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武安傩戏

 海外寻瓷翁 2013-01-26
河北武安傩戏 
河北武安傩戏河北武安傩戏
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通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傩中的“黄鬼”就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他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固义乡民所说的“黄鬼”还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这反映出明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正统儒家学说的浸透,而使“黄鬼”的所指由自然灾害转向人本身的邪恶。

河北武安傩戏

河北武安市的固义镇,每年的正月十五,这里举行傩戏表演,其中的捉斩黄鬼,是傩戏的高潮,黄鬼捉到后有村民挥舞棍棒和呐喊声中,沿街示众,然后经判官判决,押到刑场斩掉。其历史悠久,场面热烈,十分壮观,这一古老的戏种的开发,打破了北方无傩的说法

河北武安傩戏

固义村旧称顾义,座落于古老的南(氵名)河北岸,与太行山隔水相望。沿河东去十余里,是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所在地,早在7300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这里从事农耕和畜牧业,揭开了华夏农业文明的新纪元。距它百里之遥的河南省安阳的殷墟,曾是商代的都城和甲骨文的发掘地。因而这里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正是由于黄河文明的熏陶,形成了固义村古拙、质朴、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
固义傩是以“抓黄鬼”和傩戏表演两条线索来进行的。从而把“娱神”与“娱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捉黄鬼”以正月十四的上山请神为始,包括驱邪、抓鬼、审判、斩鬼等仪式。在抓鬼过程中和斩鬼之后,又穿插进行大规模的戏剧、花会表演。两条线索时分时合,相互交织,环环相扣。既神圣计策又热烈欢快,在惊心动魄的锣鼓声和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逐步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充分反映出除邪恶、盼丰年的永恒主题
 
据村中的老者回忆,固义的傩艺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搞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通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傩中的“黄鬼”就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他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固义乡民所说的“黄鬼”还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这反映出明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正统儒家学说的浸透,而使“黄鬼”的所指由自然灾害转向人本身的邪恶。
“抓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计策或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使其久演不衰。全村戴面具的约有三四十人,画脸谱的多达四百余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正月十四的夜晚,村里的人都乇夜难眠,扮脸谱、试服装、整道具,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十五日凌晨一时,寂静的山村就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装扮的大魁一鬼和跳鬼,身着单衣,摆弄着刚劲的舞姿,在众多手持柳棒的更夫的簇拥下,高声呐喊着,串遍全村的大街小巷,去驱邪赶鬼。在奔跑中一个个大汗淋漓,直到清晨七时,黄鬼被缉拿归案。这不禁使人联想起远古时期先民们围猎野兽的情景。扮演“黄鬼”者,头发、四肢和身上全涂成黄色。在隆冬严寒中,只穿着薄薄的无袖衫和短裤,裸露的胳膊和小腿上捆绑着四把明光闪闪的道具刀,刀口处鲜血淋淋。预示着村中黄鬼被擒,吉祥如意。
上午七时以后,气势更为壮观。铺满山石的街道上,邻街的房顶上,以及高大的树权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被甲戴盔的探马在人群中往来开道,铃声急促,蹄声得得,惊得观众直往后退。押着"黄鬼"示众的队伍浩浩荡荡,直贯长街首尾。前有鸣锣开道的衙役,手持旗牌、伞扇、金瓜、钱斧等全套仪仗以及饰有各种面具、脸谱的戏中角色,后面是衣着鲜艳的各种民间华会队伍,边走边演,热闹非凡。队伍按规则,走走退退,退退走走,历时三个多小时,把个小山村闹得沸沸扬扬,酣畅尽兴,仿佛要将一年的喜悦都渲写在这欢庆的气氛之中.
 
队伍出村后,在村南干涸南洺河谷上,分成四个场地进行赛戏活动。宽阔的河滩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蓝天作幕,高山大河作舞台,奔放而跳跃的节奏,传达出生命与自然的交融和活力,展现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太行赛戏的巨幅画。
斩"黄鬼"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临时搭起的开斩台,高筑于河谷之上。当"黄鬼"被押上台时,群情激奋,礼炮震天,透过弥漫的烟雾,"黄鬼"被抽肠剥皮,象征着人类对邪恶的胜利.
 
"黄鬼"被斩后,使欢庆的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傩戏是元宵活动的又一重头戏。从正月十四,一直持续到十六晚上,分为赛马戏和社火活动。傩戏是由祭祀时的舞蹈演化来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戏剧形式。傩戏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有戏剧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雏形时的戏剧,说唱与表演是由不同的角色扮演的。说倡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表演一段,直至剧终。"掌竹"的角色随着戏剧的发展早已被湮没。而固义的傩戏却仍然保留了"掌竹"的角色,使戏剧的历史在此形成了定格。它的再现,为戏剧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活动家的资料和物征,引起了戏剧研究专家的极大兴趣。"掌竹"头戴宋朝服饰中的无脚幞头,身穿红色官袍。左手贴身握着一根上部劈成细条的圆筒竹竿,细条用红布束在一起,既是角色的标志,也有避邪的寓意。这便是"掌竹"名称的由来。
固义的社火表演丰富多彩。傩戏均由锣鼓伴奏,剧目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在《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吊勒马》、《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现了"掌竹"角色。他的说唱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诵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固义的傩艺表演,从"捉黄鬼"到傩戏连台,整个活动浑然一体,高潮不断。一些专家学者看到这气势恢宏的场面激动不已。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兴奋地说:"几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傩艺、傩技和傩戏的表演。但这一次却是我所看到的是为丰富,最令我激动的一次。它与西藏、吴越、西南、巴蜀的傩文化圈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固义的傩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很值得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的江上春小姐是国外一个研究傩文化的学者,她学:"中原是傩文化的发源地,过去只在宫廷中有较为完整的形式,而固义的乡傩表演,其场面和表演背景都是其他地方的傩所无法比拟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都有傩文化现象。可以相互交流,使傩文化成为往来的纽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日本的吉田治郎先生说:"固义的傩文化不仅是固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能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这是固义对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将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打报告,建议将固义做为民俗文化村保护起来。"

河北武安傩戏河北武安傩戏

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

武安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存,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是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武 安 傩 戏

在全国地方剧种史研究会上,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老师宣布,河北武安固义傩戏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北方无傩的论断,我市民俗专家杜学德老师对武安傩戏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他说:“在挖掘和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中,武安市固义村发现了古老的大型社火傩戏《捉黄鬼》,其古老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恢弘的气势,引起了国内外傩戏傩文化专家的极大兴趣。”

固义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届时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属对戏范畴。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一系列仪式,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异,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教化。其中有段唱词:“元宵佳节喜新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道出了固义傩戏的演出目的。

固义傩戏中积淀了中国社火戏剧发生发展中的几种形态:街道哑剧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只舞不唱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既舞且有少量唱词形态;长(掌)竹消失,完全由角色演唱的形态。因此,它是研究中国社火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特殊人物长(掌)竹及其所持戏竹,更是中国宋金杂剧的活化石。

1995 年元宵节固义村演出大型社火傩戏《捉黄鬼》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吉田治郎兵卫先生,韩国学者姜春爱小姐等国内外傩戏傩文化专家和民俗文化专家学者30多人,专程前往固义村考察,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曲六乙先生说:固义傩戏《捉黄鬼》是我十几年来所见到的傩戏中内容最丰富、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点,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很值得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的观摩和学术研讨活动。陶立璠教授指出:《捉黄鬼》演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令人惊心动魄。吉田治郎兵卫先生指出:固义的傩文化不仅是固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能延续流传至今,这是固义村村民对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建议中国方面对此做出近期和长远的两种保护规则。

固义村位于邯郸市西南55公里外,是武安市冶陶镇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在冶陶镇东南2.5公里外,在固镇西南2.5公里处,村庄北就龙虎河、南有南河,村南隔河便是鹊娥山。该村距邯长铁路和邯长公路各2.5公里。武安历史长远,文化发达,先民开化,有距今8700年的磁山文化,有固义傩戏,唐宋时期武安的固义、同乐、洪山、骈山等村又出现了赛戏,明清时期武安平调,武安落子又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可见的。

 

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武安的傩艺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通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傩中的“黄鬼”就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他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固义乡民所说的“黄鬼”还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这反映出明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正统儒家学说的浸透,而使“黄鬼”的所指由自然灾害转向人本身的邪恶。

 

河北武安市的固义镇,每年的正月十五,这里举行傩戏表演,其中的捉斩黄鬼,是傩戏的高潮,黄鬼捉到后有村民挥舞棍棒和呐喊声中,沿街示众,然后经判官判决,押到刑场斩掉。其历史悠久,场面热烈,十分壮观,这一古老的戏种的开发,打破了北方无傩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