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窑釉下五彩瓷(一)“瓷城”醴陵简介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东临江西萍乡、南北接攸县、浏阳,并紧邻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自古就有荆楚古邑、湘东明珠之称。自东汉立县,迄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人言:“楚地自古多材”,而醴陵钟山水之灵气,英才辈出,各领风骚。勤劳勇敢的醴陵人民在这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奋斗,写下了无数的辉煌篇章。 早在唐代醴陵就发明了鞭炮生产工艺,到元、明清时期已成很大规模,从而使醴陵赢得“花炮之乡”的美称。宋初醴陵就开始种植双季稻,至清代已成为湖南发展双季稻中心。但最有影响和最值得醴陵人民骄傲的是闻名世界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器。 (二)釉下彩瓷源远流长 釉下彩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据考古工作者对遗物的研究,当时有在白釉下画绿彩的,有在黄釉和青釉下画褐彩、赭彩、绿彩三色的等品种。在纹饰上,除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之外,还大量使用了花鸟,走兽、人物等题材,直接以绘画的手法来美化瓷器,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个先例,在装饰技法上也是一项新的发展。自此之后,宋代著名的磁洲窑和其它北方民窑中的黑褐彩绘,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这些釉下装饰工艺,都可以说是在长沙窑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并为釉上彩绘开辟了道路,使我国的彩瓷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绘。它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单一釉下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近五十年来,醴陵陶瓷产区陆续以釉下彩独特的艺术风格烧造瓷器,它已成为瓷器釉下装饰工艺中最主要的一种,广泛地博得了国内外人民群众的喜爱。釉下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一枝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釉下五彩瓷器的创制 醴陵古窑始于东汉时期,在今醴陵市郊新阳乡楠竹山、王坪、荷塘等村就发现大规模的陶器作坊,出土器物品种繁多,纹饰清晰多样。至清雍正七年(1729),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但产品为碗、碟、壶、坛、罐等日用粗瓷,后来用青花色料绘画简单的纹饰,这也是醴陵制瓷之始。到光绪年间,清政府为拯救当时全国瓷业日渐衰退的局面,提出了所谓“振兴实业”的口号,在中国瓷器手工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办一些新式瓷厂和瓷业公司。当时最有影响的就是景德镇和醴陵两家瓷业公司。 醴陵的则是由当时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字秉三、1866-1950年,湖南凤凰县人)创办。鉴于两个世纪以来粗瓷生产的落后状况和为了抵制洋瓷的侵入,有志振兴湖南瓷业,于是他以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二等参赞官的身份东游日本,探索新的制瓷工艺。回湘后,熊希龄与当时醴陵县长文俊铎一起在沩山等地实地进行醴陵瓷业考察,并总结了当时危及醴陵粗瓷业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九个问题”,弄清了发展醴陵瓷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主张。1905年呈书端方(熊希龄禀请湖广总督端方要求设立瓷业公司的呈文,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350-354页),不久得到湖广总督端方的支助并报请清政府批示,1906年在城北姜湾创办“官立瓷业学堂”,并在学堂前姜岭下成立“湖南瓷业公司”,从日本、江西景德镇引进部分制瓷机械与技术人员,并极为重视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当时瓷业公司的彩绘艺人中,多是湖南地区热爱工艺的书画名流,最著名者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人。张晓耕(亦名张逢年,江西萍乡湘东人)既是釉上、釉下彩绘的全能艺人,又是才华出众的书画名家,金石、书画和花鸟、人物,山水无不擅长。同时他对刻瓷、微雕和指头画,也有很深的功力。彭筱琴(湖南浏阳人)亦精通山水,花鸟,虽在技艺上稍逊于张晓耕,但由于他在醴陵的时间特别长,当时拜彭为师者甚多,所以其影响最为深远。此外,还有吴寿祺、傅道惠、游先理等几批瓷业学堂速成班毕业的优秀学生。可见当时瓷业公司的彩绘力量是非常雄厚的,他们对于醴陵细瓷的发展和釉下五彩的创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到1907,湖南瓷业公司终于发明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创烧了釉下五彩瓷器,以专门制作上等瓷器为目的,当时很多的新式瓷器被选入皇宫为御用瓷。从始,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器走向了第一个辉煌时期。醴陵窑釉下彩瓷在1909-1915年间,先后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奏奖、“意大利都朗博览会”最优奖,美国“巴拿马大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金牌奖。自此、醴陵窑釉下彩瓷风靡世界、名声极盛。据 (四)醴陵窑建国以后的恢复发展 1949年全国得到解放后,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随着整个醴陵瓷业的迅速恢复,至1955年,醴陵釉下彩瓷也就像枯木逢春一样获得了新生。为了继承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优良传统,恢复这一釉下五彩名瓷的烧制,当时的醴陵瓷业公司和刚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解放前整整二十年停止了生产,因此缺乏传授技艺的人才,后来通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才在醴陵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了一位失业还家务农近二十年的釉下彩老艺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烧造工艺上讲,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制作规模上讲,自六十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从题材内容上讲,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而现在的彩饰题材却是博采万物,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从装饰手法上讲,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较之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其产品既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还有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各种日用器皿。这些产品,有的被选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有的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年来还有不少精工产品参加了国内外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为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中华发展民族增添了光彩。 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和装饰艺术 (一)广为称道的三大特点 瓷器釉下彩绘,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这三个最主要的品种。 因为三者都是釉下装饰工艺,所以它们的特点有共同性。但由于几种釉下彩绘使用的色料不同,装饰的技法也不完全一样,因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从实用与欣赏两个方面而言,釉下五彩瓷器听主要特点和构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 第三、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个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广大人民群众对装饰的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瑰丽,又淡雅;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群众的不同爱好;进入高级餐厅、宾馆,又能适用各种气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 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色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不相同,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因此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以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釉下五彩瓷器三个最突出的特点,正由于有这些特点,这种瓷器才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另外,瓷质的美也是人们喜爱釉下彩瓷的原因之一。传统的釉下彩瓷,采用石灰釉和“三烧制”的制作工艺,因此釉面莹润光洁,显得质朴古艳。建国以后一些较高级的釉下彩瓷,用精选的高岭土、石英、长石作为原料,因而胎质坚细,透明洁白,釉面光润,衬托着各种彩料更加艳丽鲜明。两种不同的质地,虽白度不同,但在色调上各有千秋,这对于提高釉下五彩瓷的欣赏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不拘一格的装饰艺术 任何一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彩绘装饰艺术,都是由材质,工具、制作工艺,表现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因此上面所阐述的的几个特点,实际上也是釉下五彩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需要单独介绍的所谓装饰艺术,主要指的是由于它的装饰技法不同,色彩处理不同而呈现出来的种种装饰效果和色彩面貌。 醴陵釉下彩瓷,有绚丽的五彩,素雅的蓝彩,柔和的淡彩和清爽的白彩,此外还有绿彩,赭彩等其它单色彩。并且它们还可以相互配合或结合别的工艺进行装饰,如蓝彩与白彩配合,淡彩与色地配合,五彩与金彩配合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装饰面貌。这种不拘一格的装饰面貌,是其它釉下装饰工艺难以办到的。它反映了釉下五彩瓷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既是釉下五彩,当然五彩的装饰占着主要的地位,它的初期作品,也是以五彩著称于世的。仅从湖南省博物馆和醴陵陶瓷研究所陈列馆收藏的部分优秀作品可以看出,尽管那时的题材内容不如现在广泛,瓷器的白度和色料的品咱也比不上今天的水平,但它的艺术格调却显得典雅大方,浓厚淳朴,很有份量。所制花瓶等陈设瓷,造型庄重,画工老练,纹样潇洒,线条遒健秀丽,色彩沉着古艳;绘画性的纹样组成带有图案性,装饰趣味强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清代后期那些繁琐堆砌,纤细柔弱的瓷器釉上纹饰相比是大不一样的。经过解放后近三十年的恢复发展,这种五彩的装饰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并增加了五彩山水、五彩人物、五彩虫鱼和各种变形的五彩图案,同其它素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