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备考:高考文言文试题抢分技巧

 若愚老人 2013-01-28

释词、断句、翻译、筛选信息、理解文意是高考文言考查的热点,考生面对这些试题,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思考,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又要掌握一些临场解题的实用技巧。下面,针对考生解答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试题面临的问题,谈谈临场答题的技巧:

一、词语解释题

【考场问题】①考查词语是陌生的。②考查词语古今词义差别大。③考查词语熟悉,但文中词义把握不准确。

【抢分策略】利用语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推测,判断。①根据相关词、句推断词义,确认某个词的意义,眼光不可只盯着“这个”词,而应当顾及到与之相关的词、句,特别是相邻或并列结构中相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存在着相同、相反的关系,这是我们确认词义的一个很好的依据。②根据相关语段推断,一句话置于段落中,往往与段落中的其它句子有因果、假设、转折、目的等逻辑关系,段落大意与句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段落确认词义。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语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相关语段】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史记》)

【技巧运用】C项的“鄙”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命题人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迷惑考生。“鄙”是叔孙通对两个不肯合作的鲁生的评价。根据文意,这两个儒生认为叔孙通的做法不合古道,叔孙通的意见针锋相对,认为他们“不知时变”。争论的交点是“变”与“不变”,实质不在于人格、品质方面,因此,叔孙通不会说他们“品德低下”,释为“见识浅陋”比较确切。

二、断句标点题

【考场问题】①不理解关键词,不通句意。②不会借助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在结构性标志断句。

【抢分策略】一是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二是注意文段结构性标志断句:①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②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③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老子?七十七章》)

【技巧运用】段中“与”表示疑问语气,四个“之”字充当宾语,用在句末,“然”加否定词用于句末,表示否定的判断,“辅助性代词用于名词后”。

【参考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三、语句翻译题

【考场问题】①只会译大意,不能准确译出关键词。②漏译文言词语,造成译文“文白夹杂”。③译文不合现代句式语序。

【抢分策略】考场翻译文言文语句,最重要的原则是“信”(即忠实于原文),遵循这个原则,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①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逐字逐句的翻译。②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词。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安徽卷)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技巧运用】需要对译的主要词语有:折,折断;竹,竹子;窍,挖孔(名词用作动词);作,发出;声,声音。

【参考答案】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四、筛选信息题

【考场问题】①不明筛选目标,陷入盲目。②不会排除,延误答题时间。③对事件性质判断不准确,错选答案。

【抢分策略】①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②判明性质,识别错项。根据题干提示,准确地判断选项“事实”的内涵、性质。③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有三种:①暗换对象,②进程混乱,③答非所问。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2)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2)(4)(6)

【技巧运用】根据题干,筛选信息的对象是“卖酒者”,根据此可以排除(2),因为“吾侪”不是“卖酒者”,(4)的陈述对象是寄宿之“客”;筛选方向是“乐善好施”,而C项的(1)(3)(5)都与此相关;(6)是卖酒人召人按排“后事”,不能表现出“好施”。

【参考答案】C。

五、理解文意题

【考场问题】①不能理解文章结构、层次。②死扣选项,不重视原文内容的圈点,利用。③分不清人物、事件主次;不能正确辨认对文章内容概括的正误。

【抢分策略】一是总体把握,关注人、事、理三个方面:①人:主要人物是谁?他与次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与他相关的事有几件?他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②事:写了几件事,中心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在中心事物中的表现怎样?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③理:作者通过人物活动、事件叙述要说明的事理。二是要根据题干要求,利用自己圈点出的原文要点与选项进行对比,确认正误。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四川卷)(原文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技巧运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B项所述是对作者观点的“因果倒置”,原文“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盖庙之作出于学废”,意思是各地修建孔庙祭祀孔子是因为学校衰败,而学校衰败的原因则是“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其余选项与原文一致。

【参考答案】B。

【结语】无论解答哪一类文言文试题,都先读懂原文,切不可在忽视这个基础环节。为了全面的理解原文,考生可以在阅读原文之后,先解答“理解文意题”(一般是客观题),因为它的正确选项,对正确理解文意起着启示和辅助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