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联合疏肝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
李炎戊
笔者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采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8例,其中86例加用疏肝活血汤,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及对照组82例。治疗组中男性61例,女性25例;年龄25~62岁,平均36.5岁;病程1~8年,平均3.6年。对照组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23~58岁,平均35.6岁;病程0.8~9年,平均3.3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肝功能、乙肝病毒检测相似。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苦参碱注射液15ml加入10%葡萄糖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60天为1个疗程;并口服水飞蓟素片、维生素C、维生素E。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肝活血汤:柴胡10g、郁金10g、丹参30g、桃仁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根30g、茯苓20g、白术15g。本方具有疏肝健脾、活血行瘀、清热利湿之功效。目黄、大便粘滞不爽,苔黄腻者去白术加茵陈30g、大黄10g;右胁隐痛,头晕目涩,舌红少苔者去柴胡、白术,加杞子15g、制首乌15g、麦冬10g;右胁刺痛,红丝赤缕,肝脾肿大者加地鳖虫10g、炙鳖甲30g。上药每日1剂,水煎得300ml,分2次服,6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恢复正常,白/球蛋白比值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好转或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接近正常或下降50%以上,白/球蛋白比值稳定不变;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86例中,6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82例中57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症状好转率分别为94.18%、82.92%;肝功复常率分别为86.04%、73.17%;肝功复常平均天数分别为30.17±11.25天、35.52±13.48天,两组上述3项效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炎病毒检测指标中,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46%(25/65)和36.06%(22/61);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6.2%(21/58)和33.33%(17/51), 其间无显著性差异。 典型病例 张某,男,39岁,1998年4月2日初诊。患慢性乙型肝炎2年,近1个月来右胁胀痛,伴脘闷腹胀,口苦纳呆,大便溏泄,小便黄少。诊见面色晦暗,神倦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属湿热未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予疏肝活血汤加茵陈30g、黄芩10g,连服15剂,同时予苦参碱静脉滴注,水飞蓟素片、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二诊见精神好转,脘闷腹胀及右胁痛减轻,舌质偏红苔薄,肝功能改善。予疏肝活血汤加炙鳖甲30g,连服30剂。三诊诉药后除稍口干外诸症消失,舌质红苔薄而干,予疏肝活血汤去柴胡、白术,加杞子15g、麦冬10g、北沙参15g,15剂。服后病愈出院。 体会 慢性乙型肝炎多系湿热久留,肝郁脾虚,气血瘀滞,瘀血阻络所致。苦参碱具有抑制病毒作用。疏肝活血汤中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兼能祛湿;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利胆退黄。郁金入血,与川芎、当归、桃仁、虎杖为伍,可行气活血,祛瘀通络,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损害之作用。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养血活血,研究显示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门脉和肝内血液循环的作用,可减少局部缺血状态,丰富肝细胞营养和活化肝细胞,加速病变修复。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传染病医院,315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