,煮取200ml,分2次服。

    (功效]安中益气,除烦止呕。
    (主治}    .
    主证:产后气血不,胃有虚热,心烦不安,呕逆,食欲不
振,神疲乏力,舌质红,苔少,脉滑数无力。
    副证:低热留恋。
    (临证加减}
    1:产后虚热留恋不已,酌加地骨皮、桑白皮、鳖甲、青蒿,
以清虚热。
    2.呕吐重者,酌加瓦楞子、代赭石、姜半夏,以平呕逆。
    3。气虚重且汗频者,酌加生黄芪或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
气固表。
    4.妊娠呕吐者加旋覆花、姜半夏、代赭石。
    5.本方治疗产后呕逆:产后呕逆,治以益气安胃,方用竹
皮大丸加半夏,可取得良效。[北京中医学院学m真1983。c3,:19]
    6.运用竹皮大丸的经验:运用本方常以竹茹20g,白薇
20g,生石膏50g,桂枝lO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原
方中甘草用量独重,又用枣肉和丸,旨在益气安中;竹茹、石
膏、白薇意在清热降逆;桂枝辛温,用量又少,一则佐凉之品从
阴引阳,二则桂枝配甘草,取桂枝甘草汤之意以振奋心阳.总
之,本方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能舒肝又能和胃健
脾,调理气机,故能平冲逆,清邪热,除烦乱,止呕吐等。运用
本方时重用石膏、白薇、竹茹意在加强清热之功;若素体虚弱
者,可酌情加大甘草、大枣用量。[中医杂志,1986,c6,;13]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9g  黄连6g  秦皮6g  黄
柏6g阿胶6g  甘草3g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250mi,烊化阿胶,分3次温服.

  (功效)补血益气,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产后或素体阴虚血弱,面黄乏力,下利脓血,腹痛即
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虚数。
    副证: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虚烦不寐。
    (临证加减)
    1.发热恶寒表证明显者,酌加葛根、黄连、黄芩、双花、
连翘、马齿苋,以清热解毒。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酌加木香、槟榔、黄连、莱菔子、
白芍等,以理气止痛。
    3.挟有食滞者,酌加炒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等,以消食。
    4.治产后下利腹痛,荏苒不已,羸瘦不食、心悸身热,唇
口干燥,便血急迫者。又云:痔核肛中掀热疼痛或便血者,若大
便燥结加大黄。[类聚方广义]
    5.若白头翁汤证而又心烦不得眠或烦躁者,白头翁汤加甘
草阿胶治之。
    《千金》三物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3g  苦参6g  干地黄12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200ml,分2次服,每次温服lOOm]。
  (功效)清热燥湿,滋阴养血。
  (主治)
  主证:外感已解,或非外邪,仅手足烦热,舌质红,苔薄
黄,脉数。
    副证:口干口苦;大便灼肛或热痛,小便不利,阴痒。
    (临证加减)
    1.产后烦酌加炒栀子、淡豆豉、竹叶、沙参、麦冬、黄
精,以除烦生津。

    2。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加当归、土茯苓、地肤子、蒲
公英、黄柏、以养血燥湿。
    3.心胸苦烦加全瓜蒌、半夏、黄连,以开胸除烦。
    4.在临证应用本方时,应清楚与小柴胡汤的鉴别。一般认
为小柴胡汤的腹证表现为胸胁苦满,而本方则为心下痞硬。作为
参考,翻阅了前人的记述。在《搞本方与聣》中有“此方亦用于
血而手足烦热,然未成劳者”,认为“柴胡和三物之区别,在于
三物以烦热为主,柴胡以头痛为主”。CR方临床,1988,cl,:723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12g  桂枝9g  芍药18g  生
姜9g  甘草6g  大枣12枚    ’
    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温三服,一日服完。
    (功效)养血补虚,和营止痛。
    (主治)    .
    主证:腹中疗痛,少腹拘急,不能饮食,舌质淡,苔薄白,
脉虚缓。
    副证:面色不华,唇淡,口淡。
    (临证力口减)
    1.详参小建中汤之“类方鉴别”项。
    2.如劳损久病,腹痛里急,气血两虚,本方加黄芪,其效
尤良,不必拘于男妇之分。
    3.经后腹痛,证属中焦营卫虚寒,少腹喜温喜按者加吴茱
萸、小茴香,荔枝核以温经散寒。
    关于本方的适应证:日本学者认为凡腹中拘挛紧缩,如系数
条绳索,痛引少腹腰背;或手足疼痛浮肿者;或突然手足挛痛,
俗称转筋者;或因血证虚羸,气息将绝者,用此方皆有效,颇为
贴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t3,:4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