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经方,奇方,奇效,四象体质专用

 温暖南方 2019-06-17

編號

方     名

味數

組     成    藥    味

1

葛根湯

7

葛根 麻黃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2

大承氣湯

4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3

麻黃加朮湯

5

麻黃 杏仁 

桂枝 甘草 白朮

4

栝蔞桂枝湯

6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栝蔞根  

5

麻杏薏甘湯

4

麻黃  杏仁 薏苡仁

甘草 

6

防己黃耆湯

6

防己 

黃耆 白朮   甘草 大棗 生薑

7

桂枝附子湯

5

桂枝 附子 甘草 大棗 生薑

8

白朮附子湯

5

白朮 附子 甘草 大棗 生薑

9

甘草附子湯

4

白朮 桂枝 附子 甘草

10

白虎加參湯

5

粳米 人參 甘草

石膏 知母 

11

一物瓜蒂湯

1

瓜蒂

12

百合地黃湯

2

百合 

地黃

13

百合滑石湯

2

百合 

滑石

14

百合洗方

1

百合

15

括蔞牡蠣湯

2

括蔞根 牡蠣

16

百合知母湯

2

百合 

知母

17

滑石代赭湯

3

百合 代赭石

滑石 

18

百合雞子湯

2

雞子

百合 

19

甘草瀉心湯

7复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 大棗 半夏

黃連 

20

苦參湯

1

苦參

21

雄黃

1

雄黃

22

赤小豆當歸散

2

當歸

赤小豆 

23

升麻鱉甲湯

6

升麻   

當歸 甘草 蜀椒 

鱉甲 

雄黃

24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

4

升麻   

當歸 甘草

鱉甲 

25

鱉甲煎圓

23

黃芩 大黃  葶歷 赤硝  

乾薑 芍藥 桂枝 厚朴 半夏 人參 阿膠 蜂巢

鱉甲 柴胡 丹皮 瞿麥 

桃仁 石葦 

烏扇 鼠婦 紫葳 土鳖蟲  蜣螂 

26

白虎加桂枝湯

5

粳米 甘草 桂枝

石膏 知母 

27

蜀漆湯

3

蜀漆 龍骨

雲母 

28

烏頭湯

5偶

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 川烏

29

桂芍知母湯

9

麻黃 

桂枝 芍藥 甘草 白朮 附子 生薑

知母  防風 

30

黃耆桂枝五物湯

5奇

黃耆 桂枝 芍藥  大棗 生薑

31

桂枝龍牡湯

7复

龙骨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牡蠣

32

小建中湯

6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飴膠

33

黃耆建中湯

7

黃耆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飴膠

34

八味腎氣丸

8

山藥 

桂枝  附子

地黃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35

酸棗仁湯

5

棗仁 

川芎 甘草

知母  茯苓

36

大黃蟲丸

12

大黃 黃芩  杏仁 乾漆  虻蟲 水蛭 蟅蟲 蠐螬

芍藥 甘草 

地黃

桃仁 

37

薯蕷丸

21

薯蕷 神麴 大豆黃卷  麥冬 杏仁 桔梗  白蘞 

桂枝 芍藥 乾薑 甘草 大棗 當歸 川芎 人參 白朮 阿膠 

地黃 茯苓 柴胡 防風

38

葶歷大棗瀉肺湯

2

葶歷 

大棗

39

桔梗湯

2

桔梗 

甘草

40

甘草乾薑湯

2

乾薑 甘草

41

射干麻黃湯

9

麻黃 射干 款冬花 五味子  

細辛 紫蘇 半夏 大棗 生薑

42

麥門冬湯

6

麥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43

皂莢丸

3

皂莢  

蜜  棗膏

44

越婢加半夏湯

6

麻黃 

半夏 甘草 大棗 生薑

石膏 

45

小青龍加石膏湯

9

麻黃 五味 

桂枝 乾薑 甘草 半夏 細辛 芍藥 

石膏

46

厚朴麻黃湯

9

麻黃 杏仁 五味 小麥

厚朴 乾薑  半夏 細辛 

石膏 

47

澤漆湯

9

澤漆 紫參 白前  黃芩

桂枝 甘草 半夏 生薑  人參

48

桂枝加桂湯

5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49

奔豚湯

9

葛根 黃芩 甘李根白皮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 半夏 生薑  

50

苓桂甘棗湯

4

桂枝 大棗 甘草

茯苓 

51

栝蒌薤白白酒汤

3

白 白酒

蔞實  

52

栝蒌薤白半夏湯

4

白酒 

半夏

蔞實 

53

赤石脂丸

5

赤石脂 

烏頭 附子 蜀椒 乾薑

54

薏苡附子湯

2

薏苡仁   

附子

55

茯苓杏甘湯

3

杏仁 

甘草

茯苓 

56

橘枳薑湯

3奇

橘皮 枳實 生薑

57

枳實薤白桂枝湯

5

薤白 

枳實 桂枝 厚朴

蔞實 

58

人參湯

4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59

桂枝生薑枳實湯

3奇

桂枝 枳實 生薑

60

厚朴薑夏甘參湯

5奇

人參 厚朴 半夏 甘草 生薑

61

附子粳米湯

5

附子 粳米 半夏 甘草 大棗

62

大建中湯

4

蜀椒 乾薑 人參 飴膠

63

赤丸方

4

烏頭 半夏 細辛

茯苓 

64

厚朴三物湯

3

大黃 

厚朴 枳實

65

大黃附子湯

3

大黃  

附子 細辛

66

厚朴七物湯

7

大黃 

厚朴 枳實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67

大柴胡湯

5

黃芩 

枳實 半夏 芍藥

柴胡 

68

烏頭煎

2

烏頭 蜜

69

當歸生薑羊肉湯

3

羊肉

當歸 生薑 

70

烏頭桂枝湯

6

烏頭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71

瓜蒂散

3

香豉

瓜蒂 赤小豆 

72

麻子仁丸

5

麻子仁 大黃 杏仁

芍藥 枳實 

73

旋覆花湯

3

旋覆花 

蔥 

新絳(红毛五加皮?)

74

甘薑苓朮湯

4

白朮 乾薑 甘草

茯苓 

75

柏葉湯

4

柏葉 

乾薑 艾葉 

馬通汁

76

瀉心湯

3

大黃 黃芩 

黃連

77

黃土湯

6

黃芩

地黃 

白朮 甘草 附子 

黃土 

78

桂枝救逆湯

7

龍骨 蜀漆 

牡蠣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79

半夏麻黃湯

2

麻黃

半夏 

80

小半夏加茯苓湯

3

半夏 生薑 

茯苓

81

小半夏湯

2

半夏 生薑

82

五苓散

5

白朮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 

83

苓桂朮甘湯

4

桂枝 白朮 甘草

茯苓 

84

甘遂半夏湯

5

甘草 芍藥 半夏 蜜

甘遂 

85

厚朴大黃湯

3

大黃 

厚朴 枳實

86

己椒歷黃湯

4

防己 葶歷 大黃

椒目 

87

十棗湯

4

大棗

甘遂 芫花 大戟 

88

大青龍湯

7

麻黃 杏仁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石膏 

89

小青龍湯

8

麻黃 五味子

桂枝 甘草 半夏 乾薑 細辛 芍藥  

90

木防己湯

4

防己 

桂枝 人參 

石膏

91

木防己去石膏加苓硝湯

5

防己  芒硝

桂枝 人參 

茯苓

92

澤瀉湯

2

白朮

澤瀉

93

苓桂味甘湯

4

五味

桂枝 甘草

茯苓 

94

苓桂味甘薑辛湯

5

五味 

乾薑 甘草 細辛

茯苓 

95

苓味薑辛夏湯

5

五味 

乾薑 半夏 細辛

茯苓 

96

苓甘味薑辛夏杏湯

6

五味 杏仁 

半夏  甘草 乾薑 

茯苓

97

苓甘味薑辛夏杏大黃湯

7

五味 杏仁 大黃

乾薑 半夏 細辛 

茯苓

98

豬苓湯

5

阿膠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 

99

文蛤湯

1

文蛤

100

括蔞瞿麥丸

5

薯蕷 

附子 

括蔞根 茯苓 瞿麥

101

蒲灰散

2

蒲灰 

滑石

102

滑石白魚散

3

滑石 

白魚 

亂髮

103

茯苓戎鹽湯

3

白朮 

茯苓 

戎鹽

104

越婢加朮湯

6

麻黃 

大棗 甘草 生薑 白朮

石膏 

105

枳朮湯

2

枳實 白朮

106

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7

麻黃 

桂枝 附子 甘草 細辛 大棗 生薑

107

越婢湯

5

麻黃 

大棗 甘草 生薑

石膏 

108

防己茯苓湯

5

防己 

黃耆 桂枝 甘草 

茯苓

109

甘草麻黃湯

2

麻黃 

甘草

110

麻黃附子湯

3

麻黃 

甘草 附子

111

杏子湯

3

麻黃 杏仁

甘草 

112

耆芍桂酒湯

4

黃耆 芍藥 桂枝 

苦酒

113

桂枝加黃耆湯

6奇

桂枝 芍藥 黃耆 甘草 大棗 生薑

114

大黃硝石湯

4

大黃 硝石 

黃柏 梔子

115

茵陳五苓散

6

茵陳 白朮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 

116

茵陳蒿湯

3

大黃

茵陳 

梔子 

117

硝石礬石散

3

硝石 礬石 

大麥粥汁

118

梔子大黃湯

4

黃 豆豉

枳實 

梔子

119

豬膏髮煎

2

豬膏 

亂髮

120

小柴胡湯

7

黃芩 

甘草 半夏 人參 大棗 生薑

柴胡 

121

豬苓散

3

白朮

豬苓 茯苓 

122

四逆湯

3

甘草 附子 乾薑

123

茱萸湯

4

吳萸 人參 大棗 生薑

124

半夏瀉心湯

7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 半夏 大棗

黃連 

125

半夏乾薑湯

2

乾薑 半夏

126

黃芩加生薑半夏湯

6

黃芩 

甘草 芍藥 半夏 大棗 生薑

127

大黃甘草湯

2

大黃 

甘草

128

生薑半夏湯

2

半夏 生薑汁

129

文蛤湯

7

麻黃 杏仁 

甘草 大棗 生薑

石膏 

文蛤 

130

大半夏湯

3

半夏 人參 白蜜

131

茯苓澤瀉湯

6

桂枝 白朮 甘草 生薑

茯苓 澤瀉 

132

橘皮竹茹湯

6

橘皮 人參 甘草 大棗 生薑

竹茹 

133

橘皮湯

2

橘皮 生薑

134

通脈四逆湯

3

附子 乾薑 甘草

135

訶黎勒散

1

訶黎勒

136

小承氣湯

3

大黃 

厚朴 枳實

137

白頭翁湯

4

秦皮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138

桃花湯

3

赤石脂 

乾薑 糯米

139

桂枝湯

5

桂枝 芍藥 大棗 甘草 生薑

140

梔子豉湯

2

香豉

梔子 

141

紫參湯

2

紫參 

甘草

142

薏苡附子敗醬散

3

薏苡 敗醬

附子 

143

大黃牡丹皮湯

5

大黃 芒硝 瓜子

牡丹 

桃仁 

144

王不留行散

8

王不留行 桑根 黃芩 

川椒 芍藥 乾薑 甘草  厚朴

145

黃連湯

1

黃連根

146

藜蘆甘草湯

2

藜蘆 

甘草

147

雞屎白散

1

雞屎白

148

蜘蛛散

2

桂枝

蜘蛛 

149

甘草粉蜜湯

3

甘草 

粉 

150

烏梅丸

10

烏梅 

細辛 乾薑 當歸 附子 川椒  桂枝 人參 

黃連 黃柏

151

桂枝茯苓丸

5

桂枝 芍藥

牡丹 茯苓

桃仁  

152

附子湯

5

附子 白朮 芍藥 人參

茯苓 

153

膠艾湯

7

川芎 當歸 芍藥 甘草 艾葉 阿膠

地黃 

154

當歸芍藥湯

6

川芎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苓  澤瀉

155

乾薑人參半夏湯

4奇

乾薑 人參 半夏 生薑汁

156

當歸貝母苦參丸

3

貝母 

當歸 

苦參

157

葵子茯苓丸

2

葵子

茯苓 

158

當歸散

4

黃芩

當歸 川芎  白朮

159

白朮散

4

白朮 川芎 蜀椒

牡蠣

160

枳實芍藥湯

3

枳實 芍藥 

麥粥

161

下瘀血湯

3

大黃 蟅蟲

桃仁 

162

陽旦湯

6

黃芩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163

竹葉湯

10复

葛根 桔梗

甘草 桂枝 人參  附子 大棗 生薑

竹葉 防風  

164

竹皮大丸

6

白葳 

桂枝 甘草 棗肉

竹茹 石膏 

165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6

秦皮

白頭翁  阿膠 甘草

黃連 黃柏 

166

半夏厚朴湯

5

半夏 厚朴 生薑 蘇葉

茯苓 

167

甘麥大棗湯

3

小麥 

甘草 大棗

168

溫經湯

12

麥冬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 桂枝 半夏  人參 吳萸 阿膠 生薑

牡丹 

169

土瓜根湯

3

芍藥   桂枝

土瓜根  

170

大黃甘遂湯

3

大黃 

阿膠

甘遂 

171

抵當湯

4偶

水蛭 虻蟲 大黃

桃仁 

172

礬石湯

2

礬石 杏仁

173

紅藍花酒

1

紅花

174

蛇床子散

1

蛇床子

175

狼牙湯

1

狼牙

176

膠薑湯

2

阿膠 生薑

金匮要略解毒中药

五毒诸膏散。(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红升丹、白降丹、红粉、轻粉、雄黄生巴豆、生甘遂、生狼毒、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阳花、雪上一枝蒿、洋金花。蟾酥、斑蝥、青娘虫、红娘虫,毒蛇、毒蝎、毒蜈蚣、毒蜘蛛、蜂,壁虎。

太阴体质

硬糖,犀角,豉,大豆,冬瓜,芦根,朴硝,大黄,杏仁合皮,败蒲,乌梅,麻黄,菖蒲,皂荚,薤汁,桔梗,黎穰,牛肚,

少阳体质

苦参,黄蘗,韭根,防风,栝蒌根,柴胡猪脂,

少阴体质

甘草,肉桂,紫苏子,紫苏,姜叶,橘皮,吴茱萸,桂心,桂屑,巴豆,桂枝去皮,附子炮,干姜,厚朴,诃黎勒煨,陈皮,白朮,槟榔,生姜,枳实,鸡子白,

太阳体质

桃仁,文蛤,

人粪,人乳汁,犬屎,雄鼠屎,狗屎,猪骨烧灰,马屎,牛洞稀粪,鸡肝及血,雄鸡冠,绯帛烧灰,乱发烧灰,炊单布,灶中灰,

盐,土浆,泔,矾石,太乙余粮,钟乳研炼,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 ,,,

荠苨汁,马鞭草,屈草,鬼臼,,,,,

 《金匮要略》附文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陈皮五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桔梗 

白朮 陈皮 槟榔 生姜 枳实 甘草

柴胡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 陈皮 厚朴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 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研炼 栝蒌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乙余粮十分烧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三两 去节。一方四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 吴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 绯帛如手大烧灰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 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 败蒲一握三寸 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节,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銼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凡心皆为神识所舍,勿食之,使人来生复其报对矣。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黄蘗屑,捣服方寸匕。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郁肉,密器盖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著者是也。

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饮生韭汁三升,亦得。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浓煮汁,饮数升即解,亦治狸肉漏脯等毒。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水浸豆豉,绞取汁,服数升愈。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

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屎尖者是。

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香豉二两 杏仁三两

上二味,蒸一食顷,熟杵之服,日再服。

又方:煮芦根汁,饮之良。

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饮人乳汁一升,立愈。

又方:

以泔洗头,饮一升,愈。

牛肚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饮之,大汗出者愈。

治食牛肉中毒方:

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方:

杏仁一升,合皮熟研用

上一味,以沸汤三升和取汁,分三服,利下肉方,大验。

鲙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橘皮一两 大黄二两 朴硝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顿服即消。

食鲙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马鞭草

上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

食鱼后中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橘皮

浓煎汁,服之即解。

食鯸?魚中毒方:

芦根煮汁,服之即解。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苏

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

又方:

冬瓜汁,饮二升,食冬瓜亦可。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猪骨烧灰

上一味,末之,水服方寸匕。亦治马肝漏脯等毒。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

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

肉桂,煎汁饮之,饮冷水一二升。

或食蒜,或饮地浆。

或浓煮豉汁饮之。并解。

食躁式躁方:

豉浓煮汁饮之。

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肘后》云,与茱萸黄食芥相似。

荠苨八两

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钩吻生地傍无他草,其茎有毛者,以此别之。

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

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

硬糖二、三升

上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黎穰煮汁,数服之解。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

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或以水煮亦得。

又方:

犀角汤亦佳。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盐一升水三升

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