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课堂学数学-多余老师趣讲“几何初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多余老师 2013-01-27

快乐课堂学数学-多余老师趣讲“几何初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一、  本单元概述

 

前一单元,我们接触了“代数”,这一单元,我们要接触“几何”。

代数可简称“数”,几何可简称“形”,数和形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研究学习内容。

在数轴的学习时,我们已经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中学生数学生应形成的数学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项,“符号意识”是建立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基础。

 

几何要研究的图形,可分为“点”、“线”、“面”、“体”。

课本,先简要地说到“体”,由“体”展开到“面”,然后,是重点学习“点”和“线”。

为什么会按这个顺序编排本单元呢?点、线、面、体四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点”和“线”?

 

点是所有图形的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要想掌握好几何,就要把最基础的“点”、“线”理解透彻。

 

二、  先说说“体”

 

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三维空间。三维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小学学过的“长”、“宽”、“高”。

现实中的“物”,在几何中都抽象成为“体”,所以我们说“物体”。

现实中的物体,在几何中都是“体”,就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其实也是“长方体”,只是它太薄(“高”太小)了,忽略其厚度,日常称其为长方“形”。但一张纸,你可以忽略它的厚度,1000张纸,你也级忽略吗?

 

我们为了研究“体”,或者说为了描述“体”,就要用到数学中“抽象”出来的“面”、“线”、“点”。

当然,由于“点”“线”“面”本身都图形,而图形本身还是很“直观的”,所以,在数学中,要“直观化”,必然要借助于“形”,“数形结合”就由此而来。

 

我们把,由抽象的“面”,向与该面垂直的方向,平移运动能形成的体,称之为“柱体”(以后会知道,此时的准确名称为“直柱体”,此外还有“斜柱体”。这个抽象的“面”,称为柱体的“底面”。平移运动时形成的面,称为“柱体的侧面”。

柱体有两个底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平移的特征)

直柱体的底面是“圆形”(现在可简称为“圆”)时,称为“圆柱”。(只有一个侧面)特别说明:在几何中,“圆”和“圆形”是不同的概念,“圆”只是“圆形”的边,不包括“圆形的内部),即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而圆形是圆围成的“面”。

直柱体的底面是“多边形”时,称为“棱柱”。(多边形有N条边,就有N个侧面,称为“N棱柱)

棱柱的所有面(都是多边形)的“边”,即面与面相交处的“线段”,称为“棱”。棱,位于底面,称“底棱”(即侧面与底面相交处的线段);不位于底面的,称“侧棱”(即侧面相交处的线段)。

 

当柱体的一个底面,缩小变成一个“点”时,称为“锥体”。这个点称为锥体的“顶点”,没变的那个底面,称为锥体的“底面”。(锥体只有一个顶点,当把棱锥当多面体对待时,才可以说“每个棱与棱的交点,称为多面体的顶点”。如,三棱锥,确定底面后,就只有一个顶点;而把三棱锥说成为“四面体”时,才能说“四面体有4个顶点”)

更专业的描述是:一个与平面图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点,与平面图形边上的所有点连接,所围成的体,称为锥体。

与柱体一样,锥体也分为圆锥、棱锥。

 

我们把圆以直径为轴,旋转运动而形成的体,称为“球体”。(球体就一个面)

当“体”的所有面,都是“多边形”时,称为“多面体”。

 

从以上可以看出,“体”的描述,要有“点线面”来共同完成。而各种“体”的概念,很抽象,但图形却是非常“直观”。

 

三、再谈谈用“面”来研究“体”

 

我们在课本上,可以看到,很多立体图形在纸张平面上的“立体示意图”。

“立体示意图”非常直观,非常形象。

但是,由于要把“立体”变成“平面”,立体图形的很多面的形状与大小、很多棱的长度,都需要“变形”。如正方体的立体示意图,只有正面和背面还是正方形,其它四个面都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相应的棱长也变短了。

 

为了,在“平面”中展示“立体”,又让立体的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还保持不变。于是,数学制定了“三视图”的规则,使得“平面”能“准确”表示“立体”。

 

立体,是三维的,有“长、宽、高”;平面,是二维的,于是用“长、宽”“长、高”“宽、高”这三个二维,来表示三维的体。

一般来说,正视图表达的是“长与高”的二维数据;左视图表达的是“宽与高”的二维数据;俯视图表达的是“长与宽”的二维数据。

三视图,肯定没有立体示意图直观,但三视图的优点是:尺寸准确。

把立体图形的三维,分解成三个二维,就成了三视图。反之,由三个二维,来确定三维,就把三视图“组装”成了立体图形。

 

除了“三视图”这种用“面”来研究“体”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是“表面展开图”。

但是,“表面展开图”只能展开“多面体”。(曲面不能展开,展开一定变形)

展开图的研究重点是:相邻的面(邻面)和互相平行的面(对面)。

而邻面和对面,重点又在“对面”。

 

正方形的展开图,共有6个正方形,分为3组对面,而每个面有4个邻面。

每个面的对面只有一个,确定后,4个邻面也就出来了。

而由邻面来确定对面,就要用“排除法”,就是排除“自己的邻面”和“不是自己的对面”。

 

而正方体展开图中,“对面”有何特征呢?

1、在同一行(或列)时,中间只隔一个面的两个面,就是一组对面。

2、当某个面在同一行(或列)中,没有对面时,其对面必然与自己相隔一行(或列)。

如果,不能按以上规则,找出刚好3组对面,那么,这个展开图一定是错误的。

由这个规则,可以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看你能画出多少种?

 

既然,要用面来研究体,就先把面先说一下。

平面图形,是由平面上,封闭的线所围成的图形。

其中: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多边形是由多条线段首尾连接所封闭而成。由N条线段围成的多边形,叫N边形。这每一条线段,都是多边形的一个“边”。边的交点,称为多边形的“顶点”

多边形,最基本的是三边形,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三角形。

 

四、重点谈谈“点和线”

   

点,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元素。

点,没有大小,却可以组成有大小的图形

一般,在图形中,点表示某一处的具体位置。(即图形是表示空间的,空间的每一个位置是“点”)

当然,在时间中,用点来表示某一具体时刻。(如,3点整是点,3个小时是时间)

在线、面、体中,特殊位置上的点,就会定一个专门的名称。

 

点,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就形成“线”。

“线”分为三种,点平移成线时:

1、有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叫“线段”。这两个位置,都叫线段的“端点”。

2、有开始位置,没有结束位置,叫“射线”。开始位置,叫射线的“端点”。

3、没有开始位置,也没有结束位置,叫“直线”。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线段,也可以看成是:两点间的最短连接。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所以规定:几何中,“连接两点”,就是把两点当端点,作线段。

线段有准确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可以量出线段的长度。连接两点线段的长度,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射线,可以看作是,将线段朝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也可以看作是,直线上一点,将直线所分成的两部分。

由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即射线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射线只能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且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前面。(规定:点用大写字母表示,线用小写字母表示)

 

直线,可以看作是,将线段朝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可以看作是,将射线反向延长。

由于直线和线段都没有方向性,所以,它们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无顺序要求),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由于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延伸的,所以,它们都不能测量长度,也就不能进行长度的比较。(“直线和射线没有长度”,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有长度,但无法测量。这好比整数有无限多个,你不能说整数没有个数吧。)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体会到:

由于射线和直线没有具体长度,所以它们一般用于研究角度问题。在涉及角度问题的表示时,直线二字可以省略。如:a平行于b,这里的ab是直线、线段都可以。

线段有具体长度,所以,线段的研究基本都会涉及长度大小的比较。在涉及长度表示时,线段二字可以省略。如:MN=10,一定说的是线段MN的长度是10,而肯定不会说直线MN

把线段分成N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N等分点。

当把线段分面2条相等线段时,二等分点只有一个,所以,就单独起个名字,叫“中点”。

三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三条线段,只有两条较短线段长度的和,等于最大线段的长度,才能说,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BC=AC时,ABC三点共线)

同样,三点确定的三条线段中,只有两条较短线段的长相等,且都等于最长线段的长度一半时,才能说,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中间位置的点,是最长线段的中点。(AB=BC=A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

 

同学们,在几何学习中,一定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

1、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分别描述同一种情况。

2、对同一种情况,使用不同的文字语言进行描述,

 

五、最后谈谈“线与线的组合”

 

在前面,已经谈过“点与点”、“点与线”的关系。现在升级,研究“线与线”的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1、按是否重合分为:两线重合、两线不重合。

2、不重合的两线,再按是否相交分为:两线相交、两线平行(不相交)。相交时,称为“相交线”;平行时,称为“平行线”。注意:相交线、平行线,都不可能是一根。想想,这是为什么?

3、两线相交时,所成的角都是90度,则两线“互相垂直”。两直线的交点,称“垂足”。

特别说明:初中,除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外,只研究“平面几何”,在能确定是在一个平面上时,“在同一平面内”才可以省略;不能确定是在一个平面上时,千万不能省略。因为,在三维情况下(立体情况),两线不相交时,也可以不平行,称为“异面直线”,即两线不可能位于同一平面内。

 

两线相交,就会出现“角”,这就要研究角了。

由于,初中和小学一样,只研究小于或等于180度的角,所以,角的概念,仍使用小学时的概念: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关于角的旋转定义,现在只要知道,可以用旋转这个角度描述角,就可以了。等到高中,才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现在可用的地方,就是用来描述“周角”和“0度角”的不同。

角的正规表示方法是,“角符号”+“组成角的两条射线”,由于这两条射线的端点是共用的,所以将表示端点的字母放在中间,用三个字母+“角符号”表示角。

当射线端点处,只有一个角时,可省略为“角符号”+“端点字母”。

由于角的正确符号书写要写三个字母,为了“简洁”,经常用“标注法”来表示角。标注角时,用数字(从1开始)或希腊字母(从а开始)。

标注,是指只能在图形上直接使用。即使用时,必须有图形配合,没有图形,就不能直接用标注法表示角,而必须先说明“标注角”代表的是哪个“正规角”。

 

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的长度比较,都和小学一年级就学过的比较方法一样。

1、直接数出,或测量后,进行数值比较。

2、二是开始处对齐,比较结尾处。

 

角的平分线的命名方法和判断方法,与中点一样。

角的度分秒计算,与小学的时间的时分秒计算一样。

用三角形板玩组合角,更是小学时的数学游戏。就是90度、60度、30度、45度之间进行加减组合。

 

角与角的关系,分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分类考虑,在几何中是最常见的)

当两角和为90度时,两角“互为余角”(互余)。

当两角和为180度时,两角“互为补角”(互补)。互余和互补,都是只考虑数量关系,不考虑位置关系。

当互补的两角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两边位于同一直线上时,称为“邻补角”。“邻”说的是位置关系;“补”说的是数量关系。

 

余角一词,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数学,在中国历史上,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称为“余角”。(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余”字,以后还会出现,叫“余弦”。总之,在几何中,“余”这个字,与“直角”有关。

 

两条直线相交,共得到4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角,叫作“一组对顶角”。这是从对顶角的“产生”来描述的。

按对顶角的位置关系描述为:不重合的两角有共同的端点,且两角的两边分别位于同一直线上。

对顶角也具有数量关系,即“对顶角相等”。但对顶角的定义,是由位置决定的,所以,根据数量关系,不能判断是否为对顶角。

数学中的句子,有“等价形”“描述形”等。

等价形句子的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其实质是“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种情况”。

描述形句子的前后两部分不能交换,其实质是“后者是由前者得到的一种结果”。

将成立的数学句子的前后两部分交换,看是否仍然成立,是很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

另外要强调一下,“余角、补角、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相对词”,不是“绝对词”。区分“相对词”和“绝对词”,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

 

两线相交,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情况,就是两线垂直。此时,两线所成的4个角都等于90度。

在几何中“垂直”既强调了位置关系,又强调了数量关系。

一条直线,有无数条垂线。

但在同一平面内,无论是过直线外一点、还是过直线上一点,都只能做一直线的一条垂线。即:过平面内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该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上任一点之间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垂线段的长,称为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这个过程,用数学语言叙述就是,将“角”沿其中一边所在直线平移,则另一边平移前后,互相平行。

这说明,平行线间也存在“角相等”的情况。通过平行线作图,可知以下结论:

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意:这两个结论,都没有使用“在同一平面内”,尤其是第2条,根据内容也不能确定就是在平面内。这是为什么呢?

结论是根据“平移”得出的,而平移“没有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即,平移的结果,在平面和立体情况下,都是一样的。

 

继续研究:将“角”沿其中一边所在直线平移,则另一边平移前后,互相平行。

这说明:由角相等,可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可这相等的角,如何描述?起什么名字呢?

几何中,有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的元素,都会起个专用的名字。如:余角、补角、对顶角等。

现在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数量关系肯定是相等,位置关系呢?

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

于是,研究一下,符合“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这一要求的情况。通过画图,可知,符合要求的,一共有四种情况。

一是F形,二是Z形,三是匚形,四是“半反F”形(F的一条横线沿竖线轴对称)。

角的边是射线,而“线”的完整情况是直线。我们将上面这四种情况中角的边,都延长成直线。这时会发现,四个情况的图形,都变成了同一类图形:两角不共线的边所在的两条直线,被公共边所在的直线所截。(即,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

一个交点处的4个角,都分别与另一交点的4个角,形成总结的4种关系。

其中:

第一种关系(F形),命名为“同位角”,即在两条直线的同侧,也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同位即“相同位置”。

第二种关系(Z形),命名为“内错角”,即在两条直线间的内侧,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内错即“内侧错位”或“内侧相错”。

第三种关系(匚形),命名为“同旁内角”,即在两条直线间的内侧,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同旁内即“内侧同旁”。

第四种关系(半反F形),不予命名。 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它们叁都名份,就我没有?

这就是因为数学的“简洁性”。命名的新词,越少越好;新词,要求简洁,用字少且表达清楚明了。

第四种关系,通过“对顶角”和“邻补角”,就可转化为前三种关系中的一种,而且由前三种关系的命名方法,不能起个简洁的名字。于是,“半反F“就成了一个另类。

 

根据画平行线的方法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而“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经过“对顶角”或“邻补角”,可转化到内错角关系是。从而得到: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经过对顶角关系);同旁内角补,两直线平行(经过邻补角关系)。

 

数学有一大特点:喜欢研究特殊情况。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此时,不用分“同位”、“内错”、“同旁内”,都是直角。

于是直接定下: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以上得到平行结论的4句话,前后反过来,看是否成立?(反过来看,是一个重要的理科方法和习惯)

很明显,依然成立。

 

由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位置关系。称为“平行线的判定”。

由位置关系,得出角的数量关系。称为“平行线的性质”。

 

六、超前说说“几何证明”

 

“证明”一词,在华东师大的数学版本中,要到初三才正式出现。

但在实际的作业和考试中,现在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叫“请说明”、“请说明理由”等。所以,不得不超前说说“几何证明”。

 

“几何证明”,是最体现数学的“逻辑性”。

“逻辑”,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大家认可的理由”,经过“大家认可的推理”,由具体的情况,推导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

 

在证明中,“大家认可的理由”,就是课本上的黑体字印刷的句子。

这些句子,分为三类:

一是公理,也称“基本事实”或“定义”,公理的结论不需要证明,是其它证明的基础。

二是定理,也称“判定”、“性质”,是由公理推导证明得出,具有通用性。

三是推论,课本上的团体句子,但不是以上4种情况,是则公理和定理证明得出的,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在证明中,“大家认可的推理”,就是三段论。

第一段,是大前提,即“大家认可的理由”(写在“所以句”,后面括号里的文字)。公理、定理、推论,这些句子,本身就包含有,“条件”(因为、如果、由于)和结论(所以、那么、可得)。

熟练地将,课本上的黑体句子,拆写成标准的“因为( ),所以( )”这样的“推理句式”,是做好证明的基本功。

第二段,是小前提,即符合“大前提”的“因为句”的“已知条件”或“已推理得出的结论”。

第三段,是结论,即符合“大前提”的“所以句”的“具体情况下的结论”。

在证明的实际书写中,在要尽量使用“符号语言”,“大前提”省略不写,现阶段作为训练基本功的要求,要求将大前提,写在“所以句”后的括号内;只写“小前提”(因为句)和“结论”(所以句)。

 

在证明时,还涉及到数量关系的代换和计算。

代换依据的大前提是“等量代换”(即由几个相等量,相互代换而得)。

计算依据的大前提是“等式的性质”(即已知等式,和等式中部分量,得出其它部分量)。

 

有很多同学,对证明题很感到头痛,甚至是,知道是怎么推导出结论,可就是不会书写完整、准确的推理过程。

多余老师告诉这些同学,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1、推理过程的最基本单元,就是一个因为和一个所以。你就将题目的每个已知条件,作为因为,写出对应的所以;将题目要推导的结论和你能得到的结论,作为所以,写出对应的因为。

2、完整的推理过程,是由一个个推理的基本单元,一环套套一环而成的,上一单元的所以,是下一单元的因为。这样,你就将你写出的每一个因为所以,按照衔接的关系,标出先后顺序,这样就组合成了完整的推理过程。如果发现有衔接不上的情况,那肯定是缺少了“基本单元”,就在脱节处,继续进行第一步的工作,直到衔接上。

 

由于,现在让你们写证明,属于超前要求,所以,对证明头痛的同学,不要因此而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只要你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式”证明题,那么你的证明水平就是合格的。完全能把数学学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