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有个村子,叫潮关村,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相传这里曾经是宋辽交战时期,专门用来饲养军马的地方。村里有一座破旧的庙宇,当地人叫它瘟神庙。
瘟神庙已经被废弃很多年了,只是偶尔被当作仓库堆放物品用。现在的瘟神庙空空荡荡的,正对大门的那面墻上,画著很多神仙的画像,这些画像姿势不同,神态各异。古北口地区曾经有几十座庙宇,大多保留著类似的壁画,所以,瘟神庙里的这些壁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註意。
但当一位正在抹墻的村民偶尔将目光落在一个长著四只眼睛的神像上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这个村民看著神像的眼睛,觉得越看越晕。
其他正在干活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跑过来,盯著这个四目神像仔细瞧,结果,所有人都感到一阵阵的晕眩。
一时间,瘟神庙里有神像能让人头晕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古北口镇镇长助理王长青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这个画像。作為阅读过无数古北口地区歷史资料的民间研究者,王长青虽然看到过关于这座瘟神庙的记载,却不记得有什么地方提起过这个让人看后头晕的神像。神像為什么长著四只眼睛?它是何人所画,何时所画,又是為什么画的?大家是否因為这四只眼睛而感觉头晕的呢?
為了解开疑惑,老王访遍了潮关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希望能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老人们回忆说,以前这个庙里本来还供著一尊主神,传说是主管北方的玄武大帝。早年间,赶上逢年过节,这个小院子里都要举办庙会,很多人也来这里烧香,村子里更是流传著神仙化身帮助百姓的故事。那时的瘟神庙比现在繁华得多,老人们都记得,小时候在这里可看的可玩的很多,虽然记得墻上有神像的壁画,但谁也没註意过有这样一尊长著四只眼睛让人看后头晕的神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座瘟神庙渐渐被大家遗忘了,也没人修缮过,更不可能有后人特意增加上这样一尊神像。
根据古北口地区相关史料记载,王长青发现,潮关村的瘟神庙建于明代,庙中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北天玄武大帝,墻壁上的壁画也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所画的内容是北天玄武大帝管辖的一干天神。不过,对于瘟神庙的记载也就仅限于此了。要想解释关于四眼神像的种种疑问,目前仍然无从下手。王长青决定先弄清楚这尊四眼神像到底是谁,在翻阅了很多资料之后,他终于找到了 这个神像在考古研究中的名字应该叫“四目神”。
“四目神”形象源于上古黄帝时代,在许多的古代书籍中也都有记载。而我国现存的壁画中,最早的“四目神”形象出现在山西芮城县的元代永乐宫中。不过,这个形象在歷朝歷代十分少见。
虽然“四目神”的形象由来已久,但是许多年来,关于它到底象征著什么,考古学界却存在著很多的争议。比如,永乐宫中的“四目神”,现在最普遍的说法认定他是传说中的造字之神仓頡。而在其它的一些地方,有的“四目神”也被当作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那么古北口镇潮关村这座瘟神庙中的“四目神”又象征著什么呢?
為此,王长青又探访了古北口地区其它的庙宇,可是却再没有发现过哪座庙里有同样的画像。那么為什么这样的神像偏偏出现在一座瘟神庙里,是无意中的一种巧合,还是另有其它含意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看过它的人都感到晕眩呢?
此时,王长青想到了一个人 北京市古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士轩。
多年研究古代建筑,尤其熟悉北京周边古建筑的包所长,对瘟神庙中的壁画做了辨认,而且很快认定,这个庙是明朝时候建的,这个神像确实就是“四目神”。不过他认為,这个神像的意义与其它地方有不同。
根据对于这个地方周边一些文物,以及其它壁画中的神像的考证和比较,包士轩判断这个四目神应该是方向神。
他说,远古文字记载中的“四目神”形象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很大的出入,并不是四只眼睛长在一起,而是前后左右各有一只。据说,当年黄帝在和其它部落打仗的时候,就会派遣四目神作為开路人,為大伙指引方向。而古北口地区作為曾经的边关要道,在庙宇里供奉一个指引方向的神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长青也很认同包士轩的这种判断,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是指引方向,那他指引什么方向,又是為谁指引呢?為什么它偏偏只出现在潮关村的这样一座瘟神庙中呢?这时,村后的一节矮墻引起了大伙的猜测。
据记载,潮关村早在宋辽交战时期就已经是个军事要地了,村子东面的土坡上,保留至今的这段古代城墻遗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在这样的一个军事要地,修建瘟神庙,绘制四目神会不会是给来此驻扎的军队祈求胜利用的呢?
但是据当地老人讲,附近曾经有个关老爷庙,那才是為了祈求胜利用的。
这样看来,瘟神庙和四目神跟军事作战没有关系。但这座庙建于明清时代,古北口又是帝王前往承德的必经之地,在这个地区,确实有专门為帝王修建的庙宇,比如在关口遗址旁边,就盖有财神庙、药王庙。那么这座瘟神庙和如此独特的四目神会不会和皇家有什么关系呢?
包士轩说,瘟神庙不论是建筑的风格、用料,都和皇家庙宇相差甚远,同时庙内壁画中夜叉鬼、怪力士居多,这也都不符合帝王庙宇的要求。而且,在君主至上的时代,臣子们也绝对不敢在皇帝经过的路上修建一座听起来就很晦气的“瘟神庙”,更何况对于“四目神”的记载也从没跟皇帝扯上过关系。
这时,包士轩又提出了另外的一种可能:在有的传说中,“四目神”也有祈求光明、驱除疾病的意思。
根据包士轩的这个理论,王长青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那就是古北口镇正好位于潮河的上游。据记载,古代由于治理不利,潮河经常泛滥,而每次洪灾过后,往往会在百姓中流行各种传染病,这样的事情,明清时期就有近百次。根据祖上口口相传,这座瘟神庙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建造的。如果建造这座庙是出于如此目的,那么壁画中的这个四目神造型象征健康的含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看来,“四目神”这样一个并不常见的神像出现在这里,完全是几百年前的老百姓出于对平安和健康的一种期盼,随后加以一定的美术加工,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四目神”的身世虽然搞清楚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那就是為什么每个看它的人都会觉得晕眩呢?对此,包士轩一语道破了天机,其实原因就是因為这幅画的作者运用了一种古代建筑美学中常见的技巧:视觉误差。
所谓“视觉误差”,就是因為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左右两只眼睛是分别成像的,在成像时候產生了不同效果而造成的。產生这种视觉误差最常见的原因是参照物的不同。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两个图形(右上),分别都是外边几个圆圈,里面中心有一个圆。那么,位于中心的这两个圆,哪一个更大?估计您多半会说是右边那个。直观地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假如我们量一下这两个中心圆的半径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两个是一样大的。那么為什么我们看起来右边那个圆更大一些呢?
导致这种情况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边那几个圆圈的大小不同造成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的图,它外面围的是一圈比较小的圆,而另外一个中心圆的外边,围的是比较大的圆,所以,乍看起来,它就显得比另一个中心圆小。这个情况就是因為参照物的不同导致的视觉误差。
包士轩说,在古代的一些建筑,特别是南方园林建筑中,经常利用调整山石、花木的位置,人為制造视觉误差,达到扩大空间或者制造特殊景色的目的,这个方法也被称為“借景”。比如,北京的颐和园,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建造了六座形式不同的桥以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而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墻,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而这种手法在现代的生活中也仍然被普遍运用,比如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很多都要吊顶,其实就是通过视觉误差,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更高一些。
不过,“四目神”让看的人感到晕眩不仅仅是因為视觉误差,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我们前面说过,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左右两只眼睛是分别成像的,但是假如两只眼睛聚焦的物体不同,也会產生视觉误差。
比如“四目神”的壁画,由于他的眼睛是上下并排排列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很难聚焦在他的一对眼睛上,这时误差就出现了,让看他的人感到了晕眩。这就如同我们平时看一些带重影的东西,也会產生晕眩的感觉是一个道理。
“四目神”导致晕眩的谜底终于揭开了,其实就是一个人体光学成像的原理。或许,当时绘制这幅图画的人,完全是出于一种对生命健康平安的祈求,而他断然不会想到,竟然无意之中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道谜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