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考释 ●任乃宏 引言 ———————————————————— 注释: ①宋代洺州属河北西路,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城关镇。 ②见明·秦民悦《广平志》。 ③见清·程瑶田《通艺录》。 ④见清光绪版《永年县志》。瘞置:埋藏。 ⑤“勤绍”版拓本。 ⑥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元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元史》卷167有传,著有《秋涧集》一百卷,是研究元初政治、历史、文学的重要资料。(王恽对《夏承碑》的评论载《秋涧集》卷七十一“跋蔡中郎隶书后”) ⑦蔡邕 (133-192年),字伯喈,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和历史学家。曾师事太傅胡广。汉献帝时官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 ⑧见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⑨王澍,字若林,号虚舟,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清代著名书法家,“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有《虚舟题跋》传世,《清史稿》卷503有传。 ⑩见翁方纲为真赏斋本明拓《夏承碑》所做长跋。 ———————————————————— 注释: [1]東萊:郡名。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东莱郡,属青州。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领掖县、腄县(今烟台福山区)、平度、黄县、临朐(今莱州城西北)、曲成(今莱州城东北)、牟平(今烟台福山城区西)、东牟(今烟台牟平区)、弦县(今黄县西南)、育犁(今烟台福山城区西北)、昌阳(今文登城区南)、不夜(今荣城城区北)、当利(今莱州城区西南)、卢乡(当利东南)、阳乐(当利北)、阳石(今莱州城区南)、徐乡(今龙口城区北)等十七县。东汉东莱郡移治黄县(今龙口市黄城集),领黄、牟平、昌阳、卢乡、长广(今莱西市境内)、葛卢(今胶县境内)等六县和弦、曲成、掖、当利、东牟、黔陬(今胶县西南)、不其(今青岛市境内及即墨市南部)等七个侯国。(《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 府君:太守的别称,也称郡守。汉代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东汉的郡守秩皆二千石(《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千石者,月俸一百二十斛。”),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其地位在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之上。)。 [2]大尉掾:大尉即太尉,汉代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太尉的职权是掌武事,实际上在西汉只不过是皇帝的军事顾问,本身并无发兵领兵之权。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后,因可领尚书事,职权逐渐加重。在东汉三公中,太尉地位最尊。根据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的属官有长史一人,总管各曹事务;掾、史、属二十四人,各分曹理事(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此外还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负责各种杂务(《后汉书·百官志》)。“掾”与“史”的区别是:掾为正职,史为副职。 [3]右中郎將:汉代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中二千石)的属官,秩比二千石(月俸一百斛)。 [4]叶:世也。牧守:州郡长官。印紱:印绶。典據:掌管,占据。全句意为:包括夏承的父祖在内,夏氏家族连续几代人中有十几位都是禄秩二千石的州郡长官。 [5]全句意为:夏氏家族的十几位牧守,无论品德和能力都非常称职,官声相当好。 [6]策薰:记功勋于策书之上。《康熙字典》:“薰”通“勋”。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夏四月,大司马吴汉自蜀还京师,于是大飨将士,班劳策勋。”李贤注:“其有功者,以策书纪其勋也。” ———————————————————— 注释: [7]鍾:集中。 [8]受性:生性,秉性。 [9]含和:蕴藏祥和之气。通常比喻仁德。履仁:履行仁义之道。 [10]靡不尋暢:没有不通的。 [11]匡君:匡辅君主。 [12]主簿:汉代郡守(太守)的下属因任命方式不同,可分为佐官与属吏两类:秩二百石以上者由朝廷任命,有丞、长史、都尉等,谓之佐官;秩百石以下者由郡守自行辟除,如功曹、五官、督邮、主簿等掾史,皆为属吏。主簿为郡守门下亲近属吏,掌管文书,无固定职守,拾遗补缺,代读书教、奉送要函、迎接宾客等均为主簿所职(类似于当今的办公室主任)。 [13]督郵:督邮主巡行境内,督察长吏,主要是督察县政(类似于当今的地、市纪委)。一郡往往分为几部,各设一督邮充当郡守耳目,故督邮多为郡守信任而又精明能干者充任。《三国演义》中被张翼德鞭打的督邮,对理解这一职务具有相当形象的帮助。 [14]五官掾:五官掾虽无一定职掌,其实是什么都能管,功曹缺任,可以主功曹事,其他曹缺任,则可主其他曹事(类似于当今的“不管部长”)。东汉时,五官掾常主祭祠,因而列于诸吏之首。 [15]功曹:功曹主选署功劳,包括郡吏的任免和赏罚(类似于当今的组织部长)。 [16]上計掾:战国、秦汉时期,各郡、县的簿籍所记录的情况,都要在每年的年终或下一年度的岁首统一报告朝廷,称为“上计”。上计的内容包括经济的收支、户口的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的增减、自然灾害情况、社会治安状况等。通过这一制度,朝廷可以掌握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变化,并据以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开支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上计材料也是考核各郡、县长官政绩的主要依据。有道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练会说才是好把式”,为仕途计,各郡、县对主管上计工作的人选必然非常重视。地方上计中央,最初由地方长官亲自进行,西汉时改为郡丞、长史代劳,汉武帝时开始有上计掾史随行,东汉则专由各郡上计掾史主持。 [17]守令:代理县令。汉代官吏实行试用制度,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间称“守”,一年期满后正式任官,称为“真”。同时规定:郡的下层行政长官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署置,郡守不得更调;但遇其不能胜任或“真”令有缺,则可置守令以摄理其事。 [18]從事:汉代司隶校尉和州刺史的属吏中都有从事史一职,从事史亦称从事。司隶校尉的常职是督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七郡,其职与刺史略同。东汉时期,司隶校尉属下配置十二个从事,其中: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主校尉行部(巡察地方)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兵曹从事主军事。州刺史属下从事的员职与司隶校尉基本相同,只不过不设都官从事,其功曹从事则改称治中从事。 ———————————————————— 注释: [19]執憲:司法,执行法令。 [20]彈繩糾枉:纠正枉法,公平执法。 [21]忠絜清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清正严明。 [22]允道篤愛:允,诚信。为人诚信,追求道德高尚。 [23]克讓:谦让。有終:有始有终。 [24]察孝不行:察举孝廉的事情还没有最终结果。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应劭《汉官仪》)。察举的标准虽然只有四条,察举的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这是举孝廉的开始。东汉和帝永元之际(89—105年),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两《汉书》中关于察举孝廉的例子很多,从被举者的资历来看,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从任用的情况看,在中央的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县)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可见孝廉一科,在汉代为官吏进身的正途。 [25]大傅:太傅。东汉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东汉一朝,赵熹、邓彪、张禹、冯石、桓焉、赵峻等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是唯一的例外。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不置太师、太保。至于汉献帝时董卓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属于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26]旌招:以旌招之,谓征召贤士。语出《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俯就:敬辞,屈尊而就。 [27]羔羊在公:要弄懂“羔羊在公”的涵义,须对《诗经·国风·召南·羔羊》一篇的诗意给予正确的解读。原诗如下: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緫;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诗篇的字面意思较简单:诗人看见一个身穿羔裘的大夫从公门出来,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已经用过公膳(《毛传》:“大夫羔裘以居”;《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问题在于对诗人反复咏叹的“委蛇委蛇”一词该如何理解。一派持“赞美”观,将其解释为“气质高贵、风度优雅”;另一派持“讽刺”观,将其解释为“饱食终日、洋洋自得”。清人姚际恒是“赞美派”的代表:“此篇(为赞)美大夫之诗。诗人适见其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笔者以为,《夏承碑》的作者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赞美派”,因此,“羔羊在公”一词应该解释为:(夏承)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令人羡慕和赞叹;或者也可套用后来的一句成语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28]四府: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此处言“四府”,应该是指太傅府和三公府。理由如下: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必需经过考试,才能量才录用。郡国岁举的孝廉、茂才,到京以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考试的内容,诸生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考试的方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举士,射策多用于博士弟子。注意: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意味着每个被举人都要在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各考一场。对于夏承来说,由于他是太傅胡广征召的人,除三公府外,太傅府自然也要对其进行考核。因此,夏承的考试就由三场变成了四场。 歸高:汉代公府辟召之士,通常由公府主官负责荐举,或依诏令所定科目,选出高第以贡朝廷。无疑,此处的“四府归高”,应该是夏承在太傅府和三公府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四府”也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 注释: [29]除:任命。颜师古《汉书》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按:胡广继陈蕃任太傅是在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夏承就任淳于县長的时间应在其后,而其死于建宁三年(170年)六月,时年五十六岁,则其就任县长时至少已五十四岁,且任县长的时间最多不足两年。 [30]到官正席:正式就任。意为一到任就开展工作。 [31]流恩褒善:像流水一样地广施恩惠,对好人好事加以表彰。 [32]糾姦示惡:公开对奸恶之徒予以严惩。 [33]轓軒六蓿恨N軒,有帷帐的车。辔,缰绳。古代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汉书·韦玄成传》:“绎绎六蓿橇惺抢恚仪济济,朝享天子。” [34]飛躍臨津:与今语“飞黄腾达”意近,未查到原始出处。 [35]不日則月:很快,就要。三句话连起来大致意思是:要不了多久,朝廷就要将其从地方调至京城,升任更重要而显赫的职务。 [36]殲:死。 [37]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建寧,东汉灵帝刘宏年号。 [38]淹疾:久病。 [39]臣隸辟踊:臣隶,佐官和属吏。辟踊,捶胸顿足。 [40]悲動左右:(下属的)悲痛感动了左右的人。 [41]考妣: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42]孩孤憤泣:孩孤,失去父亲的幼子。憤泣,悲愤(上天的不公),边哭边说。 [43]忉怛:忧伤,悲痛。 ———————————————————— 注释: [44]於穆:南怀瑾在《中庸讲记》中说:“於穆”两个字很难解释、不需要解释,这是个形容词。(譬如)我们现在用白话形容一个东西很深远、很广大,有什么好句子形容啊?实在找不出来,只好用“於穆”,那么高远,那么伟大。(就像)朗诵诗:你好伟大啊!好崇高啊!就是那个样子。 [45]天挺:天生卓越超拔。 [46]佐時:辅佐当世之君治理国家。 [47]紹:继承。 [48]勤约:勤劳节俭。《后汉书·循吏传序》:“勤约之风,行于上下。” [49]燕:疑通“延”,未查到出处。 [50]群慼:亲戚,亲人。 [51]繁祉:多福。 [52]明明君德:(君)光明正大的品德。 [53]令問:美好的声名。问,通“闻”。 [54]夭:夭折。 [55]夙世霣祚:前世无福。夙世,前世;霣,通“殒”; 祚,福分。 [56]抱器幽潛:才未展而身先死。抱器,怀才未试。幽潜,隐居。 [57]蒿里:本为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阴间。晋陶潜《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58]黨:通“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