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武安:百里不贩樵,古代每生产1吨生铁,约需要木炭7吨

 建安视觉 2020-06-12

  河北省武安市,百里不贩樵,古代每生产1吨生铁,约需要木炭7吨。(王建安  摄影)

  

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固镇村文化广场东侧的固镇冶铁遗址文化园,一位年轻人开着铲车经过文化园门前。据说冶陶在古时候称冶头,意为炼铁炉分布至此为止,是说铁官或冶铁吏的管辖边界。

  

固镇村委会办公楼大门。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置魏郡,辖十八县,武安为其一。武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境内煤铁资源丰富,铁矿石储量5.5亿吨,煤炭储量20亿吨。

  

固镇,这是一座蕴藏着千年冶铁史的古城。固镇冶铁遗址位于固镇村,1978年发掘,出土有刀、铲、镰、锛等铁器,发现此冶铁遗址的燃料为木炭,这是一处汉代冶铁遗址。1982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战国时,“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liè)富。”武安市有丰富的露天铁矿、森林资源。《后汉书 郡国志》载:汉武帝在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即其一。境内至今留有汉至宋、元时代炼铁遗址。

  

《史记﹒货殖列传》有:百里不贩樵(qiáo),千里不贩籴(的记载。意思是不从百里之外买柴,不从千里之外买米,古人不做无利可图、得不偿失的事情。在铁矿石、森森资源丰富的武安地区,古人使用木炭、铁矿石冶铁成器,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固镇村热闹的大街上人来人往。战国时期,武安已成为北方的冶炼中心。早期的冶铁,所用燃料一直是以木炭为主。最早记载木炭的文献资料,见于《周礼·月令》:“季秋草木黄落,伐薪为炭。”

  

固镇冶铁遗址文化园内一块未冶炼成铁的矿石烧结块。直到宋代,煤炭才开始普遍用作冶铁燃料。原因是木炭作为冶铁燃料,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据推断,古代每生产1吨生铁,约需要铁矿石2吨、石灰石130公斤、木炭7吨。如此惊人的木材消耗,意味着对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在明末清初的有关文献中,出现了焦炭和用焦炼铁的记载。由于木炭杂质少,冶炼出来的生铁,结构细粒、没有裂纹。因此,即便是现代的冶铁工业中,木炭依然是冶炼高级生铁的理想燃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