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综述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辉耀 三、海归双元文化对创业的助推作用 思维方式的改变使海归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79.4%的海归认为海外经历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他们对外国的理解和对本国的理解上有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进程使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真实的海外经济和文化,因此年轻海归在出国后对外国经济和文化的理解不需要做出太大改变,出国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不会太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兼容性,因此年轻海归出国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种双元文化的经历对海归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国内的人才所无法复制的。 海归大多具有集体主义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大部分海归认为企业管理应该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海归管理者更多的是主要以信任管理导向为主、以自由市场导向为主,部分以人际关系导向为主、并以长期目标为导向。 海外经历增强了社会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大部分海归人才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推介能力和获得好感的能力。高学历人才中的自然学科和工程学科海归人才在创新意识方面体现较为突出的是实验和探索;创业型海归明显比就业型海归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他们更有冒险精神,以及更善于通过观察、想法交流和提问进行创新。 四、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需要共同的合作基础 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就可以了,因为这只意味着双方具有合作空间。在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谈成的例子中,最常见的互相抱怨就是:本土民营企业抱怨海归只想智力入股,创业失败时不担风险,且在股权上狮子大开口;海归则抱怨本土民营企业出资就想要控制权,实际上是把自己当高级打工者而非合伙人看待。 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双方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这一共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形成既共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海归和民企对接的重要接合点就在高新技术领域,但研发某个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有一定周期,市场化也有一个过程。有时候,即使创业海归自己出资,形成了共担风险的局面,双方也不容易形成信任感。许多时候政府出面扮演第三方黏合剂的角色会是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合适的高新企业,政府可以出资入股,形成股权三足鼎立、没有一方可以单独获得控制权的局面,这样也有利于保障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各自的长远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