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昆得利给喜的故事 「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千品 SAHASSAVAGGO(第102;103偈)】 这两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对昆得利给喜尊者所说的。 在王舍城,有一个富翁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做昆得利给喜,过的日子非常舒适。 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已经长得美丽动人。有一天,她瞥见一个即将被带去行刑的小偷,她立刻爱上他。于是她的父母就付钱为小偷赎身,让他们结婚。 虽然她深爱她的丈夫,但是因为他当过小偷,他只是喜欢她的财产和珠宝。 有一天,他叫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贵的珠宝,他要带她去拜山神。因为山神曾经在他将要被杀时救他的命。于是她穿戴好,跟着他去。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小偷露出邪恶的笑,说:「我要杀了妳,并且要妳的珠宝。」 她愿意让他夺她的珠宝,只请求他不要伤害她的生命。可是,一点儿也没有用,他不肯听,坚持一定要杀她。 她醒悟过来,如果没有办法离开她的丈夫,就一定会被杀。所以她就温柔地告诉他说:「我们结婚相处过一段时间,如果一定要杀我,请让我再最后一次礼拜你。」他高傲地站着,任由她恭敬地绕行,走到第三圈时,她在他背后停下来,然将他推向悬崖。她心里想着:他应该死的,这不是我的错误。 她的丈夫死了以后,她不想回家。于是,脱下她所有的珠宝,挂在一棵树上,决定走她自己的路。 她不知道何去何从,漫无目标地走着。她来到了一个外道女众苦行者的地方,就跟着苦行者出家。 她们指导她一千个辩论必胜的技巧。由于她聪颖过人,不久就学成了。 然后她的老师们告诉她说,可以出去外面,找人辩论,如果辩输的话,就当对方的学生,继续跟他学。 昆得利给喜到过许多地方,跟很多人辩论过,每次辩论,她都得胜,因此名声大噪。 有一天,她到了舍卫国,进城托钵之前,她堆起一些砂,用树枝竖立一个告示牌,上面写着如果有人要与我辩论,就请推倒这个树枝。 很多小朋友围绕在那边玩,舍利弗看到了,就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说有人要辩论……。 舍利弗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来辩论就可以了。那个人回来的时候,你们告诉她:我住的地方。」 她回来时,看到砂堆上倒下的树枝,就骂小朋友们:「为什么推倒树枝?你们太小,我不想跟你们辩论。」 小朋友说:「不是我们做的,是一个出家人的意思。妳可以去他那儿找他。」 昆得利给喜去到舍利弗那里,问道:「是不是你推倒树枝?」 舍利弗说:「我叫小朋友推倒的,是我要跟妳辩论。请妳先提出问题,由我来回答。」 于是,昆得利给喜问了一千个问题。舍利弗毫不迟疑地回答了这一千个问题。 轮到舍利弗提问题了。 舍利弗第一个问题问说:「第一个是什么?」 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这个问题,从来未曾听过,好像是咒语一般。」 舍利弗说:「这正是佛陀的咒语。」 昆得利给喜说:「请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舍利弗说:「如果妳也像我们这样出家,我就可以告诉妳。」 舍利弗就请比库尼们让她出家,她出家以后,舍利弗就告诉她答案── 一切众生食为主。 不久以后,她就成了阿拉汉。 之后,比库们问佛陀:「比库尼昆得利给喜只听了少许的法,就证得阿拉汉,可能吗?」 比库们并且说:昆得利给喜在变成苦行者之前,还曾经赢过她的小偷丈夫。 佛陀说:「我们如果听了一千句没有意义的话,倒不如一句有益的话。赢过外面的小偷,不如赢过内心的杂染。」 于是佛陀说出这两偈法句: 「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这教说令许多人深获利益。 -------------------------------------------------------------------------------- 猫足富翁的故事 「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 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 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 【恶品第(122偈颂)】 这一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给孤独园时,对一位猫足富翁(注一)说的。 有一次众人聚集在舍卫城,一起供养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比库僧团。那天,佛陀开示: 「有些人喜欢自己布施,不让别人布施;这种人往生后,出生的地方会很有钱,但是不会有很多亲友;有些人自己不布施,而让别人布施,他出生的地方会很穷,但有很多亲戚朋友;有些人自己不布施,也不鼓励别人布施,这种人出生的地方,不会有钱,也不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有些人自己乐于布施,也让别人布施,他出生的地方,不但有财富,也有兄弟姊妹、亲朋好友。」 一位有智慧的人听到佛陀的开示,觉得非常感动,就想要布施。他走到佛陀面前,邀请佛陀和弟子明天接受供养。他回到乡下以后,告诉村民说:「我已经邀请佛陀和比库僧团来受供,请大家量力布施财物、食物。我们一起烹煮之后,一同供养。」 他四处奔走宣传这件事,得到村民的支持。其中有一位富翁看到他来店门前,就很不高兴。富翁认为这个智者自己请了佛陀,却大肆宣扬,自己广告,于是生气地说:「自己供养就好了,还要打广告!」满心不情愿地叫他把箩筐拿来,富翁用三只手指撮一撮米,撮一撮芝麻,撮一撮绿豆,丢进箩筐,芝麻油滴三滴。智者立即将富翁供养的少许供品分隔开。富翁虽然富有,却供养最少,从那天开始,他得到了「猫足富翁」的绰号。 当富翁看到收供养品的人分隔开布施的供品,开始担心。于是他派了一位间谍去监视他们。智者在分配食物时,拿起富翁供养的布施,一粒一粒地放进每一个盘子,同时一边念:「让这个富翁有福报!」间谍回去据实报告。富翁心想:「今天他没有讲我的坏话,可能明天在众人面前他会讲出我布施的情形,让我丢脸出丑,那么我将会杀了他。」 第二天,富翁穿着宽大的衣服,暗中藏了一把刀子,预备要杀智者。 斋僧供养完毕之后,智者向佛陀报告:「今天村民都量力布施,富有的人供养多,穷的人供养少,但是每个人都一样功德无量。」这句话一说完,猫足富翁听了既感动又惭愧,心想:「我不应该恨他,我错了。我如果没有道歉的话,会很罪恶感。」富翁立刻走过去,在他足下礼拜,说:「请原谅我!」 智者当时一愣,说道:「你没有错,为什么要我原谅你呢?你有没有不舒服?不要担心啦!」 于是富翁坦白说出全部过程,并请求原谅。智者带他去佛陀面前报告经过。 佛陀鼓励说:「在家居士们,你们不应该看不起自己做的小小的布施。就好像一滴滴的水,可以慢慢地装满一个水瓶;一点点的小善,慢慢地累积,也可以带来很多快乐。」 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 「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 听了佛陀这一番话,猫足富翁证「须陀洹果」(注二)。听闻者也同沾法益。 注释: 注一:猫足留下的脚印,好像三个指头的印,富翁小气地用三个手指取物布施,故被讥为猫足富翁。 注二:须陀洹果意译为预流果,及初果。是破我见、破戒禁取见,没有怀疑。 -------------------------------------------------------------------------------- 猎人钩葛的今世和前生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 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恶品第(125偈颂)】 此一偈颂,是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为一个自食恶果的猎人钩葛而说的。 祗树给孤独园附近,有一个名叫钩葛的猎人,生性残暴,又不通情理。一天早上,钩葛带了弓箭,领着自己养的一群猎狗到森林去打猎。路上遇见一位托钵的比库,钩葛很生气的自语道:「今天要倒霉了,一大早就碰到一个光头,我看今天什么也猎不到了。」说罢很生气的往森林里走去。比库捧着钵到村子里走了一圈,找一个静处,将乞到的食物吃了,准备返回寺里。 这边,钩葛在森林里猎了一整天,毫无斩获,气闷闷的带着猎犬往回家的路上走,谁知又碰上了这位比库,不禁火冒三丈,大骂道:「我一大早就碰见你这光头,所以倒霉,连一只小免子也没逮到,谁知回来又碰见你,不知又要倒什么楣了。」说罢就要叫他的猎狗咬比库,将比库吃掉。比库赶紧说道:「有话好说,我并没有得罪你,你不要冲动啊!」 钩葛那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开猎狗。比库只得赶紧脱身逃命,跑到一棵树下,爬了上去。钩葛的猎狗咬他不着,只得在树下徘徊绕圈子,对着树上的比库狂吠。此时钩葛赶到,他说:「今天你跑不掉了!」随即拿起箭头向上猛刺比库的脚底,比库哀哀求饶。钩葛仍然不理,非得置他于死,不肯罢休。 比库双手紧握树枝,两个脚底不停地闪躲钩葛的矛头,痛苦不堪。身上的袈裟渐渐松了,终至落下,从头到脚将钩葛罩住,钩葛来不及挣脱。那些猎狗看到袈裟,以为是比库,猛地扑过去,一下子将钩葛咬得动弹不得。比库见状赶忙折了一根枯枝向猎狗们丢去,猎狗抬头看到树上的比库,才知道牠们咬了自己的主人,逃入森林。 比库这才从树上下来,看见袈裟沾满了鲜血,钩葛已然一命呜呼,心中非常难过,他想:因为我的袈裟掉下的缘故,才使得猎人丧命。他怀疑自己是否犯了杀戒,因此来到佛前,将经过向佛陀禀告一遍。 佛陀安慰他说:「善哉比库!你没有丝毫过错,那个猎人不应该伤害没有过错的出家人,他如此作为是自食其果;而且,他不止这一世伤害无辜,前辈子也是。」佛陀因此又说了有关钩葛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医生,为人医病赚取医药费谋生。后来时运不济,病人渐渐少了,医生赚不到医疗费,贫穷潦倒。有一天,这位医生到乡下,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嬉戏,心里于是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我要是能让这些小孩都被蛇咬了,我就可以为他们医治,而赚到很多医药费。」 于是他将小孩子们带到一棵树下,在树根的枯洞里有只睡着的蛇,蛇头露在洞口,看起来就像蜥蜴的头。医生告诉小孩子们说:「这是蜥蜴,你们抓来玩没关系。」小孩不知天高地厚,就依着医生的话,捉住蜥蜴的颈部,谁知当他握住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只蛇,蛇身很快地缠住小孩的手肘。小孩非常害怕,情急之下将蛇往医生的头上丢去,这只蛇立即缠住医生的脖子,一口咬住医生的颈部,医生脸色发青,立刻中毒而死。 这个医生就是钩葛的前生。「比库们!一个人如果常常做出伤天害理、伤害无辜的事,终究会果报还诸自身,自作自受的;就像逆风而起的灰尘,终究还是扑向自己的脸上。」 佛陀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很多比库闻偈已,当下都证得阿拉汉果,余者亦同沾法益。 -------------------------------------------------------------------------------- 珠宝商与谛舍长老 「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 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涅盘。」 【恶品第(126偈颂)】 这一偈颂是佛陀于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因为一个珠宝商诬赖谛舍长老的事而说的: 给孤独园附近有位证果的谛舍长老,十二年来一直都到一个珠宝商的人家去托钵,珠宝商的太太照顾谛舍长老如自己的儿子一般。有一天,谛舍长老又到珠宝商的家里去托钵,此时珠宝商正在切肉,适巧波斯匿王派人送来一颗大宝石要请珠宝商做修饰,珠宝商诚惶诚恐,赶忙放下手上的刀子,用沾满腥肉味儿的双手接过宝石放别盘子里,方才进入里面洗手,准备立刻工作。此时珠宝商家里养了一只漂亮的白鹭鸶,闻到肉的味道,就把那颗染着腥肉味的宝石当作肉,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了──谛舍长老一个人在店里头看得仔细。 珠宝商洗完手出来不见了宝石,很着急,家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问过了,没有人看见那颗宝石,也没有人拿过那宝石;于是,珠宝商很生气的告诉太太:「一定是长老偷了那颗宝石。」太太赶紧道:「你千万不要怀疑长老,他在我们家出入十二年,我从未发现他有任何缺点。」 可是宝石还是遍寻不着,珠宝商情急之下,直截了当质问长老:「你有没有拿我的宝石?」「居士:我没有拿。」「这里除了你,没有人来过,你没拿会是谁拿的呢?还给我吧!」 谛舍长老始终否认他拿了宝石,也不说出宝石的下落。珠宝商告诉太太:「店里除了他没有别人,一定是他拿的,我看不拷打他,他是不会承认的。」太太很着急地为长老辩白,她始终相信长老不会犯戒,也一再阻止丈夫对长老做出不恭敬甚至是逼迫性的行为。 但是国王的宝石丢了,如何对国王交待呢?想到国王一定会治他重罪──甚至是死罪,他就不寒而栗。珠宝商心乱如麻,急得丧失了理智,他一意认定除了长老,不会有人拿走宝石,因为当时只有他在。于是他将谛舍长老吊起,拿一根棍子打得长老身上遍体鳞伤,鲜血溢流。此时白鹭鸶闻到鲜血的味道又赶过来要啄长老,珠宝商余怒未消,一脚将白鹭鸶踢开,一时用力过猛,白鹭鸶跌跌撞撞地倒在一旁,拍了几下翅膀就不动了。 此时谛舍长老才说道:「居士:请将我松绑,看看白鹭鸶是否死了?」「你也会跟他一起死的。」「喔!居士,请息怒!宝石实际上是白鹭鸶吞下去的,我怕说了牠就没命,所以一直忍着不说,现在他既然死了,我可以说实话了。」 珠宝商切开鸟腹,果然找到了宝石,惭愧万分地跪到长老面前忏悔,请求原谅。谛舍长老说道:「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都是轮回之错;人们因为不能彻见缘起,而循着既有的思考模式行事,因此一错再错,不断造业。如果你真需要我原谅,我当然可以原谅你。」「如果您真的原谅我的话,就请您明天以后照常到家里来接受我的供养。」「喔!居士,从今以后我不会到任何一个人的家里接受供养了,我因为进了你家里而发生这样的事;所以,今后我只要站在每一户人家的门口托钵,坚守一条头陀行的戒律,我还有足够的脚力,可以挨家挨户的乞讨。」 谛舍长老离开珠宝商家里,因为流血过多,不久就涅盘了。而这只死去的白鹭鸶,也投胎到珠宝商太太的肚子里,转生做了他们的儿子,珠宝商因为毒打证果的阿拉汉,于福报享尽后下地狱受罪。珠宝商的太太一向礼敬三宝、照顾出家人,死后上升天界。比库们为了证实这件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开示道:「有些人投胎到人间:做坏事的下地狱受苦,为善的上升天界享福报,漏尽(注一)的阿拉汉证得涅盘。」佛陀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涅盘。」 佛说偈已,很多比库立即证得初果须陀洹。 注一:漏尽:「漏」有住、流、泄等义,乃「烦恼」之别名。凡夫之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称此烦恼为漏。漏尽即烦恼尽除,证得解脱自在。 -------------------------------------------------------------------------------- 柏达尼格笛撒尊者的故事 「若欲诲他,应如己所行; 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自己品ATTAVAGGO(第159偈)】 偈是佛陀住在给孤独园时,为柏达尼格笛撒尊者所说的法句。故事的缘起是这样的: 柏达尼格笛撒在佛陀那里学习了静坐的方法,就带领五百比库到森林里结夏安居。 他常常教导比库们:「我们在佛陀的面前学得了静坐的方法,就带领五百比库到森林里结夏安居。 他常常教导比库们:「我们在佛陀的面前学得了静坐的方法,要精进不放逸地好好修习。」说了以后,他就径自回房倒身便睡。 比库们努力精进,初夜经行至将近中夜,才回房休息。 此时柏达尼格笛撒,正好刚睡醒,走出房门视察,发现没有人在经行,就去敲每个房间的门,并训诲说: 「嘿!你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睡觉吗?快快起来用功精进!」 比库们不敢懈怠都赶紧出来,开始中夜修行。而柏达尼格笛撒则又回房继续睡觉。 比库们中夜修行,将近后夜时已经非常疲累,才刚回房间休息,柏达尼格笛撒则又醒寤,再度敲门催促大家起来用功。 五百比库日夜精进不放逸,终于因为过度疲倦,使得他们无法读经、修行,连心都不能安静。 有一天,比库们赞叹说:「哦,我们的老师真是非常努力用功。」有人建议:「我们要暗中察看,他这么用功到底是真是假?」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了真相。柏达尼格笛撒都是只教训别人,严厉要求别人,而自己却整个晚上睡觉。比库们抱怨说:「我们都被骂、被骗,几乎被毁了,他自己却浪费宝贵的时间,无所是事。因为他的苛求,我们都无法休息了,由于疲累过度没有良好的修行效果,快要被淘汰了。」 在结夏安居以后,比库们回到孤独园的寺院,佛陀问:「你们有没有认真修行?」 他们具实以报,佛陀说:「这个比库不仅这世害你们,前世也害过。」他们问前世的事情,佛陀于是就说前世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王布拉玛达塔统治的时代,菩萨(佛陀的前身)在贵族婆罗门的家庭出生。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精通十八种学问,在波罗奈成为十方知名的老师。 菩萨教导五百个学生,那些学生养了一只清晨准时啼叫的鸡,大家都靠牠啼叫的声音早起用功背诵经书。 有一天这只准时啼叫的鸡死了,学生们从此没有办法早起,于是他们要再寻找一只会准时啼叫的鸡。 其中一个学生在森林里觅柴时,在坟场上发现一只公鸡,就把牠捉回来,饲养在原先那个鸡笼里。因为这只鸡是在坟场长大的,所以牠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啼叫,有时中夜啼鸣,有时后夜大叫,偶尔却等到艳阳高照才啼。 这些学生如果在中夜听到鸡啼,便赶紧起床用功读书,由于睡眠不足感觉很累,往往一边背书一边打瞌睡。有时后夜听到鸡叫,他们也急忙起来用功,可是却前面读的后面就忘记了。如果公鸡太晚啼叫,太阳已经高挂,他们起床都来不及准备上课。 大家都抱怨:「这只鸡啼叫的时间太乱了,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规律,破坏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于是捉住这只乱啼的公鸡,扭断牠的脖子杀了牠。 学生们带着这只鸡去找菩萨,报告这件事。老师告诉学生:「因为这只鸡被丢在坟场,从来没有跟父母一起住过,也没有受教导,所以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啼,什么时候不该啼。由于没有时间观念,所以牠死得这么惨。」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就说:「当时那只乱啼的鸡就是柏达尼格笔撒,学生是你们,菩萨是我。」接着又教导比库们说:「比库们,一个人要教诲别人之前,应先好好地调整自己,教导自己。制御自己才能制御他人,制御自己真实最难。」 佛陀于是说出这偈法句: 「若欲诲他,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听完佛陀所说,五百个比库成阿拉汉,听闻者皆同沾法益。 -------------------------------------------------------------------------------- 恶慧邪见的黑比库 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 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 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 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自己品第164偈颂】 这一偈颂是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对一邪见、恶慧的黑(注一)比库卡拉(kala)(注二)所说: 舍卫国有一优婆夷,虔信佛教,恭敬供养出家比库不遗余力,有一位黑比库时常来接受这位优婆夷供养,优婆夷以慈母般的爱心照顾黑比库无微不至。 有一天优婆夷的邻居,到佛陀那里听佛陀说法回来,满心喜悦,不断地赞叹佛陀所说的法甚深微妙,令她非常感动。优婆夷听了邻居的描述,心甚向往,就向黑比库说:「师父!我也想去听听佛陀说法。」黑比库说:「你不能去。」优婆夷听师父这么一说,就不再说话了。 隔天邻居又去听佛陀说法,回来又向优婆夷报告并一再赞叹佛陀所说的法如何奥妙,如何令她感动。优婆夷忍不住又向黑比库提起要去听佛陀说法,黑比库还是不肯:「不要去啦!听那些对妳没有意义。」如此一连三天,黑比库总是说「不」。 黑比库不让自己的弟子去听佛陀说法的原因,其实是出自自己的私心,他知道佛陀是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如果优婆夷去听了他的教法,她将会获得很多法益,也会知道佛陀是如何的伟大,到时候她就离开他而趋向佛陀,他将失去很多供养,因此一再阻止优婆夷去佛陀那里。但是黑比库越是阻止,优婆夷越是强烈的想去。 一天早上,受完了八关斋戒之后,优婆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跑去佛陀那里听法,临走前优婆夷交待女儿说:「等师父来了,好好供养他,我要去听佛陀说法。」 吃饭的时候,黑比库来了,不见优婆夷,就问优婆夷的女儿。女孩告诉黑比库说:「我妈妈去佛陀那里听法了。」黑比库一听,气得反胃,几乎把刚吃下去的饭菜都吐出来,愤怒之火在他心中猛烈的燃烧,他心里想着:「她去听佛陀的法,我就完了。」 于是他立即赶到佛陀那里,此时优婆夷正沉浸在佛陀的威德佛光之中,心里充满法喜。黑比库却告诉佛陀道:「这个优婆夷很笨,脑筋不灵活,笨得不足以了解甚深微妙的法理,世尊:您不要教她五蕴内观之法,请告诉她如何持戒、布施就够了。」 此时佛陀岂不知黑比库心中所想的一切,他义正严辞的对黑比库说道:「你才是愚笨的、恶慧的、邪见的,你用这样的邪见来毁谤佛法,已然种了将来下地狱的因。用功精进如果是为了害自己,那才是最愚笨的人了。愚笨的人害怕失去自己既得的利益,一再阻挠他人到别处听法、布施,障人学道,断人慧命,如此行径会自食其果;就像香蕉开花结果之后,它的根部就开始枯萎,竹子、芦苇也是一样。这也像公驴和母马所生的骡子一样,没有后代,就此毁灭了。」 佛陀说了这些之后,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优婆夷闻后立证初果须陀洹,与会大众亦同沾法益。 注释: 一:黑,有不好、坏的、低下的、恶的之意。 二:kala,意译为时间、死亡。 -------------------------------------------------------------------------------- 闻偈证果的年轻比库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世品第(167偈颂)】 这一偈颂是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为一年轻比库所说的: 一天早上,一位长老带领一位年轻比库到维沙卡家里应供;维沙卡是一位虔信的优婆夷,每天早上、中午分别在家中安排五百比库的座位,供养五百比库吃早餐和午饭。 长老在维沙卡家里吃了稀饭后,他把年轻比库留下,自己再到其它信徒家里。此时维沙卡的孙女也帮忙行堂的事宜,当她在为年轻比库倒水的时候,偶然在年轻比库装着水的钵里看到自己的脸,她觉得很有趣,不觉就笑出声来,年轻比库看到她笑,以为是对他笑,自己也跟着大声笑,谁知维沙卡的孙女看见年轻比库笑,就骂道:「秃头驴!你笑什么?」年轻比库听这一骂,也生气的反唇相讥:「妳也是秃驴,妳父母也是秃驴。」女孩被骂,就哭着去向祖母维沙卡「告状」,维沙卡来到年轻比库的面前,看到他仍旧一脸怒容,就安慰他说:「师父,不要生气了,我的孙女看到剃光头、穿袈裟的比库,都很尊敬的。」年轻比库对维沙卡说:「我了解妳说的,但我不懂妳的孙女为什么要骂我秃驴,她不应该这样骂我的。」维沙卡无法为两人调解,不久长老回来了,了解事情的始末后,长老对年轻比库说:「因为我们都是光头的缘故,她不是针对你一个人骂的,你不要介意。」年轻比库生气的说道:「你应该教训他们才对,为什么还说我?你也是出家人,为什么偏袒他们呢?他们应该不应该叫我秃驴?你想想看!」 此时,佛陀也来了,维沙卡将事实经过向佛陀说了一遍,佛陀思惟片刻,自忖道:「观此因缘,我如果偏袒年轻比库,他马上会证初果。」于是佛陀决定偏袒年轻比库,他故意对维沙卡说道:「维沙卡!妳的孙女需要对一个光头的人说他是秃驴吗?」年轻比库一听,怒气顿消,合掌向佛道:「世尊!还是您比较明理,长老和维沙卡都不清楚。」 佛陀看了年轻比库的脸色已经好转,才又正色说道:「有关男女欲望的玩笑是低级的、卑劣的。对低级的、卑劣的法,不要跟着它走;也不要整天放逸,迷迷糊糊过日子。这些都是邪见,只会增长世俗的生死轮回、不断地在生死苦海中流浪而已,不能解脱生死。」佛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年轻比库闻偈已,立即证得初果,与会大众亦同沾法益。 -------------------------------------------------------------------------------- 优婆夷悲希卡乐的故事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 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世品(第174偈)】 此偈为佛陀在阿勒维塔为一个纺织女悲希卡乐所说: 有一天,阿勒维塔的人请佛前去受供,饭后佛陀依照往例向施主开示法要,佛道:「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是正常的,人都会死,生命的目的就是死亡。但生命是不能确定的,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生命存在的久暂也看它的因缘性;而死亡是可以确定的,一切有情、无情,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终将归于寂灭。大家要修『死念处』,就是每天要观照生命的无常,随时会死,这样才会对世间生厌离心,少有贪爱执着。没有修『死念』的人临终前就会像遇到有毒的眼镜蛇那样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而常修『死念』的人临命终时,就好像他手中已准备好了棍子,面对眼镜蛇丝毫没有畏惧之心,他知道如何处置这只毒蛇……」佛陀说完了这些道理,又一再鼓励人们常修『死念』,多多观照死亡。 听法的大众中,除了一位年方二八妙龄的纺织女名叫悲希卡乐的,很专心的从头到尾听佛开示这些道理,因此,对生死有了很深的感触,其余几乎没有一个人像悲希卡乐那样专心听讲,又有深刻体悟的。但佛陀心里想着:一个就够了。不久,佛陀就率领僧众回祇树给孤独园,大众亦各自散去。 悲希卡乐回到家里,又仔细思惟佛陀方才所说的教理,愈发觉得佛法的奥妙,她决定依照佛陀的教法修习,每天起床就开始观照生命无常,修习『死念处』,如此持续修持了三年,没有一天间断过。 一天早上,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禅坐,以慈悲观观知悲希卡乐修习『死念处』已趋圆满,即将证得初果,不禁赞叹这位年轻的少女,年纪轻轻就知道学佛,并且如此精进,实在稀有难得。可惜少女即将在证果之后不久死去,世尊因之动了一念:「我要去问她四个问题。」随即率领比库们往阿勒维塔的地方走来。人们听说佛陀来到阿勒维塔,都互相走告,大家赶着来拜谒佛陀,听佛说法。 这一天凑巧悲希卡乐的父亲需要织很多布,嘱咐悲希卡乐多纺一些纱,悲希卡乐急于要去听佛说法,因此她就赶紧织完了父亲所要的纱。但对悲希卡乐而言,再没有比听闻佛法更要重的事了,于是她决定在送纱到父亲织布的工厂途中,先去礼谒佛陀,听佛说法之后再将纱送到父亲的处所。 悲希卡乐来到佛陀驻留的地方,放下手中的纱,立即顶礼佛陀,佛陀问悲希卡乐:「妳从何处来?」「不知道。」「妳要去何处?」「不知道。」「妳不知道吗?」「是的,世尊,我知道。」「妳知道吗?」「啊!世尊,我不知道。」 世尊与悲希卡乐这样的一问一答把在场的大众都搞迷糊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悲希卡乐是村里的纺纱姑娘,今天她从家里来到佛陀的处所,等一下就要到她父亲的织布厂去。所以对于她回答佛陀的话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甚至以为悲希卡乐故意开玩笑,对这种不恭敬佛的行为颇不谅解。佛知众人心中所想,因此就对悲希卡乐说:「妳能够对妳刚刚的回答做进一步的解释吗?」 悲希卡乐很恭敬的向佛陀说道:「世尊,对于第一个问题,您一定知道我是从家里来,所以我不需要再回答,我知道您要问的是我的前世,但我不知道我前世从何而来,所以我回答了『我不知道』」,佛陀微笑着点头说:「对了,妳答对了。」接着悲希卡乐又说:「对于第二个问题,世尊,以您的神通力必知我等一下要去我父亲的织布厂,我知道您不会问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您是在问我死后将往何处去,对此我感到茫然,所以我如实的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再次颔首微笑。「而第三个问题『妳不知道吗?』,世尊,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妳不知道妳会死吗?』,而我确定我迟早会死,所以我回答『我知道』。第四个问题,世尊,您是在问我死后的去处,对此我仍感到茫然,所以我回答『不知道』」,佛陀听了说道:「善哉!善哉!我要问的意思妳都懂了。」在场的大众这才明白过来。 佛陀于是开示大众道:「悲希卡乐年纪轻轻就了解了这些,你们不知道却还看不起她、怀疑她,没有慧眼的有如瞎子一般,具慧眼者才是真正长眼睛的人。这世界太黑暗了,能在此中洞察的人太少了,就像飞鸟被困在罗网里,能飞上天空的少之又少。」佛为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此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悲希卡乐听佛陀说完此偈,立即证得初果,与会大众亦同沾法益。 悲希卡乐随即告别佛陀,捧着纱线赶往父亲的织布厂,此时悲希卡乐的父亲因为久等悲希卡乐不来,伏在织布机上打盹,听到悲希卡乐的声音,猛然惊醒,一不留神牵动了织布机的绳子,织梭迅速飞出,毫不留情的直射悲布卡乐的心脏,悲希卡乐一命呜呼,当场死亡。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令悲希卡乐的父亲悲痛得晕了过去,久久才悠悠醒来,看着女儿的尸体淌满了血,他无助的来到佛陀足下,请求佛陀帮助他解脱这锥心的丧女之痛。 佛陀对悲希卡乐的父亲开示道:「无始劫来,在生命的轮回当中,你已死了无量无边的女儿,所流的眼泪积聚起来可以比拟大海的水了。有生必死,有集必散,缘生缘灭,诸行无常,这一期生命当中,你与悲希卡乐结了一、二十年的父女因缘,幸慰的是在她死前已证得初果入圣者流,你不必再伤心了,赶快修『死念处』吧!」 悲希卡乐的父亲听了佛陀此番开示,心得解脱,即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不久证得阿拉汉果。 -------------------------------------------------------------------------------- 给孤独长者和他的儿子 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 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 【世品(第178偈颂)】 此一偈颂是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为给孤独长者之子卡拉所说的: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最虔诚的弟子之一,但他的儿子卡拉(kala),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佛陀,对出家比库也不恭敬,长老屡次规劝、教导,他都不听。有一天长老心想:「如果我儿子以这样的邪知邪见来虚渡此生,死后必下无间地狱无疑,这样对他实在可怜,对我这做父亲的也不好──未尽教养之责。世界上除了证果的阿拉汉和具足正知正见的人外,没有一个人不『向钱看』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我要用钱来打开他的观念。」 于是长老告诉儿子说:「今天你到寺庙去受八关斋戒,回来我给你一两黄金。」儿子睁大着双眼说:「真的吗?」「真的。」父亲肯定的答道,儿子有些不敢相信,又连续问了两次,父亲都斩钉截铁的予以肯定。重赏之下,儿子毫不犹疑的立刻到寺庙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儿子到了寺庙之后,选了一个最舒适的地方,心想:「只要在这儿熬过一天,回去就有一两黄金可赚,天下再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了。」他也不去听佛说法,只是整夜睡觉,清晨睡醒,就立刻回家向父亲领「赏」,父亲问道:「有没有受八关斋戒?」「有。」「很好!肚子一定饿了,先吃早餐吧!」父亲赶忙叫人备了一份早餐送到儿子面前,儿子心里只惦记着那一两黄金,他把食物推到一旁,迫不及待的问父亲说:「你要给我的一两黄金呢?」长老于是取出一两黄金,儿子这才一手接了黄金,一手又把食物拿过去吃了。 不久,给孤独长者又对儿子说:「儿子啊!如果你能够去听佛陀说法,把你记得的一句一偈,回来念给我听,我给你十两黄金。」儿子听后立刻答应了,急忙赶来佛陀这里,佛陀知道他是为了十两黄金而来,故意讲一些必须很用心听才听得懂的法。给孤独长者的儿子为了十两黄金的缘故,可说是「万缘放下,一念提起」,很专心的将佛陀所开示的听得仔仔细细,一字不漏,终于,卡拉豁然有悟,证入初果。 翌日,佛陀率领比库们到长者家接受供养,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长者看到自己的儿子,不知他已证入预流初果,只觉得:「我儿今天看起来容光焕发,光鲜耀目。」儿子心里也想着:「如果我父亲今天不要当着大家的面给我十两黄金就好了;如果佛陀知道我为了一两黄金才去受八关斋戒,那太丢脸了。」 长老一一供养佛陀及比库们,卡拉心虚,只默默的低头吃饭,不料长者突然取出十两黄金送到儿子卡拉面前,不等儿子开口,便道:「儿子:我答应你到佛陀面前听法,给你十两黄金,哪!这就是你的十两黄金。」卡拉非常不好意思,支吾地说:「父亲,我不要,够了。」「拿去!这是你的钱!」卡拉连连推辞,丝毫没有拿取那些黄金的意念。 长老顶礼佛陀道:「感谢世尊!今天我儿子看起来容光焕发,法喜充满。」佛陀佯装不解其意:「我不懂你说什么?」「啊!世尊!昨天我用一两黄金拜托我儿卡拉到寺庙受持八关斋戒,回来时,他没拿到钱不肯吃饭。今天我花了十两黄金请他去您那儿听法,回来要给他钱,他却不拿了,这实在太奇妙了。」佛陀这才笑着说:「是的,今天你儿子得到的,比起大地所有的财产、天堂所有的和一切梵天所有的财产,都不及你儿子所得到的预流(须陀洹)果殊胜啊!」 佛为重宣此义而说偈道:「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在座很多比库闻佛所说,也证初果须陀洹。 -------------------------------------------------------------------------------- 若伊妮的故事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 解脱一切缚(注),不执着名色, 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忿怒品(第221偈)】 此一偈颂是佛陀在迦毘罗卫国的榕园精舍为优婆夷若伊妮所说的: 有一次尊者阿努鲁达率领五百比库回到迦毘罗卫国探望族人,尊者的族人闻风全都赶来拜谒尊者,唯独少了尊者的妹妹若伊妮,尊者就问族人:「若伊妮在那儿?何以不来看我?」一个族人回答说:「若伊妮得了皮肤病,身上大部份皮肤溃烂,羞于见人。」尊者于是叫人再三将若伊妮请来,若伊妮只得又惭愧又伤心的来到尊者面前,阿努鲁达尊者看到若伊妮那般模样,不由生起悲悯之心,他告诉若伊妮说:「妳应该做些善事,多行布施,病就会好了。」若伊妮说:我能够做什么善事呢?」「为十方比库盖一座凉亭,让比库们在托钵途中有个乘凉休息的处所。」「怎么盖呢?我没有钱。」「喔!若伊妮!妳有很多首饰,现在这些珍贵的首饰都不适合妳穿戴了,妳可以将那些首饰变卖,大约一万块钱就可以盖了。」尊者说。若伊妮又道:「如果我变卖了那些首饰,有了钱,但是要请谁盖呢?」阿努鲁达尊者告诉若伊妮,请她放心,他会请族人过来帮忙盖,他自己也会在场照料一切。 若伊妮于是将自己所有细软珍饰变卖,得了一万多元,尊者就着手请人帮忙搭盖凉亭,并告诉若伊妮说:「我们要盖两层楼的亭子,但第一层完工之后,妳就必须每天来打扫,并且提供茶水、蒲团,供养来来往往的出家比库们喝水、打坐。」若伊妮答应了。 在第一层凉亭搭盖完成之时,若伊妮果真每天一大早起来烧开水,然后送到凉亭,又准备了些蒲团让比库们打坐休息,每天将亭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人看了就起欢喜心,喜欢进来乘凉坐坐,这样,来来往往经过凉亭的比库们,能够及时解渴休息、打坐调心……大家都连连赞叹若伊妮这种布施功德,若伊妮听了心里也颇感欣慰。又因为每天烧开水、打扫,身体不停的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整个身心有了良好的转变,她的皮肤病也渐渐改善,好些溃烂的地方都慢慢愈合了。到第二层完工之后,尊者告诉若伊妮,要将整座凉亭供养佛陀,并请她准备饭菜邀请佛陀及比库们前来受供,饭后佛陀依例开示,问道:「这是谁供养的凉亭?」阿努鲁达尊者回答佛陀道:「世尊!这是舍妹若伊妮供养世尊的。」「若伊妮人呢?」「世尊!她因为得了皮肤病,羞怕见人,躲在家里。」「去请她来吧!」世尊慈祥地说。尊者去了很久才将若伊妮劝请过来,若伊妮礼拜佛陀之后,深恐皮肤上的臭味冒渎了佛陀,就离佛陀远远地坐下。佛陀问道:「若伊妮,妳知道妳为什么会得这种的皮肤病吗?」「世尊!我不知道,请世尊慈悲开示。」「若伊妮!因为妳有瞋恨、嫉妒、讨厌的心,所以皮肤溃烂至此。」「我为什么事情愤怒、嫉妒呢?」佛陀于是开示大众,有关若伊妮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波罗奈王的王宫有位长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宫女,波罗奈王非常喜欢观赏这位宫女唱歌跳舞,波罗奈王的王后因此非常嫉恨这位宫女,她深恐国王会喜欢这个宫女而冷落了自己。基于争宠之心,王后就想出一个非常歹毒的计谋:她命人取来一种痒植物的花粉,人的皮肤接触到这种花粉会马上红肿、发痒,而越抓越痒,终至皮肤破裂、流血、溃烂……。这一天,王后先把这位美若天仙又能歌善舞的宫女召到王后宫里,再令人暗地里到宫女的房间,在她床上和宫女平日所穿的衣服上洒满了痒植物的花粉,这位宫女在王后宫里完全不知情。王后假装与宫女玩得很开心,开玩笑的将花粉洒向宫女身上,宫女的皮肤立刻起了一粒粒像小豆豆似的红点,又肿又痒,宫女不明究里,拼命抓痒,那知却越抓越痒,于是跑回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休息,谁知床上已事先被洒满了花粉,宫女痒得更难过,赶紧拿了一件衣服要将皮肤上的花粉擦去,谁知衣服也沾满了花粉,不擦则已,越擦,沾黏到身上的花粉越多,整个身体有如千万只虫在身上钻,又肿又痒,痛苦像火焰,无情的燃烧着宫女的身心。经过这番生不如死的折腾之后,宫女身上体无完肤,又丑又烂。若伊妮!当时妳就是那个因嫉恨而造了如此恶业的王后,如今果报还身,妳终究自己遭受这样的痛苦若伊妮!一个人不能有嫉妒和瞋恨的心,否则会为身体带来很多痛苦和烦恼。」 佛陀因此又说偈言: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 解脱一切缚,不执着名色, 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佛说此偈已,很多人立即证得初果须陀洹,若伊妮亦然,且身上溃烂的皮肤几乎都痊愈了。 注:缚(心结),烦恼的别名,由于烦恼束缚众生,轮回生死,不得自在,故称为「缚」。 缚(心结)有十种:自我、怀疑、拘泥形式、欲望、忿怒、执着色界、执着无色界、骄傲、掉举、无明。众生需斩断所结缚,才能脱离轮回之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