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卫星勘明史前大洪水

 物物而化 2013-01-25
用卫星勘明史前大洪水 
2013-01-24

  在人类走入文明社会之初,曾经经历过一次大洪水,据传说描述:“人类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现在已经能够比较清晰认定,史前大洪水的起因,应该是黄河在河套顶部往南的拐弯之处发生严重的山崩堰塞,致使在该地域突然形成了高程达980米以上的堰塞悬湖,再加上该处现成就至少两条可供东流的河道(紧邻“桑乾河”的源头和可以溯“清水河”东流),于是,其一,黄河的悬湖之水能够直接东泄到华北北部和东北南部;其二,河水东泄的形式主要是不断漫过所到之处的各个山口、不断扩大堰塞悬湖的规模、不断的从高处狂泄东进;其三,这个过程从大约距今4600年时开始,“帝俊”和“黄帝”就是亲历大洪水的人,其之后一直等到“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尧王”治水,才最终彻底排除黄河的堰塞,这五代人至少持续了一百多年以上。

  支持的证据一

  在卫星地图上,所说的黄河河套往南的转弯之处,就是现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的“万家寨水电站”附近,如果这里发生山崩,“万家寨”的河道宽度都不到400米,而如果真的形成堰塞,就会在这里构成高程达980米以上的堰塞湖,再加上这里现成就有东流的河道,近千米高的水头应该会毫不留情的往东狂泻,狂流往东的方向可以分为两路,其一,直达华北北部的渤海,华北平原无遮无挡可以一直往东和往南漫流,其二,狂流往东偏北的方向可达辽宁西部,也许能连通到辽河,而在“万家寨”的不远处,这里就有“上尧王坪村”和“下尧王坪村”,以前我在空军时,有一个飞行训练团就在“偏关县”相邻的“五寨县”机场,听说那里非常贫困,“尧王”来这里应该是与治水有关。

view full artical

  附图一、山西偏关县“万家寨水电站”附近的“上尧王坪村”和“下尧王坪村”

  支持的证据二

  据网络资料介绍:“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在唐地伊祁山诞生,15 岁时在唐县受封为唐侯,20 岁践其兄”挚“的帝位后,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立了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县”现在属于河北保定市,地处北京南边约一百多公里,正是在“万家寨”东方的华北平原,以前我曾在这一带生活过很长时间,从北京永定河沿京广线往南到“保定市”,这里有众多的河道,但河道里都没有水,这些河道的最初形成,可能就跟上古时黄河曾在这一带漫流有关,“尧王”的“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应该是在常理之中,于是山西才有了很多有关“尧”的遗址。

  支持的证据之三

  “尧王”走到“上、下尧王坪村”看到了什么?其一,如果后来的人去到那里,完全可以顺着黄河的左岸一直往北走,但“尧王”去到那里却感觉是被大水挡住了去路,为什么知道其是被水挡住了呢?因为“偏关县”紧挨着“朔州市”,“朔”字就是月亮由“朔”而转“望”走向满月,这有走到了头该回头了的意思,所以这是被很宽的水面挡住了的感觉,而这个很宽的水面应该就是当时存在有堰塞悬湖;其二,他一定还看到了黄河堰塞前的河道,因为只有看见河道之前和之后的对比并发现治水是有捷径的,才会生出治水的想法和可能。

  支持的证据之四

  陕西神木石峁新发现的古城遗址也是相关的证据,那个古城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因为那里离黄河左岸的“上、下尧王坪村”只有百来公里,其只能是“尧王”越过当时的黄河河道的另一个驻扎点,但可能不是都城,考古的那些人没有发现,神木“石峁”相邻的“府谷县”有很多带“尧”字的地名,据卫星地图搜索显示至少有:“尧坬坡村、尧则湾村、尧则圪垯、前尧则湾村、后尧则湾村、尧峁村、尧渠村、尧雨地、尧沟梁村、王家崖尧村、窑尧沟门、高尧峁村、炭尧沟村、郭家崖尧村、沙尧则村、磁尧沟村、崖尧村”等等,神木石峁的古城遗址可能是在守着治水工地的南边,这可能是守卫着离开治水现场的通路。

view full artical

  附图二、离“万家寨水电站”很近的陕西神木石峁村可能是一处“尧王城”

  支持的证据之五

  另外,神木石峁所在的“榆林市”其实也是证据,因为“榆”字其实是有来头的,其在山西晋中市是“榆次区”,在临汾市有相关的“尧都区”,还有,江苏省还有“榆赣市”,这也是同一个来历的,这所有的“榆”的总根是在东北,就是因为黄河这里的这一次大水,才把他们从东北冲到了中原,东北的那个“榆”的终极老家是长春市的“榆树市”,先夏最老的祖宗多数是在那一带出生或生长的,在那个时代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榆罔”,不知道会不会是“禹王”的谐音,总之,这些历史、地名和人物都是相关联的。

  支持的证据之六

  为什么后来石峁古城废了?最简单的道理,如果黄河堰塞被排除,黄河两岸就会被黄河水所隔,如果没有十分必要,就可能不会保留该城的存在,石峁古城的兴废,可能正好也是黄河从堰塞到排除堰塞的一个旁证。

  黄河的堰塞是被谁排除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估计“共工”就是“尧王”负责搞水利的官员,也许其与“尧王”在施工的具体问题上有所分歧,“怒触”可能就是不得已而过量施工,这对排除堰塞湖来讲非常危险,因为如果堰塞湖的水体体量过大,突然被过量排除可能会造成下游遭殃,这就是后来“大禹”要做的那一期工程,“大禹”可能是治了堰塞排除之后下游的水,所以,历史上的治水应该是先有山西的这一期,尔后才是中原治水的那一期,包括一直治到淮河流域。

  不知道“共工”怒触的“不周山”是什么概念,在这一段黄河的周围,好像“周山”只存在于“榆林市”南边的“延安市”附近,但离现在的黄河河岸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一段的黄河两岸是有很多带“周”字的地名,也许关键在于能不能破解这个“不”字,如果能够破解,可能会有助于更精确的为堰塞点定位,“延安市”其实也是“先夏”的地名,“先夏”老祖宗的地方就有“延边”,如果你注意看本文的“附图二”,其左下角还有“岚县”和“岢岚县”这两个地名,这是“帝俊”母亲的“风”部族的地名用字,“风”部族可能就是“少典”。

  支持的证据之七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也是一种证明,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也叫“朔天运河”工程,从其全国河道的总规划图上看,其输水河道的最东边的末端,竟然就是从“万家寨”附近的“呼和浩特市”的“海岱湖”开始,“海岱湖”高程也是987米以上,跟“万家寨”的980米高程几乎完全相同,而且湖水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在规划中,“海岱湖”是依托其987米的高程,一路经“大同”到“张家口”到“北京”自流到“渤海”,这一路甚至说是能通万吨海轮到青海湖的,另一路则稍微偏北一点往辽宁,这正好证实了史前大洪水的可能。

view full artical

  附图三、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图最东部末端看史前大洪水的泄水路径

  图中:紫色线条为规划中的朔天运河的河道,请注意最东部“呼和浩特”的紫色圆点,朔天运河依托高程为987米的“岱海”,一路去华北北部的京津方向,一路去东北南部,其起点及向东的扇面流向等情况,都与本文所说的史前大洪水几乎完全一致。

  支持的证据之八

  如果仔细想想,其实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总态势也可能是支持的证据,因为红山当时的遗址已经是非常多,但其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的边界很是奇怪,其一,红山地域的北部界线比较容易理解,正常时北边是以寒冷为界;其二,红山地域的东边也容易理解,东边跨了中朝国境,而且该地域后来是比较发达的地域,遗留的机会会少些;其三,其西边的界线就很怪,西边在阴山上有很多岩画,但山下的遗留就好像相对较少;其四,红山地域的南边边界最为奇怪,既然红山的人类已经非常繁密,南边应该不会有明显的界线,会不会南边的界线就是被史前大洪水淹没的切割所致?

view full artical

  附图四、红山遗址分布的南界正好是史前大洪水经过的地域

  在有了以上的这些支持的证据之后,其实已经不难解开世界性的史前大洪水之谜,真正的史前大洪水,说的就是中国黄河流域发生的这一次,其根本就不能以海水水位的升高来解释,因为海平面升高必须有融冰的缓慢过程,如果没有特大的台风、地震和小行星溅落等重大的突发原因,海水是有每天两次的海潮涨落规律的,一般不会猛然发作,更不会长时间的持续发作。

  之所以印第安人普遍带有大洪水的记忆,这是因为他们也是在中国经历了大洪水的人类,“印第安人”是“殷地”的“俺人”,这本身就是双证,而且现在还有“印度”是“殷都”和“印地语”是“殷地语”的双料双证,“印第安人”拥有这些记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印第安人”就是商朝前后才离开中国的中国人,墨西哥人、玛雅人的情况与此基本类同。

  为什么“古巴比伦”有这样的描述:“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在出土的苏美尔泥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有这样的描述:“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这些记载其实都可能是来自于中国,现在查明中国人进入印度的时间是在2500年前左右,只是不清楚在这之前还有没有更早进入印度的中国人,所以,即使“圣经”的描述,应该都是来自于中国。

  认识史前大洪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收获就是“涿鹿之战可能不在涿鹿”,因为涿鹿正处于“张家口市”,在那一场战争发生之时,“张家口”应该是正处于“黄河水泛滥”之时,所以基本可以认定,那时是没有可能从中原去到“张家口市”的那个地域的,“张家口市”的疑似战场遗址,很可能是“尧王”的治水遗址,真正的涿鹿之战可能是在现在河北省“涿州市”附近进行的,“涿州市”处于北京和保定的中间,很可能“蚩尤”在战败之后从附近的地域逃上了太行山,然后最终在山西运城的解州被杀,这与“尧王”走上太行山的路线可能是基本一致的。

  解开了史前大洪水的谜底,人类对上古史的认识又可以往前迈进一大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