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接上一节的奔豚汤,但是这个方不是治疗少阳区块奔豚,仍然是正常的冲脉上气的奔豚。从方剂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温肾药,有利水药。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接下来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什么要接这个汤呢?因为这个也是误发汗以后导致的病症。前面奔豚是误发汗以后导致心阳虚,从而水邪作乱,这个方证是误发汗以后导致脾阳虚,不能运化而导致的肚子胀。这个方要非常注重比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的比例基本上是8:8:5:2:1,所以是攻大于补。这里做了一个比较,比如说肚子胀的纯虚证,可能是理中汤证,纯实证是承气汤证,而三虚七实就是本方所治病症,本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下午撑胀会严重,因为下午脾阳经过一天的消耗变得更少了。另外本方治疗的胀偏于小肚子胀而不是胃胀,胃胀更偏于半夏泻心汤;如果是胃部组织有水肿的胀是枳术汤证,或者可以用橘皮枳实生姜汤(枳实一般用现代的枳壳),茯苓杏仁甘草汤这一类;如果是虚寒的气痞,可以用小青龙汤;如果是喝了水以后感觉肚子里有振水音,可以用茯苓甘草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仍然是治疗奔豚,也有一说不是奔豚,就是痰饮导致的晕眩,无论如何,这个方剂是治疗痰饮的基础方。因为痰饮是一种体质,是脾肾长期不能很好地运化水,导致身体痰饮的堆积,所以苓桂术甘汤是一个调理脾肾的基础方,也是调理痰饮体质的基础方。发汗以后可能变成真武汤证,叔叔认为是痰饮被打散导致的“动经”,个人感觉是发汗导致肾阳虚。这个方剂里面建议桂枝用比较便宜的肉桂,可以增加心阳;术用生白术或苍术比较润。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青光眼等眼压高的疾病,可以加车前子,牛膝,葶苈子等等增强疗效。1.猛地站起来一下头晕,说明中焦有痰饮,这个也是一般贫血的患者会有的症状,可以用苓桂术甘汤。2.站起来躺下都头晕,说明“血液里面有痰饮”(类比),可以用泽泻汤。3.小脑病变的走路容易摔跤,自己不感觉有多晕,但是别人看见走路很不稳。可以用真武汤补肾阳。4.睁开眼睛头晕,闭上眼睛好一点,这说明是脑虚,用防眩汤。防眩汤:熟地1两,当归1两,白芍1两,焦术1两,川芎5钱,枣皮5钱,半夏5钱,人参3钱,天麻1钱,陈皮5分。这里补充一个益气聪明汤,看起来是补脑的,但实际上治疗颈椎病。【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痰饮就是人平时比较胖,但是水饮最后“掉到肠子里”,变瘦了,大概像肝硬化腹水一类的病;悬饮好像“悬挂在胸间”,大概是现在的胸膜炎,胸腔积液之类的病。溢饮是痰饮“满溢”出来,分散在四肢,导致四肢的酸痛,有点像四肢吹风后的疼痛。支饮是痰饮在“隔膜/厥阴”,导致咳嗽短气、身体肿,大概是现在的心衰一类的病。【14.27】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14.28】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比较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是后一条,就是背部有一块感觉冷,这个也是中焦有痰饮的症状,用苓桂术甘汤,如果是背部整块冷的话是附子汤证,是阳虚。【14.29】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14.30】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平时喝水多的,容易得痰饮,两个手都把到弦脉,说明是寒证,而只有一个手把到弦脉是痰饮。【14.32】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脉沉,经常想大便,大便后会舒服一点,但是胃胀仍然在,需要用甘遂半夏汤攻逐水饮。比较特殊的是用芍药,可以参考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同样用芍药利尿。【14.3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4.34】“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14.35】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比如说有眩晕的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悬饮用十枣汤,溢饮用大青龙汤或者小青龙汤。【14.36】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前面说过的,有点对到现在的心衰一类的疾病。石膏、芒硝有去除牵丝痰的功效,芒硝效果更强。【14.37】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有点像现在的“高脂血症”导致的高血压、晕眩一类,因为泽泻可以去除血中“痰饮”。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心衰病人经常有便秘情况?这一条以药测证,希望大家能给建议。【14.40】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14.41】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14.42】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汤是小半夏汤的主证,多了一个头晕,所以加一味茯苓。【14.43】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猪苓十八钵(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铼 桂枝半两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麦门冬汤滋阴缓解纤维化,补中益气汤和桔梗把药拖上来,芍药可以把肌肉“打开”,让药性进去。肾结是肾脏瘀血导致功能减弱,小腹硬邦邦的,有压痛。苓桂枣甘汤主治。也叫苓桂姜甘汤,生姜可以使去水毒,所以这个病症是中焦的水太多,就有喝下去水以后不消化的感觉,腹部有振水音。咳嗽并且有脸浮肿,有点像小青龙汤证,但是用小青龙汤以后发虚了,需要用这种温和的方子善后。苓桂剂可以补心阳,茜草和红花活血,所以可以治疗冠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