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苏州

 苏迷 2013-01-22
认识一座城市,往往是从接触这座城市的人开始的。我对苏州的认识即如此。
  从小生活在江北小县城的我,在以往数十年时间里对苏州这座城市的认识,似乎仅仅停留在叶圣陶《苏州园林》所描画的意境中,对苏州的了解仍然相当肤浅,直至2002年秋女儿大学毕业前往苏州国际外语学校工作,我与苏州的接触逐渐增多,对苏州的印象也随之加深。
  初识苏州,和那位至今仍不知名的年轻女士有关。2002年深秋时节的一个上午,我因去外地出差路过苏州,想顺道看看女儿同时给女儿买点什么,便约女儿至石路的一家商场见面,因这天下午女儿要乘校车送外地学生返家,所以出来时把住校学生的登记表信息卡等资料随身带在了身上。父女见面简单购物后我便准备告辞。就在临上车时,女儿突然发觉随身携带的资料袋和钥匙串不见了,便一声惊呼差点儿急出了眼泪,我也跟着着急,把经过的几家商店都找了个遍,我甚至还给几位店主留下电话号码,希冀能出现奇迹。正在父女俩焦急万分一筹莫展时,隐约看见马路对面候车亭前有一位年轻女士正朝我们使劲招手,一边招手一边挥舞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好像是文件袋之类的东西,于是迅速穿过马路,飞一般地奔向那位女士,那位女士用苏州话问:“这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我激动地接过文件袋,里边有学生登记表信息卡和一串钥匙,我赶紧向年轻女士致谢:“谢谢,太谢谢您了!”原来,刚才粗心的女儿在候车亭等我时,稀里糊涂便将随身携带的资料袋落在了那里,这位年轻女士见到后知道资料袋的主人一定着急,就一直在那里等候失主。就在我想去附近商店准备买点礼品答谢那位女士时,公交车来了,年轻女士微笑着上了车,我赶紧朝年轻女士挥挥手,我甚至没看清年轻女士的容貌。从此,我对古城苏州平添了好感。
  再识苏州,那是多年以后的事。2005年10月,女儿结婚在苏州城里安了家,从那时起,特别是2009年6月小外孙出生之后,我得与苏州近距离接触,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印象。女儿家住泰南小区,随着我和爱人在女儿家居住时间的增加,我们对小区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小外孙出生后,我们时常带着小外孙去小区里转转,小区里也有好几个和小外孙同样大小的孩子,外出次数多了,小外孙和他们熟悉了并且成了好朋友,我们由此认识了一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不分彼此一起享用;走在小区里只要见着都要相互打招呼,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中。住的时间长了,小区保安也认识了我们,那位朱爷爷每次看到小外孙从大门口进出,都要上前抱一抱逗一逗。一次爱人有事回江北小城,提着两个大包赶公交,路上遇见朱爷爷,朱爷爷不由分说热情地用电瓶车将我爱人送至候车亭。
  最让我们感动的莫过于好阿婆一家。2012年下半年,小外孙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们送小家伙去苏州市实验小学幼儿园上学,从幼儿园出来,在校门外遇到了几位家长,闲聊中一位60多岁的阿婆问起我们家住哪里,我们以实相告,阿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邻居呀!这下好了,我们相互间有照应了。”阿婆拉住我爱人的手一见如故:“你们是怎么接送孩子的?”当我们说起女儿女婿工作忙,孩子由我们用自行车接送这一情况时,阿婆立马拉着一旁的小伙子,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她的女婿,女婿开店会驾车又有时间,以后接送孩子就搭她女婿的车。“这怎么好意思呢?”我们推辞着,阿婆一股不容商量的口气:“都是街里街坊的,用不着客气。”就这样,我们两家成了好朋友,那个李叔叔成了小外孙的义务驾驶员,好阿婆和我爱人则成了两家孩子的专职乘务员,每天早去晚回,不管刮风下雨至今从未间断。
  记住一座城市,往往不是这座城市的优山美水,也不是这座城市的高大建筑,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苏州人因何如此热情如此大方如此友善?是绵延数千年古文化的传承,还是现代文明的感染熏陶?我努力思索着探寻着。在那位年轻女士的身上,在这些热情的街坊身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待我退休之时,一定在苏州长住,我要融入苏州,成为热情大方友善的苏州人中的一份子。
  ■陈德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