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绍伟教授话体育之三:运动负荷有效性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乔乃强阅览 2013-01-25

(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第9)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机体直接参与活动,无论是发展体能、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等,都与学生实际从事运动练习紧密联系,都与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以及承担一定运动负荷的感受与体验紧密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是体育教学面临的特殊问题。正确认识、安排与调控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看家本领之一。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安排的有效性?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主体所承受的运动刺激,及其生理心理应激的值。运动主体就是实际参与运动的人;运动刺激是指通过人体的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运动——人体位移、物体位移、人和物位移的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生理与心理应激的值是指运动刺激引发运动主体的心率、呼吸、能量消耗与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三项活动中都有运动负荷问题,但是由于三者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目标也各有所异。在不同的情境下运动负荷意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运动负荷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运动负荷在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手段,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予运动员最大限度外部负荷的刺激,引起运动员的内部变化,挖掘人体的最大生物学潜力,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等,运动训练中的运动负荷往往是以在不造成运动伤害的情况下,承受比较大的负荷;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追求锻炼的实际效果,主要目标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所需要的负荷,体育锻炼中的运动负荷更强调运动负荷价值域,以对锻炼者产生良好的健身的效果为依据,更多的是采用有氧锻炼和持续锻炼负荷;体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追求——不仅是为了提高生物学潜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增进健康,而是为了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往往是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为转移的,可能是有氧负荷、持续负荷,可能是大负荷,也可能是小负荷,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安排不只是一个外部负荷的数据——跑多少米、跑多少秒、跳多少次、投多少次等,也不仅仅是一个内部负荷的数据——每分钟心率多少次、能耗多少等等,而是将运动负荷作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来加以运用的。运动负荷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影响学生的体能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掌握与运动效果等等。

二、运动负荷有效性主要应追求什么?

运动负荷有效性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为培养完人作出体育独特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学习终身受用的体育知识技能、发展终身受用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习惯,在体育中产生良好的体验和感受,在体育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等。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育培养完人的解释是这样的——“完人指的是人的完善发展,人应该能够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并且他应该认为自己与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完善的发展,自我认知与存在的协调一致,其实就是人的和谐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和谐发展。”

运动负荷安排的有效性主要是追求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运动负荷的有效性要能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运动负荷是发展学生体能必不可少的刺激因素,运动负荷的有效性应表现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际从事练习的过程即使身体负荷提高体能的过程,也是技能学习的过程。所以,运动负荷的有效性还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改进、巩固与运用运动技能。

其次,运动负荷有效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有利于产生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体育课中运动负荷不只是对肌肉心脏等的锻炼与功能的提高,同时也是创设学生产生实际感受与体验的重要因素,适宜的运动负荷还是培养学生良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体育主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王向田文,清华体育思想的传统初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调控在强调生物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价值和追求。

三、如何提高运动负荷安排与调控的有效性?

(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发展体能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全身性速度耐力等,运动负荷的心率指标应该相对较高;为了发展局部的力量、速度运动负荷的心率指标就相对较低,局部负荷较大体能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平均心率作为标准,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局部负荷后的疲劳感觉等。

为了实现技能学习目标——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初期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降低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应有意识安排相对较小的运动负荷;在改进、巩固、提高与运用运动技能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运动技术的能力和运动技能的适应性,应有意识的加大运动负荷的强度与密度。

为了实现社会性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在体力比较充沛的条件下完成学习目标,应安排比较小的负荷;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就应安排能够造成学生极大困难的负荷;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运动负荷必须是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的,各自扮演不同角色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二)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运动负荷影响各不相同:全身性负荷的运动,如各种各样的快速跑,各种各样的耐力跑等;局部性负荷的运动,即对学生局部产生很大负荷的运动,如各种各样的投掷、跳跃等;心理压力与负荷较大的运动:即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压力或学生感觉具有危险的内容,如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不易控制负荷的运动:即运动负荷不易安排与的控制内容,如“第三者是多余的”游戏等。另外,学习、改进与运用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对复杂的或相对简单的内容也是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应充分考虑的因素。

(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的实际: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承受负荷的能力也有其明显的差异,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对安静心律不一样,通常是年龄越小相对安静心率越高,但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尤其是承受无氧代谢和局部力量和静力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年龄越大相对安静心率逐渐有所下降,但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尤其是承受无氧代谢和局部用力和静力用力能力逐渐提高;在安排不同年龄与性别学生的运动负荷时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基础心率,又要考虑比同年龄学生的承受能力。

二是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有效运动负荷前提是适宜运动负荷,而是否适宜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外部负荷对于不同学生产生的内部反应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求高一男生都用17秒跑100,重复5次,间隙2分钟进行运动。这样的外部负荷对体能基础好的同学可能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体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讲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体育老师在安排外部负荷时应比较好的估计不同学生产生的内部负荷,并根据学生的内部负荷(实际的生理反应),及时的、恰当的进行调控次数、高度、远度、重量时间、间隔时间等。

(四)要正确预设与调控的关系

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前根据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的原理与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以及节奏的安排。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生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正确、有效地进行调控,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在课前全部掌握和掌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反应无法全部预知,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及时、科学、合理的通过调控外部负荷,实现调控学生内部负荷的目标。

(五)要正确处理当下与终身的关系

正确有效的调控运动负荷不是体育教师一人之所为和所能,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所为和所能。体育教师应关注、指导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运动负荷,学会自我测量运动负荷、评价运动负荷和调控运动负荷的方法与技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会自测、自评、自控运动负荷,这既是当下体育教学的需要,更是为终身体育奠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