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苓桂术甘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9g  炙
甘草6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ral,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
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胃气失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
目眩晕,身振振摇,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15g,桂枝、
炙甘草各3g,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各lOg,泽泻30g,生姜3
片。眩晕甚加生龙骨、生牡蛎;.‘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炒枳
壳;耳鸣或耳聋加石菖蒲;血压偏高加怀牛膝、地龙;头痛加川
芎、白芷.[湖北中医杂志,1996,(6,:33-1
    2.本方合泽泻汤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泽泻
各40g,桂枝12g,白术15g,甘草6g,钩藤30g(后下)。气虚
加黄芪、党参;呕吐加姜半夏;头痛}JnJ~l芎、白芷;耳鸣耳聋加
石菖蒲;气滞加柴胡;肾阳虚加制附子。每日工剂,水煎服。阻
苏中医,1992,(9):28Z
  3。本方加味治疗儿童舌舐皮炎:药用茯苓lOg,桂枝6g,
白术lOg,炙甘草2g,生黄芪lOg,党参lOg,苍术6g,葛根
3g,泽泻6g。此为6岁小儿用量,12岁加倍,头煎15分钟,二
煎30分钟,两煎混合多次口服,每日工剂。忌生冷。[山东中医杂

志,1997:12]
    4.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羊水过多症:药用桂枝、生姜皮、甘
草各5g,茯苓、白术各12g,、当归、白芍、大腹皮、桑白皮各
lOg,鲤鱼l尾0.5kg(去内脏)。腹胀甚加泽泻、车前子(包
煎)各lOg;气虚加黄芪工5g;肾虚加菟丝子、桑寄生各工2g;
血虚加阿胶(烊化)、何首乌各工0g;气急喘促甚加杏仁lOg.先
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煮至250mi,每日2次,口服。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u):22]
    5。本方的临床应用:认为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疗多种病症。
如用本方加法半夏可治眩晕;加法半夏、沉香、吴茱萸、橘皮可
治呕吐;加苏子、白芥子可治哮喘;加人参、附子、泽泻、木香
可治水肿等。[江苏中医,1985,t4,:37]
    6.本方合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用于青光眼偏脾虚湿滞者,
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78,cl①:9s]
    7.苓桂术甘汤新解: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眩晕及脑
震荡等多种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适当增减,均获得较理
想的疗效。文中并附高血压、脑震荡、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
能症,4例病案以说明之。  

    甘遂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遂3g  半夏5g  白芍5g  细辛3g
    上4味,以水200ml,煮取50ml,去滓,人蜜50ml,再煮
一二沸,顿服之。
  现代临证,以甘遂粉2g冲服之。
  (功效)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主治]
  主证;留饮,胸胁痞满,心下坚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
质淡,脉沉伏。

    副证:呕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饮。
    (临证加减]
    1.胸满,饮邪上逆者,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本方证伴有心下痞硬,按之则痛,咳嗽者与小陷胸汤合
用,但以中病即止。
    4。本方主治留饮:方中甘遂、甘草相反之药同用,较十枣、
陷胸诸剂尤峻,故后世鲜有用者。衣宸寰老先生通过多年临床实
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升
举、分利、固涩、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有故无殒”,“有
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
后泻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转机,稍
事调理而愈。经治凡百余例,疗效稳妥可靠。[金匮诠释.上海:上海
医学院出版社,1986]
    5.甘遂半夏汤治小儿百日咳:基本方为甘遂3~lOg,半夏
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lOg,蜂蜜适量。甘遂与半
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和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
为度,频频服下,一日尽剂。方中甘遂、半夏荡涤痰饮;白芍、
甘草补气敛阴,调和营卫而解痞;蜂蜜缓和甘遂之毒性,润肺止
咳。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恋邪。虽然甘遂、甘草
有相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正在于此。甘遂性猛,善长驱直人,
直达病所;甘草性缓,善留中州.二药合用,一缓一急,相反相
成,则顽痰尽去。吾师应用多年而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其用药
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临床用之,每收
桴鼓之效。
    6。甘遂治胸腔积液:用生甘遂为末,每日每1. 5—2g,
冲服(用散剂,不能人煎),连续服用7-20日,以逐胸水,服
用本品后,大便稀溏成水样,但量不多,每日2—3次为度,如
此,一般不影响水电解质紊乱,不必停药,只要掌握好剂量,就

安全、有效。在辨证治疗观察中认为配合温运脾阳,宣发肺气,
因势利导,驱除饮邪,可增强逐水之力,促其病灶愈合。[中药通
报,1987,(5):572    ’
    7.“本草明言十八反”对《金匮》方甘遂半夏汤中遂草同方
认识。.方中之甘遂与甘草历来被认为二药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但张仲景的甘遂半夏汤二者同用。这种配伍方剂,前代医家为
“激怒药性,促进疗效”。如尤在泾说,正是“欲其一战而留饮尽
去,因相激而相成”。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吴孚先之验“取
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可见该方曾经
历来医家临床验证,具有卓越疗效,说明十八反中有些药物的配
伍并非绝对不能用。从近代的实验研究来看,据崔珉等报道,甘
遂与甘草配伍,如果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则无相反作用,
有时还减轻甘遂的副作用;但如果甘草量大于甘遂量,则有相反
作用。前人总结“十八反”是在用药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偶然巧
合,还是普遍规律,都是从实践得来,应予重视,因为不能排除
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而甘遂半夏汤的这种相反同方的方
剂,应在充分把握方证的前提下,利用“大毒之药”去攻“大毒
之疾”;并在煎法、药量的比例等问题上慎重方可。不必冒陶弘
景所说“强在相憎,苟令共事”的风险。
    8.芍药、甘草。治留饮心下硬满挛急,名芍药甘草汤。[伤
寒论]
    9.甘遂、大黄、芒硝。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间,
症见大便于燥,心下痞硬,拒按之结胸热实证,名大陷胸汤。仁伤
寒论]
    10.甘遂、巴戟各4g,面粉20g。白开水送服,每日 3次。
4月一1岁者,每次0.5g;1-3岁者,每次1g;3—6岁者,每
次L 5g;6—10岁者,每次2g.治百日咳。气虚阴虚、脾胃虚
弱或合并肺炎者慎用,名苴遂散。

   11.甘遂2—3分(冲),木香、桃仁、牛膝各9g,赤芍
15g,厚朴15-30g,大黄9    (后下)。水煎服。功能攻水逐,---24g
饮,活血化瘀。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
锤。
    十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3味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lo枚煎汤,调服
药末工.5-3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4—6日为一疗程。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
    主证:悬饮,咳唾引痛,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干
呕短气,舌苔白滑,脉沉弦者。    .
    副证: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咳嗽,头痛目眩,微汗出,发作
有时,不恶寒,下利;水肿腹胀,腰以下肿甚,二便俱实,脘腹
胀满,属于实证者.
    (临证加减)
    L本方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基本方为醋芫花3g,黑丑
(打碎)8g,制商陆8g,生白术50g,炒白术50g,大红枣10
枚。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若气滞湿阻,腹胀胁痛者,加柴
胡、香附、川芎;寒湿困中,腹胀畏寒者,加干姜、附子、草
果;肝脾瘀阻,腹大青筋者,加桃仁、红花、山甲;正虚湿阻,
腹胀乏力者,加黄芪、党参、茯苓。腹水明显减少后,再根据具
体情况,继续中药调治。[江苏中医,1996,c5,:18]    .
  。2.本方改粉剂治疗小儿肺炎: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
论指导下,应用肺炎散(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用醋煮沸后
晾干、研细末)治疗45例小儿肺炎,年龄最小4个月,每次服
0.5g,最大者u岁,每次服2g,每曰服1次,用大枣10枚煎

汤50ml,冲服药粉。[山东中医杂志,1981,cl,:2e]
    3.本方治疗胃酸过多症:服法是将大戟、芫花、甘遂各
7.6g研细末,大枣10枚,先将大枣煎汤两碗,早晨空腹服工
碗,工小时后,将药末投入另一碗中服下。服后有胸中呕恶,腹
内嘈杂感,2小时后开始泻下2—3次,泻后自觉疲倦。可用大
枣煮粥食之,再用党参、茯苓、橘红、半夏、大枣煎服善后。
    大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8g  桂枝6g  甘草6g  杏
仁9g  生姜9g  大枣工O枚  生石膏30g
    上7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余药,煮取600ml,温服200ml。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溢饮,恶寒发热,肌肤水肿,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
躁者;外感风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舌红苔白,或兼
黄,脉浮紧。
    副证: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喘咳而渴,喜热饮。
    (临证加减]
    本方为发汗重剂还是轻剂之辨析: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麻
黄、炙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
现本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加重工倍,应是发汗重剂。《医方集
解》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陶节庵曰:“此汤险峻,须风
寒俱甚,又加烦躁,乃可与之。”但分析本方的药物用量,不难
发现,方中麻黄虽然用六两,而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合半斤),
麻桂温散配以大寒之石膏,其发散之性大为减弱。因此,认为本
方是发汗之重剂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秦皇士曰:“桂枝汤治风

伤卫之轻证,张仲景之轻方也;麻黄汤治寒伤营之重证,张仲景
之重方也;其大青龙汤恐麻黄汤太峻,故加大枣,生姜补养胃
气,加石膏制麻桂辛温,以有烦躁之证,忌用温热,此变麻黄汤
重方而为稍轻之剂。”秦氏所述,其理精辟,大有参考之价值。
[中医方荆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J
    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芍药9g  干姜9g  五味
子9g  甘草9g  桂枝9g  半夏9g  细辛9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素有内饮,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
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弦细或
细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基本方为桂枝、白芍、麻
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各lOg,葶苈子20g。
胸痛加栝蒌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加杏仁、桑白皮、厚
朴;持续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或高热者干姜减至5g,
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加厚朴、莱菔子、麦芽。每日1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3,:13]
    2.《金匮》运用小青龙汤小议:认为由于人体正气有强弱,
感邪有轻重,故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时,每每于主法(温肺化痰
散饮)之基础上,随兼证增减药物。
    (1)解表散寒化饮,兼清里热法:本法适用于小青龙汤证兼

有郁热,出现“烦躁”,舌苔薄黄者。方用小青龙汤解表散寒化
饮,再加石膏一味兼清里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
    (2)温肺化饮,兼降气、散满、清热法:表证不甚明显,而
寒饮迫肺,咳喘气逆严重,喉中痰鸣,心胸胀满,并见烦躁者。
小青龙汤不用桂枝而以石膏配麻黄,发越上焦水饮,除郁热,去
芍药、甘草,因其酸甘不利散饮除满,加厚朴、杏仁以增强降气
平喘散满之力,小麦甘淡健脾以利痰湿,合为厚朴麻黄汤。原文
中提及“脉浮”,并非病位在表,而为水饮挟郁热上迫于肺所致。
    (3)温肺化饮,兼止咳祛痰平喘法:既无表证,亦无郁热,
纯属肺阳不振,寒饮停肺,肺气上逆,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水
鸡声”,痰清量多,不得平卧,舌淡苔白滑等,法宜温肺化饮,
同时应加强化痰止咳平喘的力量。方用射干麻黄汤,即由小青龙
汤去桂、芍、甘草,干姜易生姜。取细辛、半夏、生姜、五味温
肺化饮,收敛肺气以固本;射干、麻黄、紫菀、款冬花化痰平喘
以治标;大枣一味,健脾安中且可调和药性。如此标本兼固,咳
喘自可渐除。
    (4)温肺化饮,兼健脾益气利水法:本法适应于肺脾两虚,
输布无力,痰饮停滞,肺气上逆之咳喘者,泽漆汤是其主方。原
文虽仅言“脉沉”二字,然还须具备有喘逆倚息,痰清量多,面
色萎黄或咣白,少气懒言,食少乏味,颜面虚浮,舌淡用之方合
拍。此方亦属小青龙汤之变法,方中桂枝、生姜、半夏温肺化
饮;水饮泛溢,中土先伤,故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并培土生
金;重用泽漆利水消痰;紫菀、白前止咳平喘;水饮久留而化热
者,可佐黄芩清热.若再加细辛、五味子、麻黄等温肺平喘纳
气,茯苓、焦术等益气健脾去湿,其效果往往更好。同时认为,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苓甘
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也是在小青龙汤
法之基础上变化而来.晰江中医杂志,1984,t8);346~347-]

    木防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木防己10g  石膏30g(先煎)桂
枝6g  人参12g
    上4味,以水600m1,煮取200re|,分2次温服之。
    (功效]补虚通阳,清热利水。
    (主治]
    主证:寒饮化热,喘满,心下痞坚,气短乏力,痰少而稠,
鼻干口渴,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紧或沉而有力。
    副证:面目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临证加减)
    1.渗出性胸膜炎、心包积液:根据病情辨证,酌与葶苈大
枣泻肺汤、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加减用之。
    2.痹证:风胜者,加桑叶、防风;湿胜肿甚者,加茯苓皮、
苍术、滑石;寒胜痛甚者,加制川乌、姜黄;热重红肿者,重用
石膏,加知母;久病人络者,加蜈蚣、蕲蛇。
    3.吴颂康对《金匮》木防己汤应用经验:采用万年青根散
(万年青根、红花、车前子、丹参、绿茶、葶苈子、大枣)合木
防己汤治疗肺心病有效。又用木防已汤加减(桂枝、防己、人
参、平地木、红花、丹参、车前子、茯苓、泽泻、葶苈子、陈
皮、红枣)治疗风心病,对纠正心衰,缓解症状也有较好疗效。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5):55]
    4.从木防己汤的配伍谈起:本方配伍严谨,功具温清补利,
用于痰饮郁结化热,而又兼阳气虚弱的证候.本方的特殊结构及
其肯定的疗效揭示了痰饮病治疗中的一些规律:①温阳化饮,重
在“和之”,②扶正祛邪,当分标本;③表里同治,并行不悖;
④温清补利,调和气机。本方的配伍似乎杂乱无章,但正如唐容
川I谓张仲景用药法所指出的“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

证则易一药”,本方就是通过这种“杂乱”的配伍,即针对痰饮
病本质性的病机,又兼顾了支饮复杂的变局,故不失为治痰饮当
以“温药和之”的典型代表方剂。[陕西中医,1984,《2,:26]
    5.本方石膏用量管窥:文中评述了历代对石膏用量的认识,
分析了木防己汤证的病机,并根据本方煎煮上的特点,认为本方
中石膏用量仍应为“十二枚鸡子大”,对张仲景方剂量的盲目改
动,有失张仲景原意。[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46]
    6.加味木防已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药用生石膏30g
(与薏苡仁15g共捣),木防己、桂枝、葶苈子、莱菔子各lOg,
生晒参、生半夏各6g,茯苓12g。兼表证加麻黄、杏仁;热盛口
干,痰黄黏稠去生晒参加黄芩、鱼腥草、鲜竹沥;痰涎壅盛,喘
咳气逆加苏子、白芥子、川厚朴;面浮足肿加泽泻、车前子、石
韦;神疲气短加黄芪、五味子;唇青舌紫加丹参、赤芍;面灰肢
冷,心悸喘促,脉沉加四逆汤;躁动不安,谵语加至宝丹或安宫
牛黄丸。每日工一2剂,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2,c12,:5353
    7。加味木防己汤治疗风心病心衰:基本方为木防己15--~20g,
桂枝、红参、枳壳各6~lOg,生石膏10~25g,坤草15~30g。喘
甚加葶苈子、椒目、大枣;心悸明显加紫石英、生龙齿;肢肿尿
少加车前子、茯苓;气虚自汗加黄芪、浮小麦;畏寒肢冷加炙附
子;咳嗽咳痰加桔梗、陈皮;腹胀纳呆加厚朴、炒莱菔子;瘀血
明显加丹参、桃仁、红花;咯血加茅根、阿胶。每日工一2剂,工0
日为工个疗程,连服l一3个疗程。
    8.防己、桂枝、石膏、杏仁、滑石、通草、薏苡仁.治暑
湿痹。并云:此治痹之祖方也(指木防己汤),风胜则行,行者
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加滑石、革藓、苍术;寒胜则
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
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
兼痰饮者加半夏、陈皮,名加减木防已汤。[温病条辨]
    9.防己、木通、槟榔、生地、川芎、白术、苍术、黄柏、

甘草梢、犀角。食前服。治湿热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名
防已饮。[医方集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木防己6g  桂枝6g  人参12g
茯苓12g  芒硝lOg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下芒硝,再微
煎,分2次温服。
    (功效)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
    (主治}
    主证:痰饮喘满,心下痞坚,短气咳逆,大便燥结,舌质淡
红或苔薄而润,脉沉滑。
  副证;遍身水肿,小便短少.
  (临证加减]
1.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中加芒硝的意义:魏念庭云:
“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邪既散而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
故以坚投坚而不破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可见,其用芒硝之
目的,乃咸以软坚以化痰饮之癖……现代药理学证实,病人服芒硝
之后,由于其不能被肠胃吸收,故在肠中形成高渗溶液,结果大量
吸收组织间水分。这样,一方面起到泻下作用,一方面使肠内燥屎
软化,起润燥软坚通便泻水的作用。[中医药信息,1989,fs,;46]
    2.关于防己的探讨:防己,古称木防己,分汉木而为二种
者,苏敬陈藏器以后之说,太平御览载吴氏本草曰,木防己,一
名解离,一名解燕,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氏大寒,
其茎如葛蔓延如芄,其根外白内黄似桔梗,内有黑文如车辐解,
可以证矣。又案,防己散饮泄水,石膏清肺热,止喘满,桂枝人
参通阳补气,若夫水邪结实者,非石膏之所能治,代以芒硝峻开
坚结,加茯苓利水道也。

    泽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泽泻15g  白术lOg
    上2味,以水200ml,煮取lOOml,分2次温服。
    (功效]健脾利水,燥湿除饮。
    (主治)神不爽,头晕目眩,动则加重,泛恶作呕,舌苔白
腻,脉沉缓。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见舌淡苔白润,脉弦滑或缓滑,则为肝脾风痰上
泛证,加半夏、天麻、钩藤,以降逆祛痰,柔肝熄风.
    2。本方证见舌红少苔乏津者,为热痰上扰,加黄连、黄芩
以清热化痰。
    3.内耳眩晕病挟有肝风者,加石决明、珍珠母、白菊花、
白蒺藜等;伴有恶心呕吐甚者,合温胆汤,或加代赭石、旋覆花
等;耳鸣甚者,加灵磁石、紫贝齿等。
    4.重用泽泻汤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大剂量泽泻汤药用:泽泻
50~70g,白术20~30g.呕吐剧者加姜半夏15g。上药第一煎加温
水500~700ml,浸泡30分钟,用文火煮沸工5分钟,过滤取药液;
第二煎再加水200~300ml,用文火煮沸工0分钟,合并两次滤液.
服药采用少量频服的方法,每日工剂。[中医杂志,1992,c3,:ls]
    5.加减泽泻汤治疗中耳积液:中耳积液为外感风寒湿热及
脏腑功能不足所致。按辨证分6型。①单纯型,用主方泽泻汤加
味:泽泻、茯苓各15~30g,石菖蒲10~15g。②痰热型,主方
加黄芩lOg,龙胆草5g。③气虚型,主方加党参、炙黄芪各
15g。④阴虚型,主方加生地15g,川石斛、麦冬各lOg。⑤外感
型,风寒者,主方加辛夷、防风、苍耳子各工og;风热者主方加
桑叶、菊花各lOg。⑥血分瘀热型,主方加琥珀3g(吞),赤芍、
丹皮、丹参各lOg。让海中医药杂志,1981,《l,:32]

    6.泽泻汤为主治疗小儿腹泻:基本方为白术lOg,泽泻9g,
山药20g,木香6g,元胡、甘草各6g。伤食型加焦三仙各log;
风寒型加紫苏9g;湿热型加银花、六一散各lOg;脾虚久泻者加
党参、云苓各lOg;脾肾阳虚者加附子3g,煨肉蔻log;伴呕吐
者加陈皮9g,半夏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El~lJII中医,
1997,(10);45]
    7。泽泻汤加柴胡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根据泽泻汤之病机,
在泽泻汤治疗中耳炎积液的有关报道启发下,考虑中耳炎化脓亦
与水湿热诸邪有关。尤其是反复发作之慢性中耳炎患者,尤与脾
虚水泛,上犯肝胆经脉有关。故投以泽泻汤加柴胡为主治疗化脓
性中耳炎,经临床观察证实,确有一定疗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8,(1):173
    厚朴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24g  大黄18g  枳实12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2次温服。
  (功效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主治)
  主证:腹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副证:腹中满,呼吸不利。
  (临证加减)
  1.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以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
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
金方]
    2。治胃内停水,及心下部膨满。[皇汉医学]
    3.本方治疗痰饮、支饮兼见胸腹满者,常与化痰止咳方药
合用;治疗实热胃脘痛时又可与消导药物同用;治疗渗出性胸膜
炎时,又可与柴胡陷胸汤同用。

    现代临证,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肺痈、心包炎等病证而见本方证者。
    4.本方去大黄,加白术、半夏曲、陈皮、甘草。治食少便
秘症,名厚朴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本方加诃子、木香、黄连、炙甘草。治腹痛泄泻,名厚
朴枳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6.本方加槟榔、芍药、生姜。治下痢频数,里急后重,苔
黄者,名槟芍顺气汤。[温疫论]
    小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15g
  上二味,以水700ml,煮取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蠲散水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痰饮呕吐,唾多清水,饮食不下,口不渴,苔白滑,
脉弦滑。
    副证:头痛目眩,口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临证加减)
    1.小半夏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书中共有三用,分别
见于“痰饮”、“黄疸”、“呕吐”三篇之中,张仲景在书中对小半
夏汤的论述也较简单,兹将原文都摘于下。痰饮篇云:“呕家本
渴,褐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黄疸篇云:“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
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篇云:“呕吐,
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从以上诸条分析,不难看出小半夏
汤主证是呕吐。[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2.小半夏汤加味治疗胃失和降:用于较严重的妊娠恶阻、
呃逆、呕吐症。基本方小半夏汤,为半夏、生姜2药组成。若脾

胃虚寒者加干姜、附子、党参、白术、丁香、吴茱萸;胃火上逆
者加竹茹、黄芩、山栀子、生大黄、枳实;外邪犯胃者加苏叶、
藿香;饮食积滞者加枳实、陈皮、山楂、神曲;热滞者加生大
黄;肝热犯胃者加左金丸、竹茹、石斛;胃阴不足者加竹茹、沙
参、麦冬、生地、芦根、石斛、枇杷叶;痰饮内停者加茯苓、白
术、陈皮;胃出血者减少生姜的用量,加代赭石、生大黄、花蕊
石、田三七、白芨、竹茹;肠痹瘀阻者宜加生大黄、桃仁、枳
实、陈皮、当归身、莱菔子;毒蕈中毒宜用大剂量生姜(生姜能
解毒蕈之毒性),加生大黄.呕吐较为复杂,呕吐停止后,仍要
从本论治。[新中医,1990,cy,:25~26]
    3.寒热错杂作呕者,兼见舌质红,苔黄,本方加黄芩、黄
连,以清热.
    4.胃虚者,可与党参、茯苓、陈皮相配伍,以通补之。
    3。夹食滞者,加枳实或枳壳、神曲、麦芽,以消导之。
    5.小半夏汤加味治疗放化疗引起呕吐的经验:小半夏汤之主
证为呕而不渴,胃有停饮,上逆作呕,本方有蠲饮止呕之效。根
据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出现的症状,可随症加减.常用方为姜半
夏12g,生姜9g,茯苓lOg,陈皮6g。呕吐伴头晕,心悸,不欲
饮,舌苔腻者,为停饮较重,在上方中加苍白术各lOg,泽泻
lOg,石菖蒲lOg;若食人即吐,舌苔黄者,为胃内有热,予姜半
夏6g,生姜9g,竹茹9g,藿香lOg,黄芩6g;若呕吐不重,伴反
胃恶心,胸中烦闷,系肝气克脾乘胃,予姜半夏6g,生姜lOg,
佛手或佛手花lOg,代代花6g,绿萼梅6g,旋覆花lOg;若呕吐后
纳差,舌红少苔,胃中不适,系胃气损伤,胃阴不足,予姜半夏
6g,生姜lOg,山药lOg,麦冬lOg,鸡内金6g,生谷麦芽各lOg;
若呕吐后食纳尚可,但食后不适,脘腹胀满,系脾气受损,予姜
半夏6g,生姜lOg,党参lOg,白术lOg,扁豆lOg,山药lOg;若
呕吐吞酸,伴头痛,脉弦,系肝胃不和,予姜半夏6g,生姜lOg,
吴茱萸lOg,青皮6g.[中医杂志,1993,c8,:4753

    6.本方加甘草,治痰涎,进饮食,名殊胜汤。CQ氏家藏方]
    7。本方去生姜加干姜,治干呕或呕吐清涎者,名半夏干
姜散。
    8.本方生姜改用生姜汁(先煎半夏,冲人生姜汁半匙至一
匙),治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呃非呃,烦闷不舒者,名
生姜半夏汤。
    9。圆白半夏,刮净捶扁,以生姜汁调和,飞白面作软饼,
包裹半夏,慢火炙令色黄,去面,取半夏为末,米糊丸绿豆大,
日干,每服三四十丸,温热水下之.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
急痰呕,中满虚肿,亦消宿瘀,百病通用,名半夏丸。[直指方]
    10.治七情伤感,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
悸,眉棱骨痛,大半夏洗净,汤泡七次,切作片子。上件,每服
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人沉香水一呷温服,
不拘时候,名玉液汤。俨氏济生方]
    11.痰饮上逆、呕吐,胸脘痞闷,眩晕,心悸者,本方加茯
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己椒苈黄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  椒目  葶苈子  大黄等量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每日3次,饭前空
腹服。
  (功效}攻坚逐饮,化气行水。
  (主治)
  主证:肠间有水气,肠鸣腹胀,口舌干燥,二便不利,舌苔
黄腻,脉弦滑或小数。
  副证:下肢微肿,口干,小便短黄。
  (临证加减)
  l。本方证二便俱闭者,加牵牛子,以通幽。

    2。喘咳证为主者,合三拗汤,以开泄肺气。
    3.痰涎壅盛于肺者,合三子养亲汤,以化痰下气。
    4.以水肿为主者,合五苓散、五皮饮,以分利水湿。
    5.以胀满为主者,加厚朴、槟榔、枳实、青皮,以行气
宽中。
    6.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黄芪,以益气
行水。
    7。本方的临床运用:①治疗肺心病水肿,肿甚加茯苓、泽
泻、大腹皮;喘甚加杏仁;痰涎盛加陈皮、半夏;腹满甚加厚
朴;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②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扩
张、咳喘、咯血者重用大黄;兼气虚者加潞党参;兼阳虚者加附
子、干姜。③治疗中风痰热闭瞀的昏迷(肺性脑病)。[湖北中医杂
志,1984,(2),18]
    8.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本方含黄连2g,花椒
5g,乌梅、使君子肉、鹤虱、生大黄各10g。大便稀去大黄;体
虚加党参;皮肤发黄加茵陈、焦山栀;阳虚加肉桂、附子。每日
工一2剂,水煎至200~300ml,分次频服。[~NOeN,1990,cz,:15]
    9.加减己椒苈黄丸的临床应用:临证善以本方加减治疗痰
饮水湿之邪与肠道食积阻结或呕吐伤阴化热之候.如治幽门梗
阻,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玄参、代赭石、甘草、鲜芦根治
之。粘连性梗阻者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桃仁泥、延胡索、
生甘草治之。急性胰腺炎者以本方加玄明粉、蒲公英、淡黄芩、
炒枳实、竹茹等治之。因本方药性苦寒,味厚力专,一旦饮除积
去,应立即更方调理。L—L海中医药杂志,1985÷《4,:s6]
    10.加味己椒苈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药用
防己、椒目各12g,葶苈子、桑白皮各24g,大黄6g,杏仁9g,
鱼腥草、金银花各30g。对照组,以定喘汤治疗,药用白果、麻
黄、款冬花、杏仁、半夏、桑白皮各9g,苏子、黄芩各6g,甘
草3g。均每日一剂,水煎服。[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fl,:235]

   11。葶苈子30g,大黄(后下),枳实、防己各lOg,桑白
皮、红枣各15g。有泻肺定喘,强心逐饮之功,使饮邪从二便分
利而去,则心肺功能治矣.经治35例,服药4“小时内缓解者4
例;24小时内缓解者工4例;48小时后缓解者工3例;无效4例,
名苈黄汤。[山西中医,1987,《2,:21]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24g  茯苓lOg
    上3味,以水700ral,煮服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主治)
    主证:水饮呕吐,呕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
    副证:心下痞,眩悸。
    (临证加减)
    l。治停痰留饮,心下痞满,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
食不下,名茯苓半夏汤(即本方)
    2.本方治水结胸,心下胀满,无大热,头汗出加葶苈子、
红枣。
    3.本方治痰饮,脾胃不和,咳喘呕吐,饮食不入加苍术、
桔梗、陈皮、柿蒂。
    4.本方治痰饮汗多,小便不利加生芪、防风、白术、车
前子。
    5。恶阻不能受药者,可用本方,若仍不受可用伏龙肝一两
煮水,再煎本方,无不受得,不但治恶阻呕吐,用于诸病呕逆,
诸医所束手者,皆得奇险。[医事小言]
    6.小半夏汤证兼停饮而渴者,又停饮呕吐不良,心下痞硬,
或头眩者,皆有效。饮食不进者,或疟疾经Et食不进者,此方倍
加生姜,能奏效。[方函口诀]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0.9g  泽泻1.2g  白术0.9g
茯苓0.9g  桂枝0.6g
    原书为散,现多采用汤剂.按原方比例,适当增加量,水煎
二次,分服;散剂每服6—9g,日服2次,空腹以温水或米汤
送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卫停饮下焦,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痛,短气,
小便不利者;水蓄膀胱,小便不利,烦渴引饮,甚则水人即吐,
或兼表证身有微热者;水肿身重,下肢肿甚,小便不利者;湿盛
泄泻,下利稀水,口中渴,小便短少者。舌苔白腻,脉弦紧。
    (临证加减}
    1.  自张仲景创制五苓散以来,后世医家以本方为基础,随
证加减而成新方,形成了五苓散类方.其具有代表者,有十七首
之多,它的源流大致如下:五苓散(汉《伤寒论》),茵陈五苓散
(汉《金匮要略》),加味五苓散、加减五苓散(宋《济生方》),
茯苓汤(金《兰室秘藏》),茯苓琥珀汤、茯苓渗湿汤(元《卫生
宝鉴》),四苓汤(元《丹溪心法》),春泽汤(明《证治准绳》),
加味四苓散(明《寿世保元》),大橘皮汤(明《景岳全书》),茴
楝五苓散(清《成方切用》),柴苓汤(清《杂病源流犀烛》),加
减五苓散(《经验医库》1932年),四苓散加木瓜草果厚朴汤、
五苓佛散(《中医治法与方剂》1975年)。[处方纲要.西安:陕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71
    2。本方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以猪苓、
地龙各lO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30g
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水
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具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让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20]
    桂苓五味甘草汤
    (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罩茯苓12g  桂枝12g  炙甘草9g
五味子7.5g
    上4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效)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主治]阳虚停饮,咳嗽,咳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
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苔白滑,舌质淡,脉象沉弦,尺
部弱.
    (临证加减工
   1.小青龙汤以下六条之探讨:自小青龙以下六条,随证转
主,绝妙医案,盖是张仲景历身之事实,然病情万变,支饮咳嗽
之证,其传变,非能斟若划一者,学者心知其意,自得运用之
妙,若悬此六方,以逆测病证,则胶柱而鼓瑟矣。[金匮要略今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
    2.桂苓五味甘草汤之辨析:此方纳气冲者也,药仅四味,
其不同于苓桂术甘者仅白术一味耳。张仲景方中用本方加味者数
数见之,此主就曰苓桂术甘加五味子汤,而必另立一方,名茯苓
桂枝五味甘草汤者,即明手白术之不可用,而五味之必用也。本
草载:白术有动气者忌服,动气即冲气也,惟有有形、无形之
分,少腹有形而动者谓之动气,无形而喘者谓冲气,实一病也。
张仲景明乎此,故对痰饮之有冲气自少腹上逆者,去术加味,另
成一方,以二方对照观之,其用心之细密可见。寒饮之治,不出
于此。而张仲景饮病之大法,亦缦骚乎称备矣。[金匮篇解.北丸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9g  干姜9g  细
辛9g  五味子7.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每
次lOOml。
  (功效)温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肺寒支饮,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咳吐清稀痰,舌
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1.久咳者,酌加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川贝等。
    2。老年体弱者,酌加冬虫夏草,生黄芪、党参,以补益。
    3.呕哕或痰多者,加枳实、陈皮、制半夏,以降气止呕,
燥湿化痰。
    4.咳甚者,加杏仁、海浮石、款冬花,以降气止咳。
    5.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降冲逆。
    6.气滞脘胀者,加陈皮、砂仁,以行气消胀.
    7.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神曲、白术,以益气健脾。
    8.形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以温之。
    9。湿重苔白厚者,加苍术、生苡仁、藿香、佩兰,以健脾
利湿,芳香化浊。
    10.细辛用量之我见:细辛的用量,历代多谓不超过一钱,
在临床实践中,以不同剂量的细辛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疾病,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认为细辛虽有小毒,但辨证明确,亦可大量
应用。①大剂量(15—20g)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湿久蕴,脉
络痹阻之腰腿疼痛,取其辛散温中而镇痛的作用;②中等剂量
(10g)用于治疗风寒束肺所致咳嗽、哮喘等证;③小剂量(2—
5g)用于治疗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又可治疗鼻渊、痢疾,其

疗效显著.[吉林中医药,1982,(1):48]
   11.张仲景运用细辛及其剂量之探讨:《伤寒论》运用细辛
6方(包括真武汤加减),细辛用量最重者乌梅丸为6两,最轻
者真武汤为一两,一般用二三两。《金匮要略》用细辛工0方,一
般用二三两,最轻者赤丸方一两.观二书凡用细辛于汤剂者,在
1一3两之间,约今之3~10g。而用于丸剂则量较汤剂为轻。如
乌梅丸共工。味药,总量达258g,其中细辛18g。按每次服用丸
数计算,则所含细辛量甚少。赤丸计4味药,总量11两,约合
今之33g,细辛占1/10强,约4g,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
则每服赤丸所含细辛量亦甚少。余于临床治疗腰腿痹痛,于方中
配细辛,每在6~20g之间,并无何弊。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细
辛挥发油可引起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证宋代陈承单味细辛为
末服过钱致死记载的确切性。[四川中医,1987,f6,:2]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6g  干
姜6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上6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日3服。
    (功效]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主治)肺寒支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头晕目眩,
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弦滑。
    (临证加减}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的探讨:认为方中茯苓为
君,甘淡而平,利水渗湿,补脾宁心以涤饮;炙甘草温中补虚,
使不伤正;佐五味酸敛肺气,不使细辛散之太过;伍干姜、细辛
温化痰饮;纳半夏降逆平冲。全方功能温化痰饮,降逆平冲,故
主治痰饮咳嗽。凡素病痰饮咳嗽者,初以干姜易生姜,效验不逊
青龙汤。《金匮》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

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五方
均为本方之类方。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为主证。兼有形
寒外感之新病,以小青龙汤散内饮外寒。或兼形寒,或兼头眩胸
闷,咳呕痰水,舌白口淡,脉象弦滑之痼疾,则宜以本方主治。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功专敛肺平冲。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冲气
低,更咳胸满”。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主治“水去呕止,形肿
痹”。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主治痰饮而兼“面热如醉状”.
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为枢纽,主治痰饮,随证加减。认为
本方实为后世治痰饮众方之祖。[四酉医药,1964,《6,:26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9g  干
姜9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宣通肺气,化饮祛痰。
  (主治)肺寒支饮,痰多清稀,胸闷呕逆,心悸头眩,头面
虚浮,其形如肿,舌苔白腻,脉沉弦滑,尺部无力。
    (临证加减)
    1。痰饮家平日咳嗽者。此方以栝蒌实代半夏,白蜜为膏,
用之甚效.[类聚方广义]
  2.咳嗽用本方效不显时再加桔梗即见效。
  3.本方加苓甘五味治阳虚痰饮。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卫茯苓12g  干姜9g  细辛9g  五
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甘草9g  大黄9g

    上8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lOOml。
    (功效)化饮降逆,清泄胃热。
    (主治)寒饮内停,咳嗽痰多,胸满,呕逆,心悸头眩,面
赤口干,小便微黄,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而中心微黄,脉沉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葶苈子治支饮
    2.本方加桔梗、化橘红治水饮犯肺。
    《外台》茯苓饮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  人参  白术各log  枳实6g
橘皮7。5g  生姜12g
  上6味,以水600ml,煮取180ml,分3次温服。
  (功效]健脾理气,化痰散饮。
  (主治)胸中有痰饮宿水,吐出水后,心下空虚,痞满不适,
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苔白微厚或腻,舌质淡红,脉细弱。
    (临证加减)
    1.若呕吐甚者,加半夏、瓦楞子等以止呕。
    2.若食少纳呆者,加神曲、炒谷麦芽、鸡内金等,以消食
化滞。
  3.脚气冲心,服本方合吴茱萸汤。
  4。茯苓饮的临床应用:认为茯苓饮可用于治疗妊娠恶阻之
初有效,对体力不衰弱,心下部不适,恶心,呕吐,有胃内停水
者较佳。并且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与胃弛缓等见心窝部
有停滞胀满感,吐酸或烧心,叩击心窝部可闻及水音,腹部有动
悸,尿量减少者,效果甚佳。LR方辨证治疗学.重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重庆分社,1983:65,159J
  5。本方去枳实,治风痰气,呕吐水者,名延年茯苓汤。

  6.后世之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健脾和胃化饮之方,皆
由本方发展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