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卫星发现山西人文之始

 yfpy1234 2013-05-05
 
  山西人文之始的信息应该是藏在两个最大的地名里,一个是最大的地理地名“太行山”,一个是最大的行政地名“太原”,何以为“太”?“太”就是“黄帝”的母亲“有蟜氏、附宝”,其可能就是“羲和”,“羲和”之前是住在山东日照的“十日国”,因为“黄帝”追击“蚩尤”来到山西运城的解州,“太”也随之来到这里,这是在山西解决“蚩尤”的旁证,至此,“帝俊”的三个妻子都有了终老的具体地点,“常羲”是在福建湄洲岛附近,“娥皇”是在四川峨眉山,而“羲和”是在山西,“羲和”生了十个被称为“日(太阳)”的儿子,所以其住地应该是“纯阳宫”,另外,在晋祠里还有十子桥,其实,“晋”字的字形就是“亚日”,这也许是“炎帝”为“十日”的老大,“黄帝”为老二的表达,“太”的墓葬可能会是在“天龙山石窟”。
  在汉语“晋见、晋接、晋升、晋封、晋谒”这些词语里面,“晋”除了有“进”的意思之外,其实还有“最高级别的进”的意味,这些跟“黄帝”的地位是相配的。
  “尧王”治水,这是山西人文的第二程,尧王为什么要治水?治水为什么要到山西?其实,华夏文明的动力就是在山西产生的,将华夏人类驱赶到中原的自然动力有两个,其一是全球气候变冷,这是跟山西无关的,而其二却是史前大洪水,过去史前大洪水只有传说,而且是全世界都在传说,但真正发生的地点其实是在山西,史前大洪水的源头是在山西的偏关县附近,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冷的冰凌促成了严重的堰塞,或者是其它偶发的严重堰塞。
  总之,由于黄河河道在偏关县附近被堵住了,黄河水不再从固有的河道拐往南流,而是在超过980米的高程上,直接往东冲向了现在的北京的方向,包括整个华北和辽西,当时聚集在辽西的华夏先人原本是想南下躲避寒冷,后来却被逼着往东去到辽东半岛,并且最终可能在碰到渤海封冻时,由“黄帝”的父亲“帝俊”带领,全部都从大连附近的冰上过到了山东,这个部族大迁徙对中原的冲击,就是华夏文明的起点。
  虽然一贯都说,华夏的人类是进入了中原,但其实是全部人都先到了整个山东,因为只要山西的黄河河道的堰塞一天不排除,整个华北就会一直都被浸泡在泥泞之中,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洪水的流量不同,尧王是“帝俊”和“黄帝”的后裔,其出生地应该是在山东,如果跟再后来的“舜帝”差不多,其就应该是在潍坊附近的“虞水”那一带,是大概比“帝俊”晚四、五代的人。
  “尧王”又叫“唐尧”,这个“唐”的地域初时是在山东,后来“尧”被封在河北保定附近的“唐”,保定大致上处于华北平原的中部,可能古时候成为为“中冀”,古籍说他在那里饱受水患之苦,这应该就是史前大洪水还没完没了,大概是因为他不堪忍受,也许他会派人爬到山上看看水从何来,当地来水的方向的山上就是山西,结果后来他真的上山去治水了,于是“尧王”就来到了山西。
  山西当时的水况应该是非常严重,因为可能整个“朔州”以北都是堰塞湖,那是可以跟海相比的悬湖,这个“湖”的南岸就有地名叫“海口”,“朔”就是走到头了必须往回走的意思,不过,应该是“尧王”也看清了了水患的原因只是堰塞,只要排除堰塞就能根本的治水,于是他就开始治水,“尧王”治水的营地就在靠近偏关县附近的地方,其左岸营地是山西偏关县的“上下尧王坪村”,右岸营地应该就是陕西神木县的“石峁古城”遗迹,“尧王”一直在这里努力,并在这里完成与“舜帝”的交接班,因为偏关县堰塞的这附近就有“万家寨”,现在这里是“万家寨水电站”,“万家寨”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从“舜帝”的出生地搬来的,“舜帝”的出生地在山东诸城“万家庄村”。
  “尧王”的治水从排除堰塞的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但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堰塞消除的太快,结果整个堰塞湖的水量加上黄河的日常流量,突然又回归于原来的河道冲向中原,这必将使得华北平原南部陷入了绝境,为了这个事,“尧王”处死了“鲧”,之后治水一直还在继续,所以山西这一段的黄河还有“禹门口”,黄河在“禹门口”以下河段主要是“大禹”治水,一直从山西治到整个中原,这之后,中原才比较接近现在的概念,这是开始进入到以河南为中心的年代,而尧、舜、禹也完成了在山西的长期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