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1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1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小结

   这部分共41条的原文,《外台》茯苓饮如果要算到狭义痰饮里的方里面,就等于治疗狭义痰饮有10个方子,治疗支饮有11个方子。再加上治疗悬饮的十枣汤。治疗溢饮的大、小青龙汤,当然这里我所说的方子,有十枣汤的两用,小青龙汤的两用,有重复。

   现在把全篇41条原文我所讲到的,给大家做一下总结。

*** 从篇名上我们看《痰饮咳嗽病》好象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实际上它是专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对于咳嗽仅仅是饮病范围内的一个伴发症状,和第七篇有联系,但是,它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伴发的咳嗽症状。
   大家想,在四饮当中,有的兼有咳嗽,有的没有,所以咳嗽仅仅是一个症
状。

*** 痰饮病的概念

广义说: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是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

狭义痰饮:仅指饮邪停聚于心下(胃)和肠的病变。

*** 在分类上

第1条,提示了四饮有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四饮诊断的依据

& 狭义痰饮一定是饮停于心下(胃)、肠,“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就记住“瘦、有声”,这是它的主症特点。

& 悬饮,是饮停于胸胁,原文说“停于胁下”,咳唾引痛。“引痛”的含义不重复了(引痛,咳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

& 溢饮,是饮流于四肢、肌表。“满则溢”,“盈则溢”,所以,饮药流行于四肢、肌表。“身体疼重”我给大家补充了,四肢肿和无汗的问题,“当汗出而不汗出”。

& 支饮,饮停部位在胸肺,原文有,“膈间”说;“膈上”说;“胸膈”说,三种说法。
   我认为饮停胸肺最能说明支饮的饮留部位。“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形如肿”这都是在第2条原文里面集中论述,用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特征,来作为诊断依据的。

& 留饮、伏饮,进一步补充了四饮临床脉证,我们说留饮和伏饮在概念上一定是具备这四个条件:
一、饮留部位较深。
二、病程较长。
三、病势较重。
四、一般药物难以攻破。

   在上述共有的四个条件之下,

 @ 留饮,是指饮邪留而不去,它分属于四饮之中,因此,第8、9、10条,介绍了四饮当中的留饮。

 @ 狭义痰饮的留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条文写的“如手大”,[校勘]是“如掌大”。

 @ 作为悬饮的留饮,它讲的是“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还有的版本写“咳嗽则转甚”。

 @ 作为支饮的留饮,是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为什么渴?气不布津。

 @ 作为溢饮的留饮,是“四肢厉节痛”这要与厉节病进行鉴别。

 @ “脉沉者有留饮”这是作为留饮,深聚于里,在脉象上,比主脉的弦脉更沉于里。

 @ 刚才我还提到了,结合第一篇“色鲜明者,有留饮”,在望诊上包括他的肌肤发亮,也是作为留饮的一个诊断标志。

*** 在病因病机上

我从第12条给大家分析“食少饮多”说明了脾运失司。
   我给大家提出的“阳衰”是指的脾阳衰,而饮邪停聚,是本虚标实的病情

主脉,脉偏弦,为什么说偏?是因为饮邪是停留于人体的局部。

*** 治则

“当以温药和之”我分析了那些方面,最后的结论是,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
   温补助阳,行水蠲饮,或者说消水蠲饮。这是“温药和之”之义的主要功
效,是这样体现的。

*** 关于辩证施治,是本篇的重点内容。

& 首先来看狭义痰饮,它的主方,或者说是治本大法里面,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第16条)。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第17条,讲了狭义痰饮的轻证 - 微饮,是短气、小便不利,
 @ 偏于脾阳虚的应当兼有心下逆满、目眩等脾阳虚的证,仍然是用苓桂术甘汤
,温脾阳以化饮;
 @ 偏于肾阳虚的用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

(这些都是一类条文,从治则,包括1、2条,就是留饮、伏饮是二类条文。从15条的“当以温药和之”,包括四饮的主要脉证和治法,都是一类条文。)

& 心下有留饮欲去,用甘遂半夏汤,攻破利导,这是治标的方子。(二类条文(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 )

& 肠间有水气,说明狭义痰饮在肠间,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

& 泽泻汤应当属于狭义痰饮里面的“苦冒眩”。
   给大家介绍了关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这样一种耳性眩晕病,泽泻汤是临床
非常有效的方子。利水除饮,补脾制水。实际上是一个温利的办法。“上病下取”。泽泻汤方 泽泻 白术)

& “饮停于脐下”这是五苓散证,治以化气利水,表里分消,也属于温利。(五苓散方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 “痰饮呕吐”,我仍然把它划在狭义痰饮范围里。
  “呕家不渴”用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方  半夏 生姜)
   呕家之圣方、祖方。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 “呕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也等于告诉你,加茯苓的指征就是除了呕吐之外,得兼有眩悸,治以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 生姜 茯苓)

& “先渴后呕”,小半夏加茯苓,也是让你判断渴与呕之间的关系,要用它来行水之呕,这也等于告诉你,小半夏茯苓汤,也兼有标本兼治之义,除了止呕,要给饮邪化除,得给饮邪以出路。茯苓,有导水下行的作用,补利兼优之品

& 悬饮,用十枣汤,峻下逐水。
   这里我还特别让大家注意!十枣汤里的甘遂、大戟、芫花三者,如果是粉末装入胶囊,量控制在5分之内,而且应该注意,一日最好只服用一次,观察第二天的二便情况,这个量和用法。
(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

 @ 如果说象甘遂半夏汤用汤剂,这个量也应该控制在15克,10 - 15克内,不能象它这个用到甘遂三枚大个儿,咱们没有经验的话,不要轻易的选用大量。(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
   我已经介绍了,有实验证研究明,它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所以,散剂用十个大枣煮汤来送服,以保护胃气。

& 溢饮,治法上,“当发其汗”,
 @ 饮盛于表兼有郁热的话,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
(大青龙汤方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如鸡子大)

 @ 表寒里饮俱盛的,用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半升 半夏
   因为饮邪在其表“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 支饮,这里比较复杂,首先来说主方,一定是小青龙汤,因为饮停在胸肺,如果是表里皆寒的情况,它可以解外寒而除里饮。
 @ 小青龙汤既可以治疗溢饮又可以治疗支饮,原因是证候、病机相同,治法相
同。

& 支饮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这个也是和肺痈的不得卧尽管病因不同,但是,病位、症状、病机相同,
因此治法相同。
   这个一定是内外合邪,表证已解后,邪实气闭、形证俱实,的情况,这时
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 大枣)

& 支饮腹满,可用厚朴大黄汤。(浓朴大黄汤方 浓朴 大黄 枳实)
   它需要和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三个方在每味药量上和组成的配伍意义上
来分析方义的不同,主治证不同。
   在这里,厚朴大黄汤的功效,一定是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作为支饮,胸腹满,包括大便干结俱在,才能用它。

& 支饮的重证,

 @ “虚者”用木防己汤,对于饮邪尚未结实的,就可以取其补虚清热,通阳利水的作用。(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 “实者”如果用了木防己汤,对于已经结实者没有发生疗效,就证明病重药轻,要进行调整,因为已经用过了木防己汤,郁热已经去掉,所以,把石膏去掉。
   那么正虚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人参和桂枝还放在里面,加茯苓和芒硝

   特别是用芒硝,在己椒苈黄汤里面也说加芒硝,就是“以坚投坚,不破者,以软投坚即破也”,芒硝有咸寒软坚的力量,它可用微煎,后下,也可以冲服,来用芒硝,这个力量很大。行水散结,消坚。

 @ 作为支饮的实证,也可以用十枣汤,它有峻下逐水的作用。只能是实证,也不在病程多长,在于证是不是实证,这是用十枣汤的根据。

& 支饮的病案举例,看大家听明白没有,现在用文字给大家概括。

1.饮邪通过服小青龙汤以后,饮邪暂解,表证已去,但是冲气上逆。
 @ 用苓桂甘味汤(又称,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的平冲降逆作用,用五味子
而不用大枣是为了收敛,不让它有阳气上浮,所以,敛气平冲,兼以化饮。(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 桂枝 甘草 五味子)

2.服用苓桂甘味汤以后,冲气解了,但是支饮复出,表现咳、喘为明显的情况下。
 @ 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 甘草 干姜 细辛 五味子。比桂苓五味甘草汤少了
桂枝,加了加了细辛、干姜)。
   这里面没有半夏,有五味子、细辛、干姜,温肺蠲饮,泄满止咳。所以这
个方,我认为治疗一般的咳喘病,老慢支,使一个最平稳的方子。

3.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之后,对于咳喘证缓解了,但是还又出现了支饮冒呕冒眩和呕吐),
 @ 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又加了半夏)
   这个方子就是温肺逐饮,降逆止呕的作用。

4.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以后,支饮呕吐止了,又出现了“外形如肿”加重,重甚,需要来调理肺气。所以,
 @ 又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的基础上再加杏仁。蠲饮宣肺。

5.之后又出现,支饮兼有面赤如醉的样子,人为这是胃热上熏的结果,
 @ 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直折里热,清其胃热。

   这个方子讲的够有意思的了,等于结合第七篇,大家对小青龙汤,作一个进一步的复习和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