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中国第一所女学堂
戊戌政变,慈禧训政,意思是光绪当皇帝不太合格,需要太后帮把手。政变后光绪仍然上朝,只是身边坐着慈禧,“俨然二帝矣”。光绪当然不敢说话,所有政令,悉出母后。就这么着,慈禧还是瞅着他别扭,一门心思废了他,换个更小的皇帝,这就叫“废立”,废一个,立一个,朝臣噤若寒蝉。消息传到上海,有个商人叫经元善,侠风义骨,发动1231名学者绅商,其中有蔡元培、黄炎培,联名通电,反对废立。电文大意是;皇上正值盛年,太后年纪大了,当皇帝这么辛苦,就不必劳动您老人家,让皇上一个人干算啦,即所谓“请皇上归政”。慈禧大怒,降旨上海方面捕拿首犯。经元善乘船逃到葡属澳门。中国政府照会引渡,说此人乃携款外逃,是刑事罪犯。葡萄牙高级法院立案审核,宣布经元善乃政治犯,拒绝引渡,并给予政治避难权。这就是晚清震动中外的“废立风波”,后果严重。但对本文来说,其后果却是导致中国第一所女学堂停办。
经元善在晚清很有名,名在以大商人而为大慈善家,赚了钱就做好事。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组织的赈灾义举。例如在1876年,江北大旱,经元善把自家仁元钱庄停了,专设赈灾公所,一面前往各地劝捐募款,一面召集同道绅商赶赴灾区,从事散赈、保婴、收赎妇女等救济工作。“先后获得奖励十几次”,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发给他的奖状一大堆。有钱还有一个好处,即可以从事社会维新事业。当时新学堂办了很多,女学堂一个没有。梁启超就极而言之(译文):“美国女学堂最多,国家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英法德日跟美国比,女学堂少些,国力也差些;至于那些弱国,没有女学堂,还能幸存于世,简直是异数。”经元善一听,大为信服,立刻找到梁启超,说他要兴女学,“我中国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梁启超当即撰写《创设女学堂启》,经元善出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
1897年6月1日,女学堂正式开学,首批学生20人,次年增至70人,教以算学、医学、法学、体操、绘画、西文等近代科学知识。女学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却不能算是实现了“男女平权”,原因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女子上学,目的是“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原来出了校门,还是相夫教子。课程中有新学,但宣扬“三从四德”的《女孝经》、《女四书》,也是必修课。更要命的是管理。女学生入学,父兄须填写保单,保证该生“实系身家清白”。聘请教习,中西并重,但必须是女性。学校佣工,开头雇了4个男的,不久全部辞退,登报声明:“从此执事尽改女流,男子不得入仪门之内。”女学校门仍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仪门”。这种防范大概并非梁启超、经元善的本意,倒是为免招物议的一时妥协。女子出闺门而入校门,守旧者痛心疾首,称之为“女学堂兴而中国廉耻扫地殆尽”。流氓也滋事不断。校董事会不得不禀请上海县令出示谕禁:“毋许无知棍徒在女塾门外窥探喧哗,藉端生事。”但中国这第一所女学堂,却不是流氓闹垮的,乃因前述经元善反废立,女学堂遭牵连而停办。时间在1900年。
1906年,慈禧太后忽然心血来潮,她要施行新政了。满世界都称颂她幡然悔悟,把“中国改革首脑”的桂冠戴在她头上,甚至称之为“中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慈禧发现,头上有无这顶桂冠,大不一样,如今想要西方贷款,容易多了。于是发出谕令:在全国施行全面改革!她开天辟地,面谕学部,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女学。慈禧太后成了妇女解放先驱,举国上下,惊诧莫名。直隶总督袁世凯却率先响应,距慈禧面谕不到4个月,6月13日,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慈禧大喜,谕令各省仿照直隶,大兴学堂,不拘男女,培养现代化人才。从此中国兴办女学,如火如荼。转年统计,已有428所女学堂,15498名女学生。同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学从此制度化。(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