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太祖读老子心得

 太阳初照 2013-01-31

渔隐卮语——明太祖读老子心得

(2012-10-23 16:17: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渔隐卮语

 

    【御注道德真经】一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一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

    ○文本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注道德真经》是俗称。书成于洪武七年(1374)。二卷,六十七章。《明史?艺文志》、《万卷堂书目》、《佳趣堂书目》皆有著录。


   【渔隐读】有一天朕尝试着遍览群书,翻检之间见有老子《道德经》一册,便来了兴致,顺便读了。有几章道理明白,文浅意深,以朕的理解或可通也。很久后再读老子,见经文中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是啊,天下初定,老百姓和当官的一样,奸诈贪渎,虽然早晨惩罚他们杀了十几人,到晚上又有百人步其后尘。这样下去岂不是应了老子的话?于是,朕废除极刑,对作奸犯科者一律囚禁或发配,不过一年,朕心的恐惧稍稍有所减少。

   【渔隐曰】朱元璋发迹于寒微,是个老粗,肯于学习,注老子《道德经》,也是个奇迹。我们知道,历来帝王文集诗赋,多由翰林秘书起草代笔,观《明太祖集》这样的内容也不少。但其中一些确实是他本人的文字也可以判断出来。譬如他读《宋史》宋太宗改封桩库为内藏库,如此批注:“作皇帝的四海为家,用全国的财富,供全国之用,何必分公私?宋太宗算是宋朝的贤君,还这样小家子气,看不开!”朱元璋毕竟非八股入仕,这样的话绝非文人秀才们能捉刀的。其实朱元璋注老子无非是“心得”而已,文字功夫还没有乐韶凤、宋濂等文章高手那么雅驯,中规中矩。他本人极为推崇《道德经》,认为此书“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朱氏也承认自己“莫知可通”,所著能 “探其一二之旨微”而已,“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朱元璋其人在历史上争议颇多,功业和暴戾同样出众,从乞丐到皇帝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不过宦官仅是皇帝牵制文官集团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对皇帝的权利基础造成影响,没有达到汉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程度。朱元璋嗜杀成性,自卑、恐惧、危机意识始终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变态的被害妄想。这是一种偏执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时犯疑心病,到处安插耳目,遍布特务网,到头来仍然是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在日益加剧的恐惧感的追迫下,经历了长期战争岁月的洪武皇帝,本能地倾向于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他想象中的潜在对手,这就是他一再地制造冤狱,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根本原因。按照朱氏在《御注道德真经》中所说的话,读了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这句话后,纵观其所作所为,“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是言行不符的。因“所注者人各异见”,故以自得立说、不用古注,惟间采元人吴草庐之说。观全注可知,“非注经也,乃以《道德经》印证其治道治法耳”(台湾萧天石)。《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此注有云:该书“文理不通,语句费解”。正可说明为朱元璋自撰,未经他人代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