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的“育儿经”

 郑友华君 2013-01-22

 一位在美国做生意的中国人,有一客户名叫约翰。约翰既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4个孩子的父亲。这名中国人向约翰求教“育儿经”,如何能让儿女学会节俭?令他没想到的是,约翰反问道:“还需要特别教吗?”

约翰家四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18岁、16岁、7岁和2岁。在约翰家,年龄小的孩子基本上是捡年龄大的孩子衣服穿,孩子们在学校用的教材都是二手的,大孩子开的车也是二手的。已经上学的孩子平均每天的零花钱不到1美元,这还要通过做家务才能赚到。与此同时,已经上学的孩子每年还要为慈善机构和教会福利院捐款,所捐数额几乎是其零花钱的1/3。

约翰让孩子们学节俭的做法,来自于传统的家庭教育。约翰的祖辈父辈都很有钱,但他们一直坚持培养孩子们简朴生活的习惯。约翰曾被父亲送到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公学读书,在那里,约翰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

在我们一些人眼里,让孩子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的学校肯定不是好学校,可伊顿公学却被约翰视作“贵族学校”。之所以有这样认识上的反差,原因就在于,我们许多人对于“贵族”的理解与约翰不同。我们总将“贵族”理解为花钱如流水,消费奢侈,穿戴时尚,而约翰觉得,纯正的贵族人是有社会担当的,贵族精神是非常低调的,贵族生活是非常节俭的。

约翰对“贵族”内涵的理解,其实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非常有名,财大气粗,可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熨裤子、缝纽扣,不抽烟、不喝酒,不随便到影院去看电影,和他爸爸老洛克菲勒一样,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

约翰告诉向其请教“育儿经”的中国商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一定要教导孩子们如何做金钱的管家,而非奴仆。只有不做金钱的奴仆,人才能高贵,才能“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才能像洛克菲勒一样,节俭生活,却将大把的钱捐给社会——不说别的,连造福了无数中国人的北京协和医院,都是由洛克菲勒父子的基金创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