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莎士比亚的随想

 啸海楼 2013-01-29
莎士比亚的随想
王 斌

自从上次在国家大剧院看了看了斯派西主演的《理查三世》后,心里一直惦着要读莎翁的这部剧的剧本。莎翁的大部分剧本都是由朱生豪译的,我想,正是因了朱生豪译笔的传神与精采以及才气逼人,才使得莎翁的戏剧在中国成为令人仰视的戏剧范本,偶尔与人聊起莎翁的戏剧,对聊者会眉心一耸地问道:你看的是那个译本?显然,相较于其他几人的译文,朱生豪之译不但脱颖而出,甚至其高度与美感亦不可企及,让人望而生“畏”。

读前,我没有想到《理查三世》的译者乃为方重,我一直以为此人只是朱生豪译文的校订者,我一直以为莎翁的戏剧全由朱生豪一人承担,那时我只是阅读了莎翁的几部主要戏剧,而忽略了莎翁晚期的重要作品《理查三世》。当我翻开由人文社精装打造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理查三世》时,我怔忡了一下:居然这部戏的译者不是朱生豪而是方重?因为从没看过,所以此次捧读让我亦惊,我无法原谅我对莎翁及方重的不敬,方重的译文丝毫不让朱译,诗意的句式清澈而明晰,颇显古文功底。一个阴谋家被莎翁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可谓为莎翁的正义之剑,闪着凛冽的寒光,刺向阴谋家的心脏。

这部戏是极具现代性的,一部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距今五百多年,仍然闪烁着颇具现实感的不朽的光芒,让人震惊。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现实以及处于专制国度的人们会尤感其强大的现实意义。理查三世是萨达姆、卡扎菲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专制人物,他们形神酷肖,如同出于一个母体的孪生子,在权力的舞台上轮番上演着他们的“节目”,玩弄着他自持可以威震天下的权力者的游戏,而莎翁则用他犀利的如椽之笔让他们在这个肮脏的权力舞台上原形毕露。

有时候你不能不信,有些人的才华真是由神灵赐予的,否则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曾经的乡下孩子,一个“混迹”于舞台上的小角色,一个可能从未到过宫廷觐见女王的“戏子”,居然有一天能写出如此的惊世之作且无所不及──《哈姆雷特》的选择与犹豫、《麦克白》的贪婪与恐惧、《奥塞罗》的多情与嫉妒以及《理查三世》的阴险与狡诈,还有《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旷古之爱情,莎翁的伟大恐无人超越。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年轻时的莎翁尽写些沾了那么点风花雪月的喜剧,而非他成熟后的悲剧?虽然他的喜剧亦非同凡响,讽喻了尘嚣的世道人心,但毕竟心情是快乐的,捎带脚地还在文字中夹杂着挤鼻弄眼的丰富表情,而他晚期作品则一反常态,表情骤然凝重且思想犀利,一针见血,以悲情负重而行,充满人性的悲悯与救赎,揭露与审判?
 1月13日 08: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