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眩晕;镇眩汤;中医疗法 1999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采用广东省南方医院博士生导师、著名老中医陈宝田教授经验方“镇眩汤”治疗中老年眩晕患者9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53例;年龄40~75岁,平均(59.2±9.5)岁;病情轻度27例、中度53例、重度10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7.7±8.3)岁;病情轻度8例、中度20例、重度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及轻重分级标准者;②涉及病种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内耳眩晕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1.2.2 排除标准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外伤及眼病等引起者;②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未按规定服药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镇眩汤(生地黄、熟地黄各15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0 g,茯苓15 g,桂枝10 g,白术10 g,甘草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4 d为1个疗程。虚重加黄芪,重用当归、白芍;瘀重重用川芎,择赤芍;虚风内动重用四物并龙牡;痰浊重用苓桂术甘汤;呕吐加紫苏叶、黄连;耳鸣加石菖蒲、磁石;头痛加天麻、白芷;失眠重加夜交藤、炒酸枣仁;颈部疼痛加葛根。 2.1.2 对照组 轻、中度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712)10 mg,2次/d,重度患者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060712)175 mg/d静脉点滴,14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按症状(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疼、失眠、心悸)轻、中、重分别计1、2、3分,无症状计0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计分,观察积分变化情况,依据症状改善情况判定疗效。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晕或目眩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晕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 转贴于 中国论 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资)±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治疗组眩晕患者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前)±s,分) 4 讨论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与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均有联系,且多发于老年人。中医历代医家对该疾病记述颇多。近代医家又提出“无瘀不作眩”。因此,风、痰、虚、瘀是眩晕的主要病因和病理基础,成为共识。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先天之本渐耗,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减弱,造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留而成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中老年人后天之本亦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故临床用药宜缓和而平稳,禁峻烈之品,药味一般以十味左右为宜,药量每味不超过15 g,以免加重胃肠负担。镇眩汤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生龙骨、生牡蛎组成,针对中老年眩晕的基本病理而设。方中四物汤功效有三:一则补血固“虚”之本;二则养血滋肝阴并配生龙牡平镇潜阳以熄风;三则调血以防瘀之至,瘀成则可助瘀去。按《伤寒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之意,本方以苓桂术甘健脾温阳而治“痰”,即使脾健精血化生有源,痰湿聚集无本,又助肝条达防肝木横克。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缓急相宜,不失为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一剂良方。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文下载中心 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