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有入世,必有出世;有通别,亦有旁支。
若彼磻溪垂钓,吕尚扶周;圯桥授书,子房佐汉。三分排八阵之图,名成诸葛;一统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
又若积精累气,黄庭经显示真修;抽坎填离,参同契隐藏口诀。勾漏丹砂,谈稚川之韵事;松风庭院,羡宏景之闲情。此出世之道也。
况复由道而通於政,则有洪范九畴,周官六部;由道而通於兵,则有阴符韬略,孙武权谋;由道而通於儒,则有仲舒杨雄,濂溪康节;由道而通於法,则有商鞅李悝,申子韩非;由道而通於医,则有素问灵枢,千金肘後。由道而通於术,则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宫。此道家之通别也。
以言炼养,则南方五祖,北地七真,双延绪脉;以言醮籙,则句容茅山,江西龙虎,咸擅威仪,此道教之支派也。 至於小道之巫医,则辰州祝由,救急屡惊奇效;卫道之拳技,则武当太极,功夫授自明师。诚可谓道海汪洋,莫测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难觅玄妙之门矣!
再论及道藏全书,阅四千余年之历史,拥五千余卷之缥缈。三洞四辅之归宗,一十二部之释例。尊之者,称为云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琼札,玉版金绳。姑勿辩其是非,要可据为考证,历代夫亡典籍,犹多附此而存。岂惟道教门庭之光辉,亦是中华文化之遗产。虽嫌杂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约,志士关怀。
请慢嗤迷信,须知乃昔贤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锋;切莫笑空谈,应恃作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
嗟夫!世变已亟,来日大难。强敌狼吞,群夷鸱顾。此何时耶?
倡本位文化救国说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试以历史眼光,观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则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长於应变。事实具在,毋庸自谦
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则民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无远虑。先武功,後文治,雄飞奋励,乃古圣创业之宏规;以柔弱,胜刚强,雌守待时,亦大智争存之手段。积极与消极,道原一贯,而用在知机;出世与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
他教每厌弃世间,妄希身後福报,遂令国家事业,尽堕悲观。道教倡唯生学说,首贵肉体健康,可使现实人生,相当安慰。他教侈讲大同,然弱国与强国同教,後患伊於胡底?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头建设,眼前即是天堂。
呜呼!筦百家之总钥,济儒术之穷途,揽国家之结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谁堪负此使命哉?
今夫有道自不能无教,无教则道何以弘?有教自不能无会,无会则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属黄帝子孙,生在中华国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遗烈;异端角逐,忍看国教之沦亡。奚集同志。组织此会。根据现行法律,拟定规条;
呈。组织此会。根据现行法律。拟定规条。呈请党政机关,准许成立。
从兹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达变与经常并重,奇正相辅而行。将见禹域风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应,徵危转安,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赖焉!
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华民国二十月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