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傷寒金匱小方的小整理

 学中医书馆 2013-01-22
傷寒金匱小方的小整理


在傷寒論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方劑的組成甚至少到一、二味藥。
這都體現了經方「藥簡力專」的特性。
也有人稱這些方劑為小方。
但事實上使用的機會和場合相當多的也不少。
而且雖說是小方,威力可不見得小。
就像「小白散」的名字可愛,力量可是猛烈的!

這些組成簡單的方劑其實也可為是藥對。
比方說「甘草」和「桔梗」在治喉嚨痛上就常一同使用加在別的方劑中,
又如「乾薑」和「附子」也可視為「溫補腎陽、回陽救逆」的藥對。

有時同樣的組成卻有劑量上的差別,比方說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

而甘草這味藥是小方劑組成中最常用的一味藥。以甘草加上其它另外一味藥而組成的方劑不少。
而且比例多為「甘草是另一味藥的比例的一半」。

本文沒有什麼高深的學理,只是有些「好奇」而想為要「一次讀完所有小方」的讀者(其實主要是為了自己)作一個整理。
您如果是初學經方,都熟悉每個方的用法了嗎?     可以借此機會複習一下。

以下是在傷寒和金匱中二個單味藥組成的「小方」:

桂枝甘草湯 桂枝 甘草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 大棗
栝蔞牡蠣湯 栝蔞根 牡蠣
梔子豉湯 梔子 香豉
梔子乾薑湯 梔子 乾薑
大黃黃連瀉心湯 黃連 大黃
乾薑附子湯 附子 乾薑
薏苡附子湯 附子 薏苡仁
桔梗湯 甘草 桔梗
甘草麻黃湯 甘草 麻黃
大黃甘草湯 甘草 大黃
紫參湯 甘草 紫參
芍藥甘草湯 甘草 芍藥
甘草乾薑湯 甘草 乾薑
葵子茯苓散 茯苓 葵子
澤瀉湯 澤瀉 白朮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 禹餘糧
橘皮湯 橘皮 生薑
百合知母湯 百合 知母
百合地黃湯 百合 地黃
百合雞子湯 百合 雞子黃
百合滑石湯 百合 滑石
半夏麻黃丸 半夏 麻黃
半夏乾薑散 半夏 乾薑
生薑半夏湯 半夏 生薑
小半夏湯 半夏 生薑
枳術湯 枳實 白朮
枳實芍藥湯 枳實 芍藥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香豉湯和散服)
豬膏髮煎 亂髮 豬膏
赤小豆當歸散 當歸 赤小豆
蒲灰散 蒲灰 滑石
硝石礬石散 礬石 硝石
礬石丸 礬石 杏仁
蜘蛛散 蜘蛛 桂枝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黃 葶藶

以下是比這些方劑的組成劑量:

桂枝甘草湯 : 【組成】 桂枝:4:兩(去皮) 炙甘草:2:兩(炙)

葶藶大棗瀉肺湯 : 【組成】 葶藶:1:彈子大(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12:枚:

栝蔞牡蠣散 : 【組成】 栝蔞根:1:等分 牡蠣:1:等分(熬)

梔子豉湯 : 【組成】 梔子:14:個(擘) 豉:4:合(香豉也,綿裹)

梔子乾薑湯 : 【組成】 梔子:14:個(擘) 乾薑:2:兩

大黃黃連瀉心湯 : 【組成】 大黃:2:兩 黃連:1:兩

乾薑附子湯 : 【組成】 乾薑:1:兩 生附子:1:枚(覆蓋,生用,去皮,切八片)

薏苡附子散 : 【組成】 薏苡仁:15:兩 炮附子:10:枚(大,炮)

桔梗湯 : 【組成】 桔梗:1:兩 甘草:2:兩

甘草麻黃湯 : 【組成】 甘草:2:兩 麻黃:4:兩

大黃甘草湯 : 【組成】 大黃:4:兩 甘草:1:兩

紫參湯 : 【組成】 紫參:0.5:斤 甘草:3:兩

芍藥甘草湯 : 【組成】 白芍藥:4:兩 炙甘草:4:兩(炙)

甘草乾薑湯 : 【組成】 炙甘草:4:兩(炙) 乾薑:2:兩

葵子茯苓散 : 【組成】 葵子:1:斤 茯苓:3:兩

澤瀉湯 : 【組成】 澤瀉:5:兩 白朮:2:兩

赤石脂禹餘糧湯 : 【組成】 赤石脂:1:斤(碎) 太一禹餘糧:1:斤(碎)

橘皮湯 : 【組成】 橘皮:4:兩 生薑:0.5:斤

百合知母湯 : 【組成】 百合:7:枚(劈) 知母:3:兩(切)

百合地黃湯 : 【組成】 百合:7:枚(劈) 生地黃:1:升(汁)

百合滑石散 : 【組成】 百合:1:兩(炙) 滑石:3:兩

半夏麻黃丸 : 【組成】 半夏:1:等分 麻黃:1:等分

半夏乾薑散 : 【組成】 半夏:1:等分 乾薑:1:等分

生薑半夏湯 : 【組成】 半夏:0.5:升 生薑:1:升(汁)

小半夏湯 : 【組成】 半夏:1:升 生薑:0.5:斤

枳術湯 : 【組成】 枳實:7:枚 白朮:2:兩

枳實芍藥散 : 【組成】 枳實:1:等分(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1:等分

瓜蒂散 : 【組成】 瓜蒂:1:分(熬黃) 赤小豆:1:分

豬膏發煎 : 【組成】 豬膏:0.5:斤 亂髮:3:枚(如雞子大)

赤小豆當歸散 : 【組成】 赤小豆:3: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3:兩

蒲灰散 : 【組成】 蒲灰:7:分 滑石:3:分

蜘蛛散 : 【組成】 蜘蛛:14:枚(熬焦) 桂枝:0.5:兩

硝石礬石散 : 【組成】 硝石:1:等分 礬石:1:等分(燒)

礬石丸 : 【組成】 礬石:3:分(燒) 杏仁:1:分

小兒疳蟲蝕齒 : 【組成】 雄黃:?:? 葶藶:?:?

以下是詳細列出各方的症狀及大論書中的原文:

桂枝甘草湯 :
心下悸(16):10
心動悸(19):5
舌質_正常(252):1
舌苔_潤(288):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 :
胸滿脅痛/胸脅苦滿/胸脅支滿/脅下滿/胸脅滿/脅下有水氣/胸脅逆滿/胸滿脹/(25):1
咳/咳嗽/咳而上氣(151):1
喘(152):1
不得臥/臥不著席(159):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7.31]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j] [7.63]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
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三日
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湯方見咳嗽門中
)
[j] [12.58]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篇中)。

栝蔞牡蠣散 :
渴/口燥渴/口欲飲水/渴不差/大渴欲飲水數升/停飲而渴(102):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3.24] 百合病,渴不差者

梔子豉湯 :
發熱(3):1
頭汗出(7):1
自汗/汗出(9):1
氣滯胸滿/胸中窒(22):1
心下滿微痛(40):1
腹滿而喘(51):1
不能食/不能飲食(69):1
煩/心煩(122):1
煩熱(124):1
咽乾/口燥(143):1
口苦(144):1
喘(152):1
不得眠(158):1
脈_浮(161):1
脈_浮緊(162):1
舌質_紅(236):1
舌質_紅而嫩(237):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
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s]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s]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
也,梔子豉湯主之。
[s]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
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必怵惕
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梔
子豉湯主之。
[s]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s]  (375)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j] [17.100]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
子豉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 :
發熱(3):1
微煩(125):1
舌苔_薄白(260):1

大黃黃連瀉心湯 :
心下痞/心下痞硬/氣結在胸/胸滿/心中痞氣/氣滯於心下(148):1
脈_浮(161):1
脈_關上浮(174):1
舌質_紅(236):1
舌苔_白(258):1
舌苔_薄黃(273):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s] (164)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
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乾薑附子湯 :
煩躁(123):1
不得眠(158):1
脈_沉(177):1
脈_沉微(180):1
舌質_淡(251):1
舌苔_薄白(260):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薏苡附子散 :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9.27] 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桔梗湯 :
胸滿脅痛/胸脅苦滿/胸脅支滿/脅下滿/胸脅滿/脅下有水氣/胸脅逆滿/胸滿脹/(25):1
吐膿血(118):1
咽乾/口燥(143):1
咽痛/咽中傷/喉嚨痛(146):1
咳/咳嗽/咳而上氣(151):1
脈_數(192):1
舌質_光潤(257):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3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橘
梗湯。
[j] [7.35]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喝,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j] [7.36] 桔梗湯方(亦治血痺)

甘草麻黃湯 :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14.35] 裡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大黃甘草湯 :
食穀欲嘔/食入口即吐(115):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17.39]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紫參湯 :
利/下利/自利/下利不止(85):1
肺痛_下利(472):10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17.108] 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芍藥甘草湯 :
舌質_淡(251):1
舌苔_薄白(260):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
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
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
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s]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
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 浮為鳳,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
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
、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
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
知病可愈。

甘草乾薑湯 :
頭眩/目眩(14):1
遺尿(77):1
小便數/頻尿(81):1
不咳不渴(105):1
吐逆/吐/嘔/嘔不止(110):1
吐涎沫(111):1
煩/心煩(122):1
厥/冷(136):1
咽乾/口燥(143):1
舌質_淡(251):1
舌苔_薄白(260):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
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
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s]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
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
曰:寸口脈浮而大 浮為鳳,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
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
、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
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故知病可愈。
[j] [7.7]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誕唾,甘草乾薑湯
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葵子茯苓散 :
頭眩/目眩(14):1
小便難/小便不利/不尿/不得溺(72):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20.26]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
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澤瀉湯 :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j] [12.50]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湯 :
利/下利/自利/下利不止(85):1
利/下利/自利/下利不止(85):1
心下痞/心下痞硬/氣結在胸/胸滿/心中痞氣/氣滯於心下(148):1
舌質_淡白(245):1

【傷寒卒病論中之原文】 :
[s]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服瀉心湯已,復以
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橘皮湯 :
乾嘔(109):1
噦(114):1
手足厥冷/手足逆冷/手足寒/手足厥痺/四逆(13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