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俗语中的本地风情

 苏迷 2013-01-30

在全国各大汉语方言中,使用吴语的人口仅次于北方方言。苏州方言是吴语的代表,相当古老。

    早在三千年前,泰伯,仲雍南奔到苏州一带,他们带来的语言与本地土著的语言融合,形成了吴语的基础。西晋“永嘉之乱”后,吴语逐步成形。至明代,苏州话基本面貌也已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话读音变化不大,但很多俗语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收集各类俗语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俗语中含有大量苏州的地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苏州城内、外的一些风貌,十分有趣。

   “南浩火着带脱小邾弄”,说明它们两条街捱得有多近!

   “眼睛一只,望到平望八坼”,喻意是虽然眼神不如人,看得却比别人远。据此可见,由于古时交通不便,现今驱车半小时的平望八坼,在当时人们心里,离苏州是多么遥远。

  “眯起眼望太湖——一片白”,眯起眼,就是近视眼,看太湖时白茫茫一片,说明太湖烟波浩渺,充满了视野。

  “阳山高、高、高,不及穹窿半脊腰”,山外有山,从这句俗语本身的意境来讲,堪比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显而易见,当时人眼中,阳山已属高山,而穹窿山简直是超级高山了。

    苏州城内外的商业风貌,也有不少在俗语中得以体现,如:“吃茶三万昌,拆屎牛角浜”,到了观前,吃喝拉撒都不愁了。“横泾烧酒——有花头”,“专诸巷买眼镜——配光”,“松鹤楼葛光面——外吃”,“西津桥葛糰子——双档”,“枫桥打听米价——准足”,甚至还有名牌产品广告“沐泰山葛冻疮药——扫光”。不少苏州老字号被融入了俗语中,看来,的确历史够悠久了。其中,松鹤楼最早是面店,在这里也被还原了。

     当时长洲、吴县的府衙都在苏州城内,“香火赶出和尚,长洲不让吴县”就是冲这而来的。

   “上方山葛阴债——还弗清”,“观音山葛轿子——人抬人”,“吴趋坊看会——老算”,“木渎鼓手——一套头”,都是反映当时民间风俗及地方特色的,记得改革开放后首次恢复的“轧神仙”庙会,就是在吴趋坊附近举办的。

     在古代,京城里秋后处斩在午门外、菜市口。苏州的刑场有个好听的名字——香花桥。因此,俗语告诫世人,“到仔香花桥,懊唠来不及”。

     其实,好多俗语现在依然在老苏州口中流传,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变了些模样。比如“西太湖刷马桶——野豁豁”,西太湖是太湖中最开阔的部分,现在流行的说法简化为“太湖里刷马桶——野豁豁”,应该说,虽没那么精确,但意思差不多,不算太“野豁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