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树义:散文的高雅与潇洒

 人比九月黄花 2013-01-21
散文的高雅与潇洒
  □陈树义
  散文是高雅的艺术,它没有小说艺术的险与奇,不会去刺激读者;它无脚无韵,不屑于迎合大众,反而要求大众自愿地向它靠拢。同时,散文又是潇洒的艺术,最擅长于从从容容平平淡淡之中表达作者的真思想、真性情。“高雅”与“潇洒”,划定了散文在文体上的等级——它永远属于知识阶层。
  散文与人生的阅历、修养密切相关,高远的精神境界和旷达的人间情怀是散文的生命所在。一个时代如果没有高层次的文人,就没有高水平的散文。先秦诸子自立学派,百家争鸣,既是思想家又是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散文才高文美,八大家中有七人进士出身,是官又是文人。知识化、学者化在他们身上实现了最佳结合。同理,某个时代散文品位低劣,必定是人文素质低劣的必然反映。倘如此,尽管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依然存在,但其神韵气质已经死亡。
  散文的高雅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散文家首先应该是语言大师,能够娴熟地驾驭已成的语言,使其意义与意味充分体现并创造出全新的意境,运笔上看似无所用心,但要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又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语言文字提供的因素只构成散文的一部分审美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不如在诗歌中那么明显。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散文包含着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造诣深浅,手脚高低,全凭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领略。
  一个民族的散文,包含着该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心理素质、民俗风情以及由此种种决定的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中国散文有自己的观念体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从艺术哲学上看,“高雅”与“潇洒”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艺术理想。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儒家强调“文以载道”,其艺术精神的特点是社会与人生,注重道德伦理实践,其价值判断统摄于认识,并进而支配了审美,以“尽善”作为艺术王国的最高法则。就散文风尚而言,自古以来读者与作家之间建立的文体默契,不仅要求散文是美文,向“美政”看齐,而且要求散文结构和政治结构同样稳固严谨。散文风尚与社会风尚(风尚是自上而下的,而趋势是自下而上的)和谐一致。与诗歌相比,散文是一种有着极大的文化扩张功能的文体,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制性参与,中国散文风尚在与世推移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伦理导向,代儒家宣扬教化,从而显示出区别于域外散文的异常显著的文体特征。
  与贵尚礼乐、注重人伦的儒家不同,道家则重自然,致力于探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艺术观,表现出对儒家伦理的否定和超越。道家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论六家要旨》)“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汉书·艺文志》)比较而言,“儒家注重美和艺术的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依附于儒道两家的“高雅”与“潇洒”,互融互补,互含互动,深入而持久地影响了中国散文的发展与演变。
  “高雅”与“潇洒”的关系是逻辑上的相容关系。在散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高雅”与“潇洒”这两个因子表现为相辅相成的矛盾运动。一方面是“高雅”对“潇洒”的限定与侵犯:高雅要无止境地发展,覆盖潇洒,吞并潇洒。高雅对潇洒发出了指令,命令它舍弃自我,向既成的高雅范式认同。然而,无论在何种时代,既成的文化范式总是倡导仿制和平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艺术的发展便呈现出停滞状态和病态,不仅其抒情(张扬个性)的功能开始退化,而且其叙事和伦理的功能也日益消解。所抒之情不是充溢着个体生命冲动的真情,而是矫揉造作的贵妇人情调;所叙之事不是真实感人的生活琐事,而是经过提纯过滤的人生;所论之理也不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常理,而是完全不切合现实人生的大道理、空道理。这样,散文充其量只能担当起应用文的功能,保证政府文书的正常运行,重新陷入文牍主义,其文学创作的部分已渐趋死亡。
  然而,这种状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久地统治文学史,到了某个阶段,“潇洒”便要为自己张目,从对“高雅”的屈从变为对“高雅”的逃离。或许是由于社会风尚的推动,或许是由于其他文体的冲击,“高雅”一旦失却独占的合理性,“潇洒”便要冲决罗网,不仅冲破以往来自“高雅”的束缚,而且要冲破自身。这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带有很大破坏性。它将与社会风尚相互作用,不仅对社会风尚产生影响,而且对它所处的压迫已久的文体规范提出整改的要求。某个时代散文革新的内在动力即来自于此。
  在“高雅”与“潇洒”的相容关系中,有一块既“高雅”又“潇洒”的公共地带。应当说,正是在这一方天地中,产生了能够代表某个时代文人水平的散文作品。它是这个时代散文艺术成就当之无愧的标志。从理论上讲,“高雅”与“潇洒”的重合是散文艺术的最佳境界,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这种最佳境界的选择或许是不存在的。但是只有具备这种理论的眼光,才有可能对散文艺术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